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瓷之路博览·明月出天山:新疆天山走廊的考古与历史

丝瓷之路博览·明月出天山:新疆天山走廊的考古与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驰 著
图书标签:
  • 丝绸之路
  • 新疆
  • 天山
  • 考古
  • 历史
  • 文化遗产
  • 民族
  • 明月出天山
  • 走廊
  • 古代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3047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567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丝瓷之路博览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新疆天山地带历史文化积蕴丰厚,是古代西域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绵延千里的天山走廊是连接中国内陆与中亚的重要通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丝瓷之路博览·明月出天山:新疆天山走廊的考古与历史》拟通过新疆天山沿线的历史遗迹和遗物,特别是近三十年来新疆考古发现和历史研究的成果,阐述天山在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天山立传。天山走廊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错地带,特殊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孕育出独特的文明形态,使其成为历史上诸多古代民族活动的舞台。

目录

第一章 神奇的天山

第二章 文明的曙光

第三章 史前岁月
第一节 小河往事
第二节 神秘的史前宗教
第三节 天山的图腾
第四节 关于塞种

第四章 草原长歌
第一节 大月氏之谜
第二节 匈奴迷踪
第三节 寻找赤谷城

第五章 丝路新篇
第一节 张骞之路
第二节 边疆家园
第三节 铁与血的疏勒城

第六章 大漠西风
第一节 龟兹梵境
第二节 乱世净土

第七章 西域唐韵
第一节 唐代诗人笔下的天山
第二节 唐西州居民的诗意生活
第三节 文书中的世界

第八章 古道记忆
第一节 远去的西辽
第二节 苹果之城
第三节 别失八里的纳石失

精彩书摘

  《丝瓷之路博览·明月出天山:新疆天山走廊的考古与历史》:
  新疆发现的晚期石器时代的细石器数量较多,如考古工作者曾在木垒七城子遗址采集到160余件细石器,在哈密七角井遗址采集到700余件细石器。这一时期,制造石器的石料也比较讲究,多数为硅质岩、石英和燧石,主要采用压制法制作,有细石叶、刮削器、石核、石镞、雕刻器、敲砸器等多种类型。在若羌县罗布泊附近,考古学家曾采集到不少石镞和石矛,其中石矛外形似桂叶,表面见鱼鳞状凹坑,锋利无比;而石镞呈柳叶形,大小规整,十分精致。1979年,孔雀河下游古墓沟墓地曾出土一枚穿透入骨的柳叶形石镞,据推测,墓主很可能因此而丧命,可见此类石镞的杀伤力。另外,在阿勒泰切木尔切克早期墓葬和木垒塔克尔巴斯陶遗址中,也出土过类似的石镞。
  通过研究石器,我们能够了解史前人类生活的许多细节。例如在新疆发现的细石器通常采用压制法修制而成,体积较小,单独拿在手中使用,十分不便。那么古人是如何使用此类石器的?通过观察石器表面可知,古人已懂得将石器制成复合工具使用,即将小石器捆绑固定在木棍或骨器上使用,这样不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可以减少制造石器的劳动时间,一举两得。
  在罗布泊地区,由于缺少硅质岩、石英和燧石等石材,当地人群会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数百公里以外阿尔金山一昆仑山出产的石料或石器。考古发现表明,远古先民已经具备远距离获取生产资料的能力,他们能够远行数百公里进入阿尔金山一昆仑山山前地带活动。另外罗布泊的先民也可以通过贸易与阿尔金山的先民进行物质交换,也就是原始的以物易物贸易,两者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原始商业也就此产生。在阿尔金山一昆仑山沿线的若羌、且末等地,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石器加工遗迹,面积之大,石核数量之多,完全称得上是“石器工厂”,这些遍布石器的遗址绝非短期之内形成的,应该是古人长期活动的结果。
  在晚期石器时代,还出现有用和田玉制作石器的现象。如20世纪初,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罗布泊地区采集到玉石镞、玉石斧等石器;法国探险家伯希和在库车附近的库木吐拉购得两件玉石斧。1928-1934年,黄文弼在罗布泊北岸采集到玉刀、玉斧等各类石器。
  ……
《丝瓷之路博览·明月出天山:新疆天山走廊的考古与历史》图书简介 导言: 本书并非聚焦于新疆天山走廊的考古发现与历史演变,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欧亚大陆腹地,探讨丝绸之路沿线更宏大、更复杂的文化交流图景。我们旨在构建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研究框架,审视不同文明在碰撞、融合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复杂性与生命力。 第一部分:欧亚大陆的古老脉络与文明的早期互动 第一章:草原帝国的兴衰与早期贸易网络的重构 本章深入探讨了欧亚大草原上游牧民族的社会结构、迁徙模式及其对早期定居文明的影响。不同于天山走廊内相对封闭的绿洲文化研究,本书着重分析了斯基泰文化、萨尔马提亚文化等草原文明的扩张与收缩,如何塑造了横跨欧亚的早期贸易与军事通道。