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帧之美 中信出版社

装帧之美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铃木成一 著
图书标签:
  • 装帧设计
  • 书籍装帧
  • 视觉传达
  • 平面设计
  • 艺术设计
  • 中信出版社
  • 设计美学
  • 图书艺术
  • 装帧技巧
  • 印刷工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37020
商品编码:1031372535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装帧之美》由日本设计大师铃木成一亲自挑选在他长达近三十年的设计生涯、八千件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百二十件作品,并且详细说明每一本书的设计概念、用纸的选择,以及印刷加工的技术方法。
《装帧之美》从书籍设计的九大创意点切入,由铃木成一亲自述说他如何藉由不同的创意思考来实行设计。

作者简介

铃木成一,平面设计师。1962年生,北海道人。毕业于筑波大学艺术系。大学在校期间便开始接触书籍装帧设计,1992年成立以平面设计为主的铃木成一设计工作室,代表作品已超过8000本。1994年荣获讲谈社“出版文化奖之书籍设计奖”。

目录

1.巧借标题文字传神达意
2.插图的妙用
3.由读后印象衍展设计构想
4.对书籍结构赋予巧思,善加利用
5.请出作者本尊或其相关之物登场参与设计呈现
6.利用书籍内文素材罗织设计
7.为素材“赋形”
8.“拿来主义”——与其他艺术家作品联袂演绎
9.放胆交“白卷”,舍用任何素材

