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先有报纸和*先有新闻事业的国家,中国的新闻事业有1300年以上的历史。《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上中下)(第二版)》所记述的时间,起始于公元713年,即中国*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古老的报纸“开元杂报”问世的一年,截止于2016年,长达1304年,纵贯我国从古代近代现代到当代的整个历史时期,所记述的史实涉及新闻事业的各个方面:从报纸、刊物、通讯社、广播、电视、电子报刊到新兴媒体;从新闻摄影、新闻图片、新闻纪录电影、新闻事业经营管理、新闻法、新闻社团、新闻界人物到新闻教育;从编辑、采访、出版、印刷、发行等一般新闻业务活动到新闻传播学研究。兼收并蓄,细大不捐。因为并不完全限于大事,所以不再沿用大事记这一名目,而称之为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作为一部编年性质的专业史,这部书只为读者提供简单扼要的史实,不作为论述和分析。个别条目酌引原文,以省读者勾稽翻检之劳。
《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为国家重点社科出版项目,首版于2000年,受到各界欢迎,成为襄助学者研究的工具书;同时也得到社会认可,2002年荣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
本书*版记述的内容时间下限截至1997年,到现在已经过去20多年,这20年是中国新闻传媒事业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传播技术日新月异,新兴媒体突飞猛进,发生在中国新闻传播界的大事层出不穷。因此,我们推出了《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上中下)(第二版)》,增加1998年至2016年发生在中国新闻事业领域的重要事项,大大提升了该书的使用价值。
这部史事编年,由于其时间跨度大和内涵的丰富,可以为广大的读者勾勒出一幅有关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史的漫长的画卷,为广大的历史文化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新闻学和新闻史教学研究工作者提供一部可供翻检和参考的工具书,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以及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
方汉奇,广东普宁市人,生于1926年。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吴玉章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组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著有《中国近代报刊史》《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新闻传播史》等。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文化史的读者,我发现这套“编年史”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新闻学范畴。它实际上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的一部侧写史。新闻业作为社会舆论和文化思潮的放大器和记录者,其发展史必然与政治风云、经济波动、教育普及乃至民众心理的演变紧密交织。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同一时期的文学思潮、教育改革或者城市化进程。书中对早期留学生如何将西方新闻理念引入国内,以及本土知识分子如何结合国情进行改造的论述,尤其引人深思。这套书不仅是“新闻人”的指南,也是历史研究者理解特定时期社会运作机制的一把独特钥匙。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通过“信息流动的历史”来反观“社会结构的变迁”,收获远超预期。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套书之前,我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偏重某一方的观点,毕竟历史叙事总是充满争议。然而,这第二版的编年史在力求客观性上做得非常到位。它收录和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和档案资料,使得论证有据可查,而非空泛的评论。这一点对于学术研究的严谨性来说至关重要。在阅读中,我发现作者团队显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去平衡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新闻媒体的发展轨迹,力求呈现一个多维度的图景。即便涉及到一些敏感或复杂的历史阶段,它也大多采用了一种梳理事实、还原现场的做法,让读者自己去得出结论,而不是强行灌输。这种尊重史实、力求全面的态度,使得整套书的公信力大大提升。对于想要系统性研究中国传播史的学者而言,这套书几乎可以作为案头的必备工具书,查阅方便,资料翔实。
评分这套《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套装上中下册)(第二版)》简直是新闻史爱好者的宝藏!我以前在找这个领域的深度资料时总觉得有些零散,或者过于学术化,读起来有些枯燥。但这本书完全不一样,它以时间为轴线,像一部宏大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把中国近现代新闻业的发展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特别是第二版,据说在资料的考证和细节的补充上做了大量工作,这对于我们这些想深入了解新闻机构如何从萌芽到成熟,如何应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挑战的读者来说,简直太重要了。我特别欣赏它在叙述过程中,不仅仅是罗列事件,更深入挖掘了事件背后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思潮是如何深刻影响新闻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光是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报纸的版式变化和用词习惯,就能体会到时代的变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系统的、经过严密考证的框架,让初学者能迅速建立起清晰的认知,同时也让资深研究者能找到新的切入点进行更细致的探讨。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尤其是考虑到其内容密度之大。三册书分工明确,页码标识清晰,关键术语和人名索引做得细致入微。这极大地方便了快速检索和深入研读。我个人尤其注重细节,发现编年体写作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保持阅读的连贯性,而这套书通过精妙的章节过渡和清晰的时间节点划分,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你不会觉得自己在读一本工具书,更像是在跟随一个资深向导,穿越时空去探访那些塑造了我们信息获取方式的先驱者和里程碑事件。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新闻技术革新的章节,从电报、无线电到后来的印刷技术飞跃,每一个技术变革如何被新闻业接纳和应用的过程都被描述得非常细致,体现了编者对技术与传播关系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翻开这三册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体量惊人,但编排的逻辑性却极其出色。我最喜欢它那种“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叙事风格。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年代记录,而是巧妙地穿插了许多具体的新闻案例、知名报人的生平片段以及重大报道的幕后故事。这让原本厚重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比如,它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几家主要报社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的描写,就生动展现了新闻业的市场化和专业化早期探索的艰辛。读到某些关键节点的转折时,我甚至能想象出当年编辑部里那种争分夺秒、字斟句酌的紧张气氛。对于想从事新闻工作或者正在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来说,这套书提供的历史经验教训是无价的。它让我们明白,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新闻规范和操作流程,都是前辈们在无数次的试错和斗争中艰难建立起来的。每次合上书,都感觉自己对“新闻精神”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