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上海图书馆藏稿钞本日记丛刊》之提要,内容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本书的提要,主要介绍了收录的五十六种日记的作者、版本、印章、存藏、主要内容及价值等。第二部分为影印本之总目录,方便读者对照使用。
周德明:图书馆学家,上海图书馆副馆长。独著有《知识产权导论》,合著有《数字图书馆导论》等,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论文、文章数十篇。
黄显功: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副馆长、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中国藏书票研究会常务理事。出版《通用藏书票》《书香艺趣丛书》等多部图书,其策划的名家藏书票已成为收藏珍品。
查慎行日记 二
匏庐公日记 七
王际华日记 一一
理堂日记 一五
张廷济日记 一八
海沤日记 二二
梁章钜日记 二五
何汝霖日记 二八
何绍基日记 三一
小鸥波馆日记 三五
何兆瀛日记 三八
潘曾绶日记 四二
郘亭日记 四六
寄鸥馆日记 五一
杨泰亨日记 五四
春明日记 五八
隐蛛盫日记 六一
祁子和日记 六五
沈宝禾日记 六九
王韬日记 七二
魏稼孙日记 七八
徐敦仁日记 八三
缦雅堂日记 八六
安宜日记 九二
潘祖荫日记 九六
苏邻日记 一〇〇
白下从戎日记 一〇三
敬孚日记 一〇六
北征日记 一〇九
钱国祥日记 一一二
郋亭日记 一一六
抑抑斋日记 一二〇
邵友濂日记 一二三
粟香室日记 一二九
吉林日记 一三三
庞鸿文日记 一三七
陶濬宣日记 一四〇
梦梅华馆日记 一四八
俞鸿筹日记 一五二
揽洲日记 一五六
介夫日记 一五九
王海客日记 一六三
范其骏日记 一六七
杏花春雨馆日记 一七一
鉏月馆日记 一七五
姚之烜日记 一七九
百砚斋日记 一八二
祥麟日记 一八五
存我庐日记 一八九
附录 一九二
我对这套丛刊提要的期待,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上海图书馆的公信力之上,这保证了其收录的文献源头的可靠性。但我更感兴趣的是,在“提要”的编纂过程中,编纂者是如何平衡“学术严谨性”与“公众可读性”的?这往往是这类工具书成败的关键。如果提要为了追求学术的全面,而陷入了过于冗长和专业化的术语堆砌,那么对于更广大的历史爱好者来说,它就失去了吸引力。我希望看到的是,提要中能有一些富有洞察力的“钩子”——比如某个关键人物对另一位名流的尖锐评价,或者某个不经意间透露出的时代秘密——这些“爆点”式的记录,能够作为索引,引导读者去深入挖掘原日记全文。一份好的提要,不该是历史的终点,而应当是通往更深层历史文本的、充满诱惑力的起点。
评分这本《上海图书馆藏稿钞本日记丛刊提要》,光听名字就让人对那段尘封的历史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与遐想。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文人墨客、社会名流的私密生活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些日记和信札中,藏着比官方史料更鲜活、更真实的人间烟火气。想象一下,那些在历史转折点上徘徊的人物,他们的笔端流淌出的,是对于家国命运的忧虑,还是仅仅记录了柴米油盐的琐碎?这部丛刊汇集了上海图书馆的珍藏,想必底本的质量是极有保证的。提要这个形式,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预先浏览了这些浩如烟海的文献的精华所在,避免了盲目翻阅的困境。我特别期待那些不太为人知的学者、艺术家留下的文字,他们的日常观察和思想碰撞,也许能为我们重构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提供全新的切入口。这种对私人记忆的整理与披露,本身就是对历史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让那些“沉默的个体”得以在后世留下回响。
评分说实话,我对“提要”类书籍的实用价值向来是持审慎态度的,很多时候它们过于侧重于目录学的梳理和简单的内容概括,读起来总觉得少了点“人味儿”。然而,这本针对上图珍贵藏稿的提要,却让我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敬畏感。上海图书馆的馆藏自不必多言,其在江南文脉上的重要地位无人能及。我猜测,这份提要的编纂者必然是深谙史料魅力的行家,他们提供的绝不仅仅是“某年某月某人写了什么”,而是会精准地捕捉到那些“时间点”上,日记中透露出的政治风向、学术争论,甚至是某个名人的性格侧面。如果提要能够做到这一点,它就不再是工具书,而是一扇扇精心雕琢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肌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提要中对特定主题——比如战乱时期知识分子的迁徙、中西文化交流的细节——的集中勾勒,那样对于研究者和爱好者而言,才是真正的“提纲挈领”。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研究老上海的城市变迁,那些关于法租界、公共租界乃至华界内部的社会结构和风土人情的描述,总让我欲罢不能。我希望这套《提要》中,能有大量关于日常生活细节的记录被挖掘出来。比如,某个文人在某日记中记录的物价波动,某次宴会的宾客名单,对当时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有何暗示?或者,是关于戏剧、电影、出版业的早期发展,这些“软性”信息往往是宏大叙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颗粒度”。如果提要能够细致地标注出哪些日记是“跨年度的连续记录”,哪些又是“突发事件的即时反应”,那么对于我们梳理特定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视角就大有裨益。毕竟,日记的魅力就在于其“在场感”,它没有经过后世的打磨和修正,是那个瞬间情绪和认知的直接投射。我期待这份提要能将这些碎片化的“在场感”碎片,整合成一幅清晰的视觉地图。
评分对于一个并非专职历史研究的普通读者而言,面对一堆古旧的手稿和泛黄的日记本,常常会感到一种无从下手的茫然。这本提要,恰恰扮演了“引渡人”的角色。它将那些或潦草或优雅的笔迹背后的“意义”提取出来,用现代的、清晰的语言进行转述和定位。我设想,一个优秀的提要,其文字本身就应该具有一种文学性,既要忠实于原貌,又要能激起读者的探究欲。比如,它是否能指出哪些日记的作者性格鲜明,文笔犀利?哪些篇章的记载可能带有强烈的个人偏见,需要持批判态度去阅读?这种“方法论”的提示,比单纯的内容罗列更加珍贵。它教会的不仅仅是“读什么”,更是“如何去读”这些私密而珍贵的历史文献,让读者能更具批判性地进入到历史情境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