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先有報紙和*先有新聞事業的國傢,中國的新聞事業有1300年以上的曆史。《中國新聞事業編年史(上中下)(第二版)》所記述的時間,起始於公元713年,即中國*古老的報紙同時也是世界上*古老的報紙“開元雜報”問世的一年,截止於2016年,長達1304年,縱貫我國從古代近代現代到當代的整個曆史時期,所記述的史實涉及新聞事業的各個方麵:從報紙、刊物、通訊社、廣播、電視、電子報刊到新興媒體;從新聞攝影、新聞圖片、新聞紀錄電影、新聞事業經營管理、新聞法、新聞社團、新聞界人物到新聞教育;從編輯、采訪、齣版、印刷、發行等一般新聞業務活動到新聞傳播學研究。兼收並蓄,細大不捐。因為並不完全限於大事,所以不再沿用大事記這一名目,而稱之為中國新聞事業編年史。
作為一部編年性質的專業史,這部書隻為讀者提供簡單扼要的史實,不作為論述和分析。個彆條目酌引原文,以省讀者勾稽翻檢之勞。
《中國新聞事業編年史》為國傢重點社科齣版項目,首版於2000年,受到各界歡迎,成為襄助學者研究的工具書;同時也得到社會認可,2002年榮獲第十三屆中國圖書奬。
本書*版記述的內容時間下限截至1997年,到現在已經過去20多年,這20年是中國新聞傳媒事業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傳播技術日新月異,新興媒體突飛猛進,發生在中國新聞傳播界的大事層齣不窮。因此,我們推齣瞭《中國新聞事業編年史(上中下)(第二版)》,增加1998年至2016年發生在中國新聞事業領域的重要事項,大大提升瞭該書的使用價值。
這部史事編年,由於其時間跨度大和內涵的豐富,可以為廣大的讀者勾勒齣一幅有關中國新聞事業發展曆史的漫長的畫捲,為廣大的曆史文化工作者、新聞工作者、新聞學和新聞史教學研究工作者提供一部可供翻檢和參考的工具書,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以及重要的學術價值和齣版價值。
方漢奇,廣東普寜市人,生於1926年。中國新聞史學界泰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新聞史學會名譽會長,吳玉章終身成就奬獲得者。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學科評議組組長,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著有《中國近代報刊史》《中國新聞事業通史》《中國新聞傳播史》等。
這套《中國新聞事業編年史(套裝上中下冊)(第二版)》簡直是新聞史愛好者的寶藏!我以前在找這個領域的深度資料時總覺得有些零散,或者過於學術化,讀起來有些枯燥。但這本書完全不一樣,它以時間為軸綫,像一部宏大的曆史畫捲徐徐展開,把中國近現代新聞業的發展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特彆是第二版,據說在資料的考證和細節的補充上做瞭大量工作,這對於我們這些想深入瞭解新聞機構如何從萌芽到成熟,如何應對不同曆史時期的挑戰的讀者來說,簡直太重要瞭。我特彆欣賞它在敘述過程中,不僅僅是羅列事件,更深入挖掘瞭事件背後的社會環境和政治思潮是如何深刻影響新聞內容的生産和傳播方式的。光是研究不同曆史時期報紙的版式變化和用詞習慣,就能體會到時代的變遷。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係統的、經過嚴密考證的框架,讓初學者能迅速建立起清晰的認知,同時也讓資深研究者能找到新的切入點進行更細緻的探討。
評分說實話,拿到這套書之前,我有點擔心內容會過於偏重某一方的觀點,畢竟曆史敘事總是充滿爭議。然而,這第二版的編年史在力求客觀性上做得非常到位。它收錄和引用瞭大量的原始文獻和檔案資料,使得論證有據可查,而非空泛的評論。這一點對於學術研究的嚴謹性來說至關重要。在閱讀中,我發現作者團隊顯然付齣瞭巨大的努力去平衡不同時期、不同性質的新聞媒體的發展軌跡,力求呈現一個多維度的圖景。即便涉及到一些敏感或復雜的曆史階段,它也大多采用瞭一種梳理事實、還原現場的做法,讓讀者自己去得齣結論,而不是強行灌輸。這種尊重史實、力求全麵的態度,使得整套書的公信力大大提升。對於想要係統性研究中國傳播史的學者而言,這套書幾乎可以作為案頭的必備工具書,查閱方便,資料翔實。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和排版也值得稱贊,尤其是考慮到其內容密度之大。三冊書分工明確,頁碼標識清晰,關鍵術語和人名索引做得細緻入微。這極大地方便瞭快速檢索和深入研讀。我個人尤其注重細節,發現編年體寫作最大的挑戰是如何保持閱讀的連貫性,而這套書通過精妙的章節過渡和清晰的時間節點劃分,有效地解決瞭這個問題。你不會覺得自己在讀一本工具書,更像是在跟隨一個資深嚮導,穿越時空去探訪那些塑造瞭我們信息獲取方式的先驅者和裏程碑事件。我特彆留意瞭關於新聞技術革新的章節,從電報、無綫電到後來的印刷技術飛躍,每一個技術變革如何被新聞業接納和應用的過程都被描述得非常細緻,體現瞭編者對技術與傳播關係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文化史的讀者,我發現這套“編年史”的價值遠遠超齣瞭新聞學範疇。它實際上是中國近現代社會變遷的一部側寫史。新聞業作為社會輿論和文化思潮的放大器和記錄者,其發展史必然與政治風雲、經濟波動、教育普及乃至民眾心理的演變緊密交織。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聯想到同一時期的文學思潮、教育改革或者城市化進程。書中對早期留學生如何將西方新聞理念引入國內,以及本土知識分子如何結閤國情進行改造的論述,尤其引人深思。這套書不僅是“新聞人”的指南,也是曆史研究者理解特定時期社會運作機製的一把獨特鑰匙。它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通過“信息流動的曆史”來反觀“社會結構的變遷”,收獲遠超預期。
評分翻開這三冊書,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體量驚人,但編排的邏輯性卻極其齣色。我最喜歡它那種“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敘事風格。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年代記錄,而是巧妙地穿插瞭許多具體的新聞案例、知名報人的生平片段以及重大報道的幕後故事。這讓原本厚重的曆史變得鮮活起來。比如,它對某一特定曆史時期,幾傢主要報社之間的競爭與閤作關係的描寫,就生動展現瞭新聞業的市場化和專業化早期探索的艱辛。讀到某些關鍵節點的轉摺時,我甚至能想象齣當年編輯部裏那種爭分奪秒、字斟句酌的緊張氣氛。對於想從事新聞工作或者正在從事相關工作的人來說,這套書提供的曆史經驗教訓是無價的。它讓我們明白,今天我們習以為常的新聞規範和操作流程,都是前輩們在無數次的試錯和鬥爭中艱難建立起來的。每次閤上書,都感覺自己對“新聞精神”的理解又深瞭一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