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文物保护绩效管理研究:基于文物保护经费投入的视角》从绩效管理的角度研究文物保护经费投入,根据多目标量化管理的思路,对绩效指标赋权,选择采用层次分析法,利用MATLAB对数据进行了处理,以期改进现有拨款方式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服务效率,建立资金使用者和提供者之间的可量化的关系,使公共资金的使用达到好效率。
《文物保护绩效管理研究:基于文物保护经费投入的视角》对文物保护投入的绩效管理研究集中于文物保护投入的绩效评估方面。对于公共效率,一般要考虑三个问题:一是政府是否需要购买这类公共服务;二是政府打算按什么样的价格,购买多少公共服务;三是实际购买的公共服务,包括质和量,与实际拨款相比,是否物有所值,这也是《文物保护绩效管理研究:基于文物保护经费投入的视角》的研究重点。
文物保护事业在拉动关联产业增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方面能够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文物保护绩效管理既是一个时空概念,又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既要立足于时间,又要立足于空间,需要多种战略措施协调配套方能实现预期的绩效管理目标。
作者简介
满莉,民主同盟盟员。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副教授,财政部财政科研所博士后研究员。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财政学会公私合作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财公私合作研究院副院长,中央财经大学PPP公共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住建部海绵城市专家委员,财政部、发改委PPP双库专家。研究方向为水利投融资、融资租赁及SPV税收政策、资源配置优化等。主要著作:《现代服务业中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研究》《我国融资租赁业SPV税收政策研究》《新避税和反避税实务》《WTO规则与对策》《企业税收筹划》《税法》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文物保护绩效管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文物保护绩效管理对解决资金供求匮乏矛盾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文物保护经费投入的特点
一、公共性
二、外部性
三、非营利性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关于文物保护管理的文献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
第四节 本书的基本内容框架和创新之处
一、本书的基本内容
二、本书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物保护经费绩效评估指标及其权重研究
第一节 文物保护经费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及方法
一、文物保护经费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二、文物保护经费绩效评估概念模型的构建环境与原则
第二节 文物保护投人指标权重测算
一、层次分析法
二、综合判断矩阵的构造
三、相对重要程度的计算
第三节 我国文物保护投入状况的对比分析
一、以文物资源事业机构数为基准的财力投入状况
二、以文物资源事业机构数为基准的平均人力资源状况
第四节 结论
第三章 文物保护经费绩效管理机制分析
第一节 文物保护经费绩效管理机制变化分析
一、文物保护绩效管理制度环境改善
二、文物保护绩效管理运行机制分析
第二节 文物保护事业的新问题及新认识
一、文物保护事业的新问题
二、对文物保护事业的新认识和热点问题
第三节 改革的分类和案例的代表性分析
一、改革的分类
二、案例的代表性分析
第四节 案例的深入分析
一、北京的事业体制改革案例
二、敦煌研究院完善管理体制的案例分析
三、工作机制创新的“红岩联线”案例分析
四、大遗址保护管理体制的大明宫案例分析
五、小结
第五节 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方向
一、文物保护事业外部环境的发展方向
二、文物保护事业内部机制的变化
第四章 文物保护对国家发展的贡献
第一节 文物保护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一、基本测算方法说明
二、文物保护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表现
第二节 文物保护经费投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一、测算范围及时间
二、数据来源
三、测算思路
四、测算方法
第三节 全国文物系统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
第四节 投人产出分析
第五节 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一、直接贡献
二、间接贡献
三、全部贡献
四、投入产出分析
第六节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的文物保护单位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一、从文物保护角度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分类
二、计算方法和结论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物保护经费绩效管理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文物保护绩效管理的政策建议
第二节 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专家推荐表
前言/序言
博士后制度在我国落地生根已逾30年,已经成为国家人才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30多年来,博士后制度对推动我国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培养了一批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自1986年1月开始招收第一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起,截至目前,国家已累计招收14万余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已经出站的博士后大多成为各领域的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其中,已有50余位博士后当选两院院士;众多博士后入选各类人才计划,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年入选率达34.36%,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率平均达21.04%,教育部“长江学者”入选率平均达10%左右。
