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日本

鄉土日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柳田國男 著,楊田 譯
圖書標籤:
  • 日本文化
  • 鄉土文化
  • 民俗學
  • 曆史
  • 社會學
  • 地域研究
  • 文化人類學
  • 風土人情
  • 傳統文化
  • 日本社會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96496
版次:1
商品編碼:1235879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鄉土日本》通過分析、對比日本和其他各國鄉土研究的曆史和現狀,精闢地指齣“鄉土研究的第1要義是瞭解平民的過去”,闡明瞭日本民俗學的研究對象和記錄方法是“由鄉土的人們在鄉土、地方或農村搜集資料”,以比較之法認識鄉土,最終目的則是認識整個日本社會,“救世濟民”。

目錄

第一章 鄉土研究與檔案史料
第一節 檔案史料
1.舊記契文
2.檔案史料的不平均性
3.文字教育
4.文字的作用
5.異常與記錄
第二節 史料的擴張
1.國民的期待
2.計劃記錄
3.偶然記錄的利用
第三節 新資料
1.鄉土人自身的采集記錄
2.新資料的性質與內容
3.古風與流行
第四節 folklore(民俗學)的寶島
1.今日中的過去
2.自我的內心省察
3.學問的寶島

第二章 資料的采集
第一節 日常的變遷
1.京城與邊城、風雅與凡俗
2.根源的偏重
3.無意識中的推移
第二節 檔案史料的局限
1.史料的空隙
2.記錄與真實
3.檔案內的研究
第三節 此前的采集記錄
1.目的散漫
2.末梢的偏執
3.無用的重復
第四節 今後的采集
1.輕重緩急
2.事物的意義
3.部分與整體

第三章 外國的民俗研究
第一節 英國、德國與法國
1.英國的現狀
2.德國的活動
3.德國地方學的特色
4.法國的概況
5.巴黎的學者
第二節 自他內外二分之學問
1.差彆與分界
2.名與實
3.外與內
4.語言之藩籬
第三節 學問的相互映發
1.格林兄弟的功績
2.相互啓發
3.發端與擴充

第四章 日本鄉土研究的沿革
第一節 學風的萌芽
1.從《玉勝間》開始
2.業餘的嗜好
第二節 計劃性采集的嘗試
1.《風俗問狀》
2.缺點與教訓
3.學問的轉摺期
4.《嬉遊笑覽》
5.學問的新構思
第三節 弱點的模仿
1.新啓發
2.片麵的缺點
3.采集之誌
第四節 新風氣的黎明
1.郡誌、縣誌的編纂
2.采集的要求
3.個人采集傢的成長
第五節 新運動的醞釀
1.《鄉土研究》的時代
2.采集事業的進展
3.分類與整理

第五章 新國學
第一節 相互聯係與比較調查
1.好事之癖與割據之弊
2.類似與共通
3.“大師授水”的暗示
第二節 遠方的一緻
1.衝繩的發現
2.古風保存的場所
3.文化變遷的快與慢
第三節 利他平等
1.紮實采集的中心
2.學問發展的中心
3.東西方的一緻
4.國傢間的協作
第四節 以現實疑問的解答為目標
1.故事和傳說
2.語言藝術的采集主旨
3.古代信仰的研究
第五節 不弄虛作假的態度
1.“民俗學”(folklore)的新進展
2.從白紙的狀態開始
3.通過歸納得齣正確的結論
第六節 瞭解自身的願望
1.鄉土研究的局限
2.做好迴答疑問的準備
3.學問的實用性
4.解答眼前的疑問
5.學問救世
第七節 民俗資料分類的方針

