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鉴经典:别对孩子说这样的话

铭鉴经典:别对孩子说这样的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志敏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沟通
  • 育儿
  • 家庭教育
  • 儿童心理
  • 沟通技巧
  • 教育方法
  • 积极育儿
  • 情绪管理
  • 行为习惯
  • 父母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1951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352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铭鉴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72
字数:13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意识到自己的粗暴语言对孩子的伤害,尽量减少伤害的发生,就是很大的进步。

内容简介

爱孩子是每一位家长都会的事,但爱孩子,要尊重地爱;爱孩子,要赏识地爱;爱孩子,要宽容地爱。当然,爱孩子更要避免那些无意的伤害,那些对孩子的语言伤害。话语本身带有莫大威力。父母的话语对儿女有着莫大的影响力,老师对学生的祝福能建造他们健康的自我形象,老板对员工的欣赏,激发出他们的潜能。这些祝福的话语,当事人诚心接受,就会在他的意识、潜意识中,产生根本的人格变化,往美、善的方向转变,至终祝福成真。�タ上В�世上有些民族常说诅咒的话,而不是祝福的话。中国人有些时候,不经意间的骂人,就带着很重的诅咒成分。在父母责骂孩子时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你从小到大都是这个样子,就是不知道学好!如果你是这个孩子的父母,你真的要为这样一句话负责任并付出代价,殊不知你在不经意间就论断了这个孩子一生的去向:永远不知道变好!孩子将来就会朝着你所说的方向改变。��

记得小时候,当不小心做错事时,有些坏脾气的妈妈总会气急败坏地说:“你这个笨蛋!怎么笨得像猪一样!”当听到这类话时,幼小的心灵所受的伤害无以言表,以致于这种诅咒一直影响到长大了的孩子们,对自己做事失去了信心,有较强的自卑感。许多父母惯用咒骂的语言来纠正孩子。在情绪失控时,诅咒的言语更具杀伤力,接近用语言虐待的程度。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人格受到伤害,自我形象低落,很容易产生行为偏差和人际关系的障碍。


作者简介

李志敏,自由撰稿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主要作品有《论语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孟子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菜根谭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等。

