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的政治哲学:意识之抵抗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Zhang Taiyan]

章太炎的政治哲学:意识之抵抗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Zhang Taiya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慕唯仁 著,张春田,任致均,马栋予,唐文娟,陈炜聪 译
图书标签:
  • 章太炎
  • 政治哲学
  • 思想史
  • 近代史
  • 国粹
  • 文化批判
  • 意识形态
  • 民权
  • 革命
  • 学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768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538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Zhang Taiyan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当代汉学家慕唯仁的章太炎研究力作,章太炎诞辰150周年献礼

1.作者慕唯仁,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历史系副教授,研究范围涵盖中日两国的近现代思想史。
2. 《章太炎的政治哲学:意识之抵抗》是当代汉学家慕唯仁的代表作之一。
3. 2019年将迎来章太炎诞辰150周年,本书中文版是纪念章太炎诞辰的一份献礼。

内容简介

章太炎的著作博大精深,极为复杂,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著作揭示了中国与全球现代性中普遍存在的经验:新与旧同在、民族特殊性与超验普世性并举。
《章太炎的政治哲学:意识之抵抗》聚焦于近代国学大师、思想家、革命家章太炎的著作和思想,并且是在中国受到全球资本主义现代性冲击的社会背景下考察章太炎著作的意涵。
作者慕唯仁作为研究汉学的西方学者,不同于通行的以训诂和语义为基础的研究,而是以其独特而新颖的视角,抽取“抵抗”作为本书研究的关键词,将章太炎著述和思想置于西方哲学和晚清思想的对话语境之下,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对于那些研究晚清思想史的中国学者而言,具有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慕唯仁(Viren Murthy),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历史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博古睿学者。
研究范围涵盖中日两国的近现代思想史。著有《章太炎的政治哲学:意识之抵抗》(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Zhang Taiyan: The Resistance of Consciousness. Brill,2011),与刘纪惠合编《马克思主义在东亚》(Marxisms in East Asia. Routledge, 2017),与Fabian Schäfer、Max Ward合编《对抗资本与帝国:再思京都哲学学派》(Confronting Capital and Empire: Rethinking Kyoto School Philosophy. Brill, 2017),与Axel Schneider合编《线性时间观的挑战:东亚的国家属性与历史的政治》(The Challenge of Linear Time: Nationhood and the Politics of History in East Asia. Brill, 2013),以及与杜赞奇、Andrew Sartori合编《全球历史思想指南》(A Companion to Global Historical Thought. Blackwell, 2014),并在Modern Intellectual History、Modern China、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Positions: Asia Critique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目前正在完成专著《泛亚洲主义与后殖民现代性难题》(Pan-Asianism and the Conundrums of Post-colonial Modernity)。

精彩书评

慕唯仁带来了一部富有洞见的研究。他出色地展现了章太炎思想之精妙,在从章太炎到当代的思想谱系之中,他给此书读者提出了深刻的观点。
——裴海宁(Ihor Pidhainy),Marietta College

为了解读章太炎,慕唯仁追溯求索种种现代悖反的根源。正是他对章太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阐释,使他这部著作成为比较哲学领域内的开拓之作。
——韩子奇(Tze-ki Hon),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Geneseo

慕唯仁的著作是一部成熟细致的思想史,剖析了全球背景下中国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初期形态。这一主题对我们的时代来说极为重要。此书的分析,代表着佛学与现代中国思想与哲学史的融汇。
——叶红玉(Hung-yok Ip),Oregon State University

慕唯仁对章太炎政治思想的研究引人入胜,他的著作将使汉学家们重新思考此书所涵盖的议题。
——庞思考(Scott Pacey),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慕唯仁强调中国知识分子与全球思想流动之间的同时性,而非落后与赶超。这本著作对现代佛学、中国哲学、“国学”之本源,以及中国政治思想,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沙培德(Peter Zarrow)

