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日本

乡土日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柳田国男 著,杨田 译
图书标签:
  • 日本文化
  • 乡土文化
  • 民俗学
  • 历史
  • 社会学
  • 地域研究
  • 文化人类学
  • 风土人情
  • 传统文化
  • 日本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9649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879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乡土日本》通过分析、对比日本和其他各国乡土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精辟地指出“乡土研究的第1要义是了解平民的过去”,阐明了日本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和记录方法是“由乡土的人们在乡土、地方或农村搜集资料”,以比较之法认识乡土,最终目的则是认识整个日本社会,“救世济民”。

目录

第一章 乡土研究与档案史料
第一节 档案史料
1.旧记契文
2.档案史料的不平均性
3.文字教育
4.文字的作用
5.异常与记录
第二节 史料的扩张
1.国民的期待
2.计划记录
3.偶然记录的利用
第三节 新资料
1.乡土人自身的采集记录
2.新资料的性质与内容
3.古风与流行
第四节 folklore(民俗学)的宝岛
1.今日中的过去
2.自我的内心省察
3.学问的宝岛

第二章 资料的采集
第一节 日常的变迁
1.京城与边城、风雅与凡俗
2.根源的偏重
3.无意识中的推移
第二节 档案史料的局限
1.史料的空隙
2.记录与真实
3.档案内的研究
第三节 此前的采集记录
1.目的散漫
2.末梢的偏执
3.无用的重复
第四节 今后的采集
1.轻重缓急
2.事物的意义
3.部分与整体

第三章 外国的民俗研究
第一节 英国、德国与法国
1.英国的现状
2.德国的活动
3.德国地方学的特色
4.法国的概况
5.巴黎的学者
第二节 自他内外二分之学问
1.差别与分界
2.名与实
3.外与内
4.语言之藩篱
第三节 学问的相互映发
1.格林兄弟的功绩
2.相互启发
3.发端与扩充

第四章 日本乡土研究的沿革
第一节 学风的萌芽
1.从《玉胜间》开始
2.业余的嗜好
第二节 计划性采集的尝试
1.《风俗问状》
2.缺点与教训
3.学问的转折期
4.《嬉游笑览》
5.学问的新构思
第三节 弱点的模仿
1.新启发
2.片面的缺点
3.采集之志
第四节 新风气的黎明
1.郡志、县志的编纂
2.采集的要求
3.个人采集家的成长
第五节 新运动的酝酿
1.《乡土研究》的时代
2.采集事业的进展
3.分类与整理

第五章 新国学
第一节 相互联系与比较调查
1.好事之癖与割据之弊
2.类似与共通
3.“大师授水”的暗示
第二节 远方的一致
1.冲绳的发现
2.古风保存的场所
3.文化变迁的快与慢
第三节 利他平等
1.扎实采集的中心
2.学问发展的中心
3.东西方的一致
4.国家间的协作
第四节 以现实疑问的解答为目标
1.故事和传说
2.语言艺术的采集主旨
3.古代信仰的研究
第五节 不弄虚作假的态度
1.“民俗学”(folklore)的新进展
2.从白纸的状态开始
3.通过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六节 了解自身的愿望
1.乡土研究的局限
2.做好回答疑问的准备
3.学问的实用性
4.解答眼前的疑问
5.学问救世
第七节 民俗资料分类的方针

