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南京大学校史资料选编(第一卷):三江(两江)师范学堂时期/南京大学校史研究丛书》汇集了南京大学在初创时期的校史材料,涵盖1910-1914时期,包括初创时期的呈文、规章制度、发展概况和教学状况。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筹备与创办
刘坤一致张之洞函(光绪二十八年四月初一日)
刘坤一筹办江南省学堂大略情形折(光绪二十八年四月初八日)
张之洞致武昌抚署邓孝先翰林电(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日)
张之洞档存瀛致苏州东麒麟巷王胜之太史电(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日)
张之洞致武昌抚署邓孝先翰林电(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初五日)
张之洞致武昌端署制台(端方)电(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初五日)
张之洞致通州张季直殿撰(张謇)电(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初五日)
张之洞致天津袁官保(袁世凯)电(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日)
张之洞致武昌端署制台(端方)电(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张之洞收武昌端署制台(端方)来电(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张之洞致武昌梁节庵太守(梁鼎芬)电(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三十日)
张之洞收天津袁制台(袁世凯)来电(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到)
张之洞收武昌梁节庵太守(梁鼎芬)电(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五日)
张之洞收武昌端署制台(端方)来电(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二日)
张之洞致东京近卫公爵、长冈子爵电(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
张之洞致苏州恩抚台(恩寿)电(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张之洞收苏州恩抚台(恩寿)来电(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张之洞收东京近卫公来电(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初二日到)
张之洞致武昌署盐道梁节庵(梁鼎芬)电(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初五日)
张之洞致苏州恩抚台、陆藩台电(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初五日)
张之洞奏为江南省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折(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初八日)
张之洞收苏州恩抚台(恩寿)来电(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初八日到)
张之洞收东京近卫公来电(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初十日到)
张之洞致安庆聂抚台(聂缉槊)南昌柯护抚台(柯逢时)电(光绪二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
张之洞收安庆聂抚台(聂缉桑)来电(光绪二十九年正月二十九日)
管学大臣张议复署江督张奏建三江师范学堂折(光绪二十九年)
魏光焘奏筹建江南三江师范学堂经费折(光绪二十九年闰五月二十六日)
江宁藩司呈江督禀陈筹定专款兴办三江师范学堂公文(节录)
三江师范学堂之现状(光绪二十九年二月初十日)
各省学堂类志(光绪三十年)
江督魏奏铜元盈余留充本省兴学练兵一切公用折(光绪三十年七月十八日)
魏光焘办理江宁省城并各府厅州县学堂大概情形折(光绪三十年七月二十七日)
三江师范学堂点收新建学堂房屋并迁堂日期禀(并批)(光绪三十年九月)
咨江督/札宁学两江师范准予立案文(宣统元年八月二十二日)
第二部分 管理制度与章程
三江师范学堂章程
两江师范学堂开办优级现行章程
第三部分 学堂管理与发展概况
三江师范及两江师范时代
陈训慈:清季的两江师范
姜丹书: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回忆录
国内时评:三江师范学堂
三江师范学堂监督详明分派提调职守公文
三江师范苏属学生上端午帅禀
署督端午帅通饬三江学务处札文
调查三江师范学堂条议
张謇等致江督周玉帅(周馥)函
周馥复张謇函
江苏省学额学费学务议略
公议江南省学校学额学务
三江师范应请变通办法以期改良进步议
江苏学务总会三上江督周论宁垣学务书
李梅庵观察上周制军禀
张謇等为停课事致三江师范学堂总办李观察书
张謇致沈同芳电(1905年12月19日)
江宁府属学务公所及宁府会员致张会长论学额书
江苏教育总会咨复宁提学使陈酌拟两江师范学额文
江宁府调查员侯孝廉必昌报告书
柳诒徵:学务刍议
江督饬议扩充两江师范学额
端方奏饬解两江师范学堂协款片(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
端方奏请学务经费动用库款折(光绪三十四年二月)
奏饬三省分解两江师范经费
两江总督张人骏奏请以李瑞清署提学使片(宣统元年)
两江师范学堂移江苏教育总会文
周馥奏为江南办理学务情形折(光绪三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两江师范学堂案揭晓
学堂消息数则
赣抚为条陈开办初级小学事批两江师范毕业生禀
江宁提学使转详两江师范学堂毕业生遵章请领文凭缘由书册(宣统二年五月初一日)
江宁学司呈请发给两江师范选科生毕业文凭(宣统二年十月二十二日)
江苏咨议局调查两江师范学堂报告
两江师范学堂辨正报告书
两江师范监督答咨议局函
两江师范校友会会长李鸿才等请转详教育部开办国立第二高等师范上巡按使禀
第四部分 教师与学生
第五部分 教学情况
第六部分 停办与保管
