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大西洋月刊》年度好书
从大西洋到太平洋
从海到光辉之海
从披荆斩棘的血泪之路到无垠海洋中的广阔机遇
美国的命运终将与亚太地区的未来紧密交织
美国是唯*在大西洋和太平洋都拥有绵长海岸线的强国。它一面越过太西洋,注视着繁衍了美洲文明的欧洲文明,一面将目光投向充满无限可能的太平洋,很早到来的白人笃信它是花园,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阿卡迪亚,更是实现梦想的乌托邦。
布鲁斯·卡明思大胆挑战大西洋主义观点,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双重视角回溯美国历史
美国是是唯*在大西洋和太平洋都拥有绵长海岸线的强国。它一面越过大西洋,注视着繁衍了美洲文明的欧洲文明,一面将目光投向广阔无垠的太平洋,寻找着新的交流契机。它曾是印第安人的福地,很早到来的白人笃信它是花园,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阿卡迪亚,更是实现梦想的乌托邦。
独立战争中,外来寻梦者决然斩断与欧洲母国的联系,之后便踏上西进之路。这是一项打破各种壁垒的创举,向西极大地扩张了美国国土,加快了奴隶制的瓦解。新增土地带来了农业的蓬勃发展,铁路、公路网络迅速打开,大坝提供了充足的水力与电力,新发现的石油如黑金般提供工业发展的动力,高校不断涌现为科技的长足发展提供了保障……然而,与美国人引以为傲的拓荒精神相伴的是剧烈的文明冲突:印第安文明大量消失,印第安人痛失家园;非欧洲移民虽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境遇凄惨,对于“民主自由”的口号像是一种讽刺。“昭昭天命论”悄然出现,并衍生为美国广伸触角的常用辩护词。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对其他国家造成毁灭性打击的“一战”和“二战”的战火没有烧到美国本土,反而以军事需求刺激美国政府加大科研投入,更是让美国以正当理由在全球广布军事基地,战争结束后,它们便成了美国控制海洋的前哨。在国际化浪潮中,亚太地区国家的崛起与美国太平洋沿岸坐拥高新技术的各州遥相呼应。
著名历史学家、东亚研究专家布鲁斯·卡明思以开阔的视野和天马行空般的叙事,回溯了美国从欧洲属地发展为超级大国两百余年的历史,重点记录了西进运动这一历史进程,提出了具有创新性与挑战性的论点:美国与太平洋各国的联系对其未来的塑造作用,将超其与大西洋各国的联系,美国的命运终将与亚太国家的命运交织在一起。
生于1943年9月5日,美国负有盛名的东亚研究专家之一,古斯塔夫·斯威夫特和安·斯威夫特历史学杰出贡献教授,曾任教于斯沃斯莫尔学院、华盛顿大学、西北大学,后成为芝加哥大学历史系主任,1999年被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研究员。卡思明的主要研究方向为20世纪国际史、美国与东亚的关系、东亚政治经济和美国国际关系,他尤其对东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抱有深厚兴趣。
2007年5月,卡明思因其在民主、人权及和平研究中获得的杰出成就和做出的学术贡献,成为首位金大中学术奖获得者。
卡明思沿着不可阻挡的西进之势追溯美国历史,不仅讲述到加利福尼亚州和美洲大陆的边界,还一路来到了环太平洋地区。他辩称,这样的西进外展已经改变了美国的性格,书写了美国的命运,尽管这个过程并非一直都是好的。
——亚瑟?赫尔曼,《华尔街时报》
很长时间以来,这是我所读过的美国史著作中尤为丰富、缜密的一部。
——多米尼克?桑德布鲁克,《文学评论》
少有历史学家有能力如卡明思一样投身太平洋历史领域,读者会发现,本书构思别出心裁、严肃认真、幽默风趣,让读者易于理解美国如何在国内及国际上实现全球化,以及这个国家和世界的未来去向何处。
——入江昭,哈佛大学
本书重塑并重新定向了我们对于美国历史的思考。它值得一读,值得一辩。它让我们骄傲,亦让我们羞愧。
——梅尔文·莱弗勒,弗吉尼亚大学
V 前 言
XVII 个人说明
XXII 致 谢
001 第一部分 思想的边疆
003 第一章 花园里的机器
063 第二章“无与伦比的远方”发现加州
081 第二部分 从海到光辉之海:昭昭天命
083 第三章 五片信手拈来的领土构成北美大陆
140 第四章 天命之子的出现:黄金、铁路、得克萨斯州
190 第五章 海外征战
233 第三部分 太平洋沿岸各州,新英格兰民族
235 第六章 伊甸园之东:太平洋西北部
262 第七章 伊甸园的苍翠繁茂与寒冷刺骨
294 第八章 太平洋边境战:新州上的亚洲人
323 第四部分 “地球之壳”——千变万化的加利福尼亚
325 第九章 花园式的科纳科皮亚
362 第十章 “就在这里,拿走吧”:水力和电力
394 第十一章 南加州:太平洋上的岛屿
443 第五部分 转折点
445 第十二章 自我伪装之国:开发西部
495 第十三章 战后加州与西部共和主义的崛起
535 第十四章 加州的影子中:战后西部其他地区
571 第十五章 帝国的群岛:环球花园的美国坐标
620 第十六章 硅谷:依海而立的新世界
688 第十七章 总结:美国的主导地位
728 后记
美国多数关于国际事务的文献依旧带有浓厚的大西洋主义色彩,但我在讨论国际事务时会使用两个视角:一是以大西洋视角探讨美国与欧洲的关系,一是以太平洋视角探讨美国与东亚的关系。美国-东亚关系虽然始于19世纪中期美国边境地区与东亚的接触,却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挑战、或许超越了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大西洋关系,让我们以新的方式看待美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对于被美国取代的、曾经的世界霸主大不列颠王国,以及21世纪的世界经济领跑者日本,人们抱有同样的好奇。二者都是岛国,远离大陆,同时远离生活在大陆上的人难以言喻的优越感与唯我论(实际上,在英国看来,“大陆主义”就是欧洲地方主义
