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關於中國的科技創新投入産齣、科學技術與工程發展狀況的指標分析報告。本書從科技人力資源、科技與工程的高等教育、中小學數學和科學教育、研發(R&D;)經費投入、科研産齣和影響力、科技基礎條件資源、高技術産業、公民科學素質及對科技的態度等方麵,係統、客觀地反映瞭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的發展狀況、潛力與競爭格局,為製定科技政策、産業政策和經濟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充分考慮瞭指標設置的通用性、可比性,實現重要指標、共性指標國際可比,多渠道、多途徑采集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的基礎數據。通過統計分析、抽樣調查、大數據挖掘等方式,形成對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教育、學術、産業等各方麵發展狀況的量化評價,並對我國科學技術與工程發展的基本現狀、基本特徵做齣分析和判斷。
本書可供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科技工作者及高等學校相關專業師生閱讀參考。
目錄
第0章研究概況
第1章科技人力資源
本章導讀
本章要點
1.1科技人力資源的總量與結構
1.1.1科技人力資源總量
1.1.2科技人力資源的學曆結構
1.1.3科技人力資源的學科結構
1.2其他口徑的科技人力資源
1.2.1專業技術人員的總量與結構
1.2.2R&D;人員的總量與結構
1.2.3高校專職教師的總量與結構
1.3科技人力資源的國際比較
1.3.1科技與工程領域的科技人力資源比較
1.3.2R&D;人員的比較
1.3.3研究人員的比較
第2章科學與工程的高等教育
本章導讀
本章要點
2.1中國高等教育概況
2.1.1高等教育機構概況
2.1.2高等教育財政概況
2.1.3高等教育學科與專業演進
2.2專科層次高等教育
2.2.1招生情況
2.2.2在校生情況
2.2.3畢業生情況
2.3本科層次高等教育
2.3.1招生情況
2.3.2在校生情況
2.3.3畢業生情況
2.4研究生層次高等教育
2.4.1招生情況
2.4.2在校生情況
2.4.3畢業生情況
2.5高等教育國際比較
2.5.1招生情況
2.5.2留學情況
第3章中小學數學和科學教育
本章導讀
本章要點
3.1學生的數學和科學學業成就
3.1.1學生的數學學業成就
3.1.2學生的科學學業成就
3.1.3數學和科學錶現的國際比較
3.2數學和科學教師
3.2.1數學和科學相關課程教師的數量和
性彆結構
3.2.2數學和科學相關學科教師的民族結構
3.2.3數學和科學相關教師的學曆結構
3.3科學教育基礎設施和條件
3.3.1全國中小學實驗儀器達標情況
3.3.2全國中小學實驗室生均使用麵積
3.3.3全國中小學生均實驗設備資産值
3.3.4教學用計算機
3.4校外科學教育
3.4.1科技館中的科學教育
3.4.2科技競賽中的科學教育
3.4.3科技教育齣版物
第4章研究與試驗發展的經費投入
本章導讀
本章要點
4.1R&D;經費投入總量
4.1.1中國R&D;經費投入
4.1.2R&D;經費投入的國際比較
4.2三類R&D;經費投入
4.2.1中國三類R&D;經費投入分析
4.2.2三類R&D;經費投入的國際比較
4.3R&D;經費的來源與執行情況
4.3.1中國R&D;經費來源
4.3.2R&D;經費投入來源的國際比較
4.3.3中國R&D;經費執行
4.3.4R&D;經費執行的國際比較
4.3.5R&D;經費流嚮的國際比較
第5章科研産齣和影響力
本章導讀
本章要點
5.1科技與工程學科的國內論文
5.1.1國內科技論文的總量及變化趨勢
5.1.2國內科技論文的學科分布
5.1.3國內科技論文的機構分布
5.2科技與工程學科的國際論文
5.2.1中國科技與工程學科的國際論文
5.2.2目標國傢及地區的科技與工程學科論文
5.3專利
5.3.1中國專利情況
5.3.2世界專利情況
5.4學術影響力
5.4.1獲國際科技奬項能力的綜閤比較
5.4.2各國在國際標準化組織中的任職
狀況和作用
5.4.3中國學者在國際民間科技組織的
任職情況
5.5科研産齣的經濟效應
5.5.1對外技術依存度
5.5.2科技進步貢獻率
第6章國傢科技基礎條件資源
本章導讀
本章要點
6.1大型科研儀器
6.1.1大型科研儀器的建設與利用
6.1.2大型科研儀器的開放共享
6.2重大科研基礎設施
6.2.1設施總投入和建設數量
6.2.2關鍵部件的自主創新能力
6.2.3部分設施性能
6.3科學數據
6.3.1科學數據的總體規模
6.3.2科學數據的中心建設
第7章高技術産業與貿易發展
本章導讀
本章要點
7.1高技術産業
7.1.1高技術産業的發展規模與概況
7.1.2不同注冊登記類型的高技術産業發展
7.1.3高技術産業與製造業
7.1.4高技術産業的技術創新
7.2高技術産品貿易
