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體農村調查》係列的齣版將大大方便中國學者對20世紀前半葉中國農村的研究,由此一度齣現的“中國農村在中國,中國農村研究在國外”的局麵將會徹底成為曆史。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主持編譯的《滿鐵農村調查·地方類》係由“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支持的對中國調查形成的材料輯錄翻譯而來。調查內容以農村經濟為主,也包括農業、社會狀況等。調查方法以實地調查為主,即由調查員到調查地點通過訪談、直接觀察等方式收集資料。各篇報告書所描述的細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九一八事變前後中國東北農村的經濟、社會狀況,對研究我國東北地區近代史、九一八事變後的中日關係等課題具有重要意義。
主編:
徐勇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政治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傢社會科學基金評審組成員、教育部首批文科“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
鄧大纔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院長、教授,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研究領域主要為基層政治與治理、産權政治學。
主譯:
李俄憲 華中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日語係主任、華中師範大學亞洲研究院副院長,教育部日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副會長,研究方嚮:日本學與日本文學、日本文化。
1… 一般經濟調查報告——龍鎮縣、 璦琿縣、 奇剋縣、 烏雲縣、 遜河縣
51 … 訥河、剋山縣地區經濟基本狀況
123 … 訥河、剋山、泰安鎮地方農業的調查報告
207 … 大豆統管給北滿農村帶來的影響——剋山縣程傢油坊屯實況調查報告第二編
265 … 橫跨北部大興安嶺的調查報告書
301 … 綏芬河區域農業調查報告
319 … 黑龍江省訥謨爾河、呼裕爾河流域農業調查報告書
369 … 三江省綏濱縣農業調查報告
421 … 烏吉密河、延壽、一麵坡附近的農業調查報告
447 … 齊齊哈爾—甘南沿綫農業調查報告
501 … 泰來縣、紮賚特旗、興安嶺腳下、龍江縣農業調查報告
567 … 依蘭縣、勃利縣地方農業調查報告
649 … 農安、扶餘地區一般經濟調查報告
705 … 農安、扶餘地方農業調查報告
735 … 敦化、額穆地區農業調查報告
775 … 關於吉林省間島地區琿春、涼水泉子等地方的農業調查報告
819 … 上甸子—明月溝鐵路沿綫經濟概況調查報告
849 … 龍井—茂山綫經濟概況調查報告
907 … 京大、洮大沿綫地方農業調查報告
這本書的標題帶著一種冰冷的、官方的色彩,但我的興趣點卻在於它背後所摺射齣的,是那片土地上人們真實而鮮活的生活邏輯。我很好奇,在當時的製度框架下,農民是如何應對氣候的變幻、市場的波動,以及人際關係的錯綜復雜的?我希望能夠通過這些記錄,捕捉到人與土地之間那種既依賴又抗爭的復雜情感。好的曆史文獻不僅僅是數據的堆砌,更應該是一種對人類境遇的深刻體察。如果這份調查能夠細膩地描繪齣日常生活的細節,哪怕是關於一傢人一年到頭吃些什麼的記錄,都會比空泛的理論分析更有力量,更能引發我們對“生活本身”的思考。
評分從齣版學的角度來看,能夠將如此大規模的原始調查資料整理成冊,本身就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這本身就值得稱贊。我猜想,這份資料的整理和校對過程一定充滿瞭挑戰,如何確保其曆史原貌的準確性,如何處理可能存在的時代性偏差,都是需要審慎對待的。對於一個曆史愛好者而言,麵對這樣一份近乎考古級彆的文獻,首先湧上的便是對編纂者心血的尊重。我期待看到這份文獻不僅是材料的堆積,更是在現代學術規範下,經過精心梳理和編排的結晶,從而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其作為研究工具的效用。
評分對我個人而言,閱讀此類文獻,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考古漫遊”。我常常在想,今天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與彼時的農村社會,究竟有哪些傳承和斷裂?這些舊日的生産關係、社會倫理,是否還以某種隱秘的方式影響著今天的鄉村格局?帶著這種探尋根源的視角去閱讀,每一頁文字都可能成為一扇通往過去的窗戶。我不在乎它是否充滿瞭某種特定的意識形態色彩,我隻關注它作為一麵鏡子,能多大程度地映照齣那個時代的真實麵貌,從而幫助我更清醒地認識我們自己身處的時代背景和文化基因。
評分這本《滿鐵農村調查·地方類(第1捲)》的封麵設計,散發著一股濃厚的年代感,厚重的裝幀讓人聯想到那個特殊曆史時期留下的沉甸甸的記憶。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看看那些塵封已久的田野記錄究竟能展現齣怎樣一幅幅生動的鄉土畫捲。雖然我對於具體的調查內容並不瞭解,但僅僅是“滿鐵農村調查”這幾個字,就足以勾起我對那個時代社會結構、經濟命脈以及底層人民生活狀態的好奇心。我期待能從中窺見彼時東北農村的脈搏,感受那片土地上農民的喜怒哀樂,或許還能從中發現一些關於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蛛絲馬跡。這種基於第一手資料的文獻匯編,總能給人帶來超越二手解讀的真實感,讓人仿佛能親身走入曆史的現場,觸摸那個時代的溫度。
評分讀完這套書的介紹,我立刻被其中蘊含的史料價值所吸引。想象一下,當時的調查員們,帶著嚴謹的考據精神深入田間地頭,細緻入微地記錄下每一戶人傢的耕作方式、土地分配乃至傢庭收入支齣,這無疑是研究特定時期中國農業經濟史的無價之寶。我尤其關注那些看似瑣碎卻極具洞察力的描述,它們往往是宏大敘事中缺失的“微觀證據”。這種詳盡的數據和實地考察報告,對於任何試圖理解中國近現代社會轉型過程的研究者來說,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底稿。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讓人肅然起敬,也讓我對這份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充滿瞭敬佩與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