你和孩子之间的亲密互动直接塑造着他们对于自身的认知,以及对于周围世界的感受。你可以让他感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以及他自己是多么的可爱。此外,你还可以帮助他相信周围环境是足够安全的,他可以放心地去探索、去学习。通过你和孩子之间建立起来的关系,可以帮助他发展健康的社会情绪。
书中首先介绍依恋、自我的发展和情绪管理。第二章将会介绍婴儿和幼儿基本的10 点社会需求和情绪需求。第三章和第四章将会详细介绍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情绪发展的各种敏感、有回应的高质量养育方式。第五章将介绍如何在托育场所中满足儿童社会情绪发展需求。
文中展现出很多养育者和婴幼儿互动的实操案例,可以给养育者很多实质性操作的指导。
珍·凯利 戴安娜·桑多瓦尔 特蕾西·朱克曼 吉姆·布尔曼 著
关宏岩等 译
第一章 关系的重要性 1
安全依恋 4
“自我”的发展 7
情绪调节 10
参考文献 14
第二章 理解孩子的社会情感需求 15
婴儿和学步儿的社会情感需求 18
思考社会情感需求 19
思考孩子的社会情感需求 22
亲子关系中的艰难时刻 23
养育孩子需谨记他们的社会情感需求 24
参考文献 30
第三章 婴幼儿信赖感与安全感的发展 31
新生儿——神奇的生命 33
走进养育者的世界 33 依恋、亲密联结(bonding)和探索 35
特征1 日复一日的爱与关注 39
特征2 接受与理解 42
特征3 情绪波动时的抚慰 48
特征4 可预测的世界 51
特征5 游戏与探索 53
参考文献 59
第四章 学步儿与自我发展 61
学步儿的依恋、联结与探索 64
安全基地 64
安全港湾 65
自我发展路径 67
特征1 日常的爱与关注 68
特征2 共情与理解 69
特征3 帮助孩子管理负面情绪 73
特征4 可预知的世界 79
特征5 鼓励探索 82
特征6 制定纪律——选择、限制、回应性指导 88
总结 101 第五章 满足儿童在群体中的社会和情感需求 103
邀请家长参与 106
建立健康家校关系的要点 108
承认独特性 108
敏感回应 109
感同身受 109
修复关系 110
享受互动 111
与家长沟通孩子的问题 111
打好基础 112
经常沟通 113
召开家长会 113
会前准备 113
安排会议 114
会议进行时 115
结束会议和会后跟进 118
主要照护者 119
照护质量与关系 120
个体需求 121
分离焦虑 122
换老师或换环境 123
妈妈就是托儿所老师 124
深层次理解儿童行为 125
第一种原因:发展阶段 125
第二种原因:个体差异 126
第三种原因:环境 127
第四种原因:孩子不知道,但是可以学 128
第五种原因:情感需求未满足 129
小结 130
参考文献 131
亲子关系中的艰难时刻
世上的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格、气质以及行为,他们还将不断地发展变化,面对新的挑战,掌握新的技能。这些独特性和持续的变化会不断丰富亲子关系,同时也难免带来一些疑惑、沮丧或情绪失控。
如果身处理想世界,父母和孩子幸福相依,亲子关系安全、亲密、相亲相爱,沟通顺畅。可惜的是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生活中总是充斥着各色各样的问题:你缺乏睡眠或工作压力巨大,孩子得了疝气或者特别活跃好动使你不堪重负,孩子的某些行为或需求让你觉得难以包容而情绪爆发,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让孩子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正如本章引言所说的那样,“养儿育女是这世上最具挑战,需要付出最多,并且又最有压力的一项工作”,它让我们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同时也让我们展现最坏的一面。有时候你会变成另一个样子,而不是你想做的那种父母。你知道吗?这样的时刻每个父母都曾有过,但关键是在这之后你和孩子之间会怎么样。
在第一章中我们介绍过的“修复”概念在此时的情境中同样十分重要。正如你试图帮助自己的孩子修复负面情绪并且改善他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一样,作为亲子关系中的成人一方,你也同样要采取行动来修复你们之间的关系,让它重归于好。修复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层面:即调节你的行为和调节你们之间的互动方式,使你和孩子重新感受到相互之间的亲密;此外,修复还包括道歉,以及用一种利于成长的方式来梳理发生过的事情,包括你自己或和孩子一起反思如何避免这样的矛盾冲突反复发生。
为了修复你们的关系,你首先需要学会善待自己,使自己不会纠结于对过往事情的惭愧或罪恶感之中而难以采取行动。让孩子经历亲子关系的修复过程能够帮助他懂得,所有的关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你对他无条件的爱却是永恒的。修复关系的经历还能够让孩子学会生命中很重要的一课——人际关系是值得投入的,而且每个人都有能力增进人际关系。
中文推荐序
人皆养子盼聪明。
让宝宝健康成长成才是每个家庭的共同期盼。
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类终生发展成就与0~3 岁儿童早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我国每年新生宝宝1800 多万,家庭和社会对科学育儿的需求越来越急迫。中国儿童早期发展,需要科学的指导。全国妇幼健康研究会特别设立了“儿童早期发展进家庭项目”,积极推进先进理念 、科学知识、营养技能、运动开发、心理辅导走进家庭,旨在推进父母成为儿童早期发展的第一责任人,提高中国儿童早期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急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为中国家庭科学育儿提供帮助和指导。
本书由华盛顿大学护理学院婴幼儿发展中心组织编写,书中大量内容来源于该中心对家庭养育指导的40 年成功项目的经验总结,该项目的理念和全国妇幼健康研究会的追求不谋而合。
养育孩子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为精细的一项工作,尤其对于新手父母来说必然面临诸多未知和挑战,并且一经错过便无法弥补。本书系统阐述了家庭第一关系的重要性、如何理解孩子的社会情感需求、婴幼儿安全感的发展及在群体中的社会情感需求等,还深入剖析了家长普遍存在的育儿焦虑的原因和表现,并重点介绍了很多育儿过程中的实际操作技巧,能够帮助父母解决婴幼儿早期养育过程中的很多实际问题,对家庭极具现实指导意义,非常值得一读。
希望广大家长、从事儿童早期发展工作的各级儿童保健和幼教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等,都能从本书获益。
张世琨
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司原司长
