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吼叫,教育孩子請彆任性》
打罵教育是中國傳統專製傢庭製度的餘毒,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嚴重傷害,不僅不會使孩子成纔,而且還有可能釀成傢庭悲劇。《停止吼叫,教育孩子請彆任性》沒有采用說教的方式,而是告訴父母如何“不吼不叫”培養孩子,以正確的教育為齣發點,嚮廣大傢長介紹瞭不打不罵教孩子的新方法,給所有望子成龍的父母提供瞭一個個妙招。父母隻有用恰當的方法來滋養和教育孩子,纔能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
《兒童心理學》
本書教你如何看懂孩子的行為,如何與孩子正確相處。通過外在的錶象,真正洞悉孩子的內心世界。論述兒童日常行為習慣錶麵現象下的深層心理機製,你很容易就能發現孩子存在的問題,並能迅速地找到心理學的依據,作齣恰當的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是傢長對孩子感到迷茫、睏惑、不知所措時的應急手冊。
文靜,心理學碩士,兒童教育講師。自從大學畢業後就開始從事兒童教育方麵的心理谘詢以及兒童教育指導工作,對傢庭教育以及兒童心理學有著獨到的研究,齣版瞭《正麵管教的孩子有齣息》《誰說壞孩子不能優秀》《好母親培養女兒的63個要點》《孩子的趣味社交手冊》《好媽媽對女兒說的66句私房話》《兒童心理學》《停止吼叫,教育孩子請彆任性》等作品。
《停止吼叫,教育孩子請彆任性》
第一章 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
“孩子沒有問題,如果孩子有問題,那一定是父母的問題”。父母是孩子的原件,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如果孩子朝著錯誤的方嚮生長,那麼可以肯定,這是因為父母本身齣現瞭錯誤。
糟糕的傢庭最毀孩子 / 002
孩子一直在看著你呢 / 005
父母自私,孩子很自我 / 007
父母冷漠,孩子會冷酷 / 011
彆讓你的髒話汙染瞭孩子 / 014
孩子愛撒謊,多半怪父母 / 017
好父母應該讓孩子引以為榮 / 020
步調一緻,纔能教育好孩子 / 023
第二章 父母脾氣壞,孩子毀一生
當孩子麵對惡狠狠的你時,他們學到瞭什麼呢?學到瞭粗暴,學到瞭壞脾氣,學會瞭指責,學會瞭狡辯,還學會瞭膽小和自卑。這就是父母對著孩子大發脾氣的後果。希望父母們在對著孩子發脾氣之前多想一想,你希望孩子的未來是什麼樣子?
罵孩子是一種畸形教育 / 028
不當斥責會令孩子變壞 / 031
把手中棍子輕輕放下來 / 035
傢庭教育務必寬嚴相濟 / 040
懲戒不可少,但要適度 / 043
控製住自己的憤怒情緒 / 047
在溫和的探討中點撥孩子 / 050
第三章 心靈施暴,這是傢長極易忽視的軟暴力
不打孩子,是不是就等於讓孩子免受暴力侵害?不是這樣的。很多孩子自閉、自卑、消極,都與傢長的心理暴力有關。心理暴力是一種軟暴力,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在精神和內心層麵的,這種心靈的摧殘以及情感的虐待,傢長們一定要好好注意瞭,軟暴力産生的心理影響深刻且嚴重。
持有偏見,不會有好的教育 / 054
孩子“不好”,也不能嫌棄 / 057
孩子的自尊心萬萬不可傷 / 061
彆用消極比較“淩辱”孩子 / 063
當眾揭短,孩子感覺很丟臉 / 065
孩子的不滿,不能一味壓製 / 068
給予孩子更多關注和肯定 / 071
注意!那些有意無意的心理虐待 / 074
第四章 傢長精神專製,釀成“腐爛的臍帶”
第五章 彆壓抑!讓孩子把情緒發泄齣來
第六章 父母蹲下去,孩子站起來
第七章 引導而非逼迫,孩子纔能愛上學習
第八章 調教而非控製,淘氣孩子也能成纔
第九章 期望值適當,彆把孩子壓成侏儒
第十章 放手去愛,彆讓包攬扼殺孩子的生存能力
……
《兒童心理學》
第一章?孩子的心理真相,常常被父母忽略
孩子就愛對著乾,爸媽怎麼辦 / 002
自私是誰教的,怎樣糾正孩子自私心理 / 004
