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工业垄断(1914~1917):媒体记录的历史 [Российские монополии в зеркале прессы (газеты как источник по истории монополизации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俄国工业垄断(1914~1917):媒体记录的历史 [Российские монополии в зеркале прессы (газеты как источник по истории монополизации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俄】戈里科夫●安德烈 ●格奥尔吉耶维奇(Голиков Андрей Георгиевич) 著,张广翔 白帆 译
图书标签:
  • 俄国历史
  • 一战时期
  • 工业垄断
  • 媒体史
  • 新闻史
  • 经济史
  • 社会史
  • 俄罗斯经济
  • 垄断资本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48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495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俄国史译丛
外文名称:Российские монополии в зеркале прессы (газеты как источник по истории монополизации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开本:小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专著对12份经常报道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夕(1914-1917年)俄国工业垄断进程的报刊进行了分析,并对所得结果做出阐释。作者认为这些报刊里集中了诸多有关大型资本主义企业的信息,故可用其来填补工业垄断相关史料的空缺,以此来重现俄国工业垄断最终形成的整体情景。
作者在第一部分详细陈述了选择报刊的原则,分析了所选刊物的特点,提取了报刊中的信息,对其进行整理、分类。在第二部分当中作者以“科洛姆纳—萨尔莫沃”托拉斯为例,对俄国报刊如何反映本国工业垄断进程做了研究。

作者简介

戈利科夫 А.Г.:男,历史学博士,莫斯科国立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史料学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俄罗斯19-21世纪的政治经济史、档案学、政治漫画史、地史学等。代表作:1.《从报刊看俄国的工业垄断:以报刊报道为工业垄断史之史料》,莫斯科大学出版社,1991.2.《笑话——严肃的问题:19-20世纪之交俄罗斯世界的政治漫画》,莫斯科大学出版社,2010.

译者简介:

张广翔:男,吉林省长春市人,历史学博士,1957年出生。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和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俄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兼任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秘书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世界现代史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吉林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历史学学科专家。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长春市第三批有突出贡献专家(2002年)、吉林省第十二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012年)、长春市第二批优秀人才(2012年),长春市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2010年)、吉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2010年)、长春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2012年)、吉林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2012年)、吉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2014年)。承担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委托项目中的子课题,1项吉林大学哲社研究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出版1部专著,主持翻译2部译著,在国内杂志发表近130余篇论文和70余篇译文,在俄罗斯史学杂志《俄罗斯历史》发表1篇论文。自2010年以来,发表1部译著,4篇论文和9篇译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篇论文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1篇论文和1篇译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1篇译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论点摘编,5篇论文和8篇译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全文转载,1篇论文被俄罗斯《经济史研究》杂志全文转载。1部专著荣获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专著二等奖,3篇论文荣获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篇论文荣获三等奖,2篇论文荣获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白帆:女,陕西榆林人,1990年出生。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在读博士生,历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俄罗斯历史。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不涉及您提到的俄国工业垄断书籍内容。 --- 书名: 《穿越迷雾:文艺复兴晚期欧洲的知识图谱与社会变迁 (1550-1650)》 作者: [此处可虚拟作者名,如:阿德里安·维克多·科瓦尔斯基] 出版社: [此处可虚拟出版社名,如:黎明之光学术出版社] 定价: 人民币 198.00 元 / 港币 280.00 元 开本/页数: 16开 / 680页(含插图及索引)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约1550年至1650年)这一关键历史时期,欧洲大陆上知识、信仰与社会结构之间复杂交织的互动关系。这五十年间,世界正处于剧烈的转型期:宗教改革的余波仍在荡涤旧秩序,科学革命的萌芽开始挑战传统宇宙观,而民族国家的权力体系正在逐步巩固。本书聚焦于“知识图谱”的重塑,考察印刷术的成熟如何改变了思想的传播速度与广度,以及精英阶层与新兴中产阶级在获取、诠释和运用知识方面的差异。 第一部分:印刷术与知识的地理分布 早期现代欧洲的知识生产不再是修道院或宫廷的专属领域。本书首先考察了威尼斯、莱顿、巴黎和安特卫普等知识中心的崛起,详细分析了不同城市在出版特定领域(如神学辩论、法律典籍、实用技术手册)中的专业化倾向。通过对数千份早期印刷品目录和书信往来的梳理,作者揭示了知识在地理上的扩散路径,以及贸易路线对学术交流的决定性影响。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书对比了拉丁文与本土语言(vernacular languages)在知识传播中的作用变化。随着科学讨论和政治宣传越来越多地采用本土语言,知识的受众范围被极大地拓宽,这也为后续的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我们探讨了“知识的黑市”——那些难以通过官方渠道获得的异端文献或禁书,如何在信使网络和走私贸易中流通,并对主流思想构成隐秘的挑战。 第二部分:信仰、理性与新的知识权威 宗教冲突是这一时期知识生产的强大驱动力。本书细致描绘了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Counter-Reformation)中,罗马教廷如何建立起一套严密的审查制度,试图规范知识的产出。然而,这种压制也激发了更隐秘、更具个人主义色彩的知识探索。 在哲学领域,笛卡尔、培根等人的思想正在酝酿。作者将他们的认识论转向置于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考察:这些哲学家如何与赞助人(patrons)、大学当局以及科学社团(如早期的皇家学会前身)互动?本书认为,科学知识的权威性并非凭空产生,而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协商过程建立起来的,涉及实验的可重复性、共同体的接受度以及对古代权威(如亚里士多德)的辩证超越。 第三部分:实用知识与社会阶层的知识需求 本书的另一核心论点在于,知识的“价值”取决于其使用者。对于航海家、商人、工程师和工匠而言,精确的数学、制图学和冶金学知识是直接的生产力。作者通过分析航海日志、商业账簿和工程图纸,重建了实用知识的知识链条。这些知识往往通过学徒制或技艺传承,而非大学课堂传播,并且它们是实践经验的结晶,常常与学术界的理论脱节。 在社会上层,贵族和富裕的资产阶级对“艺术与科学”(Arts and Sciences)的赞助,构成了精英文化的象征资本。本书深入研究了“好奇心内阁”(Cabinets of Curiosities)的兴起。这些私人收藏不仅是财富的展示,更是对自然秩序进行分类和掌控的尝试,反映了拥有者希望通过对世界的微观摹写来确立其社会地位的深层动机。 第四部分:知识的冲突与过渡 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欧洲政治格局的重大转折,也间接影响了知识的流动。随着宗教战争的减弱,知识分子开始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世俗事务和国家治理。本书最后分析了在三十年战争的废墟之上,知识社群如何开始形成跨越国界的、基于学术兴趣而非宗教身份的社团。 《穿越迷雾》不仅仅是一部思想史著作,它更是一幅关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欧洲社会肌理的细致描绘。通过将知识生产置于具体的经济、政治和宗教的“物质性”框架下考察,本书旨在揭示那个孕育了现代世界的复杂、矛盾而又充满活力的知识生态。它挑战了传统上将“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简单割裂的线性叙事,强调了在看似保守的表象下,知识体系正在经历一场深刻而不可逆转的转型。本书对于理解现代性是如何从旧世界的瓦解中艰难孕育而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目标读者: 历史学、思想史、文化研究、早期现代欧洲史、以及对印刷史和科学史感兴趣的专业学者、研究生及高阶本科生。 特色亮点: 首次系统性整合了来自不同语种(拉丁文、意大利文、德文、法文)的原始资料。 运用“知识网络分析”方法,可视化了跨区域的学术交流模式。 对“实用知识”与“纯理论知识”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填补了现有研究的空白。 --- (书本封底文字) “科瓦尔斯基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不安与创造力的时代。他成功地捕捉到了,当旧的真理崩塌时,新的世界观是如何在书页、工坊和书信往来中被小心翼翼地构建起来的。这是一部关于欧洲如何‘学会思考’的里程碑式著作。” —— [此处可虚拟评论家身份,如:牛津大学 艾莉森·里德教授]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对特定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变迁感兴趣的背景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它的视角非常独特,没有过多地陷入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聚焦于“媒体记录”这一媒介。这对我来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视历史的路径。通过梳理和分析当时报刊杂志上的报道,作者仿佛重建了一个多棱镜,折射出工业垄断势力在战时经济体制下是如何运作、如何被社会舆论审视和被精英阶层讨论的。这种“间接史学”的写法,避免了直接接触一手档案可能带来的片面性,转而通过公众话语的变迁来考察深层结构的变化,这种方法论上的创新性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它促使我反思,在信息尚不发达的年代,媒体在塑造公众认知和影响决策制定上,究竟扮演了怎样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角色。