7��2��1高技術産品貿易規模
7��2��2高技術産品貿易結構
7.3中國技術貿易
7.3.1技術市場交易總體情況
7.3.2技術閤同的構成特點
7.3.3各地技術的交易情況
7.3.4區域技術的交易情況
第8章公民的科學素質及對科學技術的態度
本章導讀
本章要點
8.1調查概況
8.1.1調查樣本
8.1.2調查指標體係
8.2中國公民的科學素質發展狀況
8.2.1中國公民的科學素質整體發展狀況
8.2.2各地區公民的科學素質水平發展狀況
8.2.3不同分類群體公民的科學素質水平
8.2.4具備科學素質公民的群體特徵
8.3中國公民的科技信息來源
8.3.1公民獲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
8.3.2公民利用科普場館的情況
8.3.3公民參加科普活動的情況
8.3.4公民參與公共科技事務的程度
8.4中國公民對科學技術的態度
8.4.1公民對科技信息的感興趣程度
8.4.2公民對科學技術的態度
8.4.3公民對科學技術職業聲望的看法
附錄1書中引用數據錶
附錄2主要指標解釋
後記
精彩書摘
第3章中小學數學和科學教育
本 章 導 讀
隨著國際競爭的日益激烈,各國政府都高度重視基礎教育質量。以科學的評價體係來監測基礎教育質量,從而更好地為教育決策服務,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發展的一大趨勢。學生學業成就是衡量中小學教育質量的一個關鍵性指標,建立國傢層麵的學生學業成就監測和評價體係已成為許多發達國傢的政府行為; 數學和科學教師數量和結構與中小學教育質量關係密切,素質較高、結構閤理的數學和科學教師隊伍是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要保證; 科學教育的基礎設施和條件是國傢教育服務體係和國傢科學教育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教育的重要基礎; 校外科學教育是正規教育的必要補充,也是充分利用教育人力和物理資源、發揮各種教育形式最佳效益的重要途徑。對中國而言,從學生學業成就、數學和科學教師、科學教育基礎設施和條件以及校外科學教育等方麵,開展基礎教育質量監測既是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需要,也是教育轉嚮內涵發展的需要和標誌。在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體係中突齣中小學數學和科學教育評價指標,提高指標體係國際可比性,也符閤中國科技進步和教育發展的監測需求。
本章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學生學業成就,分析中國中小學數學和科學的學業成就,並進行國際比較。第二部分是數學和科學教師,分析中國中小學數學和科學教師的數量、性彆比例、少數民族占比和學曆結構等。第三部分是科學教育的基礎設施和條件,主要介紹全國中小學實驗儀器達標情況、實驗室生均使用麵積、生均實驗設備資産值和學校計算機條件等。第四部分是校外科學教育,分析瞭科技館、科技競賽中的科學教育以及科技教育齣版物。
本 章 要 點
1. 學生數學和科學學業總體水平較高,“問題解決”維度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2009年,中國內地義務教育三年級和八年級學生的數學課程達標率分彆為86%和80%,其中“問題解決”維度的達標程度低於“知識技能、數學理解、運用規則”等維度,三、八年級分彆有1/4和1/3的學生沒有達到“問題解決”維度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學生學業成績影響因素分析的結果錶明,小學生和中學生數學學業成績差異中分彆有54%和29%來自學校間的差異,其中學校人文因素、學校歸屬感和教學方法是影響學生數學成績的主要因素。
2009年,科學成績達到閤格及以上水平的學生占71%。學生對於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和地球宇宙三個領域內容的掌握水平基本相當,對生命健康的關注程度和衛生常識的掌握比較理想。學生具備瞭一定的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綜閤運用多種技能解決較復雜的現實問題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上海市2009年和2012年的PISA項目成績位列榜首,數學和科學成績領先第二名幾十分,2015年,北京、上海、江蘇、廣東組成的中國部分地區聯閤體(B�睸�睯�睪,China)參加瞭PISA測試,科學平均成績排名第十,數學平均成績排名第六。
2. 中國小學科學教師數不到數學教師的十分之一,各學段數學和科學教師性彆結構基本平衡,少數民族教師所占的比例保持穩定且略有上升,初中和小學教師的學曆有待提高。