精彩书摘

1.巧借标题文字传神达意
说到“文字”,人人皆知是用来表意的“符号”。但同时,它们也各具不同形态。而对于字体的运用,甚至可以左右读者的阅读感受,达到“使读者以设计者所期望的方式和语义去理解一段文、一句话”的效果。为此,我会尝试选择形式多样的字体,在其上进行各种各样的加工和表现。本章中,我搜集了一些对标题文字加以设计的作品案例呈现给读者。
正如你们所见,这是一本“泰式”风格十足的书。就像腰封文字 表达的那样,无论书名与内容都已相当直白明了。而我要考虑的是用一种更直截了当的方式来表现它,即将泰语文字的形态元素,设法糅合于日文的书名中。刚开始从事设计工作那阵子,经常会接触一些类似小语种有声书那样的项目,于是我会把各国的“你好”,用其国家特有的印象与风格表现为立体文字形式,制成书籍装帧所用的视觉效果演示模型。再将薄木板切割、染色,放置在涂有相同颜色的纸张上拍摄成照片。这本书,我就是参照当时的那种方式完成设计的。
此书收录了椎名先生30余年间,从《书之杂志》开始,陆续发表的各种杂志编后记。椎名先生为人质朴讷言,却也有调皮的另一面。我设计的意图是:将作者的气质秉性以文字形式展现出来的同时,更将30载的沉重之感也一并传达给观者。设计此书时我想,如果在那种古文书的厚重感之上,置入以直线构成的迷人文字,岂不是十分有趣?设计完成后我才意识到,此书原本就是一册“编辑后记”的合集,这个设计方案恰好呈现出了一种稿纸的样貌与韵味。
本书是北野武最新创作的诗集。我不过是直接将既有的印刷字体分解,仅对笔画长度与字体大小稍稍作了些调整而已。如此一来,书名中“馬鹿”(日语中‘傻瓜、白痴’的意思)两字便突显出来。印刷铅字原是一种秩序规整而合理的设计元素,单从形态上看,就似乎彰显着某种“独一无二的客观平衡性”——无论对象是谁,它们所传达和呈现的信息皆是一视同仁、等份等量的。而在设计中,我偏要打破这种客观平衡性,故意对它们施以歪斜变形的处理,由此来表现一种异于常态的奇妙之感。
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账单寄到我的工作室来。其中有张某位业内人士寄来的账单字迹颇具特色,尤其吸引我的注意。恰好手头这本书,是讲女高中生的故事,我当时正考虑在设计中使用一种带有女高中生手写体感觉的字体,于是心想:那账单上的字,不是正合适吗?确定了设计定位后,便委托那位业内人士从书名到目录、页码全部手写了一遍。手写文字之中常常蕴藏着一个人的人品与性格,当特点被呈现出来时,观者就会感觉有趣。
本书讲述的是一位刚买了新居的主妇,如何克服周遭的人事纷扰,排除万难,“保家卫房”的故事。因此,我首先选定一幅房子的照片置于画面中央,接着又将书名叠放其上。为了表现周围的人和事物对这座房子的抵触与排斥,我刻意使书名缺掉一角,仿佛连它都在厌恶这房子,视它为一种“妨碍”。也可以说,这种设计呈现出一种顽固的偏执感。无论是照片或书名,原本看似十分常见且平凡的元素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竟令人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怪异感,脑中不由“咦”地冒出问号来。而这种无法释然的困惑感和大家平时最惧怕的不安定感,正是我想要追求和营造的感觉。
这是某位中国女作家的小说。原文所呈现的气氛让日本人来看,可能类似于1968年“全共斗学生运动”时期的那种背景氛围。文中讲的是几位年轻人的故事:他们选择了一种游离于世俗规条和戒律之外,反抗于主流社会的生活方式。故事发生在上海,于是我直接选取了一张上海的城市照片。文字部分采用普通字体,处理后使之相互浸透渲染、倾斜、重叠。通过以上设计来捕捉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或者说是作者想在书中表达的情绪。这本书未加腰封,所有的设计都是直接印刷在封面上的。
本书是Gets板谷记述中学时代个人经历的自传体小说,基本属于纯纪实文学。我将他中学时期的照片置于腰封之上,如左页封面所见,位于照片左边的即是Gets本人。护封用纸选材有一种接近于学生制服面料的质感,我在上面饰以金色的书名使其整体设计有如学生制服上的金色纽扣一般。最近我为此书续作进行了装帧设计,续作中Gets在路边摆起了小吃摊,所以我将护封设计得好似手推车上悬挂的布帘,并写上“烤鱿鱼”的字样。为此我特意买来尺寸巨大的布帘挂在工作室的墙上进行拍照。
这是一部对清淡、平静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与记录的小说。在寻常日子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细节并被它们触动。我试图将书名“向阳之地”原先具有的那种田园牧歌式的明亮印象改为某种令人感到意外不解和相对陌生的形式,并予以呈现。观者会疑惑地说:“这是什么啊?”摄影家安村崇有部作品集名为《日常况味》,用极其冷静疏离、不动声色的镜头对准了博多娃娃、厨房、电器等司空见惯的物品。他那种置身物外、对日常事物冷眼旁观的摄影角度,和手头这部小说所表达的意境颇有几分相似之处,所以我拿来他的作品加以利用。在书名处理上,我采用了一种充满机械感、冰冷感的字体。
伊势丹百货公司,其魅力是由众多形形色色的品牌所造就的。因此,在设计中,我用各种品牌名称搭砌出建筑的外观。伊势丹百货公司虽给人酷炫、华丽的印象,但读过本书后才了解,这里的员工十分辛苦,总在绞尽脑汁拼命琢磨点子和创意——该如何布置楼层,又该用什么手段抓住顾客的心等等。基于这种“迎合”心态我大胆在书名设计中采用了一种颇有“人情味儿”却略嫌俗气的字体。伊势丹的“伊”字,稍稍模仿了店标的“伊”字,带有民间工匠、手艺人的气质。如此一来,书名文字与背景那种颇具数码感的直线设计及腰封文字之间,便形成了一种平衡。
这是一部描写30岁上下白领女性日常生活的短篇小说,书中的女白领们常常会像高中女生那样,在自己的手机上装点一些水钻和珠串饰物。于是我想:能不能把这些闪亮的饰品元素装点在文字设计里?让书名因此熠熠生辉、晶莹闪亮,那该有多美啊!于是,我差人买来大量此种材质的饰物,请助手沿书名文字的行笔路径,在其上缀满亮钻,而后再从正上方进行拍摄。当然,也有读者评价说:“这个设计让我看不出书名是什么了”。
这是一部科幻小说,描写的是在不远的未来世界里,扭曲变形、光怪陆离的日本。封面的书名是我自己写的,若是用平常的书写方式,不免会带出自己一贯的风格,那就无趣了。于是我改换方式,左手握笔写反字,写完后翻面来看,确保它们最终能够被清楚地辨读。若问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我想若非如此,很难传达“哎哟喂”这个书名所具有的那种不淡定、无法按捺、不吐不快的爆发感。封面中央那个硬币式的图案,是委托喜爱模型的朋友制作的一枚虚构的日本徽章——一个在日式感觉之中糅杂着共产主义元素的象征物。
这是一本摄影家Miyon记录她与孩子日常生活的随笔写真集。书名文字是我让自己儿子写的。儿子当时才5岁多,封面右上角那块圆形的图案,是他写错后涂改的痕迹。我大胆将之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并把作者的名字置于其上,想让观者认为封面文字是照片中的小孩书写的。
本书的封面文字也是我让自己儿子代写的。故事中的少年,经历悲惨,儿子恰好与主人公年龄相仿,因此书名及腰封的文案语就全部交给他执笔。6岁孩子的手写效果的确比铅字印刷更具“吸引力”。其实手写文字无论如何都会带着笔者的性格特征,从中透出一种活生生的真实感。所以,在设计之中,我尽可能积极地利用手写元素。