2015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各设站单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服务体系,推动博士后事业科学发展。这为我国博士后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博士后工作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博物馆学的历史演进与当代挑战 导论:博物馆作为社会记忆的载体与文化机构的转型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保管者和展示者,其角色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经历了深刻的变革。本著作将深入探讨博物馆学(Museology)理论框架的历史发展脉络,解析其如何从传统的“藏品中心主义”转向现代的“观众参与中心主义”,并重点剖析在全球化和数字化浪潮下,当代博物馆所面临的多重治理结构与伦理困境。我们旨在提供一个批判性的分析视角,审视博物馆如何平衡其作为学术研究机构、教育平台和公共服务提供者的多重职能。 第一部分:博物馆学的理论基石与经典范式 第一章:早期收藏传统与知识建构的权力结构 本章追溯博物馆的起源,从文艺复兴时期的私人“奇珍阁”(Cabinets of Curiosities)到启蒙运动时期国家级博物馆的建立。我们将考察早期收藏活动背后的社会动力——权力展示、科学分类和民族国家身份的构建。重点分析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亚历山大·冯·洪堡等学者对“普遍性知识”的追求,如何在博物馆的初期设计中奠定了分类学和科学展示的范式。此阶段的博物馆管理,实质上是围绕藏品价值的评估、保管条件的标准化,以及早期策展叙事的形成展开的。 第二章:从“科学分类”到“文化诠释”:20世纪的范式转移 进入20世纪,随着社会思潮的演变,博物馆的职能开始从单纯的“保存”与“分类”扩展到“教育”与“诠释”。本章将详细论述20世纪中叶,以约翰·科蒂斯(John Cotton Dana)和达德利·萨文德(Dudley Savard)为代表的先驱者如何推动博物馆面向公众的转型。我们将重点分析口述历史、民族志学和参与式策展的兴起,如何挑战了此前欧洲中心主义的叙事结构。特别是,我们将分析在这一时期,如何开始形成关于藏品来源伦理(Provenance Research)的初步讨论,尽管当时系统性的绩效评估尚未成熟。 第三章:藏品管理与机构可持续性的理论模型 本章聚焦于博物馆的核心业务——藏品管理。我们将探讨从传统的“静态保护”到现代“风险管理”的转变。内容将涵盖:物理保护技术(如温湿度控制、有害物质监测)的演进;库存管理的信息化(早期数据库的建立与局限);以及机构运营的财政可持续性理论。我们还将讨论博物馆资产负债表中的“无形资产”——即知识产权和公共信誉——如何被纳入早期运营绩效的考量范围。 第二部分:当代博物馆治理、观众研究与数字时代的冲击 第四章:观众研究的兴起与体验经济视角下的博物馆服务设计 21世纪,观众已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本章深入研究当代博物馆学中的“观众中心”理论。我们将考察行为科学、社会学在博物馆教育项目设计中的应用,例如,游客行为学(Visitor Studies)如何量化参观体验的满意度。重点分析体验式学习理论在展览设计中的落地,以及博物馆如何通过定制化的叙事路径来最大化其社会影响力指标。 第五章:全球化语境下的博物馆伦理与文化归还(Repatriation)议题 随着去殖民化进程的深化,博物馆的合法性面临严峻的伦理挑战。本章将聚焦于全球范围内关于殖民时期获取文物的归还争议。我们将分析国际组织(如UNESCO、ICOM)制定的相关准则,并对比不同国家在处理“文化归还”问题上的法律框架与操作实践。这部分内容将探讨机构声誉管理(Reputation Management)如何成为衡量当代博物馆治理绩效的关键非财务指标。 第六章:数字化转型:信息架构、虚拟策展与数据治理 本章探讨信息技术如何重塑博物馆的职能。我们将分析大规模数字化采集(Digitization)的项目管理挑战,包括标准化的元数据构建、长期数据存储的策略,以及开放获取(Open Access)政策对学术研究的促进作用。同时,本章还将讨论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在“虚拟策展”中的应用潜力,以及如何在数字内容分发中确保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 第三部分:机构转型与未来展望 第七章: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职能与社会责任评估 本章将博物馆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治理结构中进行考察。我们将讨论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基础设施(Urban Cultural Infrastructure)的定位,以及其在促进社区发展、社会融合方面的潜力。内容将涵盖非营利组织(NPO)治理模型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构建一套全面的社会责任评估框架,衡量其在教育普及和文化平权方面的实际成效。 第八章:跨界合作与融资模式的创新 在公共预算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博物馆的财务多元化成为必然趋势。本章将分析成功的跨界合作案例——例如,与企业、科技公司、甚至娱乐产业的合作模式。我们将详细探讨赞助体系(Sponsorship)、会员制度的精细化运营,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品牌叙事”来吸引多样化的资金来源,确保机构的长期运营健康。 结论:面向未来的博物馆学愿景 本著作总结了博物馆在理论、实践和治理层面所经历的复杂演变。我们强调,一个成功的现代博物馆,不仅是藏品的守护者,更是知识生产、伦理对话和公共参与的动态平台。未来的博物馆学研究,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变迁的速度,持续探索如何以更具包容性、更可持续的方式,履行其作为人类文明记忆库的庄严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