我们通过对欧亚草原遗址中出土的金属器、马具及丧葬习俗的比较研究,揭示了早在丝绸之路形成之前,文化元素和物质技术是如何在广袤的地理空间内进行流动和传播的。重点关注了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从东亚到里海地区的文化互动模式。 第二章:波斯帝国的东向影响与中亚前沿地带的权力结构 本书超越了对丝绸之路中段绿洲绿洲贸易站点的关注,转而考察强大的波斯帝国(尤其是阿契美尼德王朝和萨珊王朝)如何通过其庞大的行政体系和军事力量,间接或直接地影响了中亚甚至更东方的政治格局。我们分析了波斯萨珊王朝的货币铸造技术、织物纹样以及宗教(祆教)符号在丝绸之路上东传的路径,并将其与更东方的文化影响进行对比。重点研究了阿富汗巴尔赫、塔吉克斯坦潘吉肯特等前沿地带的考古学证据,以理解波斯文化在与印度河文明和早期游牧文明交汇时所产生的复杂变异。 第二章(续):早期佛教艺术的西渐与多元融合的艺术语境 本章聚焦于佛教艺术在进入中亚腹地后的早期发展阶段,但视角并非集中于高昌或龟兹等传统绿洲佛教中心,而是侧重于贵霜帝国时期,佛教艺术如何从犍陀罗地区向外辐射。我们详细剖析了希腊化艺术风格、印度本土风格与中亚地方元素在早期造像中的融合,特别关注了敦煌壁画出现之前的艺术形态。通过对阿富汗巴米扬、乌兹别克斯坦法尧兹捷佩等早期遗址的分析,阐明了文化适应与创造性转化是艺术传播的内在驱动力。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商业网络与跨文化传播的深层机制 第三章:粟特商人的全球贸易网络:超越丝绸的商品流动 粟特商人是丝绸之路商业活动中的核心参与者,但本书不只是简单地描述他们的贸易路线。本章着重探讨了粟特商人在中世纪早中期(约公元5世纪至9世纪)所建立的、覆盖范围远超传统丝绸之路的商业生态系统。我们通过对摩洛哥塔里法、中国西安、蒙古鄂尔多斯等地发现的粟特铭文、墓志和钱币的地理分布分析,重建了他们跨越内陆亚洲、深入地中海东岸乃至北非的商业足迹。重点讨论了粟特语作为商业通用语的地位、他们的宗教(摩尼教、祆教、景教)传播与商业活动的内在联系。 第四章:伊斯兰化浪潮下的区域经济重塑与技术扩散 随着伊斯兰教沿贸易路线的扩张,中亚和波斯地区经历了深刻的社会经济转型。本章研究了阿拉伯帝国(倭马亚和阿拔斯王朝)对丝绸之路沿线水利工程、农业技术(如棉花、甘蔗的引种)以及货币体系的革新。我们分析了这一时期,拜占庭帝国与伊斯兰世界在技术和工艺品(如玻璃器、金属加工)上的相互影响,并考察了这些技术如何通过中亚的商业节点向东传播,最终影响到唐宋时期的工艺水平,特别是造纸术和纺织技术的扩散路径。 第四章(续):宋元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与内陆通道的互动 相较于传统上将天山走廊视为“主干道”的视角,本书强调了宋元时期,随着海上贸易的兴盛,内陆通道在特定商品(如马匹、玉石、贵金属)贸易中的持续重要性,以及与海路的相互补充关系。我们探讨了从波斯湾到东南亚、再到中国东南沿海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并分析了内陆的商人群体如何利用新的海上网络,拓展其商业版图。重点研究了元代忽必烈汗国对欧亚大陆一体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及其对传统东西方交流模式的重塑。 第三部分:文化符号的变异与非物质交流的深度解析 第五章:游牧艺术的“风格嫁接”:从中国北方到欧洲东部 本章聚焦于文化符号如何在不同文化体系间进行“借用”和“再创造”。我们考察了欧亚草原上游牧民族艺术中常见的“动物搏斗”主题,分析了其在欧亚大陆上的传播轨迹,以及它如何被汉化、波斯化或拜占庭化。重点分析了中世纪早期,中亚和西伯利亚地区的金饰艺术如何体现出多源文化的复杂交织,这种“风格嫁接”的现象远比单一的文化输出复杂得多,它揭示了不同文明在吸收外来元素时的能动性。 第六章:医药、历法与知识的跨区域传播:中介地带的学者角色 超越了对具体考古遗物的关注,本章探讨了无形知识(如医药学、天文学、历法)在欧亚大陆上的传播机制。我们着重分析了中世纪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学者们,如何系统性地整合了希腊、印度、波斯和中国的知识体系,并将这些整合后的知识通过贸易网络向东和向西传播。例如,对中国古代医药典籍在阿拉伯世界中的翻译与应用,以及伊斯兰天文学知识在宋元时期中国官方历法制定中的影响。本章力求展现知识传播中的“中介地带”——那些汇集多方学识并进行再加工的中心。 结语:欧亚交流的整体性视角与未来研究的挑战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个整体性的欧亚交流框架,避免将任何单一地理区域(如天山走廊)视为交流的绝对中心或终点。我们认为,丝绸之路的意义在于其作为一张动态、多层级的网络,其特征在于持续的流动、适应与创新。未来的研究需要更深入地整合考古学、历史文献学、气候学和基因学证据,以期更精准地描绘出古代欧亚大陆文明互动中那些不曾被明确记录的微小脉络。本书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个宏大而细致的视角,去理解人类文明是如何在广阔的地理空间中相互塑造、共同前行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流露出的那种对历史长河中“失语者”的关怀。它不仅仅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功过,更将笔墨投向了那些在历史长卷中被忽略的普通人——戍边的士兵、远行的商贾、迁徙的牧民。通过对墓葬群中随葬品的分析,作者尝试还原这些普通个体的信仰、审美乃至他们的死亡观。这种叙事视角的下沉,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社会结构的理解,让人感到历史不再是宏大叙事下的冰冷线条,而是由无数鲜活的生命构筑起来的复杂图景。这种人本主义的关怀,让冰冷的考古数据变得有温度,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共情与回味,仿佛我们真的能听到远古的驼铃声和市井的喧嚣,这是真正优秀的历史著作才能达到的境界。

