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画这一行为真好,它本身就是一种高雅的投资理财行为,可给读者带来可观的财富收益;书中推荐给读者收藏的画更好,有巨大的收藏价值,幅幅都是珍品。《藏画真好》向读者介绍了为什么一幅画中能蕴藏着巨大的财富,并通过数据的对比让我们看到藏画的升值空间到底有多大。书中详细讲述了“什么样的画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品”、“我们应该收藏什么样的画”以及“如何去藏画”等读者所关心的内容。书中并配有大量精彩真画,值得收藏!
吕立新,著名文化学者,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明之旅》主讲人,艺术品鉴赏与投资专家,北京皇城艺术品交易中心总经理,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理事、研究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授课专家,国家《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起草小组成员,《20世纪美术作品档案》项目负责人,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促会理事,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会公益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专栏作家。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那种毫不做作的真诚所打动。它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学院派著作,语言平实易懂,但内涵却丝毫不浅薄。作者似乎拥有一个极其敏锐的“眼睛”,能够捕捉到那些常人容易忽略的细节。比如,它花了整整一个章节来探讨“点苔”这一看似微小的技法在宋代花鸟画中的重要性,分析了不同时期画家用笔的力度变化,如何通过苔点的疏密和干湿来暗示季节的更迭和环境的湿度,这种对“微末之处见真章”的执着,简直令人叹服。我一直觉得,中国的传统绘画高手,都是隐秘的植物学家和气象学家,而这本书恰恰验证了我的猜想。阅读的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对着书里的插图反复摩挲,试图用自己的眼睛去解码那些线条背后的信息。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回避不同流派之间的争论和演变,而是以一种近乎辩论赛的视角,清晰地呈现了文人画与院体画在审美取向上的根本冲突与融合,使得整个中国绘画史的脉络清晰可见,绝不含糊其辞。
评分这本关于东方传统艺术的精装书,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度。内页的纸张处理得极佳,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调,使得印上去的那些山水画和人物肖像,看起来仿佛真的带着泥土和墨香的气息。我尤其喜欢它对唐宋时期绘画风格演变的梳理,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名家名作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当时社会结构、文人思想乃至气候变迁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笔触和设色的。举个例子,它详细对比了荆浩与关仝在描绘北方山势时的不同侧重,前者是雄浑磅礴的气势感,后者则多了几分冷峻的疏离,这种细致入微的比较,让那些原本只是在博物馆里匆匆一瞥的画作,瞬间立体了起来,仿佛能听到画中松涛阵阵。书中的版式设计也非常考究,大量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地衬托了画面的意境,读起来完全没有现代印刷品那种咄咄逼人的压迫感,更像是在一本年代久远的古籍中徜徉,让人心绪平和。对于那些想真正领会中国古典美学精髓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入门与进阶指南。它不只是图册,更是一部浸润着哲思的艺术史诗。
评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对于绘画中的“留白”艺术有着近乎偏执的深入探讨。它不仅将留白视为构图的一部分,更是上升到了中国哲学中“虚实相生”、“有无相生”的高度。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图例解析,清晰地展示了画家如何在“无笔处”经营意境,如何通过画面边缘的空白来引导观者的视线,并最终达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审美效果。这种对“不言之美”的捕捉和梳理,极大地拓展了我对艺术表达的理解边界。我过去看画,总习惯于关注那些被画出来的内容,而这本书则让我学会了去“阅读”那些没有被画出来的地方,理解空白如何成为画面叙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教会了我一种更深层次的欣赏方式,不再满足于表面的形似,而是去探寻画面背后蕴含的东方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艺术欣赏从单纯的视觉体验,升华为一种心灵的沉思与体悟,让人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一处可以静心观照的“空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可以单独拿出来进行一次学术研讨。它并非那种为求廉价而牺牲质感的平装本,而是那种即便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也不会显得过时的“传家宝”级别制作。纸张的选择极其讲究,印刷色彩的还原度高得惊人,尤其是一些青绿山水和设色的人物画,那鲜活的矿物颜料的质感,透过纸面几乎能触摸到,这在很多其他艺术书籍中是很难实现的。我甚至发现,书中对不同时期纸张特性的介绍,也侧面反映了当时的造纸工艺和经济状况,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交叉学科叙事。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对古代工匠精神的致敬。它不仅仅是关于“看画”,更是关于“感受媒介”的过程。对于那些热衷于研究艺术品复制技术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印刷细节分析,简直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细节控绝对会爱不释手,你会忍不住去对比不同章节中为了适应原画色域而做出的细微调整。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厚重的艺术理论书籍是有点抗拒的,总担心会陷入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泥潭。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采用了非常现代的叙事手法,把原本枯燥的艺术史讲得跌宕起伏,像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在温暖的炉火旁,娓娓道来一个个关于美和技艺的故事。作者对明清时期文人画家的生活状态描写得尤其生动,仿佛能闻到那些书斋里焚香的气味,感受到他们面对仕途不顺时的那种潇洒与无奈。尤其是关于“写意”哲学的阐释,它不再仅仅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比如某位画家如何在短短几笔中勾勒出竹子的气节,让人真切体会到“不着形似,但求神似”的境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一个对传统艺术知之甚少的门外汉,能够毫不费力地跨入这个古老而迷人的殿堂,并且爱上这种“不完美中的完美”的东方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