全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让我们家长意识到,孩子的情绪能力和社交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一个需要从小精心呵护和培养的过程。我以前总以为,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健健康康地长大就好,对于孩子的情绪表达和人际交往,并没有太多的概念。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孩子从咿呀学语开始,就在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而我们作为父母,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更要学会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书中关于“共情”的训练方法,让我学会了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去沟通,这不仅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也帮助孩子建立了更健康的心理模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育儿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懂得孩子、更理解人性的父母的书。
评分我是一名二胎妈妈,大宝已经上小学,回顾过去,总觉得有些地方做得不够理想。所以,在怀二宝的时候,我特别希望能从一开始就做得更好,尤其是在孩子的情绪发展和社交能力培养上。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启发。我发现,很多我们成年人认为理所当然的社交礼仪和情绪处理方式,对于小宝宝来说,是需要慢慢引导和学习的。书中关于“模仿学习”的章节,让我意识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学在心里。我开始更加注意自己与先生的沟通方式,以及如何与他人互动,希望为孩子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这本书的内容并不空洞,而是充满了实操性,比如如何通过游戏来教会孩子分享,如何通过故事来引导孩子理解同情心,这些都让我觉得非常实用,也充满了期待。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育儿这件事,远比我想象的要更有深度和学问。我一直以为,所谓的“社会能力”和“良好情绪”是孩子长大后自然而然就会具备的,但这本书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强调了从零岁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而且培养的方式并不是刻意的说教,而是融入到日常的亲子互动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绪词汇”的讲解,以前我可能只是简单地安慰孩子“不哭”,但这本书教我如何识别孩子不同情绪背后的原因,并用更精准的语言去回应,比如“你是不是因为玩具被拿走了,所以感到很难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感到被理解,也帮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情绪命名。另外,关于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部分,让我茅塞顿开。原来,父母稳定的情绪和回应,是孩子建立信任和探索世界的基础。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的一些行为,是否无意中影响了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评分对于新手父母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盏明灯。我是在孩子刚出生不久时购入这本书的,当时我对育儿完全是一片空白,看到孩子哭闹就束手无策,也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会影响到孩子。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智者,循序渐进地为我解读了婴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并且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指导。我尤其欣赏它在“回应性照料”方面的阐述,强调了父母要及时、敏感地回应孩子的信号,这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需求,更是情感上的连接。书中提到的“共同关注”的游戏,我尝试后发现孩子非常喜欢,而且确实能有效地促进孩子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语言发展。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如何带着耐心和爱去陪伴孩子,而不是把育儿变成一场“任务”。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真正的育儿,是建立在深刻的理解和尊重的基石之上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吸引人,色彩柔和,给人一种温暖、亲切的感觉,就像拥抱孩子时的感受一样。我一直都对儿童早期教育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孩子成长的最初几年,这个阶段对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常常在想,除了基本的认知能力,我们还能为孩子做些什么,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顺畅?特别是关于情绪管理和与人交往方面,我总觉得这是一个很微妙但也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情绪表达,以及如何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我尤其关心的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些简单有趣的方式,让孩子学会分享、合作,理解他人的感受,并且能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毕竟,一个情商高的孩子,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会更有优势。我期待书中能有真实的案例分享,让我能感同身受,并且从中找到适合我家孩子的实践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