慕唯仁清晰无雕饰的叙述,引导读者贯穿章太炎精妙复杂的思想与佶屈聱牙的文体……整体而言,该书是严谨而富于原创性的研究,对该领域做出了极具价值的贡献。
——黄智雄(Joel Wing-Lun)

目录

致谢 / 1

第一章 导论:章太炎与中国现代性 / 1
第二章 章太炎对康有为的批判:反满、国粹与革命 / 55
第三章 佛教认识论与现代自我认同:章太炎的“建立宗教论” / 96
第四章 现代时间性的变容:章太炎对进化历史的唯识宗批判 / 150
第五章 道家“齐物”对抗“公理”:章太炎对晚清政治理论的批评 / 187
第六章 章太炎、鲁迅、汪晖:想象一个更好未来的政治 / 251

参考文献 / 275
译后记 / 303

精彩书摘

章太炎与中国现代性
(节选)

对于研究现代中国的学者来说,章太炎(1868-1936)的大名家喻户晓,无需多做介绍。从20世纪初期到辛亥革命,他是鼓吹反满运动的急先锋;1949年以来,高中历史考试常常出现论述章太炎投身革命的简答题。另一方面,章太炎也因其国学大师的身份而备受尊崇,他对经典的掌握无与伦比,写作风格佶屈聱牙,用生僻的古文阐述现代的新意。
章太炎同时也是西方霸权的批评者。他在20世纪初期的个人经验塑造了他大多数的批评。1903年,在震惊一时的“苏报案”之后,他因抨击清廷而被判入狱三年。章太炎自己说,被监禁在上海——西方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焦点中心——的这段时间,他遭受了极大的折磨。从1906年被释出狱到辛亥革命前夕,他写作了一系列文章,杂糅古文经学、唯识佛教和革命意识形态。章太炎这一时期的写作有时被称为佛教时期,显示了他思想当中矛盾冲突的许多面向,把传统经学、革命热情和对西方范畴与制度的批判融汇一处。
对于解读章太炎的当代学者来说,这些矛盾的面向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难题:我们如何理解他思想中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层面的存在,我们很难把章太炎归入晚清之历史情境中的某一范畴。我们或许可以把甲午战争之后出现的思想流派分为保守派、改良派与革命党。每一个政治群体都包含了复杂的意识形态与政治倾向。保守派把对儒家传统的锲而不舍和对西方政治治理的顽固抵抗结合起来。改良派则尝试在孔子这样的传统人物那里读出由满清朝廷主导改良的新意。革命党人对国史人物的新阐释联合了推翻清廷、创立现代共和国的政治目标。在20世纪的头一个十年中,中国有一些支持革命的知识分子,想象了一个超越共和、实现社会主义、或是依照无政府主义理念打造的新世界。他们常常把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理念带入到传统经典当中去。
章太炎的归类使人感到迷惑,虽然学者常常把他归入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的革命阵营,但他的思想又引出了革命意识形态当中的矛盾。他如何把对经学的热爱、保守的特征、革命的欲望、反满的民族主义和批评政府的无政府主义兼容并蓄,汇聚一身,实在是个疑问。除此之外,章太炎又反对上述每一个群体,他混合了佛教的意识理论和德国唯心主义,以一种超越的视角,批评抨击了一切现代制度。章太炎著作的博大精深不仅使我们理解作为思想家的章太炎,更重要的是,他的著作深切揭示了中国与全球现代性当中普遍存在的经验:新与旧同在、民族特殊性与超验普世性并举。理解章太炎著作的复杂性对于我们理解传统、民族主义、跨国主义、超验与全球现代性之间的互动,极为关键。
大多数研究章太炎思想的学术著作或是专注于他的反满革命论述,或是聚焦于他的经学学术写作。学者们想要把章太炎非此即彼地划分到传统/封建阵营或是现代性/资本主义阵营。具体来说,章太炎的思想是否代表了与封建相对立的资产阶级的兴起?他又是怎样、在何种程度上代表了这一兴起?学者们常常为此陷于争论。李泽厚提出,章太炎“一方面夹杂封建毒素,另一方面又充满了小生产者惯有的反动空想”。汪荣祖的章太炎研究是英语学界中最为详细透彻的一部,他与李泽厚的观点相反,认为章太炎在本质上是现代的,他所追寻的是现代民族国家。
李泽厚与汪荣祖的论著加深了我们对章太炎的理解,同时亦有助于阐明章氏古奥文体的晦涩涵义。然而,他们往往将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对立视为理所当然,而忽略了作为全球现象的资本主义现代性,通过民族国家的世界体系达成制度化,进而重构甚至创造了传统,同时生成了现代性的意识形态景象。
拙著汲取了西顺藏与汪晖等学者的成果,他们注重章太炎的佛学论述,将章氏哲学阐释为对现代性的抵抗。章太炎的佛学著作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然而我亦强调,我们必须以中国进入全球资本主义现代性为背景,来理解章太炎著作的意涵。我对章太炎学术历程的追溯,从反满民族主义到他因狱中经历而接受佛教。由于章太炎被囚禁在英国人享有治外法权的上海,他常常可以看到列强压制中国的情形。监狱的设立,是为了灌输一种道德公民的主体性,这种禁锢制约条件的宗教基础常常是西方的。比如说,监狱中唯一能读到的书都是基督教典籍或是相关著述。章太炎抵抗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制约,秘密地阅读佛经。章太炎的这一经历,部分地说明了为什么他对佛教的阐释与现代性之间是针锋相对的对抗关系。
……

