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专栏作家关于亲子共读的图书。从阅读出发,传达分享家庭教育的理念和心得,并且从专业角度出发,为读者推荐优质的亲子共读图书。
书中共记录了50 个生活故事,涵盖亲子生活中每个家庭都会发生的冲突和解决,包括情绪的疏导和理解、现实问题的面对和解决、原生家庭的共建和维护、孩子性格养成的呵护等等。具体故事包括:谁教育谁、植物僵尸后遗症、学造句、性教育、金翅膀和朋友,你选哪一个、帕丁顿熊是真的!维尼熊是假的!等。
为了方便阅读和增加阅读价值,我们会在代入感极强的故事中,巧妙附加分级阅读、图书推荐、书目介绍、家教心得等内容。
李峥嵘,文学学士、教育专业硕士,北京晚报阅读周刊资深编辑,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多家报刊的亲子专栏作者。曾荣获全国报纸副刊专栏奖。
于光,小学生,喜欢读故事和编故事,喜欢机器人编程和视频编辑。
生活
01 不上幼儿园有多可怕
02 学造句
03 植物僵尸后遗症
04 性教育
05 为了让孩子吃蔬菜,妈妈可真死了不少脑细胞!
06 蚯蚓面条、蜗牛沙拉、蚂蚱烧烤,敢不敢来一发?
07 带爸爸过六一
08 学说吉利话
09 给长袜子皮皮过70 岁生日
10 妈妈不见了
11 男孩的理想是当最好的妈妈
12 搞笑小侦探
13 医生,说实话,你要对我干吗?
14 和康康一起登上神奇校车
15 比读书更重要的事儿
16 我,机器人
阅读
17 谁教育谁
18 金翅膀和朋友,你选哪一个
19 帕丁顿熊是真的!维尼熊是假的!
20 不爱听豆豆
21 太有教育意义的书为什么不好看
22 看不懂的男生贾里
23 谁影响了《草房子》得分
24 如何用冰箱甩干一件湿衣服及其他
25 折腾,以科学的名义
26 挖挖挖,一直往下挖,底下有什么?
27 装“屎”?连虫子种子都这么拼,你还不努力?
28 奥特曼的必杀技管用吗
29 家门口的昆虫秘密
30 卖妈妈
31 12 个拥抱停止吼叫
32 一个巴掌还是一个亲吻
33 什么样的才是乖小孩?34 爱玩游戏的小屁孩
35 在雪花中寻找彩蛋
36 突然,外公变成一只猫
37 海盗最怕换尿布
38 史努比的音乐大师课
39 如何干掉一个天才画家
40 吃肉的时候,说声谢谢!
41 看儿童版《冰与火之歌》
42 家有怪兽,呼叫特工!
43 好东西属于能够等待的人
44 鸟妈妈会毒死关在笼子里的宝宝吗
45 身处尘埃,也要看到彩虹
46 格里格里砰!这个故事好奇怪好好玩
观影
47 小黄人为什么这么红
48 一座邪恶的杀人迷宫,究竟有什么好?
49 海洋奇缘:失心、偷心和还心
50 疯狂动物城:你看到的和我看到的不一样
附录
阅读图画书的三重境界
如何选择亲子共读的图书?
说实话,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出乎我的意料,它摒弃了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反而像是一位老朋友在跟你耳语,分享她多年积累下来的“行业秘密”。阅读过程非常流畅,几乎没有阅读障碍,作者擅长用生动的案例来佐证观点,而不是堆砌晦涩的心理学名词。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沉默的阅读时间”的那一部分论述。我们总以为孩子在安静地看书就是最好的状态,但作者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过度安静有时可能是抗拒或者困惑的伪装。她提供了一些打破僵局的小技巧,比如轻轻地在旁边发出一个与故事内容相关的、但又略带疑惑的小声叹息,看看孩子会如何反应。我试着在读到主角面临艰难抉择时,故意停顿了一下,用一种非常夸张的沉思表情看着孩子,结果他立刻跳出来,开始分析那个角色的困境。这种互动感让我觉得,阅读不再是单向的输入,而是一种共同的、即时的创造过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作为引导者,需要学会的不是“教”,而是更高明的“引”。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它不是那种线性推进的叙事,更像是一张层层深入的思维导图。每一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观察窗口,但它们最终汇聚成一个宏大的主题:如何解读亲子阅读中的“潜文本”。我发现书中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阅读反应差异分析得极其到位。比如,针对学龄前儿童那种强烈的、非黑即白的情感投射,和针对高年级孩子那种开始出现复杂道德模糊性的解读,作者给出的指导方向是完全不同的。我记得书中有一个案例,描述了一个孩子反复要求重读一个明显是悲剧结局的故事,父母对此感到困惑。作者解释说,这可能不是孩子沉溺于悲伤,而是他们在反复练习如何处理和接纳“失控感”。这个解释对我触动很大,它让我从一个更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执着。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给的不是固定的答案,而是一套让你自己找到答案的思维框架,非常实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的很吸引人,那种带着一丝神秘感的插画风格,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开始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的,毕竟市面上亲子阅读的书籍汗牛充栋,能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真的不多。读完前几章,我立刻就被作者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给折服了。她似乎能看穿孩子在阅读时那些细微的表情变化和肢体语言背后的真实想法。比如说,书中提到孩子在面对一个复杂情节时,表面上可能全神贯注,但内心深处可能正在进行一场关于角色动机的激烈辩论,而父母往往错过了这个“信号”。作者提供的那些实用的观察工具和提问技巧,简直是为我这种“经验派”家长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尝试着在和孩子读绘本时运用了其中一个“镜像提问法”,效果立竿见影,孩子不再只是简单复述故事内容,而是开始主动去构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阅读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感和思维的碰撞。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普通的育儿指南,它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们进入孩子心灵的秘密花园。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是,它极大地缓解了我作为家长在亲子阅读中的“焦虑感”。以前,我总担心自己提问的方式不对,或者没有把书中的“深意”完全传达给孩子,总是在追求一个理想化的“共读”状态。然而,这本书告诉我们,那些看似“跑题”的提问、那些孩子突然发出的无关紧要的联想,恰恰是他们真实思维的火花。作者甚至鼓励家长适当地“示弱”,承认自己也对某些情节感到疑惑。这种坦诚的姿态,反而能激发出孩子更强烈的表达欲望,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被信任的伙伴,而不是被教育的对象。书中的许多例子都展示了,当父母放下权威姿态时,孩子内心那道原本紧闭的闸门是如何悄然开启的。这不仅仅是阅读技巧的提升,更是一次亲子关系上的自我校准。我感觉自己终于可以放松下来,享受阅读本身带来的乐趣,而不是一直紧绷着“教学”这根弦。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对于“视觉语言”解读的深刻洞察力。很多家长只关注文字内容,却忽略了绘本中那些精心设计的图画细节——留白、色彩、人物的眼神和背景物件的摆放。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教我们如何像侦探一样去分析这些“非语言信息”。比如,书中提到,如果一页文字很少,但画面却异常拥挤和混乱,这往往反映了角色的内心压力,即使故事文字本身很平静。我立刻回想起我们家一本经常被忽视的绘本,那张配图里,小兔子的影子明显比它本体要大得多,我以前没在意。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那可能就是作者在暗示孩子对自我形象的过度放大或焦虑。这本书的观点非常系统化,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阅读解码系统”,让亲子共读从一种随意的活动,升级成一种充满智力挑战和情感连接的深度探索。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宝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