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銅仁民族文化》打破深奧文化哲學“四環”結構,將深厚的銅仁地域文化深入淺齣、匠心獨運、條分縷析為:厚重如山的曆史文化、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奇妙多姿的生態文化、淵源深厚的佛教文化、影響深遠的紅色文化、深入骨髓的仁義文化、繁榮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七大核心篇章。其章法布局縝密,體現瞭“形散而神聚”“多而不雜”“錯落有緻”的寫作風格;在內容層麵上,充分挖掘和發揮銅仁地域文化的記憶與認知功能、傳播功能、教化功能與凝聚功能,訴求傳承銅仁地域文化知識,弘揚優秀的銅仁地域文化。學生通過欣賞不同的地域文化,理解文化多樣性,提高瞭人文素養,促進瞭個性發展,實現瞭基於地域文化學校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嚮。其次,嚴格按照教材編寫的術語、數據、編圖、事實、概念、原理、步驟幾大關鍵要素展開每一章節內在層次結體的編撰,體現學生學習地域文化的心理邏輯和銅仁地域文化內在邏輯的契閤。再次,按照行文的文化主題內容進行分類、分析、篩選、組閤,並實地田野作業調研求證,完成瞭從“理論到實踐,實踐到升華理論”的再循環提升工程。進而以細膩的筆法,糅閤故事性闡述,為學生體驗文化、欣賞文化創造學習情境。充分尊重學生的文化需求,滿足個性需求,推動瞭銅仁傳統文化體係的建構與弘揚工作。
作者簡介
王財,男、土傢族、貴州省德江縣人,現為銅仁市民族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市級骨乾教師。教學之餘進行教學、教材與課題研究。有多篇論文在國傢、省級、市級的教學科研論文及教學設計評選中獲奬或在國內核心期刊發錶。2009-2011年參加瞭國傢教師科研專項基金“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教師服務意識與行為的研究”,擔任執行組組長。課題獲國傢二等奬,個人被評為“全國教育科研傑齣校長”。2015-2016年參加省基礎教育科研課題“銅仁民族民間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的研究。
楊秀琴,女,土傢族,貴州思南人,銅仁學院教育學院副教授,市級骨乾教師,主要研究方嚮為課程與教學論。主要從事漢語言文學教學、科研工作。近年先後主持完成貴州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民族民間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研究一以銅仁市為例”、銅仁市基礎教育課題“銅仁本土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中共銅仁市委重大決策問題研究課題“銅仁市奮力創建綠色發展先行示範區理論基礎與實踐要求”等,主編齣版《貴州農村“空心化”問題研究報告》、“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規劃教材《應用文寫作》,發錶論文10餘篇。參與完成多項省廳級課題,多次被評為優秀教師、優秀共産黨員、優秀班主任。個人論文、輔導學生多次獲國傢、省部級、市廳級奬勵。
目錄
序:銅仁傳統文化體係的建構與弘揚
第一章 銅仁民族文化概況
第一節 銅仁概況
第二節 銅仁民族文化概況
第二章 厚重如山的曆史文化
第一節 從曆史深處走來的銅仁
第二節 銅仁曆史的見證——文物古跡
第三節 銅仁曆史故事
第三章 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
第一節 銅仁土傢族文化
第二節 銅仁苗族文化
第三節 銅仁侗族文化
第四節 銅仁仡佬族文化
第五節 銅仁迴族文化
第六節 銅仁羌族文化
第四章 奇妙多姿的生態文化
第一節 銅仁生態文化概況
第二節 銅仁典型的生態文化
第五章 淵源深厚的佛教文化
第一節 銅仁佛教文化概況
第二節 梵淨山佛教文化
第六章 影響深遠的紅色文化
第一節 銅仁的紅色物質文化遺産
第二節 銅仁的紅軍故事
第三節 銅仁的紅色歌謠
第七章 深入骨髓的仁義文化
第一節 銅仁仁義文化的豐富內涵
第二節 銅仁仁義文化的當代傳承
第八章 繁榮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第一節 銅仁非物質文化遺産概況
第二節 銅仁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後記
精彩書摘
《銅仁民族文化》:
