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图像是园林历史信息的主要载体,体现了作者艺术表现、精神寄托和情绪趣味的特征。本书以古代山水画、花鸟画、宫廷画、版画等为图像素材,以图像分析为基本轴线,从生产场域、构成场域与社会场域三个维度展开关于中国园林营造历史的论述。
本书以中国古代园林图像的发展进程为主线,梳理了中国园林图像相关文献资料,从生产、构成、社会三个场域的视点出发,解析了园林图像的空间内容与其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关系。全书按照专题史的体例,阐述了殷周秦汉至明清的园林营造历程与代表性图像,并对圆明园、避暑山庄、清漪园、苏州园林、扬州瘦西湖园林进行了个案分析,通过图像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的艺术成就。
许浩,博士、教授、研究生生导师,专业为风景园林学与城乡规划,具体研究方向为绿地系统与生态城市、数字技术(3S集成技术)分析、园林图像学。2003年毕业于日本筑波大学设计学专业环境设计研究室博士前期课程,获得设计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城市与区域规划方向,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曾任职于建设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所、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0年受聘为副教授,2011年受聘为研究生导师,2013年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工作。在核心刊物和会议论文集中发表中英文专业论文40篇,其中一级学报2篇、EI期刊论文检索3篇,CSSCI论文检索两篇。
这本《中华图像文化史·园林图像卷》带来的震撼,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但又极其深刻的。我之前总觉得,园林艺术就是设计师按照某种模式建造出来的,但通过这本书,我才明白,园林图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文本,蕴含着无数的故事和意义。作者没有直接给我灌输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精美的图像,引导我自行去发现和思考。我看到了一些前所未见的园林图像,它们可能是一些古籍中的插图,也可能是壁画上模糊的痕迹,但经过作者的解读,这些图像都变得鲜活起来,仿佛在向我讲述千百年前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园林“意象”的分析,那些山水、花鸟、亭台楼阁,在图像中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比如山象征着高洁,水象征着灵动,花鸟象征着生命。这些意象的组合,共同构成了中国人心中理想的自然景观,也反映了他们对宇宙、对人生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国园林的美,不仅仅在于其外在的形态,更在于其内在的精神。
评分我必须说,《中华图像文化史·园林图像卷》的视角是如此独特,以至于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时,甚至不知道该从何说起。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充斥着晦涩的理论和密密麻麻的文字。但事实恰恰相反,它像一扇窗,让我窥见了中国园林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肌理。作者似乎不仅仅满足于对园林“是什么”的呈现,更着力于探讨“为什么是这样”。那些看似寻常的池沼、假山、亭台楼阁,在图像的呈现和作者的解读下,都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我看到了园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变化:它是帝王彰显权力的象征,是文人寄托情怀的物化,是士大夫阶层审美品味的体现,甚至是普通百姓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书中的图像不仅包括了宏大的园林全景,还有许多细节的描绘,比如花木的种植、水景的处理、石块的垒砌方式等等,这些细节的背后,都隐藏着当时的技术水平、审美情趣乃至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读这本书,更像是在进行一次精神的漫游,跟随图像的指引,感受中国园林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评分读罢《中华图像文化史·园林图像卷》,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司空见惯的园林,竟然有如此丰富的视觉语言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这本书就像一个百科全书,以图像为媒介,将中国园林的方方面面都铺展开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图像时的逻辑性,从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域、甚至不同的表现形式,都给出了清晰的脉络。例如,书中对于宋代园林图像的分析,我才了解到,原来宋代文人园林在写意山水的意境营造上,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通过寥寥几笔的勾勒,就能传达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之趣。而到了明清时期,园林图像又呈现出更为精细、繁复的特点,无论是苏州园林的精巧布置,还是皇家园林的壮丽宏伟,都通过图像得到了生动的再现。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所收录的那些描绘园林生活的图像,人物的衣着、活动、甚至是神情,都为我们理解园林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这本书不仅是一部艺术史,更是一部社会史,它让我看到了园林如何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精神世界之中。
评分从读完《中华图像文化史·园林图像卷》的那一刻起,我对中国园林的看法就彻底改变了。我过去可能更关注园林的实际可游览性,比如它的布局是否合理,景致是否优美。但这本书却带领我进入了一个更为宏观的视角——园林如何被“看”,以及“看”这件事本身承载了怎样的文化。书中对不同时期园林图像的分类梳理,让我得以窥见园林艺术随着时代变迁而产生的演变轨迹。无论是皇家园林中对权势和秩序的强调,还是文人园林中对隐逸和自然的追求,亦或是民间园林中对生活乐趣的体现,都通过图像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我惊讶于那些图像的丰富性,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图画,更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这些图像,我看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改造,看到了他们对美学和哲学的追求,看到了园林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不同功能和意义。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有了更深的体会,也让我更加珍视那些留存至今的园林遗产。
评分这本《中华图像文化史·园林图像卷》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园林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我对园林的了解仅停留在那些著名的皇家园林和文人园林的山水画和平面图上。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它不仅仅是罗列名园的图录,更深入地挖掘了园林在历史长河中作为一种视觉载体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书中对历代园林图像的梳理,从早期的壁画、墓葬图,到宋代的卷轴画,再到明清的版画、册页,几乎无所不包。我尤其惊喜于作者对于那些鲜为人知的小型园林,甚至只是出现在器物、建筑装饰上的园林元素的关注。通过这些图像,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不同时代人们眼中理想的栖居之地,看到了园林从简单的休憩场所,演变成承载哲学思想、宗教寓意、社会等级乃至政治理念的复杂空间。书中的图例精美绝伦,印刷质量也极佳,每一幅图的注释都详实考究,引人入胜。我常常一页一页地翻阅,沉浸在古人匠心独运的设计和那份遗世独立的雅致之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