评分

这本书的考古发掘细节描写,简直细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仿佛亲临了现场。那些关于探方清理、地层堆叠的描述,专业术语运用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学术的准确性,又没有让非专业读者感到晦涩难懂。作者对于出土文物的描述,超越了简单的尺寸、材质记录,他深入挖掘了每一件器物背后的生活场景和社会功能,比如一块残破的陶片,如何通过其制作工艺,揭示了当时制陶技术的进步,以及它在日常祭祀或交易中的作用。更令人叹服的是,作者能够将这些静态的文物,重新激活在历史语境中,通过与其他区域的相似发现进行参照,勾勒出古代文明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网络。这种对“物证”的尊重和深入解读,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坚实的证据支撑,让人对书中所有的推断都深信不疑。

评分

我原本以为涉及“走廊”和“天山”这类地理概念的书籍,可能会过于侧重地理学或单纯的游记色彩,但这本书的史学深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对地理环境如何塑造历史进程的探讨,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他没有将地理视为一个不变的背景板,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参与者,描述了气候变迁、河流改道如何影响了古代游牧民族的迁徙路线和定居点的兴衰。这种“人地关系”的辩证分析,使得历史的叙事不再是孤立的王朝更迭,而是与广阔、严酷又富饶的自然环境进行长期博弈的结果。读到此处,我对那片土地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理解了为何那条廊道会成为不同文明交汇、碰撞、融合的熔炉,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本身就决定了它的宿命。

评分

作者在叙述历史事件时的笔触,有一种化繁为简的魔力,将那些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和民族迁徙的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清晰易懂。我尤其欣赏他处理史料的严谨性,对于不同学派的观点,他并未简单地采取一家之言,而是进行了多维度的考察和对比,这种学术上的克制与包容,让论证过程显得尤为扎实可信。他很少使用那种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而是用一种近乎口语化的叙事方式,将深奥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串联起来,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耐心地引领着我们穿梭于历史的迷雾之中。读到关键转折点时,作者会适当地停下来,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激发读者的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结论。这种引导式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互动性和代入感,让人读完之后,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完整且富有逻辑的历史认知框架。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翻开扉页时,那股淡淡的书香气息,仿佛把我瞬间拉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封面上的色彩运用极其考究,那种古朴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寻常的普及读物,它蕴含着深厚的学术底蕴。纸张的选用也十分精良,即便是高清的考古现场图片,也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细节,那些陶器的纹饰、壁画的斑驳,都跃然纸上,让人忍不住想用指尖去触摸历史的痕迹。尤其让我惊喜的是,插图的排版布局,既不显得拥挤,又能清晰地引导读者的目光,从宏观的区域地貌到微观的文物细节,过渡得自然而流畅。装帧的用心程度,足以体现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尊重与珍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一次捧起它,都感觉像是在进行一次精心策划的博物馆之旅,每一个章节的切换,都伴随着视觉上的享受,让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