第六章 乡土日本民俗资料的分类
第一节 有形文化
1.住居
2.衣服
3.食物
4.获取资料的方法
5.交通
6.劳动
7.村落
8.联合组织
9.家与亲属
10.婚姻
11.出生
12.厄运
13.葬礼
14.年中行事
15.祭神
16.占卜、咒术
17.舞蹈
18.竞技
19.儿童游戏与玩具
第二节 语言艺术
1.造新词
2.新语句
3.谚语
4.谜语
5.祈祷语
6.童谣
7.歌谣
8.说唱故事、纯空想传说、具体事物传说
第三节 心意现象
1.知识
2.生活技术
3.生活目的
结语
后记
《乡土日本》并非本书的真实书名,它只是一个代号,用来指代一本探讨日本乡村风貌、文化传承与社会变迁的深度人文读物。这本书并非以流水账式的游记呈现,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叙事,带领读者走进日本的腹地,去感受那份根植于土地的独特韵味。 本书的内容,如同细细研磨的乡土之味,层次分明,引人入胜。它首先从日本独特的地理景观入手,描绘了那些隐藏在连绵山峦、蜿蜒河流、广袤稻田中的村落。这些自然环境并非仅仅是背景,而是塑造了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乃至思维模式的关键因素。书中会详细描述山村如何利用森林资源,海边渔村如何与大海搏斗,稻作文化又如何渗透到节庆习俗和人际关系之中。这种对地理与人文的交织的深入剖析,将使读者明白,日本的“乡土”并非同质化的存在,而是因地而异,各具特色。 接着,本书将焦点转向构成乡土肌理的“人”。这里的“人”,指的是那些世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守护着传统生活方式的普通村民。作者通过访谈、观察,捕捉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韧与乐观,以及他们在现代化浪潮中面临的挑战与抉择。您会读到关于老一辈匠人如何传承古老的技艺,关于年轻一代如何在家乡与都市之间摇摆,关于社区如何通过集体活动维系凝聚力。这些个体故事,汇聚成一幅幅生动鲜活的日本乡村群像,展现了人与土地之间不可分割的深厚情感。 文化传承是本书的另一条重要线索。日本的乡土文化,并非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鲜活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本书会细致地描绘那些依然保留着浓厚地方特色的节日庆典,比如祭祀丰收的田乐舞、象征驱邪的祇园祭,甚至是社区里默默流传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作者会探讨这些文化习俗的起源,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成为维系社区认同感的纽带。您会了解到,即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日本乡村依然固守着古老的仪式和信仰,这其中蕴含着一种对过去与未来的独特理解。 然而,本书并非一味歌颂田园牧歌式的宁静。它也深刻地触及了日本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人口老龄化、年轻人外流、传统产业衰退……这些严峻的挑战,在书中得到了坦诚的呈现。作者不会回避那些令人担忧的数字和趋势,但更重要的是,它会展示当地居民如何积极应对这些困难,如何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例如发展特色旅游、推广绿色农业、或是通过创新手段 revitalizing 传统工艺。这种在困境中展现出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是本书最触动人心的部分之一。 此外,本书还会关注乡土日本的美学意识。日本的乡土,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区域,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归宿。它体现在建筑的简约与实用,园林的自然与诗意,器物的质朴与精致,以及人们对待自然的谦卑与敬畏。书中会通过具体的例子,比如古民居的构造、庭院的设计、乡村料理的摆盘,来阐释这种独树一帜的审美哲学。它并非追求浮华与炫丽,而是强调一种与环境和谐共生,在平凡中发现不凡的美。 总而言之,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旅行指南或风光画册。它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探索,一次对日本灵魂深处的寻访。它试图通过对乡土的细腻描绘,去理解日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去感受那些在快节奏都市生活中可能被遗忘的价值与情感。它将邀请您放慢脚步,用心去倾听土地的声音,去体会那些根植于乡土的坚韧、智慧与诗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或许会联想到自己的故乡,也会对日本这个岛国及其人民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与共鸣。

用户评价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它没有试图去说服你什么,也没有强加给你任何观点,而是以一种非常温和的方式,引领你去观察,去思考。我最欣赏的是作者那种不带评判的态度,他只是静静地记录,让事实和细节说话。从书中,我看到了日本乡村社会中一种奇特的张力——既有坚守传统的顽固,又有顺应自然的智慧;既有个体户的孤独,又有社群的温暖。这种复杂性,恰恰是现实中最真实的面貌。我曾经以为,现代化的浪潮一定会将所有传统都冲刷殆尽,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即使在看似“落后”的乡村,依然有着不为外人所知的生命力和韧性。它让我开始质疑一些关于“进步”的定义,思考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同时,我们是否也牺牲了更重要的东西,比如对土地的敬畏,对传统的尊重,以及人与人之间真诚的连接。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厚重的请柬,邀请我去探索一个不曾抵达的内心世界。