的另一种说法)。美国之前也被叫作“岛国”,因为它被两片海洋庇护。它是唯一一个地理位置如此特殊的强权国家:一个多世纪以来,它给自足,无须依赖外部;它有着广袤的国土来容纳大量的人口与企业。同样疆域广阔的还有俄罗斯,但其严寒的西伯利亚边陲至今仍未开发;还有中国,它境内中亚走廊地带遍布沙漠、山脉,仍旧是部落与游牧民族的聚居地。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它是第一个拥有广袤大陆的霸权国家:它不是英国这样的岛屿帝国,也不是觊觎太平洋霸主地位的日本;它拥有一整片大陆,两侧面向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大洋。美国是唯一一个在大西洋与太平洋都拥有绵长海岸线的强国,它既是大西洋国家,又是太平洋国家。在历史上,它就像占据优势地位的大西洋主义者,注视着欧洲,注视着繁衍了美国文明的欧洲文明,同时试图转移我们的视线,让我们不去关注这个事实(实际上,因为大陆分水岭的阻隔,一个纽约人在洛杉矶会感到非常不舒服,反之亦然)。
我想从“太平洋主义者”的角度来阐述美国在世界上的角色和地位,或者简而言之,我将提供一个非大西洋主义者的美国史版本。“太平洋主义者”听起来太像“和平主义者”(据《牛津英语词典》,二者正是同形词),但我的本意并不是把“太平洋主义者”提升到“和平主义者”的高度,我也不是要批评大西洋主义者的论点,或者试图用自己的论点取代它。这种叙述方式是庄重的,在我们的时代,这种庄重的风格之所以能够延续,是因为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用这种方式去说明世界,而晚一些时候,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著有《我们是谁:对美国国家认同的挑战》)则以之说明盎格鲁-撒克逊种族核心如何形成,恰恰是这一种族核心塑造了这种风格。这样说可能不礼貌,但我要指出,多数大西洋主义者似乎不太了解美国对太平洋事务的参与程度,也不了解东亚地区。基辛格的多卷本回忆录,是继迪安·艾奇逊(Dean Acheson)的《参与创造世界》(Present at the Creation)之后最棒的国务卿回忆录。但是在帮助人们了解日本或中国方面,基辛格的作品让人想到的是歌舞伎表演,艾奇逊的作品则会让人看到共产主义思想在欧洲国家的层层渗透。
北美西部由一系列北-南向山峰形成的连绵不断的山岭,将该大陆主要水系分为东向(在加拿大注入哈得逊湾或在美国主要汇入密西西比河)和西向(注入太平洋)两部分。
前言
本书从太平洋视角,讲述美国与世界的关系。书中贯穿着一条清晰的叙述主线:从一个半世纪以前詹姆斯·波尔克(James Polk)担任总统的时代直到现在;从包括加利福尼亚在内的西部地区的创建,一直讲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心地带的政策规划。我本想让本书叫作“面向西部”,但诗人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与历史学家理查德·德林农(Richard Drinnon)都已经用过这个标题。换句话说,本书既介绍了西部历史的变迁,又讲述了美国对太平洋地区事务的参与,融合了国内视角与国际视角。在探索当代美国优势地位的过程中,我试图整合起其他时常被区分看待的事物:国内历史与国际历史,国际关系与政治经济,以及生机勃勃的太平洋经济所连接的两侧海岸。这本书也谈到了科技变革,讲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何创造了这个双海岸国家经济体,并使之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扮演世界领导者的角色;这种发展也改变、削弱或仅仅冲击了400多年前最早定居于美国的人们对于这片大陆的定义:这里是花园,是伊甸园,是阿卡迪亚,有时还会是乌托邦。
詹姆斯·波尔克(1795年11月2日—1849年6月15日)是美国第11任总统(任期为1845年3月4日—1849年3月4日)。1844年大选陷入僵局时,他异军突起,成为第一位黑马总统。他把美国领土向北扩张到北纬49°线,向西扩张到太平洋,向南几乎兼并了墨西哥一半的领土,今天美国领土的四分之一是由他取得的。他被历史学家评为美国最勤奋最有效率的总统。
广义上,乌托邦和阿卡迪亚意义相同,都指消灭了剥削和压迫的理想社会。但是作者在时间维度上对二者的意义进行了区分。“阿卡迪亚”原为古希腊地名,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风景优美、靠近莱纳堡和贝祖山。在多里安人入侵之前,阿卡迪亚是一个类似于我国常说的“桃花源”的美丽地方。古希腊和古罗马诗歌中将其描绘中世界的中心位置,传说当人们的互相压迫、剥削消失时,这里将再次变成人间天堂。现在希腊的阿卡迪亚州的位置大约与曾经的阿卡迪亚相同。后来在加拿大和美国也出现了名为“阿卡迪亚”的地方,毫无疑问,起名者都因为这个名字的美好喻意而选择了它。正文中会详细介绍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阿卡迪亚县。作者常用“阿卡迪亚”指代曾经的美好社会(因为它确实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地方),相对应地,他用“乌托邦”来指代人们为奋斗、试图最终达成的理想社会。