前言/序言

致 谢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当中,我得到许多人的帮助,他们支持着我一路走来。我的导师杜赞奇(Prasenjit Duara)鼓励我以历史的方式思考哲学,并耐心地指导我度过在芝加哥大学的岁月。他金玉良言的建议使我的博士论文转化成一部专著。他的批评与开放态度激励我发展我的想法,如今我学习受教的年月已经过去,可以说,他是我遇到过的最好的良师。我博士论文委员会的另外两位成员,艾恺(Guy Alitto)和威廉?斯维尔(William Sewell),也塑造了我的思想,以他们各自的方式强调了哲学理念与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 我于2002-2003年获得富布莱特-海斯基金的资助,2003-2005年获得日本文部省奖学金,使我可以分别在北京和东京完成本书的研究工作。我后来在2006-2007年获得了伍德罗?威尔逊基金的博士论文奖学金。我要感谢这三个机构,没有它们在物质上和形式上的支持,我几乎不可能使各种概念转变为现实。
我同时要感谢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荷兰科学研究组织以及澳大利亚理事会,这三个组织的资助让我参与了“中国现代思想的印度根源”合作研究项目。
在北京,汪晖的研究对我的影响在全书中都显而易见。1995年,我于汪晖在中国社科院的小宿舍中第一次听到章太炎的名字,他建议我阅读他发表在《社会科学辑刊》上关于章太炎的文章。2002年,我开始以章太炎为题目写作博士论文,汪晖慷慨地付出了极多时间,帮助我理解现代性语境下的章太炎。在东京,村田雄二郎提供的指导为我打开了日本汉学的世界,让我看到通过全球现代性来思考章太炎的日本学者。这些学者当中对我影响最多的大概是已故的西顺藏,他尝试以毛泽东思想来阐释章太炎。尽管西顺藏在1984年就已经故去了,他生前的学生近藤邦康、木山英雄以及坂元弘子和我分享了西顺藏在战后日本汉学的脉络中对章太炎的解读。
章太炎的文体佶屈聱牙,在这方面,我极其幸运地获得了挚友乔志航的帮助。在日本的时候,我时常向她请教难懂的文句,她不厌其烦地帮我解释文本,或是指点我可以提供相关信息的著作。
我从普殊同(Moishe Postone)的著作中获益极多。尽管我并不算是他正式的学生,他总是慷慨地付出时间,帮助我理解资本主义现代性对思想史的重要性。没有他的帮助,这本书将会是极为不同的面貌。
从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我接受了莱顿大学的博士后奖金。在莱顿大学,我师从施耐德(Axel Schneider),他为本书的修改与出版提供了物质上和思想上的便利条件。他为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从不怠慢的支持,启发我了解德国汉学和哲学的诸多面向。
在过去几年中,许多朋友和同事阅读了本书的章节。我要感谢埃格顿(William Egginton)、傅佛果(Joshua Fogel)、格雷沃(Anup Grewal)、哈鲁图涅(Harry Harootunian)、韩子奇(Tze�瞜i Hon)、胡志德(Ted Huters)、季家珍(Joan Judge)、卡尔(Rebecca Karl)、李雨航、刘禾、中岛隆博、皮尔泽(Joshua Pilzer)、萨托里(Andrew Sartori)、汤思奥(Saul Thomas)、邬可贤(Christian Uhl)、魏简(Sebastian Veg)、王斑、吴一庆,以及郑明玉。我恐怕仍不免遗漏了其他以各种方式帮助过我的朋友,在此谨致歉意。
在完成本书书稿的过程中,我有幸遇到了冈德(Richard Gunde)这位杰出的编辑,他不知疲倦地为我润色文笔,提出问题,使我可以改进书稿质量。当然,我个人应对本书中遗留的错误疏漏负责。
最后,我要给我的父母(Prema Murthy、 Pavaman Murthy)和我的妻子李雨航,献上我最深沉的感激之情。在我读博和成为副教授的起起落落当中,他们一直守候在我身边。我把这本书献给他们。
《章太炎的政治哲学:意识之抵抗》 一、 导论:时代的回响与思想的潮涌 晚清民初,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变。古老的帝国摇摇欲坠,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传统的价值体系遭遇巨大冲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无数仁人志士纷纷投身救亡图存的洪流,试图为民族寻觅一条新的出路。章太炎,这位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大学者,便是其中一位最具独创性与战斗精神的思想家。他的政治哲学,以其深邃的洞察力、磅礴的气势以及对民族主体性的不懈张扬,构筑起了一座思想的高峰,至今仍能激荡人心。 本书《章太炎的政治哲学:意识之抵抗》,正是旨在深入剖析章太炎这一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与时代意义。我们并非要简单地罗列其生平事迹或政治主张,而是致力于发掘其思想的核心——“意识之抵抗”。这是一种对内在外双重压迫的深刻觉醒,一种对民族精神的坚定守护,一种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创造性转化,以及一种对未来国家形态的宏伟构想。章太炎的政治哲学,并非仅仅是学术上的思辨,更是他对时代危机、民族命运、以及个体精神困境的深刻回应。