评分

在我读过的关于其他文化的书籍中,很少有哪一本能让我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感”,即使我从未踏足日本的土地。这本书仿佛有一种魔力,能够穿越地理的阻隔,直抵人心的深处。我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日本乡村的风土人情,更是那些人类共通的情感和生存状态。那种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对劳作的尊严,对祖辈的敬畏,对土地的依恋,这些都是我们作为生命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语言。它没有激昂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一种朴素而真挚的笔触,描绘出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我常常在想,在我们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是否已经离“根”太远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思角度,它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支撑起我们生存根基的东西。它让我感受到一种深沉的,跨越时空的连接,一种对生命本身的无限敬意。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像那些描绘异国风情的旅游指南,而是深入到了日本社会最底层、最真实的肌理之中。我曾试图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但往往止步于表面,而这本书则像是打开了一扇暗门,让我得以窥探到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下的深刻含义。它探讨的并非是高高在上的哲学理念,而是根植于土地的生存之道,是代代相传的生活习俗。那种对于“无用之用”的推崇,对于“当下”的珍视,对于“循环”的理解,都让我耳目一新。我常常在想,我们现代社会是否已经丢失了太多原本属于我们的东西?那些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那些建立在人情味基础上的社区关系,那些简单却意义深远的仪式,似乎都随着时代的洪流渐行渐远。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所缺失的,也提醒着我们,在追求“进步”的同时,或许我们更应该回望来路,汲取那些被遗忘的宝贵财富。读完这本书,我对日本的理解不再是寿司、动漫和科技,而是那种深沉而内敛的生命力,一种扎根于泥土的坚韧与宁静。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读物,不如说是一次沉浸式的体验。作者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日本乡村的景象、声音、气味,甚至是村民们内心的活动,都细致入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仿佛置身于那些错落有致的农舍之间,看着阳光在屋檐下跳跃,听着远处传来的犬吠,感受着微风吹过稻田泛起的阵阵涟漪。它没有夸张的赞美,也没有刻意的贬低,只是平静地记录,却在不动声色中传递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我尤其被书中对“寂静”的描绘所吸引,那种并非空无一物的寂静,而是蕴含着丰富信息和情感的寂静。它让我们看到,在喧嚣的世界之外,依然存在着一种古老而强大的秩序,一种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和谐。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美,往往隐藏在最朴素、最不引人注目的地方,需要我们放慢脚步,用心去体会。它就像一阵清风,吹散了我内心的浮躁,让我重新找回了与生活本身的连接。

评分

这本书在我床头已经放了好一阵子了,每次翻开,总会被一种久违的熟悉感包裹。并非因为我曾身处那些熟悉的乡村,而是它描绘的那些细微之处,那些与我们日常息息相关的点滴,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土地、对自然的眷恋。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用一种极其温柔的方式,一点点剥开了日本乡村生活的肌理。你仿佛能听到清晨稻田里水流的声音,闻到雨后泥土的芬芳,感受到阳光透过竹林洒下的斑驳光影。那些关于农耕的朴素智慧,关于邻里间守望相助的温情,关于四季更迭带来的仪式感,都被作者不动声色地融入笔端。我特别喜欢它对那些“无名小卒”的关注,那些默默耕耘、安分守己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虽然平淡,却蕴含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一种与土地融为一体的深沉。读这本书,就像在听一位慈祥的长辈,娓娓道来她年轻时的故事,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只有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理解。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我们与脚下这片土地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这种思考,远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加触动人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