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玄妙

道德经的玄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仕强 著
图书标签:
  • 道德经
  • 老子
  • 道家
  • 哲学
  • 玄学
  • 智慧
  • 经典
  • 中国哲学
  • 修身养性
  • 人生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154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539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8
字数:1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老子跟孔子,他们两个所说的道理,都是相同的。孔子告诉你,要做好人;老子告诉你,不要做坏人,都是一样的。老子特别重视这个同,把它叫作玄同。玄同是老子一个很重要的观点。玄同是什么意思?就是大家看起来不同的,在他看起来都相同,这就是很玄妙的地方,我们要慢慢去体会。
  我们学习《道德经》,慢慢明白玄同的道理,就会把吉凶的观念撇开,因为只讲阴阳你就很不得了了。
  《道德经的玄妙》告诉你,无论你是谁,总能在书中找到你所需要的东西!

作者简介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之父,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与国学大师。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研究中国管理哲学三十年,首倡中国式管理,名动政商学界,享誉海内外。
  曾仕强教授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管理学,学问深渊,世情洞达。他是央视《百家讲坛》受欢迎的主讲专家之一,以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和中西贯通的渊博学识在中国管理界独领风骚。

目录

一 偏道倾向
何谓道学
道心惟微
人生来有偏道倾向
人生的最终目的是求得好死

二 如何修道
天地之仁在于天长地久
推拖拉中藏玄机
道生万物而不宰
吃亏就是占便宜
老实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三 有与无
无中生有,复归于无
学则不固,择善固执
玄同的奥妙

四 品德修养
无是那只“看不见的手”
眼见未必为实
以道观物,天人合一
常回归道心才会长久

五 功成不居
“对待”的观念
道永恒变动
反者道之动
顺应民意是为圣人
圣人无为,功成不居

六 人道与天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
虚掉心中的执念
圣人为腹不为目
修内杜外

七 上善若水
道以冲虚为用
向水学习好修道
观水习治国

八 知的智慧
知常日明
不出户知天下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九 人生三宝
无我方谓慈
遵道贵德方能俭
不争才能成大器