他的思想,如同一声惊雷,在沉睡的国人心灵深处激起千层巨浪,唤醒了无数沉沦的意识。 本书将从多个维度,系统地梳理、阐释和评价章太炎的政治哲学,力求展现其思想的丰富性、复杂性以及其超越时代的价值。我们将考察其思想的源流,探寻其叛逆精神的根源;分析其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吸收与批判,见证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独特智慧;重点阐释其“民族主义”、“排满论”、“国家主义”等核心概念的内涵与演变;并深入探讨其在批判旧学、倡导新学,以及对知识分子角色定位等方面的深刻见解。最终,本书将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民族危亡的关口,章太炎的“意识之抵抗”是如何构成他独特的政治哲学,并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产生何种深远影响。 二、 核心概念的解读:“意识之抵抗”的维度 “意识之抵抗”是理解章太炎政治哲学的一把钥匙。它并非单一的概念,而是由多个层面交织而成的复杂体系,体现了章太炎对民族生存危机和精神困境的深刻体认。 民族主体的觉醒与张扬: 在章太炎的政治哲学中,“意识之抵抗”的首要维度便是对中华民族主体性的强烈意识和不屈张扬。在满清统治下,汉民族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尊严受到压制,西方列强的入侵更是将民族生存推向悬崖。章太炎以其博大的学识和激昂的笔触,系统地论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合法性、文化独特性以及独立发展的权利。他所倡导的“排满论”并非简单的种族歧视,而是对满族作为异族统治者压迫和剥夺汉民族政治文化权利的反抗,是对民族自决权和主权独立的呐喊。他强调“汉族本国,汉人本国”,旨在唤醒沉睡的民族意识,凝聚民族力量,抵抗外来侵略和内部压迫。这种对民族主体性的坚定守护,是其政治哲学最鲜明的底色。 反抗外来侵略与文化霸权: “意识之抵抗”也深刻体现在章太炎对西方帝国主义扩张和文化侵蚀的警惕与批判之中。他并非全盘否定西方文明,而是敏锐地看到了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背后所蕴含的征服与剥削的逻辑。他主张在吸收西方先进科技和知识的同时,必须保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防止西方文明对中国民族精神的同化与侵蚀。他反对“全盘西化”的论调,认为中国的发展道路必须立足于自身深厚的文化土壤,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种抵抗,是对民族文化独立性的坚守,是对文化殖民的警醒。 批判传统弊端与倡导思想革新: 然而,章太炎的“意识之抵抗”并非仅仅是对外部威胁的被动反应,更包含着对中国传统社会内部弊端的深刻反思与批判。他痛斥儒家礼教在现实政治中的僵化与虚伪,揭露科举制度对思想的禁锢,批判旧式学问的空疏与无用。他以其“铁骨铮铮”的学人风骨,敢于挑战千年积淀的权威,呼唤思想的解放和知识的更新。他提倡“实事求是”,鼓励“打破疑网”,倡导从“我”出发,建立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这种批判,是对传统桎梏的挣脱,是对思想解放的追求,是“意识之抵抗”向内在精神层面的深化。 构建现代国家与民族精神的融合: 在政治实践层面,“意识之抵抗”体现在章太炎对现代国家形态的构想,以及对民族精神与现代国家制度融合的探索。他反对君主专制,但同样警惕西方自由主义在中国可能衍生的无政府主义和道德虚无。他提出的“国家主义”理念,并非简单的民族主义,而是强调国家整体利益至上,个人自由必须服从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他试图在借鉴西方现代国家模式的同时,注入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核,创造出既具有现代性又根植于中国本土的政治秩序。这种构想,是“意识之抵抗”在实践层面的探索,是对民族未来走向的思考。 三、 思想的渊源与发展脉络:从旧学功底到革命思想 章太炎的政治哲学并非横空出世,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并在与西方思想的碰撞中不断发展演变。 深厚的国学根基: 章太炎早年沉浸于汉学考据,对中国古籍有着极为深厚的掌握。他精通小学(文字、训诂、音韵)、史学、哲学等领域,对儒家、道家、佛学等思想流派都有深入的研究。这种深厚的学养,为他理解和批判传统,以及吸收外来思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能在传统思想中发掘出具有革命潜力的元素,也能用传统的方式来反驳西方思想的侵蚀。 对西方思想的吸收与扬弃: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加剧,西方思想如潮水般涌入。章太炎积极接触了包括卢梭、孟德斯鸠、斯宾塞、达尔文等人的学说。但他并非全盘接受,而是进行了有选择性的吸收和批判。他对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个人主义、民主制度等有所借鉴,但同时也看到了西方思想中可能存在的弊端,如机械唯物论、过度个人主义可能导致的社会解体等。