《两江师范学堂:孕育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摇篮》 内容简介 《两江师范学堂:孕育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摇篮》一书,旨在深入探究晚清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肇始时期,一座至关重要的学府——两江师范学堂(其前身可追溯至三江师范学堂)的兴衰历程及其对中国现代教育事业产生的深远影响。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致力于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微观的办学细节、教育思想的演进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等多个维度,立体地展现这所学堂如何在民族危难之际,肩负起“造就师范人才,挽救教育之危”的时代重任,并最终成为孕育现代大学雏形、培养中国近代第一批高素质教育人才的摇篮。 全书以历史的纵深感和研究的严谨性为基石,力求还原一个真实、鲜活的两江师范学堂。我们从晚清中国社会巨变的宏大背景切入,阐述了学堂成立的时代必然性。在西方列强步步紧逼、传统教育体系濒临崩溃的关键时刻,兴办新式学堂,特别是培养足以支撑国家发展的专业人才,成为朝野上下普遍的共识。两江总督张之洞、端方等先行者的教育救国理念,以及他们为创办新式学堂所付出的努力,构成了本书的时代序曲。 本书主体部分,将目光聚焦于两江师范学堂自身的创立、发展与演变。我们会详细追溯其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筹办过程,包括学堂的选址、初期的规章制度、课程设置等。随后,重点阐述两江师范学堂成立后,在“以文明开导民智,以科学启发民德”的办学宗旨指导下,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本书将详尽介绍学堂的组织架构、各学系的设立与调整、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其在引进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努力。我们还将深入考察学堂的经费来源、校园建设、学生管理等方方面面,力求呈现一个立体、完整的办学图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高度重视对两江师范学堂教育思想的挖掘与阐释。学堂的早期领导者和核心教育家们,是如何理解“师范”的内涵?他们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怎样的创新性和前瞻性?本书将重点分析学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培养模式等方面所进行的探索,例如,如何平衡中西教育的精髓,如何强调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这些教育思想的探讨,将有助于理解中国近代教育从模仿到创新的艰难历程。 师资队伍是任何一所优秀学府的灵魂。本书将 dedicate substantial effort to exploring the distinguished faculty of Liangjiang Normal School. We will meticulously detail the backgrounds,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pedagogical contributions of prominent educators such as Liang Qichao, Ma Xiangbo, and Cai Yuanpei (even if their direct tenure was brief or influential through their writings and broader educational philosophies which resonated with the school's direction). The text will highlight how these intellectuals, often figures at the forefront of China's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reform movements, shaped the academic atmosphere and inspired generations of students. Furthermore, the book will analyze the school's efforts in recruiting and retaining talented teachers, both from within China and through inviting foreign scholars, underscoring the importance placed on intellectual capital. 本书还将重点关注两江师范学堂的学生活动及其社会影响。学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思想碰撞和社会变革的熔炉。我们将通过史料还原,展现学生们在课余时间的学术研讨、社团活动,以及他们积极参与社会运动、投身教育实践的生动事例。两江师范学堂为中国近代社会输送了大批杰出的教育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们的成长历程与学堂的教育息想息息相关。本书将通过分析这些杰出校友的早期教育经历,来印证两江师范学堂教育理念的成功与价值。 此外,本书也并非回避学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晚清时期,政治动荡、经费拮据、观念冲突等因素,都对学堂的稳定发展构成威胁。本书将客观呈现这些挑战,并分析学堂如何在逆境中坚持办学,如何在改革与保守之间寻求平衡。对学堂因政治变革而改组、更名(例如,与南京高等师范学堂的渊源)的历程,也将进行细致的梳理,从而勾勒出其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脉络中的连续性与演变性。 《两江师范学堂:孕育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摇篮》一书,旨在通过对这段辉煌历史的深度挖掘,为读者提供一个认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源的窗口,理解一代教育先驱的远见卓识,感受那段在艰难探索中孕育希望的岁月。本书的研究方法力求严谨,史料考证一丝不苟,力求避免学术上的陈规陋习,以生动鲜活的笔触,描绘出两江师范学堂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并引发读者对当下高等教育发展更深层次的思考。本书献给所有关心中国教育历史,关注高等教育发展,以及对南京大学(及其前身)历史情怀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