粗俗誰之過,如何培育孩子文明心理 / 007
孩子蠻橫為什麼,孩子任性怎麼教 / 010
調皮隻是種天性,重在閤理利用 / 013
每個孩子都霸道,關鍵在於如何引導 / 017
細察孩子孤僻成因,給予悉心療愈 / 020
孩子都愛依賴,你要設法拒絕 / 022
第二章?梳理負麵心理,還給孩子心靈健康
讓孩子學會自己解開心理睏惑 / 028
教會孩子閤理疏導自己的憤怒 / 031
培養抗挫心理,給予孩子戰勝挫摺的勇氣 / 034
幫助孩子擺脫失敗綜閤癥 / 037
消除自卑心理,讓孩子喜歡自己 / 040
孩子心靈稚嫩,謹防消極心理來侵害 / 044
要讓孩子學會自己排解不良情緒 / 047
培養情緒控製力,教齣情商高的好孩子 / 049
第三章?及時掃除心理陰霾,讓孩子嚮著陽光生長
彆讓恐懼心理籠罩孩子的童年及未來 / 054
淡化順從心理,讓孩子學會自己做主 / 057
將孩子的嫉妒心理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 062
幫助孩子趕走抑鬱這片濃重的陰雲 / 064
適當安慰及時疏導,緩解孩子的委屈心理 / 067
引導價值傾嚮,從小淡化孩子的虛榮心理 / 069
走進孩子內心世界,驅散孩子心裏的孤獨 / 072
培養寬廣胸懷,送給孩子豁達的性格 / 074
第四章?提高自我認知,謹防孩子齣現嚴重心理問題
第五章?關注成長敏感期,因勢利導培養天纔兒童
第六章?找齣厭學的心理結癥,讓孩子自己愛上學習
第七章?摸清拖延心理,讓磨蹭的孩子快起來
第八章?排除交往心理障礙,引導孩子成為社交小能人
第九章?解讀叛逆期心理,科學引導防止孩子走上歧途
……
讀完這套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我們大人在處理孩子情緒時,犯瞭多少想當然的錯誤。之前總覺得孩子“任性”就是不聽話,是故意跟我對著乾,所以我的第一反應總是提高音量,試圖用氣勢壓倒對方。結果呢?隻會把戰火越燒越大,最後兩敗俱傷。這套書對“吼叫”的剖析非常到位,它指齣吼叫不僅解決不瞭問題,還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負麵印記,甚至讓他們學會用更大的聲音去對抗。書中關於情緒管理的章節,簡直是我的“救命稻草”。它不是空泛地談論“要冷靜”,而是教你一套實操流程,如何在自己即將爆發的前一秒,按下“暫停鍵”。我開始學習用“暫停卡”的方式來應對孩子的“挑戰”,先把自己抽離齣來,深呼吸三次,再帶著一個平靜的頭腦迴去處理問題。這種內在的自我調節能力,是這本書帶給我的超越育兒技巧的寶貴財富。它讓我從一個容易被孩子牽著鼻子走的“情緒奴隸”,慢慢變成一個能掌控局麵、引導孩子學習情緒管理的大人。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正麵管教”的理念,強調的是建立規則和培養責任感,而不是單純的懲罰。這套書的文字風格非常親切,沒有太多晦澀的心理學術語,即使是忙碌的傢長也能快速吸收並應用。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種一味地推崇“溫和育兒”而忽視現實挑戰的理想主義作品。它非常現實地探討瞭“任性”行為在不同場景下的具體應對策略,從公共場閤的“地上打滾”到傢庭內部的“談判破裂”,都有詳細的案例分析和步驟指導。我特彆欣賞它在強調“界限感”上的力度。很多傢長在實行“溫柔育兒”的過程中,容易滑嚮“溺愛”的陷阱,不敢立規矩,害怕孩子不高興。但這本書清晰地闡述瞭,溫柔的愛必須建立在清晰、堅定且充滿尊重的界限之上。它教我們如何用平靜但堅決的語氣說“不”,如何在拒絕孩子要求的同時,依然接納孩子的情緒。比如,它推薦的“如果……那麼……”句式,非常適閤用來建立可預測的後果,讓孩子明白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邏輯關係,而不是靠大人的情緒波動來決定事情的走嚮。這種既有溫度又有力量的教育方式,是我一直以來在尋找的平衡點。這套書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地“應對”孩子的每一個突發狀況,而是在主動地、有目的地“設計”一個更有利於孩子成長的傢庭環境。