他尤其强调“中国哲学之优越性”,力图在全球思想竞争中为中国文化争取一席之地。 革命浪潮中的思想锤炼: 章太炎一生与中国革命紧密相连。他参与了“兴中会”、“光复会”等革命组织,他的文章成为革命党人的精神食粮。在革命实践的熔炉中,他的政治思想得到了锤炼和发展。从早期的“排满兴汉”,到后来对国家形态、社会改造的深入思考,他的思想在与现实政治的互动中不断深化。他对革命的理解,也从单纯的推翻政权,上升到对民族精神重塑和文化再造的层面。 “国学大师”的身份定位: 晚年,章太炎在革命成功后,虽然一度远离政治中心,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和研究,以及对现代学术体系的构建,也构成了其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真正的民族复兴,必须建立在深厚的文化根基之上。他对国学的研究,是对中华文明生命力的探索,也是对未来中国道路的思考。 四、 核心政治主张的解析:在抵抗中建构 章太炎的政治哲学,体现在其一系列激进而具有原创性的政治主张中。 “排满论”与民族主义的兴起: 章太炎是“排满论”最坚定的鼓吹者之一。他认为,满清统治对汉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都造成了深重的压迫。因此,推翻满清政权,恢复汉民族的统治地位,是民族解放的首要任务。但这并非狭隘的种族主义,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争取民族生存和政治主权而采取的一种策略。在此基础上,他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主义,强调中华民族的独立性、统一性和自决权。 对君主专制的彻底否定与对共和的探索: 章太炎是坚定的反君主制者。他深刻认识到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阻碍。在辛亥革命前后,他积极倡导建立共和政体。然而,他对西方共和制度的照搬持谨慎态度,强调共和必须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必须建立在强大的民族精神和健全的社会道德之上。 “国家主义”的构想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章太炎提出的“国家主义”,是一种强调国家整体利益至上,个人自由和权利必须服从于国家整体发展的政治理念。他认为,在民族危亡之际,国家存亡是第一位的。个人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以促进国家强大和民族复兴为目标。这种国家主义,既是对西方民族国家理论的借鉴,也是对中国传统“家国一体”观念的现代转化。 对知识分子角色的定位: 章太炎对知识分子寄予厚望,认为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引领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他批判那些附炎趋势、丧失独立精神的士人,呼唤知识分子应肩负起救亡图存的责任,成为“真名士自风流”的独立精神主体。 五、 思想的深远影响与当代启示 章太炎的政治哲学,如同一股思想的洪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并为当代中国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对革命思想的推动: 他的激进思想和磅礴文采,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生和发展。他为革命党人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和精神支撑。 对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 章太炎的民族主义思想,是塑造近代中国民族认同和国家意识的重要力量。他对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强调,为后来的民族解放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对现代中国思想的贡献: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及对西方思想的批判性吸收,为现代中国思想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他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独特理解,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智慧。 当代启示: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章太炎的“意识之抵抗”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学习和借鉴外来文明的同时,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主体性,警惕文化霸权和精神殖民。他的思想也提示我们,建设一个强大的现代国家,不仅需要先进的制度,更需要强大的民族精神和坚定的文化自信。章太炎的政治哲学,是对民族生存困境的深刻反思,是对民族主体性不懈追求的宣言,也是对中国未来道路的伟大探索。