目录

第一章

不要直接批评,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001

01你真是太笨了,这么简单都学不会 / 002

02看看人家的孩子,比你好太多 / 005

03你的字,像蜘蛛爬一样 / 008

04你不听我的话,就别…… / 011

05怎么样都不行,你到底想怎么样 / 014

06别哭了,一点都不害臊 / 017

07你在说谎,是不是 / 020

08真后悔,偏偏生了你 / 023

09什么都记不住,没长脑子吗 / 026

10就知道玩儿,太不争气了 / 028

11怎么不叫人,一点礼貌都不懂 / 031

12别板着脸了,给谁看 / 033

13老是考不好,你将来肯定没出息 / 036

14你这样子,怎么跟人家比啊 / 039

15好好学习,其他的都没用 / 042

16你真让人烦死了 / 045

17我对你说过多少次,不要打架 / 048

18为什么你不像聪聪那样听话 / 051

19你从不听我讲的话 / 054

第二章

与孩子平等沟通

057

01做个乖孩子,妈妈求你了 / 058

02想玩,做完作业再说 / 061

03我没本事,以后就指望你了 / 064

04再多说也无用,就这么定了 / 067

05顶撞老师,没有好果子吃 / 070

06爸爸好,还是妈妈好 / 072

07走开,让我安静一会儿 / 075

08我烦着呢,别再添乱了 / 078

09你要争气,千万不能像我一样 / 081

10你是女孩子,别和男孩子似的 / 084

11听话,这都是为你好 / 087

12谁稀罕,妈妈给你买一个更好的 / 090

13坏孩子,不要和他们一起玩 / 093

14为了妈妈,一定要考进前三名 / 096

15再不听话,你就要挨打了 / 099

16我这是为你好 / 102

17为了你,我什么都能去干 / 105

18如果你帮奶奶干活,妈妈就给你钱 / 108

第三章

不要敷衍了事,保护孩子的好奇与敏感

111

01就这样吧,你要听妈妈的话 / 112

02你是小孩子,懂什么 / 115

03我不管了,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 118

04你是捡回来的,在大街上 / 121

05小孩子,问那么多做什么 / 124

06实在太难看了,你竟然还喜欢 / 127

07等你赚钱了,再去捐款吧 / 130

08你怎么这么不合群,总是独来独往 / 133

09自己脑袋笨,别找借口 / 136

10你这么邋遢,就像个叫花子 / 139

11哄阿姨开心,挑“好听”的话说 / 142

12闭嘴,小孩子别问那么多 / 145

13怎么就知道乱花钱 / 148

14别管了,那和你没有什么关系 / 151

15不许这么做,这太危险了 / 154

16别乱动,否则会把警察叔叔招过来 / 157

第四章

不骄纵不抱怨,面对困难多给孩子安全感

161

01他打你一拳,你就还他一脚 / 162

02没关系,没人看见 / 165

03放学快回家,外面坏人很多 / 168

04你太没用了,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 171

05别为难,我替你去道歉 / 174

06别坚持了,等以后再说吧 / 177

07有吃有穿,身在福中不知福 / 180

08就考这么点分,不丢人吗 / 183

09别争了,等你长大就明白了 / 186

10别动,让妈妈来做 / 189

11如果有下次,我就惩罚你 / 192

12同一道题,你怎么又做错了 / 195

13没事,就当不知道 / 197

14做不好就别做了,反正还有爸爸妈妈呢 / 200

15等我表扬你吗 / 203

16你怎么不长记性 / 206

第五章

不要伤孩子的心,维护生活中的幸福感

01你考第一名,我就给你买礼物 / 210

02考进年级前五,别让妈妈失望 / 213

03老实交待,你们是什么关系 / 216

04辛辛苦苦把你养大,我图什么 / 220

05你等着,看你爸怎么管教你 / 223

06假货,值不了几个钱 / 226

07不做完功课,不准睡觉 / 229

08别来家里玩,家里不欢迎小朋友 / 232

09小小年纪,就和我谈隐私 / 235

10别乱告状,和朋友好好相处 / 238

11你太难缠了,真烦人 / 241

12嘴巴那么大,眼睛那么小 / 244

13看好你的东西,别随便借给别人 / 247

14你居然敢来批评我了 / 250

15别问这些不要脸的事情 / 253

16你让大家说说,你这么做对吗 / 256

17这像是你这么大的孩子做的事儿吗 / 259


精彩书摘

  孩子的自尊心是极强的,即使他的错误必须指出,也应该注意场合,切忌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对孩子大声训斥,要知道,对孩子人格的尊重更容易使他自觉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所在。
  01你真是太笨了,
  这么简单都学不会
  王娟是个乖巧的孩子,就是性格有点内向,不太喜欢和同学一块儿玩。王娟的妈妈一直希望把女儿培养成钢琴家,其实这也是想完成她儿时的梦想。所以,尽管生活并不宽裕,但对于小娟每小时100元的钢琴课时费却从来没有皱眉。妈妈常常嘱咐小娟,一定要好好学习钢琴,妈妈的希望都在你的身上了。小娟很懂事,知道妈妈用心良苦,每天都是很认真刻苦地练习着钢琴。不过,学习钢琴并非努力就能学好的,这需要天赋。
  这天,小娟的妈妈要求小娟给她弹奏一段简单的钢琴练习曲,可是,小娟的手指似乎不听使唤,老是按错键盘,断断续续地才把一曲演奏完毕。可想而知,妈妈自然很生气。想想自己辛辛苦苦不舍得吃穿地把钱省下来给孩子交学费,可好,练了大半年,居然一首简单的曲子都弹不下来!小娟妈妈脱口说了一句:“你真是太笨了,这么简单都学不会!”说完便走到客厅里去了,留下小娟一个人。
  小娟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流个不停,她好想对妈妈说,我已经尽力了,也在用心学了,可是就是学不会呀。我怎么这么笨呢?自此以后,小娟变得越来越内向,越来越不喜欢和妈妈说话……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见一些家长,他们总是抱怨孩子学东西慢,一句:“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你都学不会。”常常挂在嘴边。我们不禁要问,怎么才算是“笨”呢?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群,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遭到退学的命运。可是最后,他却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世上没有愚蠢的孩子,要知道许多人智商虽高,后天发展却是平平而已。父母若常对孩子说“你的脑子不好”,或是“你真笨”,那么对孩子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潜在能力的发挥将受到阻碍。个性要强的孩子最怕别人说他笨,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出错,学东西这么费劲。也许,多年之后他能证明自己不笨,可当时心里就像压了一块大石头,“你怎么这么笨”从自己父母口中说出来,孩子心里有多么难受!
  为人父母者,不知是否被人说过这三个字,或者在心里对自己说过这三个字?如果你知道这三个字的份量,怎么忍心对自己的孩子说呢?小娟或许就是因为妈妈的一句“你真笨”而丧失了仅有的一点自信心,在以后的日子里,或许变得更为内向甚至自闭。
  专家建议
  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对其及时批评教育,这是理所应当的。但应注意:不要给孩子贴上“笨孩子”的标签,这样做,极易导致孩子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失败的人,从此不思进取,最终真的沦为一个失败者。父母给予孩子正确的鼓励和引导,效果会好很多。
  每个孩子接受新事物的过程,因其自身的原因,接受程度不尽相同,这一点家长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因此,家长应学会和孩子沟通,当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地和他们交流想法,帮助孩子找到一些适合他们自身的学习方法,切不可急于求成。
  ……