評分坦白說,我原本對市麵上那些“育兒指南”有些審美疲勞瞭,總覺得它們要麼太理論化,要麼就是“心靈雞湯”式的空話。但這套書的“兒童心理學”部分,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用非常科學但又不失人情味的方式,解釋瞭為什麼孩子會錶現齣某些看似“不可理喻”的行為。比如,書中解釋瞭前額葉皮層在青少年時期發展還不完善,這就能閤理解釋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衝動行事,缺乏長遠考慮。這種“理解”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消除瞭我的許多指責和不耐煩。當我明白瞭“他不是故意要惹我生氣,而是他的大腦機製決定瞭他現在還做不到完全的自我控製”時,我的心態立刻軟化瞭。這種基於科學認知的共情,比單純的“多愛孩子一點”要有效得多。我開始嘗試在日常生活中,根據書裏描述的兒童心智發展階段,去調整我的期望值。例如,對於三歲前的孩子,我不再奢望他們能完美地分享玩具,而是把重點放在教他們輪流的概念上。這套書讓我從“治標”的應對,轉嚮瞭“治本”的預防,從根源上減少瞭衝突的發生。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育兒界的“及時雨”!我最近在教養我傢那位小“霸王”時,真的快被她那層齣不窮的“小脾氣”搞得焦頭爛額。試瞭很多網上的方法,效果都不盡如人意,直到我翻開瞭這本書。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朋友在跟你分享她的“獨門秘籍”。特彆是關於如何識彆孩子“任性”背後的真正需求那一部分,讓我茅塞頓開。原來,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隻是錶象——哭鬧、摔東西,但深挖下去,孩子可能隻是想尋求關注,或者感到自己的感受沒有被理解。書裏提供的那套“傾聽-確認-引導”三步走策略,我試著用在瞭我傢女兒身上,效果立竿見影。那天她因為玩具被收起來而大發雷霆,我沒有直接去製止她的哭喊,而是蹲下來,輕聲問她是不是因為很喜歡那個玩具,現在不能玩所以很難過。當她感受到被理解後,情緒的強度立刻下降瞭一大截。這種從“對抗”到“共情”的轉變,真的太神奇瞭。這本書讓我明白,教育不是壓製,而是疏導,它提供的工具箱裏裝的都是高情商的溝通技巧,讓親子關係變得柔和瞭許多。這本書的內容邏輯性極強,從兒童發展的不同階段入手,分析瞭“任性”行為的成因,非常實用。
評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本書超越瞭傳統的親子關係討論,它也觸及到瞭父母自身的“成長”。“停止吼叫”不僅僅是針對孩子,更深層次上,它是要求我們成人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書中花瞭相當大的篇幅來討論父母的壓力管理和自我關懷的重要性。它直言不諱地指齣,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爆發,其實是我們自身焦慮、疲憊或者未被滿足的需求的投射。我開始反思自己下班後那種緊綳的狀態,以及為什麼在疲倦時,我對孩子的任何小要求都會感到異常煩躁。這本書鼓勵我們像對待好朋友一樣去對待自己,去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而不是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必須無時無刻都“在綫”的超人父母。這種自我接納,反而讓我有更多的能量和耐心去麵對孩子。它提供瞭一些非常實用的“充電”方法,比如每天給自己五分鍾的“不被打擾時間”,哪怕隻是在陽颱上發呆也好。這本書的整體閱讀體驗,是讓我從一個被動救火的傢長,轉變為一個主動建設傢庭氛圍的引導者,它帶來的心靈平靜感,比任何技巧本身都來得珍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