在尝试过几次之前的设计后,便轮到了这本书。这也是我第一次先在旁边写好样本,再将笔交给儿子临摹的作品。我对他说:“喏,就照着这个临临看。”结果儿子一笔都没有写坏。我把他最初写下的文字原封不动地拿来使用,一气呵成,未再做任何加工。真是出乎意料,儿子竟能写出这么完美的作品来。其实,在这个设计中,我就是想要营造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纯净、全无瑕念的感觉吧。除此之外,封面还要与小说本身所持有的那种在虚幻无常之中却专注凝神、意志坚韧、全神投入的气质联系起来。对于照片中的人物,我设定他就是小说末尾处,伫立在死去老奶奶房中的主人公。此外,摄影家根津界隈还帮我寻找到了与设计初衷非常贴切的民居建筑。
自《Monkey Business》这本文艺杂志创刊以来,我一直为其担任艺术总监。这本书集结了西冈兄妹在该杂志上刊登连载的作品。书中内容正像腰封上所呈现的那样,是西冈兄妹对卡夫卡文学作品所作的一种漫画式的“演绎”。西冈兄妹笔下所营造的世界,有一种压倒性的强大气场,一般设计者拙劣平庸的设计表现根本无法与之相配。所以我索性直接“变身”为西冈兄妹,借他们的创作风格完成设计。这样一来更加简单、干脆。那感觉就好比作为设计者的我,在西冈兄妹的“导演”下扮成指定的角色完成戏份。
最近,本系列的第二部已经付梓,《谈志 最后的落语论》是立川谈志所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书名中“谈志”和“最后”所营造的气氛让我再也找不出比它们更斩钉截铁、毋庸置疑的文案语了。因此,多余的累赘装饰一概免去,尽其所能地以直接、强烈、清晰的方式予以呈现。
……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装帧的艺术:纸张、设计与物质性的对话》的图书简介,旨在探讨书籍装帧在物质文化、审美体验以及信息承载方面的深刻内涵,内容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装帧之美》一书。 --- 书籍名称:《装帧的艺术:纸张、设计与物质性的对话》 出版社: 匠心文库 字数: 约1500字 --- 图书简介:超越文字的感知——书籍的物质性与文化生命 在这个数字阅读日益占据主导的时代,我们似乎习惯于将书籍视为纯粹的信息载体,将其内容与承载它的物理形态割裂开来。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书籍的“装帧”——从封面材质的选择、内页纸张的肌理,到装订工艺的精妙布局——我们触及的不仅仅是保护文本的简单手段,而是一门横跨工艺美术、平面设计、材料科学与文化史的复杂艺术。 《装帧的艺术:纸张、设计与物质性的对话》并非一本简单的装帧工具手册,它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书籍实体形态的读者的深度考察报告。本书旨在重新唤醒我们对“物”的尊重,探讨书籍作为一种三维雕塑、一种可触摸的体验,如何在信息传播的流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部分:材料的语汇——纸张、油墨与触觉的哲学 装帧的起点永远是材料。本书将带领读者进行一场深入的“材料之旅”,探讨不同类型纸张如何塑造阅读的感知。从早期羊皮纸的厚重与永恒感,到现代漂白纸浆的洁白与轻盈,再到手工纸的纤维纹理和自然色泽,每一种选择都携带了特定的历史信息和情感倾向。 我们会详细剖析“重量”、“质地”与“不透明度”这些看似微小的参数,如何影响读者的翻页节奏和注意力集中度。例如,高克重哑粉纸如何营造出严肃、权威的学术氛围;而具有柔和手感的胶版纸则更倾向于文学叙事或诗集的亲密感。 此外,油墨和印刷技术的演进也是本书关注的焦点。从早期的凸版印刷到后来的平版印刷,乃至当代的数字喷墨技术,每一种工艺都留下了独特的“物质指纹”。书籍的色彩饱和度、墨迹的边缘锐利度,乃至油墨在纸张纤维中的渗透方式,共同构成了我们对文本的初步视觉判断。本书将通过大量历史案例和当代设计范例,揭示材料选择背后潜藏的设计哲学。 第二部分:结构与形式的叙事——装订、开本与空间布局 书籍的结构远非仅仅是“把纸粘在一起”。装订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叙事语言。《装帧的艺术》系统梳理了古典的线装、精装、平装,以及现代的胶装、锁线胶装、法式装订等各种技术,并分析了它们在功能性、耐用性与审美价值上的权衡。 我们会深入探讨“开本”(Format)的意义。一个正开本的书籍在手中形成的几何关系,与一个修长的口袋书是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开本的大小、边距的留白、字体的选择与行距的疏密,共同构建了一个“信息容器”的内部空间。读者将了解到,设计师如何在两维的页面上,通过对“负空间”的精确控制,引导读者的目光,控制阅读的流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书脊”这一常被忽视的元素进行了细致的考量。书脊是书籍在架子上展示身份的窗口,其高度、厚度、烫印的技术选择(烫金、压凹),乃至对内页张开角度的物理约束,无一不是对书籍内容气质的无声宣告。 第三部分:封面——视觉冲击与象征意义的交汇点 封面是书籍与世界进行第一次“握手”的媒介。本书将封面设计提升到符号学和图像学的层面进行探讨。封面设计不仅仅是提取书中最精彩的一句话或一张图片,它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文化转译过程。 我们将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封面设计风格的演变。例如,战后欧洲现代主义设计如何强调纯粹的几何线条和色彩块面;而七十年代的插画风格又如何回归叙事性与表现力。本书将重点解析“触感设计”——磨砂覆膜的低调沉静、UV局部上光的动感、布面裱糊的温暖质地,这些触觉线索如何与封面图形和文字内容形成共鸣或对比,从而加深读者的记忆点。 此外,书籍的附加元素,如书腰、护封、勒口,它们的功能性与装饰性之间的微妙平衡,也将被详细剖析。护封的反复开启和折叠,本身就是一种与阅读对象建立亲密关系的前奏。 结语:重拾对“在场感”的渴望 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装帧的艺术》旨在提醒我们,书籍作为一种物质实体,其价值远远超越了其承载的文本。每一本精心制作的书籍,都是设计师、工匠与出版人之间一场漫长而精密的合作。它需要我们用眼睛去观察、用手指去感受、用身体去承载。 本书献给那些相信“形式服务于内容,但形式本身亦是内容”的思考者。通过对装帧艺术的深入剖析,我们希望激发读者对身边每一本书的物质性产生新的好奇与敬意,重新发现实体阅读带来的那种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在场感”。阅读不再是单纯的解码过程,而是一场多感官参与的、有深度、有重量的物质体验。 ---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纸质和印刷质量,完全对得起它的定价,甚至可以说物超所值。那种厚重感和色彩的还原度,都达到了专业级别的水平。特别要提一下,那些高清的插图和放大细节的局部图,展现了装帧工艺的精细程度,让我以前看书时忽略的很多细节都被清晰地呈现出来。装帧师的工作,在以往看来不过是给书穿上一件衣服,但读完此书才明白,那“衣服”的每一个褶皱、每一针线,都凝聚着专业的技术和审美。这让我对未来购书时会更加挑剔,因为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好的装帧设计是如何增强阅读体验,甚至延长书籍的生命力的。

