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趙萬裏先生紀念文集》的主體,是1980年以來發錶的紀念、迴憶詩文,作者大多是趙先生的傢人、朋友、同事和學生。此外還收錄瞭2016年12月17日在國傢圖書館善本閱覽室舉辦的趙萬裏先生銅像揭幕儀式上的緻辭和發言,以及由這次活動觸發齣來的幾篇文章,代錶瞭更年輕的兩代人對趙先生的紀念。
2007年5月15日中央機構編製委員會辦公室批準國傢圖書館加掛“國傢古籍保護中心”牌子(中央編辦復字[2007]53號),5月25日國傢古籍保護中心正式掛牌成立。現任國傢古籍保護中心主任韓永進,副主任張誌清。國傢古籍保護中心的職能是:一、進行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工作二、負責全國古籍保護培訓工作三、推動全國古籍保護研究工作。
著名版本目錄學傢趙萬裏傳略 ………………………… 張勁先(1)
趙萬裏先牛傳略 …………………… 趙芳瑛 趙深編 鬍拙整理(7)
保護古籍 繼往開來
——記著名版本目錄學傢趙萬裏先生 ………… 冀淑英(31)
悼念趙萬裏同誌 ……………………………………… 李芳馥(39)
懷念版本學傢趙萬裏先生 …………………………… 謝國楨(42)
憶趙萬裏先生 ………………………………………… 硃傢濂(46)
憶念趙萬裏先生 ……………………………………… 冀淑英(49)
悼念趙萬裏先生 ……………………………………… 丁 瑜(56)
緬懷趙萬裏先生 ……………………………………… 丁 瑜(60)
趙萬裏先生二三事 …………………………………… 張守常(65)
望遠行?悼趙萬裏同誌 ……………………………… 於乃義(68)
石州慢?悼趙斐雲即書於其於劄之末 ……………… 曹大鐵(69)
迴憶趙萬裏先生二三事 ……………………………… 張守常(70)
憶趙斐雲 ……………………………………………… 黃 裳(78)
深切懷念趙萬裏先生 ………………………………… 瀋燮元(83)
版本學傢趙萬裏先生 ………………………………… 瀋 津(88)
憶趙萬裏先生 ………………………………………… 鄭炳純(110)
懷念趙萬裏先生與我的古籍書緣 …………………… 江澄波(114)
趙萬裏與《永樂大典》 ……………………………… 張誌清(119)
趙萬裏與天一閣 ……………………………………… 虞浩旭(129)
從清華國學院到北京圖書館
——趙萬裏與書為伴的學術生涯…………………… 付 佳(137)
趙萬裏:一生為書 ………………………………… 陳麥青(179)
其誌甚壯,其言甚哀 ………………………………… 馮 象(188)
趙萬裏與馮孟顓 ……………………………………… 饒國慶(204)
在趙萬裏先生銅像揭幕儀式上的緻辭
與發言 ………………………… 張誌清等述 鄭小悠整理(219)
參加趙萬裏先生銅像揭幕儀式的兩點感想 ………… 林世田(245)
從趙萬裏齣發重新審查宋元版本 ……………… [日]橋本秀美(247)
蕓盦趙先生銅像落成敬題 …………………………… 張本義(250)
後記 ………………………………………………………………(251)
這部《趙萬裏先生紀念文集》的主體,是1980年以來發錶的紀念、迴憶詩文,作者大多是趙先生的傢人、朋友、同事和學生。此外還收錄瞭2016年12月17日在國傢圖書館善本閱覽室舉辦的趙萬裏先生銅像揭幕儀式上的緻辭和發言,以及由這次活動觸發齣來的幾篇文章,代錶瞭更年輕的兩代人對趙先生的紀念。趙萬裏先生是二十世紀成就最為卓著的版本目錄學傢與古籍整理專傢之一。古籍整理、版本目錄學、古典文獻學、金石學、詞學等領域的研究者,沒有人不讀趙先生的著作,也沒有人不從中獲得啓迪與滋養。不過對趙先生學術的全貌,他的纔情與性格,一般人的瞭解恐怕不深,或者無從深入瞭解。迴想十二年前我從北師大畢業,來到國傢圖書館工作,那時無比崇仰趙先生的學問,然而僅僅知道他是版本目錄學的權威、本館古籍善本事業的老前輩。後來承濛張誌清副館長厚愛,讓我參與《趙萬裏文集》的編纂工作,纔比較係統地讀瞭趙先生的著作,頭腦中的印象不停地被刷新:原來趙先生校過那麼多書!原來趙先生的未刊輯佚稿本還有二百多種!原來趙先生這麼精通金石學!原來趙先生有那麼精當的詞學輯佚著作!原來趙先生年輕時的詞作那麼精彩!在一連串的驚嘆之後,慢慢地走近瞭趙萬裏先生的世界。與同時代的其他重要學者相比,趙萬裏先生身後顯得有些寂寞。《文集》齣版較“蕓香閣叢書”的其他三種要晚,百年誕辰時也沒有舉辦什麼紀念活動,探討其事業與學術成就的文章也不多。這份寂寞,與趙先生在事業和學術上成就之高,形成瞭強烈的反差。作為後輩,我們需要做一點什麼。從那以後,我特彆留意與趙萬裏先生有關的資料。遺憾的是,經曆過“文革”期間抄傢和後來的倉促拆遷,趙傢所存資料不多;國圖1966年以前的檔案,據說在“文革”期間做過一次整理,留下來的資料也不多。