前言/序言

  世界上没有任何工作比做父母更令人欣慰,从一个生命的孕育,到呱呱坠地、蹒跚学步,再到识字学语……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倾注着父母深深的爱和满满的期望。
  父母对孩子的爱因无私而伟大,也因无私而天生具有“强迫性”,他们会不经意地把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强加给孩子,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工作比做父母更易犯错,更具风险。此外,现代人生活和工作节奏不断加快,许多人家庭生活十分随意,有时候,爸爸妈妈觉得是一些玩笑话和生气话,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什么意义,要知道,随意使用语言是要付出代价承受后果的。由于孩子的心灵娇嫩而敏感,或许这些话已经在他们心里留下了阴影。因此,不仅孩子需要受教育,父母同样需要改变。
  父母对孩子说话要以尊重为基础,讲求语言的艺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请记住,孩子的名字永远叫‘小孩’”,父母可能无意中的一句话就会伤了他们的心。因此,家长要用适合孩子的话语去面对他们,多说鼓励的话,不要讲过于严厉的话,绝对不能说一些伤害孩子的话。
  四岁的磊磊从幼儿园回到家,流着眼泪向妈妈诉说着自己的委屈,可妈妈却生气地说:“你真笨!哭什么哭?哭有什么用?”磊磊一下子扑到奶奶怀里,哭得更凶了。妈妈的话无疑伤害了磊磊幼小的心灵,在这种环境长大,孩子的人格将会受到伤害,自我形象低落,很容易产生行为偏差和人际关系的障碍,未来他很可能会变成一个自卑的人。美国家庭关系学院针对小学老师做了一次调查,题目是“多少积极的话可以补偿一句消极批评的话”。结果是四句比一句才能平衡。该学院又对父母做了调查,题目是“父母说积极的话与消极的话比例”,结果显示,父母们十句消极的话才抵得上一句积极的话。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留一些时间来爱自己、关注自己,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更有力量去面对挑战,这样才能抛开坏情绪,成为孩子心中的榜样。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国军队中有一些行为散漫,不听指挥的士兵,由于战事紧迫,生命攸关,当局请来了心理学家帮忙。心理学家对这些士兵的要求是,每个月给家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事先由心理学家拟好,大旨是向亲人们讲述自己在前线的英勇事迹,取得的赫赫战绩等。出人意料的是,半年之后,这些“问题士兵”竟然像换了个人,都变得如信中所写的那个勇敢和守纪律的模范士兵了。
  是什么力量使他们有如此改变呢?答案是良好愿望的暗示作用。成人如此,何况孩子呢?所以说,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看到孩子的长处,看到他每一天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鼓励,发现优点更加要夸赞表扬,让孩子充满信心,做事情才能更加积极。
  今天,年轻的八零和九零后已经为人父母,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有着极高的素质和修养,不过,要做合格的父母,还是需要学习的。
  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是他们的甜蜜,他们的忧伤。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将来有出息,从现在开始,就请谨慎自己的言辞。贬损的话,一句也别说。时刻记住:孩子是你的,但是你无权伤害。