第六章 鄉土日本民俗資料的分類
第一節 有形文化
1.住居
2.衣服
3.食物
4.獲取資料的方法
5.交通
6.勞動
7.村落
8.聯閤組織
9.傢與親屬
10.婚姻
11.齣生
12.厄運
13.葬禮
14.年中行事
15.祭神
16.占蔔、咒術
17.舞蹈
18.競技
19.兒童遊戲與玩具
第二節 語言藝術
1.造新詞
2.新語句
3.諺語
4.謎語
5.祈禱語
6.童謠
7.歌謠
8.說唱故事、純空想傳說、具體事物傳說
第三節 心意現象
1.知識
2.生活技術
3.生活目的
結語
後記
《鄉土日本》並非本書的真實書名,它隻是一個代號,用來指代一本探討日本鄉村風貌、文化傳承與社會變遷的深度人文讀物。這本書並非以流水賬式的遊記呈現,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心挑選的敘事,帶領讀者走進日本的腹地,去感受那份根植於土地的獨特韻味。 本書的內容,如同細細研磨的鄉土之味,層次分明,引人入勝。它首先從日本獨特的地理景觀入手,描繪瞭那些隱藏在連綿山巒、蜿蜒河流、廣袤稻田中的村落。這些自然環境並非僅僅是背景,而是塑造瞭當地居民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乃至思維模式的關鍵因素。書中會詳細描述山村如何利用森林資源,海邊漁村如何與大海搏鬥,稻作文化又如何滲透到節慶習俗和人際關係之中。這種對地理與人文的交織的深入剖析,將使讀者明白,日本的“鄉土”並非同質化的存在,而是因地而異,各具特色。 接著,本書將焦點轉嚮構成鄉土肌理的“人”。這裏的“人”,指的是那些世代居住在這片土地上,默默守護著傳統生活方式的普通村民。作者通過訪談、觀察,捕捉瞭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堅韌與樂觀,以及他們在現代化浪潮中麵臨的挑戰與抉擇。您會讀到關於老一輩匠人如何傳承古老的技藝,關於年輕一代如何在傢鄉與都市之間搖擺,關於社區如何通過集體活動維係凝聚力。這些個體故事,匯聚成一幅幅生動鮮活的日本鄉村群像,展現瞭人與土地之間不可分割的深厚情感。 文化傳承是本書的另一條重要綫索。日本的鄉土文化,並非陳列在博物館裏的古董,而是鮮活地存在於日常生活中。本書會細緻地描繪那些依然保留著濃厚地方特色的節日慶典,比如祭祀豐收的田樂舞、象徵驅邪的祇園祭,甚至是社區裏默默流傳的民間故事和傳說。作者會探討這些文化習俗的起源,它們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以及它們如何成為維係社區認同感的紐帶。您會瞭解到,即使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許多日本鄉村依然固守著古老的儀式和信仰,這其中蘊含著一種對過去與未來的獨特理解。 然而,本書並非一味歌頌田園牧歌式的寜靜。它也深刻地觸及瞭日本鄉村在現代化進程中所麵臨的現實問題。人口老齡化、年輕人外流、傳統産業衰退……這些嚴峻的挑戰,在書中得到瞭坦誠的呈現。作者不會迴避那些令人擔憂的數字和趨勢,但更重要的是,它會展示當地居民如何積極應對這些睏難,如何探索新的發展模式,例如發展特色旅遊、推廣綠色農業、或是通過創新手段 revitalizing 傳統工藝。這種在睏境中展現齣的生命力與創造力,是本書最觸動人心的部分之一。 此外,本書還會關注鄉土日本的美學意識。日本的鄉土,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區域,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歸宿。它體現在建築的簡約與實用,園林的自然與詩意,器物的質樸與精緻,以及人們對待自然的謙卑與敬畏。書中會通過具體的例子,比如古民居的構造、庭院的設計、鄉村料理的擺盤,來闡釋這種獨樹一幟的審美哲學。它並非追求浮華與炫麗,而是強調一種與環境和諧共生,在平凡中發現不凡的美。 總而言之,這本書並非一本簡單的旅行指南或風光畫冊。它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探索,一次對日本靈魂深處的尋訪。它試圖通過對鄉土的細膩描繪,去理解日本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去感受那些在快節奏都市生活中可能被遺忘的價值與情感。它將邀請您放慢腳步,用心去傾聽土地的聲音,去體會那些根植於鄉土的堅韌、智慧與詩意。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或許會聯想到自己的故鄉,也會對日本這個島國及其人民産生更深刻的理解與共鳴。

用戶評價

評分

總而言之,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它沒有試圖去說服你什麼,也沒有強加給你任何觀點,而是以一種非常溫和的方式,引領你去觀察,去思考。我最欣賞的是作者那種不帶評判的態度,他隻是靜靜地記錄,讓事實和細節說話。從書中,我看到瞭日本鄉村社會中一種奇特的張力——既有堅守傳統的頑固,又有順應自然的智慧;既有個體戶的孤獨,又有社群的溫暖。這種復雜性,恰恰是現實中最真實的麵貌。我曾經以為,現代化的浪潮一定會將所有傳統都衝刷殆盡,但這本書讓我看到,即使在看似“落後”的鄉村,依然有著不為外人所知的生命力和韌性。它讓我開始質疑一些關於“進步”的定義,思考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同時,我們是否也犧牲瞭更重要的東西,比如對土地的敬畏,對傳統的尊重,以及人與人之間真誠的連接。這本書,更像是一份厚重的請柬,邀請我去探索一個不曾抵達的內心世界。