十 法治与德治
修德以弥补法治之不足
知足的满足才是永久的满足
法治要提升为德治

十一 养生之道
养生的秘诀
呼吸之道
静坐之要

十二 山医命卜相
何为山医命卜相
何为风水

附录 道德经原文
道经
德经

精彩书摘

  《道德经的玄妙》:
  拖,是拖长守中的时间。守中是什么意思?先看这个“中”字,儒家的中是合理,道家的中应该加两点,叫作冲。因为道是靠冲才会产生万物的,叫作道冲。什么是道冲?我们打个比方,道冲就像调酒器。调酒器也是空空的,跟风箱差不多,你把两种不同的酒倒进去,冲啊冲,就冲出第三种酒来。一个冲字,其实有很多学问在里面。《道德经》第四章就说: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一个调酒器冲出新的酒,你把这个酒倒掉,它又是空的了,然后再装进其他的东西,又会有新的东西创造出来,它永远不会盈满。
  这一点用西方人的二分法就很难理解了。西方人把人分成两种,一种叫聪明人,一种叫老实人。所以西方人告诉你,你有能力就要表现,要让大家都知道你的能力。其实这种人我们很不忍心叫他是浅盘子,是非常吃亏的。一个人不上电视,没有人知道天底下有这么难看的人,可他一上,所有人都知道了。你出来千什么?像这种事情不做可以吧?你有不做的自由,但是非要做,那就没人救得了了。
  我做校长的时候有一个心得,就是教授有两种,一种是非常有学问,就是讲不出来;另一种是肚子里没有什么东西,偏偏就很会讲。那你有什么办法呢?所以我当时就主张,会讲的人到前台去讲,有学问的人在后面给你充实。但是实行起来很难,我们受美国的影响太大了,都喜欢走前台,不喜欢在后台。其实后台往往比前台更重要。大家不要看现在很多talk show(脱口秀)主持人在那边讲得起劲,好像他什么都知道,其实都是后面的人连夜给他做了很多的功课,他才有这么多资料可以讲。西方人只能看到事情的两面,看不到当中的老天爷。中国人用三分法,很少采用二分法。但是现在我们的三分法慢慢被西方的二分法取代了,这是我们最需要恢复的一点。
  拉,是把生产的时间拉长,拉出人生的正果。人生的正果在哪里?不在相对宇宙中你的位置,而在绝对宇宙中你所在的位置。绝对宇宙中的果位是善的,相对宇宙中的位置,经常是害人的。所以有时候,你在相对宇宙这里受的折磨越多,到了绝对宇宙以后,你的果位就越高。因此我们有一句话,给大家做参考:人迟早是会觉悟的,迟早而已。哪一天会觉悟?临终的时候。这个在基督教里面叫作最后的审判。其实最后的审判是你在审判自己,不是上帝在审判你。怎么审判?就是到了最后那几天,你躺在床上不能动,脑筋却在一直动,把你的一生像倒带一样,重放一遍。人临终的时候,脸上表情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就是在算总账。总账一算完,你就觉悟了。觉悟什么?这一辈子白活了。等到那个时候才知道白活了,为时已晚。所以何必等到那个时候呢?越早知道越有福。
  各位一定要清楚,人生一世是有天命的,天命不是别的,是你先天带来的,要修改的那一部分。因此,我们每个人会做不同的工作,走不同的路,绝对不要跟别人比来比去,也不要盲目地跟别人学。因为你不是他,他这辈子来修他的功课,你来修你的功课,根本无从比起。
  ……
《道德经的玄妙》:一本探索古老智慧如何照亮现代心灵的指南 《道德经的玄妙》并非一本晦涩难懂的哲学著作,也不是一份古板僵化的说教手册。它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瞥见两千多年前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所洞察到的宇宙运行的根本法则,以及这些法则如何在当下深刻地影响并指引我们的生活。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在一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为寻求内心平静、清晰方向与持久智慧的读者提供了一份珍贵的馈赠。 这本书的核心,在于其对“道”的阐释。然而,“道”并非某种抽象的、遥不可及的概念。作者以一种极其贴近生活、却又不失深刻的方式,为我们描绘了“道”的真实面貌。它不是一个需要被创造的实体,而是已经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一种根本性的力量、一种自然的秩序、一种无所不在的规律。它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实践;不是一种信仰,而是一种领悟。作者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如“水”、“婴儿”、“空谷”,将“道”的特质——无形、无名、无为而无不为——具象化,使我们能够感知其存在,并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其妙用。 《道德经的玄妙》邀请我们重新审视“无为”的真正含义。很多人误解“无为”为消极避世、无所作为。然而,书中揭示的“无为”是一种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妄为的智慧。它意味着放下不必要的执念,停止对事物发展的粗暴干涉,让生命按照其内在的节奏自然生长。这种“无为”,并非懒惰,而是积蓄力量、蓄势待发的智慧;并非放弃,而是以一种更深沉、更持久的方式去参与和影响。它教导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如何在不损害他人、不消耗自身的情况下,实现长远的发展。书中详细阐述了“无为”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如何通过“不争”来获得真正的尊重;在事业发展中的体现,如何通过“不显”来保持长久的生命力;甚至在个人修养上,如何通过“不矜”来获得真正的自信。 “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也是《道德经的玄妙》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作者指出,我们往往沉迷于追求“有”,而忽略了“无”所蕴含的巨大价值。杯子的实用之处在于其“空”,房屋的价值在于其“无”。“无”并非空虚,而是孕育“有”的源泉,是无限可能性的载体。这本书引导我们认识到,过度的占有和追求,反而会成为束缚和负担。相反,懂得适时地“放下”和“舍弃”,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充实。这种智慧,对于当今社会过度消费、物质至上的现象,具有极强的警示意义。 本书还将“柔弱”的力量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崇尚强大、刚硬的时代,老子所推崇的“柔弱”显得尤为可贵。水,至柔至弱,却能穿石;婴儿,看似柔弱,却充满生机。作者深入剖析了“柔弱”的本质,它不是软弱,而是一种以柔克刚的强大,是一种能够适应环境、化解冲突的智慧。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在人际交往中运用“柔弱”,如何以退为进,赢得合作与信任;在面对困难时,如何以“柔弱”的态度,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种思想,为那些在生活中感到疲惫、无力反抗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强大的精神支撑。 《道德经的玄妙》还深刻地探讨了“知足”的重要性。在一个永无止境的欲望驱动的社会里,“知足”显得弥足珍贵。它并非是对现状的安于现状,而是对内心平静的追求。当一个人不再被无穷的欲望所奴役,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喜悦和富足。书中通过对“知足”的描写,揭示了内心的宁静才是最大的财富,以及如何通过减少欲望来获得真正的自由。这种智慧,能够帮助读者摆脱“攀比”的困扰,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节奏。 书中对于“反者道之动”的阐释,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事物发展规律的独特视角。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周期性和循环性。盛极必衰,否极泰来。了解这一规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时机,避免在事物发展到顶峰时过于骄傲自满,也在低谷时保持希望,耐心等待转机。这种深刻的洞察,对于我们在人生、事业、甚至投资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道德经的玄妙》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生活智慧的实践指南。