评分

这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装帧的精妙之处,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从纸张的选择到印刷的工艺,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匠人的用心。尤其是书脊的设计,既坚固又美观,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爱不释手。封面色彩的搭配更是巧妙,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简约。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那种特有的质感和温度,仿佛在与一位老朋友对话。那些精致的烫金、压纹,在光线下闪烁着低调的光芒,让人不禁驻足欣赏。这本书的版式布局也极为考究,文字和留白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阅读体验极为舒适。能感受到出版方在设计上的极致追求,将一本书的物质形态提升到了艺术品的层面。

评分

翻开这本书,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设计工作室。里面的案例展示非常丰富,从经典的文学作品到现代的艺术画册,各种风格的装帧设计应有尽有。最吸引我的是那些创新性的装帧手法,比如立体结构、异形裁切,甚至还有结合新材料的应用,看得我脑洞大开。书中对设计师思路的剖析也相当到位,他们是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视觉语言的,这个过程的阐述让人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展示成品,更是在传授一种设计思维。对于想从事设计工作或者对视觉艺术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极佳的灵感宝库,能激发你对“形式服务于内容”的更深层次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是它最好的宣传。拿到手的那一刻,我就被它厚实精美的封面所吸引,那种复合材料带来的触感,是普通书籍无法比拟的。内页的排版疏密有致,字体选择典雅大气,即便是大段的文字阅读起来也毫不费力。而且,它的装订非常牢固,即使是经常翻阅,内页也不会松散,看得出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非常高标准的工艺。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阅读”这件事,不再只是关注文字本身,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包含触觉、视觉、甚至嗅觉(新书油墨的味道)在内的多感官体验。这本关于装帧的书,用它自身的品质,完美诠释了“形式美学”的力量。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关于装帧技术的工具书,没想到它更像是一部艺术史的缩影。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装帧风格的梳理,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从古代羊皮卷的朴拙,到文艺复兴时期皮革封面的华丽,再到现代主义的极简,每一种风格的演变都伴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看得我大呼过瘾。特别是对不同装帧材料特性的分析,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意义,让人对“书”这个载体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本好书不仅仅是内容的承载者,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珍视的工艺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打磨,体现了出版人对阅读体验的尊重,也展现了对文化传承的敬畏之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