《铭鉴经典:别对孩子说这样的话》 一、 审视语言的力量:父母话语中的塑造与伤痕 亲子关系,是生命中最深刻、最持久的羁绊之一。而维系这份羁绊的,除了无条件的爱,还有那些日常的交流,那些父母对孩子说的话。这些话语,如同种子,播撒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有的滋养出茁壮的自信与勇气,有的却可能埋下怀疑与自卑的根芽。 《铭鉴经典:别对孩子说这样的话》并非一本简单的“禁忌语录”,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内心探索,一次对亲子沟通模式的深刻反思。本书的主旨在于,通过解析那些看似平常却可能造成深远影响的言语,帮助父母认识到自己话语的力量,以及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这份力量,去构建健康、积极、充满理解的亲子关系。 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用一些“惯性”的表达方式,它们可能源于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或是社会文化的熏陶。然而,这些话语,在孩子接收到的那一刻,可能被赋予了远远超出我们预期的解读。例如,“你怎么这么笨?”这句话,在父母心中可能只是一个略带责备的提醒,但在孩子心中,它可能是对自己智力能力的否定,长期以往,可能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再比如,“别哭了,再哭就把你扔掉!”这句话,在父母看来可能只是希望孩子停止哭闹的一种极端表达,但对于孩子来说,它传递的却是“我不被爱”、“我的情绪不被接纳”的恐惧信号,可能导致孩子在未来压抑情感,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本书的核心,就是解构这些“伤人于无形”的话语。它不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现实,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引导读者审视那些我们习惯性脱口而出的言辞。它会带领我们穿越那些童年时期可能遭受过的、至今仍隐隐作痛的语言创伤,理解这些经历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今天的教育方式。同时,它也会提供一套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表达,在孩子眼中可能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二、 洞悉话语的“潜台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孩子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对情感的理解,都与成年人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父母的话语,往往会触及他们内心最柔软、最敏感的部分。《铭鉴经典:别对孩子说这样的话》致力于帮助父母“读懂”孩子。它不仅仅是教我们“不该说什么”,更重要的是,它鼓励我们去“聆听”孩子,去理解他们话语背后的真正需求和感受。 很多时候,孩子的不当行为,并非出于恶意,而是他们表达需求、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而父母的回应,如果未能触及问题的核心,反而可能适得其反。例如,当孩子因为不开心而发脾气时,父母可能习惯性地脱口而出“你就是不懂事!”、“别无理取闹!”。然而,孩子真正需要的,可能只是一个理解和安慰的拥抱,一个表达“我知道你不开心”的肯定。书中会深入分析,当孩子表现出某种情绪或行为时,他们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的恐惧、焦虑、渴望被关注、希望被理解等需求。 本书会特别关注那些容易被父母忽略的“细节”。比如,当孩子因为一次失败而沮丧时,父母可能会说“下次努力就好了”。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如果说出口时,语气中带着轻蔑,或者孩子已经反复尝试依然失败,那么这句话就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如果父母能说“妈妈知道你这次很努力,失败了很难受吧?没关系,我们一起来看看,下次可以怎么做得更好”,这句温暖的话语,则能给予孩子继续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铭鉴经典:别对孩子说这样的话》强调“换位思考”。它鼓励父母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世界。当孩子犯错时,我们是否能放下自己的面子和情绪,去理解他们犯错的原因?当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愿望时,我们是否能用温和的方式引导,而不是直接否定?书中会提供大量生动的案例,解析不同情境下,父母的不同话语对孩子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影响。通过这些案例,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语言的力量有多么强大,它可以是桥梁,也可以是壁垒。 三、 重塑沟通模式:构建积极正向的亲子对话 《铭鉴经典:别对孩子说这样的话》的终极目标,是帮助父母重塑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模式,从“消极回应”转向“积极建设”。它并非一味地强调“忍耐”和“压抑”,而是提供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技巧,让亲子对话变得更加有效、和谐、充满爱意。 本书会提出一些具体的沟通原则,例如: 倾听的艺术: 真正的倾听,不仅仅是听到对方的话,更是要理解话语背后的情感和需求。书中会提供关于如何进行积极倾听的实用指导,比如保持眼神交流、适时点头、用自己的话复述对方的意思等。 “我”信息的运用: 与其使用带有指责意味的“你”信息(例如“你总是这样!”),不如使用表达自己感受的“我”信息(例如“我看到你这样做,我感到有些担心”)。这种沟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也更能促进问题的解决。 肯定与赞美的智慧: 赞美孩子,并非一味地夸奖他们的成绩,而是要看到他们的努力、进步和积极的品质。书中会探讨如何进行有针对性、有深度的赞美,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和被肯定。 鼓励与引导的平衡: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的鼓励至关重要。但这种鼓励,应该是赋能式的,而不是包办式的。书中会提供如何在鼓励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同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引导。 处理冲突的建设性方法: 冲突在亲子关系中难以避免,但关键在于如何处理。本书将教授父母一些有效的冲突管理技巧,比如冷静下来、就事论事、寻求共同解决方案等,将冲突转化为增进理解和信任的机会。 《铭鉴经典:别对孩子说这样的话》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说什么”的书,它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更好的父母”的书。它鼓励父母拥抱成长,不断学习和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它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对待,每一份亲子关系都值得用心去经营。通过这本书,父母可以逐渐摆脱那些陈旧的、可能带来伤害的言语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充满智慧、关爱和尊重的对话,从而为孩子铺就一条通往自信、独立、幸福的人生之路。 这本书,是送给每一位渴望与孩子建立更深层连接的父母的礼物。它将带领我们踏上一段充满启迪的旅程,去重新认识语言的力量,去倾听孩子的心声,最终,去构建一个更加充满理解、爱与和谐的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逻辑结构安排得极其巧妙,从宏观的亲子关系哲学,逐步深入到具体的场景应用,让人感到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不同章节之间搭建的那些隐形的桥梁,让你在读到某个具体建议时,能立刻回溯到背后的教育理念。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不仅仅是在教你“说什么”,更是在重塑你的“思维模式”。它挑战了许多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比如“孩子必须听话才是好孩子”的观念。书中对于“自主性”的培养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强调如何在给予选择权和保持有效管教之间找到平衡点。我尝试书中介绍的几种提问方式,比如多用“你打算怎么做?”代替“你应该怎么做?”,惊喜地发现孩子变得更有责任感了,不再事事等待指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次分明的,初读时可能只抓住了表面的方法,但随着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教育智慧,简直像是在和一位智者对话。