很多事情,比如趙先生編纂“四部考”、編纂《校輯宋金元佚書》的計劃等等,都是靠其他人日記與書信中的三言兩語,纔略有一些瞭解。我希望編一部趙先生的年譜,但用這些零星的材料,無法拼齣趙先生的完整人生。因而,本集收錄的這些傢人、朋友、同事與學生們的迴憶,就顯得非常珍貴。從他們的筆下的細節描寫,可以看到活生生的趙先生,他力求把世上所有珍本全都收歸北圖的癡迷與執著,他典守庫藏的勤虔與穩慎,他談書論學時的興奮與自負,曆曆如在目前。從這裏看見的趙先生,比從著作中看見的趙先生,更加生動豐滿、可親可敬。本書所收文章之外,篇幅較短的迴憶文章或片段,也還有不少。比如鄧雲鄉先生迴憶北平的《文化古城舊事》中,《版本學傢》一節便專寫趙先生:迴憶幾十年前臨時大學二分班在沙灘紅樓上課時,每一下課,他總嚮同學們說:“你們來哪,館裏我有一間房,方便極瞭!你們到門口就說找我好啦。”一再叮囑同學們要常常到文津街圖書館找他去,對待同學極為熱情。當時先生正在壯年,但剃的是光頭,穿的是藍布大褂、布鞋,外錶極為木訥,完全像一個琉璃廠書鋪跑外的夥計。而說起話來,十分健談,精力充沛,一接觸就知道是一位十分精明乾練的人。趙斐雲先生名萬裏,是浙江海寜人,和目錄傢陳乃乾、金石傢硃劍心是小同鄉,少時都是嘉興中學前後期的同學。硃劍心氏生前常談:趙斐雲在初中時即光頭不留發,而且《西廂》背的極熟,一見同學,便開玩笑,躬身一揖,念道:“小生姓張名珙字君瑞,年方二十二歲,尚未娶妻……”是一個極為風趣的人。(《文化古城舊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3月,第278—279頁)又如戴逸先生《初進北大》一文,對趙先生的課堂風采有簡要記述:1946年深鞦,我從上海交通大學轉到北京大學。……我在北大兩年還聽瞭許多史學係的課程。……還有一位從北京圖書館請來講目錄學的趙萬裏,他是王國維的學生、同鄉,其讀書之廣、識斷之精、記憶之強,令人驚嘆。上課不帶片紙,各種珍本、善本的特點、刊刻年代、內容、均爛熟於胸,娓娓而談,均有來曆,課堂上有問必答,略無遲滯。據說他幼年時走過幾遍街道,就能把兩旁商店招牌,暗記背誦齣來。(1998年2月4日《光明日報》第7版)這些零散的記錄,連同本書收錄的迴憶文章,分彆展現瞭趙萬裏先生性情纔華的一個側麵,足以想見其為人,也有益於理解他所處的時代。最近幾年,趙萬裏先生著作紛紛重版或影印齣版。成名作《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目》(1933年),2008年收入北京圖書館齣版社影印的《明清以來公藏書目匯刊》,2011年人民文學齣版社又將之與倉石武四郎編拍的《舊京書影》閤璧影印。2008年8月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影印瞭《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2013年8月國傢圖書館齣版社影印瞭《校輯宋金元人詞》。《中國版刻圖錄》由文物齣版社於2015年1月印行修訂本,這已是它的第四版。繼2011至2012年三捲本《趙萬裏文集》齣版之後,清華大學國學院選編瞭《趙萬裏文存》,作為“清華國學書係”之一於2016年10月由江蘇人民齣版社齣版。中華書局還影印瞭趙萬裏先生的多部校本:其一是2014年9月齣版的《王國維批校〈水經注箋〉》,底本便是趙先生臨王國維先生校本;其二是2017年1月齣版的《趙萬裏抄校本選編》,收抄本17種、臨王國維先生校本4種、手校本2種。單篇文章收入各種論著集的,那就更多瞭。在趙萬裏先生誕辰一百一十周年之際,有兩個學術刊物都設立瞭紀念專欄,即2015年8月齣版的《文津學誌》第八輯和2016年12月齣版的《版本目錄學研究》第七輯,分彆刊登瞭一組紀念與研究文章。海寜市人民政府與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嚮國傢圖書館捐贈瞭一尊趙萬裏先生銅像,於2016年12月17日在國圖善本閱覽室舉辦瞭揭幕儀式,把這一係列紀念活動推嚮瞭高潮。與此同時,研究趙萬裏先生的學術論文,也發錶瞭近十篇。對趙先生的研究,正在蓬勃開展。限於體例,同時也是為瞭避免重復齣版,這個集子中沒有收錄專題研究性質的學術論文。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能有一部《趙萬裏研究》齣版,從更深入更專業的角度闡釋趙萬裏先生的事業成就與學術造詣。
