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图书馆藏稿钞本日记丛刊提要

上海图书馆藏稿钞本日记丛刊提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显功,编 著,周德明,黄显功 编
图书标签:
  • 上海图书馆
  • 藏稿
  • 钞本
  • 日记
  • 民国
  • 文献
  • 史料
  • 地方文献
  • 中华古籍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6357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854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珍稀日记手札文献丛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4
套装数量: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上海图书馆藏稿钞本日记丛刊》之提要,内容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本书的提要,主要介绍了收录的五十六种日记的作者、版本、印章、存藏、主要内容及价值等。第二部分为影印本之总目录,方便读者对照使用。

作者简介

周德明:图书馆学家,上海图书馆副馆长。独著有《知识产权导论》,合著有《数字图书馆导论》等,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论文、文章数十篇。

黄显功: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副馆长、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中国藏书票研究会常务理事。出版《通用藏书票》《书香艺趣丛书》等多部图书,其策划的名家藏书票已成为收藏珍品。

内页插图

目录

查慎行日记 二

匏庐公日记 七

王际华日记 一一

理堂日记 一五

张廷济日记 一八

海沤日记 二二

梁章钜日记 二五

何汝霖日记 二八

何绍基日记 三一

小鸥波馆日记 三五

何兆瀛日记 三八

潘曾绶日记 四二

郘亭日记 四六

寄鸥馆日记 五一

杨泰亨日记 五四

春明日记 五八

隐蛛盫日记 六一

祁子和日记 六五

沈宝禾日记 六九

王韬日记 七二

魏稼孙日记 七八

徐敦仁日记 八三

缦雅堂日记 八六

安宜日记 九二

潘祖荫日记 九六

苏邻日记 一〇〇

白下从戎日记 一〇三

敬孚日记 一〇六

北征日记 一〇九

钱国祥日记 一一二

郋亭日记 一一六

抑抑斋日记 一二〇

邵友濂日记 一二三

粟香室日记 一二九

吉林日记 一三三

庞鸿文日记 一三七

陶濬宣日记 一四〇

梦梅华馆日记 一四八

俞鸿筹日记 一五二

揽洲日记 一五六

介夫日记 一五九

王海客日记 一六三

范其骏日记 一六七

杏花春雨馆日记 一七一

鉏月馆日记 一七五

姚之烜日记 一七九

百砚斋日记 一八二

祥麟日记 一八五

存我庐日记 一八九

附录 一九二


《海上识微:晚清民初上海生活掠影》 本书是一部旨在重现晚清民初上海这座移民城市勃勃生机与微妙变化的文化画卷。它并非从宏观的历史叙事入手,而是聚焦于那些被淹没在时代洪流中的个体生命,通过梳理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上海居民的日常生活片段,勾勒出那个时代上海社会肌理的丰富与复杂。本书选取了大量未曾公开发表的个人文献,包括信件、日记、账簿、奏折、契约、诗稿、以及各色文人墨客的杂记等,以细腻的笔触,穿透历史的迷雾,展现出上海作为远东第一大都会,在剧烈变革时期,所涌现出的各种生存智慧、情感流露、社会互动与文化思潮。 晚清的转型与上海的勃兴 晚清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数千年的天朝美梦,而上海,作为通商口岸,首当其冲地卷入了这场前所未有的巨变。本书从“风雨飘摇中的繁华”这一章节出发,首先描绘了上海在租界崛起、传统势力摇摇欲坠的背景下,如何孕育出一种独特的城市文化。我们选取了一位在洋行任职的中层职员的零星记述,他细致地记录了海关税收的增长、外来商品的涌入、以及洋人生活方式对本地精英的影响。他的笔下,有对西方科技的好奇,有对生意往来的精打细算,更有身处东西方文化交汇点上的迷茫与适应。 另一位则是一位在法租界经营杂货铺的本地商人。他的账簿详细记录了从洋面粉、煤油到洋布、香皂的进销细节,反映了消费品市场悄然发生的改变。他笔下的日常,充满了对生意的忧虑,对家庭的责任,以及对城市日新月异的观察。他注意到街道上涌现出的“电灯”、“马路”等新事物,也时常感叹老城厢的拥挤与落后。这些零散的记录,拼凑出上海初期的现代化图景,以及普通市民在其中艰难寻路的姿态。 我们还深入到一些更为隐秘的角落。一位曾经在晚清官场任职的士大夫,在被排挤出仕途后,选择隐居上海,他的诗稿中,既有对昔日荣光的追忆,也有对社会变迁的感慨。他用古典的笔触描绘了外滩的轮船往来,租界的洋房建筑,以及新式学堂的出现,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式微的隐忧,也流露出对新知识的好奇。他的文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现代化的独特视角,即便是饱读诗书的旧式文人,也在时代的浪潮中,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 民国初年的新气象与老上海的韵味 辛亥革命的炮声,宣告了帝制的终结,上海作为革命的策源地之一,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本书的第二部分,“风华初绽的都市胴体”,着重展现了民国初年上海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气象。 