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细地描写了东巴文献中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量词、数词、副词、助词和连词八类词的东巴文记录情况。在各类词性调查研究中,我们根据语义的不同和音节的多少,又将每一类词性分成若干小类,分别对其文字记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求各自的记录特点。比如,在动词的记录调查研究中,我们描写动作动词、心理动词、使令动词、趋向动词、存现动词和能愿动词的文字记录情况。根据音节数多少的不同,又描写了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动词的文字记录情况。各类词性的文字记录描写主要包括无文字记录和有文字记录两方面的内容。在描写的同时,该书也全面进行各类词性记录情况的比较和不同版本记录情况的比较。研究表明东巴文是一种正向成熟文字过渡的意音文字,文献中各类词性在文字的记录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东巴文字体系在记录语言的发展中并不平衡。
对于学术研究而言,该书将为比较文字学和普通文字学,尤其为原始文字的研究提供数据和材料,也将为以后的东巴文献各类词性研究提供方法上的参考。对于一般的读者而言,将为爱好东巴文的读者提供一个可读性较强的读本。
黄思贤,男,1975年9月生,汉族,江西临川人。汉语言文字学博士,200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就职于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有《说文解字》研究、古汉字、少数民族文字和文化语言学。主持“纳西东巴文献各类词性记录情况调查研究”(11XYY029)和“东巴经《创世纪》不同写本的搜集整理与用字比较研究”(16XMZ017)两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汉语学习》、《语文建设》和《中国文字研究》等刊物发表《〈纳西象形文字谱〉质疑》等二十余篇论文。出版《纳西东巴文献用字研究——以〈古事记〉与〈崇搬图〉为例》(民族出版社)和《汉字中的自然之美》(文汇出版社)两部著作。曾获第三届海南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和第五届海南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海南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绪论
第一章 名词记录调查研究
第一节 经典文献中名词的记录调查与分析
第二节 名词记录比较研究
第三节 结论
第二章 动词的记录调查研究
第一节 经典文献中动词的记录调查与分析
第二节 动词记录比较研究
第三节 结论
第三章 形容词的记录调查研究
第一节 经典文献中形容词的记录调查研究
第二节 形容词记录比较研究
第三节 结论
第四章 代词的记录调查研究
第一节 经典文献中代词的记录分析与统计
第二节 代词记录比较研究
第三节 结论
第五章 数词和量词的记录调查研究
第一节 经典文献中数词的记录调查研究
第二节 经典文献中量词的记录调查研究
第三节 数词与量词文字记录出现的先后
第四节 数词记录比较研究
第五节 量词记录比较研究
第六节 结论
第六章 副词的记录调查与研究
第一节 经典文献中副词的记录调查与研究
第二节 副词记录比较研究
第三节 结论
第七章 连词的记录调查研究
第一节 经典文献中连词的记录调查研究
第二节 连词记录比较研究
第三节 结论
第八章 助词的记录调查研究
第一节 经典文献中助词的记录调查研究
第二节 助词记录比较研究
第三节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老派学者的沉静与深刻,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图书馆,周围都是知识的芬芳。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大量引用了旁征博引的论据,但绝非堆砌辞藻,而是将这些引文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论证体系中,使得整个论述过程既有坚实的学术根基,又不失流畅的阅读节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模棱两可、尚存争议的学术观点时所表现出的那种谨慎和克制,没有轻易下定论,而是呈现出多方面的可能性,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让这本书远超了一本简单的知识传授工具书,更像是一场与智者的对话,激发了我对既有认知的反思。其中一些分析角度非常新颖,像是拨开了迷雾,让我看到了事物更深层的结构和本质,对于提升我的学术敏感度非常有助益。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吸引力,色彩搭配大胆而又不失稳重,一看就知道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光是这封面设计,就能让人感受到作者在学术严谨性上所付出的努力。我拿到书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厚重”,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学术成果。翻开扉页,目录的编排清晰明了,各个章节的标题都精准地概括了内容,这对于读者快速了解全书结构非常有帮助。尤其是一些核心概念的界定,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到位,逻辑链条清晰,让人一目了然。那种将复杂问题层层剖析,直至水落石出的阅读体验,实在是太棒了。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和作者对读者体验的尊重。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阅读,相信它会给我带来全新的认知冲击。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充满了匠心独运的逻辑美感。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或主题罗列,而是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知识框架。前几章的铺垫扎实而细致,像是为后续的宏大论述打下了坚不可摧的地基,让人在进入核心议题时,能够迅速跟上作者的思路,不至于感到迷失。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作者在章节间的过渡处理得极为自然,前后呼应,如同精密的机械装置,每一个齿轮都准确啮合,推动着整个论证的车轮滚滚向前。这种精心设计的阅读路径,极大地优化了知识的吸收效率。对我来说,这种结构上的清晰感,比内容本身的深度可能更令人感到愉悦,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可被掌握的、清晰的知识地图。
评分装帧和印刷质量是这本书给我留下的又一个深刻印象。要知道,这种涉及专业领域的学术专著,往往在装帧上比较简陋,但此书却完全打破了这一常规。书脊的装订牢固,即便是频繁翻阅,也不担心散页。内页的纸张选择偏向于柔和的米白色,有效地减少了反光,对眼睛非常友好。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那些复杂的图表和示意图形,其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我见过太多专业书籍,图注模糊不清,线条交织在一起,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堪称典范。这种对硬件品质的执着,无疑是为内容价值的传递搭建了一个坚实的桥梁。读一本好书,硬件体验同样重要,它能极大地影响阅读的心情和效率,这本书在这方面无疑是上乘之作。
评分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散发出一种令人心安的学术气息。它没有追求时髦的表达方式,也没有刻意迎合大众的阅读习惯,而是坚持以内容为王,以严谨求真为最高准则。书中的引文注释系统非常完备和规范,每一条出处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这对于任何想要进一步探究原著的读者来说,都是极大的便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总结部分的处理,不是草草收尾,而是对全书的论点进行了一次高度提炼和升华,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让人合卷之后,仍然能在脑海中久久回味,并产生继续探索的冲动。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提供多少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它能有效训练我们提出高质量问题的能力,这才是真正有力量的学术作品的标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