评分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干货”实在太足了,它提供的视角和信息密度,绝对值得反复品味。我不是科班出身的经济史研究者,但即便是抱着学习和了解的心态去阅读,也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海量资料中提炼核心观点的那种功力。它成功地将宏观的工业化进程与微观的媒体舆论环境联系起来,勾勒出了一幅清晰的“战时资本主义”侧影。合上书本时,脑海中留下的是一幅幅关于沙俄末期工业巨头们在报纸头条上或隐晦或张扬的博弈画面。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历史事件的独特“密钥”,让读者能够绕开既有的定论,通过当时的“声音”去重新构建那个复杂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有意思的,封面采用了一种偏冷的色调,配上那种老报纸的纹理,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处理得不错,虽然是学术著作,但读起来并没有那种过于僵硬的感觉。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图文的穿插布局很合理,让厚厚的史料读起来不至于太过枯燥。尤其是一些关键时期的新闻剪报插图,虽然只是黑白影像,但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当时工业界人士的焦虑与挣扎。当然,作为一本深度研究的文献,它在版式上的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注释和参考文献的标注都非常清晰,对于希望深挖特定议题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整体而言,这本书在视觉上传达出一种沉稳、专业的学术气质,很符合其主题的严肃性。

评分

阅读此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跨越百年的“社会观察实践”。我发现,那些在当时被视为日常的商业新闻和行业动态,在今天的历史学家的解读下,竟然蕴含着如此深刻的社会经济意义。作者对待报纸资料的态度非常审慎,他没有把媒体报道当作不加批判的“事实”,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需要被解读的“文本”。他敏锐地指出了媒体在报道中出现的倾向性、自我审查以及信息过滤现象,这对于我们理解任何时代的新闻生态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研究俄国工业史的宝贵资源,也是一本关于“如何利用历史档案进行批判性分析”的优秀教材,其方法论的价值远超学科本身。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虽然主体是基于史料的梳理与论证,但其内在的逻辑推进却充满了历史的张力。它不是平铺直叙地罗列事实,而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揭示出垄断资本与国家权力之间那种既相互依存又暗流涌动的复杂关系。特别是针对几次关键的工业整合事件的报道分析,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能够捕捉到不同报纸背后所代表的不同利益集团的声音和立场。这种多方声音的交织对比,使得历史图景异常立体丰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关键转折点所设置的悬念和对后续影响的预判,这让原本可能略显晦涩的经济史分析,读起来充满了追索真相的代入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