我们引入了一位年轻女性的日记。她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却接受了新式教育,对音乐、绘画、时装等都充满热情。她的日记,记录了她参与社交舞会、观看新式电影、阅读进步报刊的经历。她对于爱情的憧憬,对于独立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都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她的文字,是那个时代女性解放思想的一个缩影,也是上海作为摩登都市,吸引无数青年才俊前来施展抱负的生动写照。 一位在报社担任记者的青年,他的笔下,记录了民国初年上海的社会新闻。从轰动一时的“东方第一大报”的崛起,到各界名流的聚会,再到码头上发生的偷窃事件,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生动的语言,捕捉到了上海这座城市脉搏的跳动。他对于新闻自由的追求,对于社会不公的揭露,以及对于城市活力四射的赞美,都凝聚在字里行间。他的记录,为我们展现了上海作为信息传播中心,如何影响着全国的舆论。 我们还关注到一些更具地方特色的生活细节。比如,一些传统行业的从业者的口述史片段,他们讲述了丝绸业、茶叶店、甚至老字号的点心铺,如何在新的商业环境下艰难转型,以及他们如何坚守着传统的手艺和诚信。这些珍贵的口述,让我们看到,即便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上海依然保留着其独特的商业文化和人情味。 日常生活中的悲欢离合与社会变迁 本书的第三部分,“流转的光影:草根的悲欢与时代的脉搏”,将视角进一步拉近,聚焦于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个人命运。 这里,我们呈现了一位码头工人的口述记录,他讲述了自己在码头辛勤劳作的艰辛,以及他对家人的责任。他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潮水的涨落,货物的堆积,以及工友之间的互助与竞争。他的生活,是那个时代大多数底层劳动者的缩影,他们的汗水,支撑起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繁荣。 另一位则是一位老上海石库门弄堂里的家庭主妇。她的日记,记录了柴米油盐的琐碎,邻里之间的家长里短,以及对儿女婚姻的操心。她的文字,虽然朴实无华,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她笔下的弄堂,是上海最鲜活的细胞,是无数普通家庭的栖息地。她对物价的敏感,对社会新闻的讨论,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盼,都折射出那个时代上海市民的普遍心态。 我们还发掘了一些更为戏剧性的故事。比如,一位曾经参与过民国初年政治斗争的边缘人物,他的一封长信,揭露了当时权力斗争的残酷与复杂。信中,他诉说着自己的理想破灭,对人性的失望,以及对未来的迷茫。这封信,为我们揭示了那个时代政治舞台背后不为人知的阴影。 文化交融与城市精神的孕育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东西方风韵的交响:上海的文化图景”,探讨了晚清民初上海在文化领域的独特地位。 我们选取了一批外国传教士的中文学习笔记和翻译手稿。他们学习中文的艰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以及他们在中国社会的活动,都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上海文化交融的独特视角。他们的笔记中,既有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也有对中国传统习俗的困惑。 同时,我们也引入了一些中国知识分子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手稿。他们如何在译文中,既保留了原著的精神,又融入了中国人的表达习惯,以及他们对西方思想的吸收与消化,都展现了那个时代上海作为文化交流中心的独特魅力。 本书并非一本正襟危坐的历史著作,它更像是一本打开的上海生活博物馆。通过这些尘封的文献,我们试图让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在今天的读者面前重新焕发生机。那些发生在上海的悲欢离合,那些涌现出的智慧与勇气,那些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产生的火花,共同塑造了这座城市的独特精神。希望通过这本书,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晚清民初上海这座城市的复杂性与魅力,感受到那个时代上海人民,在变革中顽强生存,并孕育出属于这座城市独特生命力的精神。它邀请读者一起,漫步在那些泛黄的纸页之间,聆听时代的低语,感受历史的温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套丛刊提要的期待,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上海图书馆的公信力之上,这保证了其收录的文献源头的可靠性。但我更感兴趣的是,在“提要”的编纂过程中,编纂者是如何平衡“学术严谨性”与“公众可读性”的?这往往是这类工具书成败的关键。如果提要为了追求学术的全面,而陷入了过于冗长和专业化的术语堆砌,那么对于更广大的历史爱好者来说,它就失去了吸引力。我希望看到的是,提要中能有一些富有洞察力的“钩子”——比如某个关键人物对另一位名流的尖锐评价,或者某个不经意间透露出的时代秘密——这些“爆点”式的记录,能够作为索引,引导读者去深入挖掘原日记全文。一份好的提要,不该是历史的终点,而应当是通往更深层历史文本的、充满诱惑力的起点。