我通常对这种探讨国家力量的书籍持保留态度,因为它们往往流于对“强大”的浪漫化描述。然而,这本著作真正打动我的是它对“代价”的深刻反思。作者并未把这种全球性的影响力描绘成一种单向的“成功”,而是细致地剖析了维持这种地位所付出的内部资源消耗、道德困境以及对自身社会结构造成的长期影响。书中对于某一特定政策在本土社会引发的文化反思和群体分裂的描写,极其到位。它强迫读者思考:一种无处不在的霸权,其内部的张力究竟是支撑还是在侵蚀其自身?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作者进行的、关于权力本质的哲学思辨,它既提供了丰厚的历史证据,又引导读者进行深层次的自我诘问。这是一部兼具学术价值和警示意义的力作。
评分这本新出的历史著作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时代决策核心的窗户。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将冷战后期那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特别是美苏之间的角力,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其对外交档案的挖掘深度,那些原本尘封的电报和内部会议记录,经过作者的梳理,还原了决策者们在信息不对称下的挣扎与权衡。书中对特定历史事件的分析,比如某次关键的国际峰会,不再是教科书上那种扁平化的叙述,而是深入到参与者的个人动机和当时的国内政治压力之中,让人读来犹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历史洪流下个体的无奈与选择。行文间,作者保持着一种冷静的学术克制,既不失批判性,也避免了过度简化的道德审判,真正做到了以史为鉴。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二十世纪下半叶全球权力格局演变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必备的参考资料,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事实的罗列,更是对历史逻辑的深刻洞察。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于其叙事上的节奏感和文学性。它不像传统严肃的政治学著作那样枯燥乏白,反而充满了史诗般的张力。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演,他知道何时应该聚焦于某个关键人物的内心独白,何时又需要拉远镜头,展示宏大的地缘政治棋局。特别是其中关于意识形态冲突如何渗透到文化和艺术领域的章节,描绘得尤为精彩,那种无形的“软实力”对抗,比真刀真枪的军事对峙更令人感到深远的影响。书中的语言富有画面感,即便是复杂的经济制裁和军事部署,也被描绘得清晰可见,仿佛一张张动态的历史画卷在我眼前展开。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让对宏大历史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进入那个充满张力和变革的时代,并为之着迷。
评分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工作量简直是惊人的,但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如何将这些海量的、看似分散的史料整合成一个连贯且有力的论点。它并非简单地堆砌史实,而是通过精妙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点上权力运作的共通性与特殊性。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处理敏感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态度——每一个论断都有坚实的脚注支撑,每一个转折都有充分的史料佐证。这种扎实的学术根基,使得即便是最尖锐的批评,也显得掷地有声,而不是空穴来风。对于那些期待在学术深度上有所收获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绝对不会让人失望,它提供了一种更高维度的理解视角,去审视我们今日所处的国际环境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来的。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相当独特,它巧妙地避开了那种常见的“英雄史观”或“阴谋论”,而是聚焦于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处于权力边缘的专业人士——那些幕僚、分析师、语言学家。通过这些“齿轮”的视角,我们看到了宏大叙事下被忽视的细节与人性的复杂。例如,书中对于某个跨国谈判桌上,翻译人员的微妙用词如何影响了最终协议的走向的分析,简直是神来之笔。这种微观切入宏大叙事的手法,让整个历史叙述变得更加立体和可信。它提醒我们,任何重大的历史决策,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人与人的沟通之上,而这些沟通中的细微差别,往往决定了历史的走向。这本书读起来,像是一部结合了政治惊悚片和深度社会观察的佳作,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评分买的太多,就不一一评价了,活动力度很大,很优惠。
评分,,,,,,,,,,
评分好。
评分刚拿到书籍!喜欢的紧哈!尤其是物流迅速!特别的点赞!
评分《海洋上的美国霸权》一书让人深思。
评分优秀的社科人文作品,有充足的可读性
评分面对中美两国的冲突,了解这个强大的对手是十分重要的
评分了解一些美国的另类知识,不要以为美国是天堂。
评分选的三天后发货,结果第二天就到了,书的包装有破损,书还没一一检查,不知道是不是都是正版,送到了不打电话通知我,对京东的服务差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