銅仁市位於貴州省東北部,東鄰湖南省懷化市,北與重慶市接壤,跨黔北山地和黔東低山丘陵地,一般海拔800米以下。地處黔、湘、渝三省市結閤部的銅仁市,是西南地區連接中部和東部的橋頭堡,素有“黔東門戶”之稱。全市轄碧江區、萬山區、鬆桃苗族自治縣、玉屏侗族自治縣、江口縣、石阡縣、印江土傢族苗族自治縣、思南縣、德江縣、沿河土傢族自治縣、大龍開發區、貴州銅仁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下設169個鄉鎮(含辦事處),175個居委會、2699個村委會。全市國土總麵積1.8萬平方公裏,總人口427.2萬人,聚居著土傢、漢、苗、侗、仡佬等29個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70.45%。市城區麵積40平方公裏,常住人口35萬人,分為碧江區、萬山區和貴州銅仁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錦江穿城而過,直下洞庭。
銅仁市人文曆史綿長厚重。湘楚文化、巴蜀文化在這裏相互浸潤融閤,29個民族長期和睦相處,造就瞭綿長厚重的人文曆史。曾湧現齣瞭明朝太子太保兵部尚書田仰、貴州開科取士第一人田鞦、清朝太子太傅果勇侯楊芳等古代名士。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現銅仁境內原銅仁府、思南府、石阡府的舉人在京參加會試多達40餘人,其中有11人參加瞭康有為,梁啓超發動的“公車上書”,投入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時期,湧現瞭陳天星、徐龍驤、席正銘等軍政要人。在革命戰爭年代,孕育瞭周逸群、曠繼勛等革命先烈;養育瞭特等功臣、上甘嶺戰鬥英雄龍世昌等。銅仁是書法之鄉,明清之際湧現瞭周冕、周以湘、王道行、潘登雲、嚴寅亮、鄢師竹六位書法大傢,嚴寅亮題書的“頤和園”三字享譽中外。
銅仁自然環境潤物宜人。銅仁地處雲貴高原嚮湘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介於東經107°45′-109°30′、北緯27°07′-29°05′之間。以梵淨山為主峰的武陵山脈成為本市東西部的分水嶺,全市最高海拔2572米,最低海拔205米,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是喀斯特地質學的天然百科全書。全市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日照時數1044.7-1266,2小時,年平均氣溫13.5-17.6℃,年平均降水量1110-1410毫米,無霜期275-317天,熱量豐富、光照適宜、降水豐沛。大部分地區溫和濕潤,山間、河榖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有“一山有四季,十裏不同天”的氣候特徵。全市鼕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潤物宜人。
銅仁自然資源豐腴富饒。境內有沅江、烏江兩大水係,長10公裏以上的河流171條,集雨麵積50平方公裏以上的河流121條,年徑流總量127.42億立方米,地下水總儲量29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326.15萬韆瓦。已發現40多種礦種,主要有錳、汞、煤、鉀、磷、鉛、金、大理石、重晶石、紫袍玉帶石、國畫石等。錳礦儲量2.5億噸,遠景儲量可望達到3.5億噸,是全國三大錳礦富集區之一;含鉀頁岩預測儲量50億噸;頁岩氣預測儲量1.2萬億立方米。豐富的礦産資源為新材料、冶金化工等産業發展奠定瞭基礎,目前全市已形成以錳礦、煤礦開發和金屬錳、鐵閤金、工業矽生産為主的原材料工業體係。轄區內有野生動物400餘種,列為國傢一級保護動物的有黔金絲猴等6種,二級保護動物有大鯢、黑熊、黑葉猴等29種;有以植物“活化石”珙桐、珍稀的貴州紫薇以及梵淨山冷杉等為代錶的木本野生植物資源600餘種;有以天麻、杜仲、銀杏、金銀花等為代錶的藥用植物2000多種。油茶、梵淨山綠茶、石阡苔茶、德江天麻和思南黃牛、沿河山羊等土特産在國內外享有很好的聲譽。
銅仁旅遊資源獨特多姿。獨特的地理地貌、優美純淨的自然風光、淳樸的民族風情,鑄就瞭“梵天淨土,桃源銅仁”的品牌形象。其生態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內涵豐富,獨具特色,與武陵山脈主峰梵淨山和穿境而過的烏江、錦江閤稱“一山兩江四文化”。全市有梵淨山、佛頂山這兩個國傢級自然保護區;九龍洞、沿河烏江山峽、石阡溫泉群這三個國傢級風景名勝區;萬山國傢礦山公園、思南烏江喀斯特國傢地質公園等。梵淨山有聯閤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成員、國傢級自然保護區、中國佛教名山·彌勒道場、中國儺文化發源地、中國十大避暑名山、國傢4A級景區六大桂冠,森林覆蓋率在95%以上,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高達6萬~12萬個,大鯢、珙桐等眾多珍稀瀕危動植物在這裏繁衍生息,有“動植物基因庫”之稱。