本书的梳理与阐释,旨在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智慧,并从中汲取应对当代挑战的力量。 六、 结语:思想的遗产与未来的回响 《章太炎的政治哲学:意识之抵抗》不仅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思想的梳理,更是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一段重要篇章的深入挖掘。章太炎的政治哲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磅礴的生命力,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为中国人民指明了一条抵抗压迫、寻求解放的道路。他所倡导的“意识之抵抗”,是一种深刻的民族自觉,一种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一种对独立自主发展的强烈渴望。 本书的分析,力求剥离历史的尘埃,展现其思想的内核,探究其理论的深度,评估其历史的价值。章太炎的政治哲学,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俯瞰着近代中国的历史,也为我们理解当下的世界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他的思想,至今仍在回响,激励着我们不断思考民族的未来,文化的价值,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责任与担当。通过对章太炎政治哲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演变的重要切入点,并从中汲取智慧,应对当下及未来的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的质感来看,这本书似乎在传达一种超越时代的庄重感,这无疑也是一种无声的宣言。在信息碎片化、阅读浅表化的今天,一本厚重的学术专著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和宣示。它暗示着作者对主题的尊重,也邀请读者投入足够的时间和心力去进行一次深度的对话。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往往预示着内容的密度与深度。政治哲学的探讨,一旦触及“意识”的层面,就必然要面对形而上学的挑战,如何将晦涩的观念转化为清晰的论证,同时又不失其原有的震撼力,是检验作者功力的试金石。我期待它能避免陷入那种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而是用犀利的逻辑和精准的语言,描摹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搏斗。这种精神上的“较量”,才是真正值得我们今日反思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部著作,单从书名来看,便散发着一种古雅而又激进的气息,让人不禁对其中蕴含的思想深度产生无限的遐想。它仿佛是一扇通往近代中国思想史深处的小径,那里不仅有风云变幻的时代洪流,更有那些试图在巨变中锚定自身精神坐标的智者身影。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抽丝剥茧,将这位二十世纪初的文化巨人从历史的烟尘中重新唤醒,不是以一个僵硬的符号,而是以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与力量的思想家的面貌示人。这种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入挖掘,往往比宏大的历史叙事更令人震撼。好的政治哲学探讨,绝不应止于对既有理论的梳理,更在于其对当下困境的穿透力,它必须是活的,能够与当代读者的心灵产生共振的。我希望此书能为我们提供一把独特的钥匙,去理解“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个体”之间那场永无止境的张力,从而在我们自己的精神疆域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基石。这种对内在精神世界的建构,正是真正伟大的思想家所能给予的永恒遗产,而非仅仅是历史的注脚。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结构本身就充满了辩证的美感:“政治哲学”是宏大的框架,“意识之抵抗”则是微观的切入点,这暗示着作者的视野可能非常开阔,既能把握时代脉络,也能深入个体心智。我推测,本书在处理这一复杂关系时,必然会涉及对传统儒家“心性论”与西方现代性思想的碰撞与熔铸过程。这种跨文化的对话,常常是产生创新性见解的最佳土壤。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构建起“抵抗”的逻辑链条的,抵抗的源头是何处?是对帝国衰落的绝望,还是对未来图景的激进想象?如果能清晰地勾勒出这种精神抗争的内在逻辑结构,这本书就不仅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解读,更成为了一种方法论的展示——教导我们在面对结构性的困境时,应如何进行精神上的自卫与反击。好的哲学书,提供的往往不是答案,而是更强大的提问能力。