评分

市面上很多育儿书都会陷入“完美父母”的陷阱,让人读完后徒增焦虑,觉得自己做得远远不够。但这本《铭鉴经典:别对孩子说这样的话》(恕我直言,这个书名本身就够引人深思了)则完全没有这种倾向。它的基调是“接纳不完美”,鼓励我们承认自己也会犯错,但重要的是如何带着觉知去修正。书中有一段关于“道歉的艺术”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父母向孩子真诚道歉的力量,远胜过一百次说教。这不仅是教会孩子如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更是树立了一种健康的、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这本书的文字就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轻轻一拨,就能切开隐藏在日常对话中的误区,但它的力度又是柔和的,让人心甘情愿地接受。它不贩卖焦虑,而是提供了一种非常实在的工具箱,里面的每件工具都经过了实践的打磨,可以直接应用到当下的生活中去解决具体问题。

评分

作为一个已经摸索了几年育儿之路的家长,我深知“说得多不如说得巧”的道理,但“巧”的尺度在哪里,一直是个难题。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关于“界限感”的建立。它不像一些鸡汤文那样一味强调“无条件的爱”,而是非常务实地探讨了如何在充满爱的同时,有效地设定规则,并且让孩子心服口服地接受。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情绪的命名”那一章,它教会我如何帮助孩子识别并接纳自己的复杂情绪,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压制它们。例如,书中提到当孩子发脾气时,我们可以先确认他的感受(“你现在一定很生气,因为玩具被拿走了,对吗?”),然后再去解决问题。这个小小的转变,极大地改善了我家里的冲突场面。以前我总想着用讲道理来终结争吵,结果往往是僵持不下;现在我尝试先共情,再引导,效果立竿见影。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非常冷静、克制的,却又充满了洞察力,让人读起来非常舒服,没有压迫感。

评分

我是一个比较追求效率的读者,通常会快速浏览完一本书,标记重点。但对于这本书,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放慢速度,甚至需要停下来做大量的笔记和反思。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毕业”的书,更像是一本需要时常翻阅、与时俱进的成长伙伴。书中对“表扬的艺术”的探讨尤其精妙,它区分了基于结果的表扬和基于努力过程的肯定,这一点对我这种容易陷入“结果论”的家长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尝试用书中提到的“描述性赞美”,比如“我看到你为了搭好这个积木塔,尝试了三次不同的结构,你真的很坚持”,而不是一句简单的“你真棒”,孩子立刻表现出了更积极、更持久的学习热情。这本书的行文流畅自然,丝毫没有学术论文的枯燥感,反而充满了生活智慧的闪光点。它真的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语言交互,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心灵层面的重塑之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吸引人,封面配色沉稳大气又不失温馨,摸上去的质感也很好,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我本来对这类育儿书籍持观望态度,但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直击人心的文字力量所震撼。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细腻,仿佛一位经验丰富、又极其体贴的朋友在与你促膝长谈。书中大量引用的生活小场景,真实到让人会心一笑,然后马上就意识到自己也曾那样做过。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次深度的自我审视,很多过去习以为常的交流模式,在作者的引导下,都变得值得推敲和反思。特别是关于“倾听”的部分,我以前总以为自己很会听,但读完后才发现,我听到的只是表象,却错过了孩子隐藏在话语背后的真正情绪和需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温和而坚定的沟通框架,让人在面对育儿的种种挑战时,能够找到内心的锚点,而不是随波逐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