作者以一种亲切、易懂的语言,将老子的思想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你是一位正在职场打拼的年轻人,一位面临家庭琐事的父母,还是一位寻求内心平静的老者,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共鸣和启示。它鼓励读者去观察自然,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去体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智慧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指引了智慧的“怎么做”。它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点,一个引领读者踏上自我探索、心灵成长之旅的起点。通过阅读《道德经的玄妙》,读者将被引导着去审视自己的观念,去调整自己的行为,去培养一种更健康、更积极、更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道德经的玄妙》提供了一片宁静的港湾,让我们得以慢下来,思考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它帮助我们拨开迷雾,看清前行的方向;它赋予我们力量,去拥抱变化,去化解挑战;它启迪我们,去发现生命中那些真正值得珍惜的美好。这本书,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智慧的升华,一次与古老东方智慧的深度对话。它将帮助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淡定、从容与圆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杯陈年的佳酿,初尝可能觉得味道复杂,但后劲十足,回味无穷。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辩证法”的那种游刃有余的态度。它没有将那些看似对立的概念硬生生地绑在一起,而是巧妙地展现了它们如何在特定的情境下相互转化、相互依存。比如,书中关于“知足”与“进取”的讨论,在我看来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它没有简单地倡导消极避世,而是提出了一个动态平衡的概念:真正的进取,源于对当下状态的深刻满足和清醒认知。这种理解极大地消解了我长期以来在“稳定”和“突破”之间的焦虑感。全书的结构布局也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每一章的标题都像一个引人入胜的谜语,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寻找答案。而且,作者在引用古代典籍时,都会附上详尽的背景介绍和多重译本的比较,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可靠性。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心灵鸡汤”式的书籍抱有天然的抵触,总觉得它们廉价且缺乏实质内容。这本书却完全避开了所有我所厌恶的套路。它不是来安慰你,而是来挑战你的固有认知。它的语言风格极其凝练,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惜字如金”的典范。有时候,一个看似简单的句子,反复咂摸几遍,才能领悟到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和深刻的哲学意涵。比如书中提到“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如果用普通口吻说出来,可能就沦为一句空洞的口号,但在作者的笔下,它被还原成一种顺应时势、后发制人的高超策略。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的思维被拉伸、被重塑了。它迫使我跳出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模式,开始尝试进行系统性的、宏观层面的思考。这对于一个长期被互联网信息轰炸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排毒”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所展现出的“人情味”。它没有将古代的智慧神圣化、遥远化,而是将其拉回到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和需求层面进行剖析。例如,书中对“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者的结合阐释,非常巧妙地勾勒出了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型——既有慈悲心怀,又有审慎的自律,更有对权力的天然敬畏。这种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捕捉,让我深感亲切。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拿起笔在旁边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悟,这与我阅读其他理论著作时的机械性抄写完全不同。它激发了一种对话的欲望,让你忍不住想和作者探讨,如果放在今天这个情境下,某个原则又该如何被灵活应用。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在于提供了一套探寻答案的优秀方法论,值得反复细读,常读常新。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本世纪以来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哲学入门读物!我通常对那些动辄就抛出晦涩概念的“经典解读”望而却步,总觉得它们把自己包裹得太严实,生怕普通人窥见其妙。但这本书完全不同,它像一位和蔼可亲的智者,牵着我的手,一步步走进了那个看似遥远、实则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精神世界。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从开篇对“无为”的日常生活化阐释,到中间对“柔弱胜刚强”的辩证分析,再到结尾对个人修行与自然和谐的期许,逻辑链条清晰得让人拍案叫绝。尤其是他对一些传统概念的重新诠释,避开了陈旧的教条主义,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力,让人感觉仿佛是第一次真正理解了那些文字背后的力量。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周围世界的角度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那么执着于眼前的得失,而是开始关注事物运行的内在规律。这绝非一本让你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它更像是一种思维的工具箱,可以随时取用,解决生活中的迷茫与困惑。它的语言既有文人的雅致,又不失百姓的亲切,非常难得。

评分

坦白说,我抱着相当大的怀疑态度打开了这本书,毕竟市面上打着“深度解析”旗号的书,十有八九都是东拼西凑的二手货。然而,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它的视角非常独特,仿佛作者拥有了某种“上帝视角”,能够同时看到古代文本的原始意图和现代社会运作的弊病。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道法自然”的探讨。它没有停留在空泛的口号上,而是深入挖掘了自然界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蕴含着巨大能量的现象——比如水的流动、风的变幻,并将其与人类社会中的权力结构、人际关系进行了精妙的类比。这种跨界的联结能力,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识储备和极高的洞察力。这本书的论证过程充满了严谨的思辨,但它的笔触却异常轻盈,没有丝毫的学究气。读起来非常痛快,像是在听一场精彩绝伦的辩论赛,每一观点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步步紧逼,让人无法辩驳,只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其逻辑的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