评分

阅读此书之前,我有一种强烈的预感,那就是它将提供一个全新的观察近代思想史的视角。许多关于那个时代的论述,往往聚焦于制度的变革或社会运动的表层,而真正触及“意识形态”深处的探讨则相对稀少。这部作品,如果能成功地将政治纲领与深层的心灵结构相连接,无疑将填补一个重要的学术空白。我所期望的,是看到作者如何描绘出在巨大的外部压力下,个体精神如何进行精微的自我调适与重塑。这种“微观的革命”,往往比“宏大的革命”更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它要求作者具备极强的跨学科视野,既要有哲学思辨的深度,又要有史学考证的扎实。最终,我希望读完之后,能够获得一种对“何以为人”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深刻理解,那份对主体性的坚守,才是抵抗精神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评分

读罢此书的篇章结构,我感受到了叙述者那种近乎于匠人的细致与耐心。它不像那种堆砌史料的学术报告,倒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每一个乐章都有其独特的节奏和情绪铺陈。特别是在描述那些思想转变的关键节点时,那种对语境的把握达到了令人叫绝的程度——仿佛能透过文字的缝隙,感受到彼时空气的凝滞与知识分子的彷徨。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抵抗”的时刻的,抵抗不仅仅是外部的对抗,更是一种内在的、对既定思维模式的颠覆。这种抵抗性思想的呈现,需要极高的叙事技巧,既要保持学理的严谨,又不能牺牲故事的张力。如果此书能够成功地将一个复杂的哲学体系,转化为可以被当代读者“感知”的体验,那么它就超越了一般的专业著作,而具备了启蒙的价值。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活的哲学史”,而不是教科书式的陈词滥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