评分

这本《上海图书馆藏稿钞本日记丛刊提要》,光听名字就让人对那段尘封的历史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与遐想。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文人墨客、社会名流的私密生活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些日记和信札中,藏着比官方史料更鲜活、更真实的人间烟火气。想象一下,那些在历史转折点上徘徊的人物,他们的笔端流淌出的,是对于家国命运的忧虑,还是仅仅记录了柴米油盐的琐碎?这部丛刊汇集了上海图书馆的珍藏,想必底本的质量是极有保证的。提要这个形式,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预先浏览了这些浩如烟海的文献的精华所在,避免了盲目翻阅的困境。我特别期待那些不太为人知的学者、艺术家留下的文字,他们的日常观察和思想碰撞,也许能为我们重构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提供全新的切入口。这种对私人记忆的整理与披露,本身就是对历史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让那些“沉默的个体”得以在后世留下回响。

评分

说实话,我对“提要”类书籍的实用价值向来是持审慎态度的,很多时候它们过于侧重于目录学的梳理和简单的内容概括,读起来总觉得少了点“人味儿”。然而,这本针对上图珍贵藏稿的提要,却让我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敬畏感。上海图书馆的馆藏自不必多言,其在江南文脉上的重要地位无人能及。我猜测,这份提要的编纂者必然是深谙史料魅力的行家,他们提供的绝不仅仅是“某年某月某人写了什么”,而是会精准地捕捉到那些“时间点”上,日记中透露出的政治风向、学术争论,甚至是某个名人的性格侧面。如果提要能够做到这一点,它就不再是工具书,而是一扇扇精心雕琢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肌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提要中对特定主题——比如战乱时期知识分子的迁徙、中西文化交流的细节——的集中勾勒,那样对于研究者和爱好者而言,才是真正的“提纲挈领”。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研究老上海的城市变迁,那些关于法租界、公共租界乃至华界内部的社会结构和风土人情的描述,总让我欲罢不能。我希望这套《提要》中,能有大量关于日常生活细节的记录被挖掘出来。比如,某个文人在某日记中记录的物价波动,某次宴会的宾客名单,对当时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有何暗示?或者,是关于戏剧、电影、出版业的早期发展,这些“软性”信息往往是宏大叙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颗粒度”。如果提要能够细致地标注出哪些日记是“跨年度的连续记录”,哪些又是“突发事件的即时反应”,那么对于我们梳理特定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视角就大有裨益。毕竟,日记的魅力就在于其“在场感”,它没有经过后世的打磨和修正,是那个瞬间情绪和认知的直接投射。我期待这份提要能将这些碎片化的“在场感”碎片,整合成一幅清晰的视觉地图。

评分

对于一个并非专职历史研究的普通读者而言,面对一堆古旧的手稿和泛黄的日记本,常常会感到一种无从下手的茫然。这本提要,恰恰扮演了“引渡人”的角色。它将那些或潦草或优雅的笔迹背后的“意义”提取出来,用现代的、清晰的语言进行转述和定位。我设想,一个优秀的提要,其文字本身就应该具有一种文学性,既要忠实于原貌,又要能激起读者的探究欲。比如,它是否能指出哪些日记的作者性格鲜明,文笔犀利?哪些篇章的记载可能带有强烈的个人偏见,需要持批判态度去阅读?这种“方法论”的提示,比单纯的内容罗列更加珍贵。它教会的不仅仅是“读什么”,更是“如何去读”这些私密而珍贵的历史文献,让读者能更具批判性地进入到历史情境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