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体农村调查》系列的出版将大大方便中国学者对20世纪前半叶中国农村的研究,由此一度出现的“中国农村在中国,中国农村研究在国外”的局面将会彻底成为历史。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主持编译的《满铁农村调查·地方类》系由“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支持的对中国调查形成的材料辑录翻译而来。调查内容以农村经济为主,也包括农业、社会状况等。调查方法以实地调查为主,即由调查员到调查地点通过访谈、直接观察等方式收集资料。各篇报告书所描述的细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九一八事变前后中国东北农村的经济、社会状况,对研究我国东北地区近代史、九一八事变后的中日关系等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主编:
徐勇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邓大才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研究领域主要为基层政治与治理、产权政治学。
主译:
李俄宪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日语系主任、华中师范大学亚洲研究院副院长,教育部日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研究方向:日本学与日本文学、日本文化。
1… 一般经济调查报告——龙镇县、 瑷珲县、 奇克县、 乌云县、 逊河县
51 … 讷河、克山县地区经济基本状况
123 … 讷河、克山、泰安镇地方农业的调查报告
207 … 大豆统管给北满农村带来的影响——克山县程家油坊屯实况调查报告第二编
265 … 横跨北部大兴安岭的调查报告书
301 … 绥芬河区域农业调查报告
319 … 黑龙江省讷谟尔河、呼裕尔河流域农业调查报告书
369 … 三江省绥滨县农业调查报告
421 … 乌吉密河、延寿、一面坡附近的农业调查报告
447 … 齐齐哈尔—甘南沿线农业调查报告
501 … 泰来县、扎赉特旗、兴安岭脚下、龙江县农业调查报告
567 … 依兰县、勃利县地方农业调查报告
649 … 农安、扶余地区一般经济调查报告
705 … 农安、扶余地方农业调查报告
735 … 敦化、额穆地区农业调查报告
775 … 关于吉林省间岛地区珲春、凉水泉子等地方的农业调查报告
819 … 上甸子—明月沟铁路沿线经济概况调查报告
849 … 龙井—茂山线经济概况调查报告
907 … 京大、洮大沿线地方农业调查报告
从出版学的角度来看,能够将如此大规模的原始调查资料整理成册,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这本身就值得称赞。我猜想,这份资料的整理和校对过程一定充满了挑战,如何确保其历史原貌的准确性,如何处理可能存在的时代性偏差,都是需要审慎对待的。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而言,面对这样一份近乎考古级别的文献,首先涌上的便是对编纂者心血的尊重。我期待看到这份文献不仅是材料的堆积,更是在现代学术规范下,经过精心梳理和编排的结晶,从而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为研究工具的效用。
评分这本《满铁农村调查·地方类(第1卷)》的封面设计,散发着一股浓厚的年代感,厚重的装帧让人联想到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留下的沉甸甸的记忆。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那些尘封已久的田野记录究竟能展现出怎样一幅幅生动的乡土画卷。虽然我对于具体的调查内容并不了解,但仅仅是“满铁农村调查”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经济命脉以及底层人民生活状态的好奇心。我期待能从中窥见彼时东北农村的脉搏,感受那片土地上农民的喜怒哀乐,或许还能从中发现一些关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蛛丝马迹。这种基于第一手资料的文献汇编,总能给人带来超越二手解读的真实感,让人仿佛能亲身走入历史的现场,触摸那个时代的温度。
评分读完这套书的介绍,我立刻被其中蕴含的史料价值所吸引。想象一下,当时的调查员们,带着严谨的考据精神深入田间地头,细致入微地记录下每一户人家的耕作方式、土地分配乃至家庭收入支出,这无疑是研究特定时期中国农业经济史的无价之宝。我尤其关注那些看似琐碎却极具洞察力的描述,它们往往是宏大叙事中缺失的“微观证据”。这种详尽的数据和实地考察报告,对于任何试图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的研究者来说,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底稿。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让人肃然起敬,也让我对这份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敬佩与期待。
评分对我个人而言,阅读此类文献,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考古漫游”。我常常在想,今天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与彼时的农村社会,究竟有哪些传承和断裂?这些旧日的生产关系、社会伦理,是否还以某种隐秘的方式影响着今天的乡村格局?带着这种探寻根源的视角去阅读,每一页文字都可能成为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我不在乎它是否充满了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色彩,我只关注它作为一面镜子,能多大程度地映照出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从而帮助我更清醒地认识我们自己身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基因。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带着一种冰冷的、官方的色彩,但我的兴趣点却在于它背后所折射出的,是那片土地上人们真实而鲜活的生活逻辑。我很好奇,在当时的制度框架下,农民是如何应对气候的变幻、市场的波动,以及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的?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些记录,捕捉到人与土地之间那种既依赖又抗争的复杂情感。好的历史文献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更应该是一种对人类境遇的深刻体察。如果这份调查能够细腻地描绘出日常生活的细节,哪怕是关于一家人一年到头吃些什么的记录,都会比空泛的理论分析更有力量,更能引发我们对“生活本身”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