這份文集的思想深度,主要體現在其對“文化傳承”和“個體責任”的持續追問上。文集中穿插的一些關於教育理念和學術精神的論述,在我看來,是全書最具現實意義的部分。作者反復強調,真正的學者不應僅僅是知識的搬運工,而應是精神的守護者和開拓者。他對於學術不端行為的批判,雖然是針對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但其警示意義放在今日仍是振聾發聵。閱讀這些充滿批判精神和道德自律的文字時,我不禁反思當代學術界的種種亂象。趙萬裏先生的這種“士人風骨”,在現代社會顯得愈發稀缺。文集的語言風格呈現齣一種古典的典雅,用詞精準,句法考究,展現瞭紮實的國學功底。雖然對部分讀者來說,理解其中的深層文化典故可能需要一些背景知識,但正是這份厚重感,使得這本書成為瞭一份值得反復研讀的“精神食糧”。它不僅是對一位先生的紀念,更是一堂關於如何做學問、如何做人的生動課程。
評分讀完這本《趙萬裏先生紀念文集》,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這本書收錄的文稿,大多是上世紀中葉的作品,那時的文字帶著一種獨特的質樸和力量。我尤其欣賞其中幾篇關於地方文化和傳統手工藝的記述,作者對這些即將消逝的技藝懷有深厚的感情,筆觸細膩而充滿敬意。比如,有一篇描述民間剪紙的文字,作者不僅細緻描繪瞭剪紙藝人的動作和神態,還深入探討瞭剪紙圖案背後的象徵意義,讓我對這種藝術形式有瞭全新的認識。這些文章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像是對逝去時光的一種深情挽歌,讓人在閱讀中反思現代社會的發展對傳統文化帶來的衝擊。文集的編排也很有心思,不同作者的風格交織在一起,形成瞭一種豐富的層次感,既有學術性的探討,也有生活化的敘事,讀起來絲毫不會感到枯燥。我能感受到,編者在整理這些材料時,傾注瞭巨大的心血,力求全麵而客觀地呈現趙萬裏先生及其時代的麵貌。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它能帶給你對曆史和人文的深刻洞察。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震撼是多方麵的,但最深刻的感受來自於其對社會變遷的敏銳捕捉。文集中的一些散文和迴憶錄,清晰地勾勒齣特定曆史時期知識分子群體的精神圖譜。他們麵對時代的風雲變幻,內心所經曆的掙紮、堅守與和解,被刻畫得淋灕盡緻。我印象最深的是幾篇私信和日記摘錄,它們展現瞭作者們在特定曆史壓力下,如何用文字來維係內心的秩序和尊嚴。那種字裏行間流淌齣的堅韌和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閱讀這些文字,我仿佛能聽到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群體低沉而堅定的心跳聲。文集的整體基調是沉靜中蘊含著力量,它沒有激烈的控訴,卻以一種內斂的方式,展現瞭人性的光輝與復雜。對於希望瞭解那個時代思想脈絡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窗口。它不像教科書那樣冰冷,而是充滿瞭鮮活的人情味和深刻的生命體驗。
評分翻開這本書,最先吸引我的是其裝幀和排版給人的古樸之感。這本紀念文集在設計上顯然下瞭不少功夫,紙張的選擇、字體的運用,都力求還原一種舊日文稿的質感,使得閱讀體驗本身就成瞭一種對曆史的尊重。而在內容上,那些描繪日常生活片段的文字,卻有著齣乎意料的治愈效果。比如幾篇關於園林賞花、好友小聚的記述,語言平淡如水,卻蘊含著對“閑適”二字的深刻理解。在快節奏的生活中,這些慢下來的文字像一股清泉,洗滌瞭內心的浮躁。我特彆喜歡其中一篇描述作者在雨後老街漫步的文字,雨滴打在青石闆上的聲響,空氣中彌漫的泥土和苔蘚的味道,都被作者描摹得絲絲入扣,讓人仿佛身臨其境。這錶明趙萬裏先生不僅擁有宏大的敘事能力,更有捕捉生活細微之美的細膩情感。這本書的價值,不隻在於它記錄瞭什麼偉大的事件,更在於它教會瞭我們如何去溫柔地對待平凡的日常。
評分作為一名對文學批評略有涉獵的讀者,我對文集中收錄的幾篇文學評論印象深刻。這些評論的視角非常獨特,它們超越瞭簡單的贊美或貶低,而是深入到文本的肌理之中,探討作品與時代精神的互文關係。趙萬裏先生對當時幾位重要作傢的評價,放在今天迴看,依然具有很強的啓發性。他似乎總能抓住作品中最本質、最不易察覺的靈魂所在。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文集裏收錄的幾篇關於詩歌形式探索的劄記,其見解之獨到,令我耳目一新。他對於格律和意象的拿捏分寸,體現瞭他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審美品味。這些評論文字的句式多變,邏輯嚴密,閱讀起來需要全神貫注,但一旦領會其中精髓,便會感受到思維被拓展的快感。這本書的文獻價值和學術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它為我們研究那個時期文學思潮的演變提供瞭寶貴的實證材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