評分

在我讀過的關於其他文化的書籍中,很少有哪一本能讓我産生如此強烈的“共鳴感”,即使我從未踏足日本的土地。這本書仿佛有一種魔力,能夠穿越地理的阻隔,直抵人心的深處。我從中看到的,不僅僅是日本鄉村的風土人情,更是那些人類共通的情感和生存狀態。那種對季節變化的敏感,對勞作的尊嚴,對祖輩的敬畏,對土地的依戀,這些都是我們作為生命共同體所擁有的共同語言。它沒有激昂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卻用一種樸素而真摯的筆觸,描繪齣瞭一種深刻的人生哲學。我常常在想,在我們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是否已經離“根”太遠瞭?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很好的反思角度,它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忽略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實則支撐起我們生存根基的東西。它讓我感受到一種深沉的,跨越時空的連接,一種對生命本身的無限敬意。

評分

這本書在我床頭已經放瞭好一陣子瞭,每次翻開,總會被一種久違的熟悉感包裹。並非因為我曾身處那些熟悉的鄉村,而是它描繪的那些細微之處,那些與我們日常息息相關的點滴,喚醒瞭我內心深處對土地、對自然的眷戀。它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卻用一種極其溫柔的方式,一點點剝開瞭日本鄉村生活的肌理。你仿佛能聽到清晨稻田裏水流的聲音,聞到雨後泥土的芬芳,感受到陽光透過竹林灑下的斑駁光影。那些關於農耕的樸素智慧,關於鄰裏間守望相助的溫情,關於四季更迭帶來的儀式感,都被作者不動聲色地融入筆端。我特彆喜歡它對那些“無名小卒”的關注,那些默默耕耘、安分守己的普通人,他們的生活雖然平淡,卻蘊含著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一種與土地融為一體的深沉。讀這本書,就像在聽一位慈祥的長輩,娓娓道來她年輕時的故事,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隻有真摯的情感和深沉的理解。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思考我們與腳下這片土地究竟是怎樣的關係,這種思考,遠比任何華麗的辭藻都更加觸動人心。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讀物,不如說是一次沉浸式的體驗。作者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將日本鄉村的景象、聲音、氣味,甚至是村民們內心的活動,都細緻入微地呈現在讀者麵前。我仿佛置身於那些錯落有緻的農捨之間,看著陽光在屋簷下跳躍,聽著遠處傳來的犬吠,感受著微風吹過稻田泛起的陣陣漣漪。它沒有誇張的贊美,也沒有刻意的貶低,隻是平靜地記錄,卻在不動聲色中傳遞齣一種強大的生命力。我尤其被書中對“寂靜”的描繪所吸引,那種並非空無一物的寂靜,而是蘊含著豐富信息和情感的寂靜。它讓我們看到,在喧囂的世界之外,依然存在著一種古老而強大的秩序,一種與自然相互依存的和諧。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美,往往隱藏在最樸素、最不引人注目的地方,需要我們放慢腳步,用心去體會。它就像一陣清風,吹散瞭我內心的浮躁,讓我重新找迴瞭與生活本身的連接。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不像那些描繪異國風情的旅遊指南,而是深入到瞭日本社會最底層、最真實的肌理之中。我曾試圖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但往往止步於錶麵,而這本書則像是打開瞭一扇暗門,讓我得以窺探到那些隱藏在日常之下的深刻含義。它探討的並非是高高在上的哲學理念,而是根植於土地的生存之道,是代代相傳的生活習俗。那種對於“無用之用”的推崇,對於“當下”的珍視,對於“循環”的理解,都讓我耳目一新。我常常在想,我們現代社會是否已經丟失瞭太多原本屬於我們的東西?那些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那些建立在人情味基礎上的社區關係,那些簡單卻意義深遠的儀式,似乎都隨著時代的洪流漸行漸遠。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所缺失的,也提醒著我們,在追求“進步”的同時,或許我們更應該迴望來路,汲取那些被遺忘的寶貴財富。讀完這本書,我對日本的理解不再是壽司、動漫和科技,而是那種深沉而內斂的生命力,一種紮根於泥土的堅韌與寜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