烏江穿越石阡、思南、德江、沿河四縣,形成“百裏烏江畫廊”;發源於梵淨山的百裏錦江,由西嚮東橫貫銅仁城區,並將城區一分為三,與豐富的自然景觀、獨特的人文景觀、珍貴的文物古跡、雕梁的亭颱樓閣等,構成瞭一條“清水齣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畫廊。被譽為戲劇“活化石”的儺戲,古樸神韻的苗傢四麵鼓、土傢擺手舞、侗族大歌、驚險絕倫的苗族絕技絕活,是民族文化瑰寶。銅仁是著名的革命老區。1934年,賀龍、關嚮應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在銅仁創立瞭黔東革命根據地,是紅軍長徵前全國8大紅色根據地之一,有周逸群故居等國傢級文物保護單位,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楓香溪會議會址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的銅仁,投資環境日益優化、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和關懷下,全市秉持創新、協調、開放、綠色、共享發展理念,堅持以綜閤生態觀引領發展,搶抓貫徹國發2號文件和實施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的曆史性機遇,緊扣全省“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主基調和“工業強省、城鎮化帶動”主戰略,立足“一山兩江四文化”的資源稟賦和交通環境的改善,大力實施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和文化旅遊産業“一業振興”戰略,著力打造黔東工業聚集區、環梵淨山“金三角”文化旅遊創新區和“烏江經濟走廊”;圍繞“厚德鑄銅·仁義緻遠”的城市品牌,緻力打造“武陵之都·仁義之城”,在跨越發展、同步小康的大道上昂首闊步。
……
前言/序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傢園。《易·賁卦·彖傳》載“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國古代講究為政治國之理,仰觀天象之變化,把握自然規律和時令變遷,俯觀人間百態,因勢利導,隨宜教化,以求理想治局。習總書記談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時,論述到“一個國傢、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可見,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華民族復興,就不可能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一座起源於殷商時代的城池,孕育瞭一方獨特厚重的地域文化。以中國文化地理視維宏觀而論,銅仁市“兩區八縣”縱橫跨巴蜀文化副區、荊湘文化副區和西南少數民族文化亞區三大闆塊,疊加中原儒、釋、道文化流如血脈般延伸融閤,沉澱結晶瞭銅仁文化的“大胸懷、大氣概、大包容”氣質,成為“武陵文化沉降帶”一隅;在崇山環繞中,微格地貌景觀被洶湧的烏江與浩蕩的沅江分割,封建統治者長期實施民族“羈縻”政策,明清改土歸流後均為“代理開發”“委托開發”“間接開發”,儼然形成瞭一座座“文化孤島”,二十九個民族被賦予如桃源深處“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的多彩民族文化景觀。在中華文化五韆多年的滄桑風雨中,成就瞭武陵之都——銅仁一方文化淨土。
推動本土文化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拓展開闢將地方特色與時代要求融為一體的文化教育之路。中學傳承和弘揚地域文化立足於“三進”工作的展開,其中核心節點是“進教材”,教材確立,猶如“有水之源,有木之本”,自然承接瞭其他兩項工作。地域文化教材的撰寫,必須體現四大原則:一是體現地域特色、地域文化,締結為因地製宜原則;二是體現地域傳統、體現民族原真,錶現為傳承性和主體性原則;三是體現人文情懷、人本主義思想,深化為學生主體性和興趣性原則;四是地域文化的全麵透析、解構與整閤,歸納為開放性和係統性原則。
銅仁民族文化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銅仁民族文化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