2015年中國小學數學教師為168.1萬人,科學教師為18.6萬人,僅為數學教師的11.1%; 初中數學教師為59.3萬人,科學教師為3.1萬人,僅為數學教師的5.2%。
2015年,數學教師中,小學男、女教師比例為7∶10,初中男、女教師比例為11∶10,高中男、女教師比例為14∶10。科學教師中,小學男、女教師比例為13∶10,初中男、女教師比例為13∶10。
2012—2015年,小學數學和科學相關學科教師中少數民族的平均占比分彆為10.6%和9.5%,各年度變化不大; 初中數學和科學相關學科中少數民族教師的平均占比為8.9%,其中科學教師中少數民族僅占1.8%; 高中數學和科學相關學科中少數民族教師平均占比為7.7%。
……
前言/序言
前言
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是對科技創新活動的定量化測度,是評價科技創新活動投入産齣的基本依據。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都非常重視科學技術指標,將其作為科技決策和評價科技創新政策效果的主要工具。
2015年6月,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啓動瞭“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項目,力圖通過較為係統全麵的指標對中國的科技創新、科學技術與工程發展狀況進行定量化描述。報告從科技人力資源、科學與工程領域的高等教育、中小學數學和科學教育、研究與開發的經費投入、科研論文及專利的産齣和影響力、國傢科技基礎條件資源、高技術産業和貿易發展等方麵,全麵客觀地反映瞭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狀況、發展潛力與競爭格局,為政府製定科技、産業相關政策提供依據,為評價科技投入和政策實施效果提供工具,為社會各界瞭解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水平提供參考。
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的設置,充分考慮瞭指標的通用性和可比性,力圖實現重要指標和共性指標的曆史可比和國際可比。指標的基礎數據,主要來自世界經濟閤作和發展組織(OECD)、世界銀行、《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等國內外公開的教育、科技、經濟統計數據庫和相關專項調查。報告采用趨勢分析、結構分析、國際比較和綜閤指標構建等方法,分析瞭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的發展過程和現狀,並通過國際比較,判斷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的國際競爭地位。與同類報告相比,本報告在以下三個方麵有所創新: 一是測算中國的科技人力資源規模和結構,實現科技人力資源的國際比較,並分析專業技術人員、研發(R&D;)人員、高等學校專任教師等其他口徑的科技人力資源信息; 二是對從中小學到高等教育的學生、教師隊伍情況、校內外數學與科學的課程錶現等進行分析,展現潛在科技人力資源的發展狀況; 三是充分運用科學計量分析、SWOT分析等方法,對科學技術與工程的科研産齣及其學術影響力、經濟社會效應進行分析,力求科學、客觀。
考慮到統計數據的獲取有一定限製和睏難,本報告中除有特殊說明,一般不包括中國香港、澳門及颱灣地區的有關數據。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教育部、科學技術部、中國科技指標研究會等有關專傢、學者的指導和幫助,在此緻以誠摯的感謝,並請廣大讀者對報告提齣寶貴意見,以便我們不斷改進。
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2018年1月
《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曆史的迴響與未來的展望》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一部傳統的學術專著,也非數據堆砌的統計年鑒。它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思想之旅,一次對中國科技發展曆程中關鍵節點及其背後驅動力的深度迴溯與前瞻性洞察。《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旨在揭示那些塑造瞭中華民族工程技術輝煌過往、孕育瞭當代科技創新活力的隱性與顯性指標,並以此為鏡,審視並展望未來中國在世界科技舞颱上的定位與發展藍圖。 本書的敘事起點並非冰冷的數字,而是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閃耀著智慧之光的偉大工程和技術突破。我們從古代中國那些令人驚嘆的工程奇跡齣發,例如都江堰的韆年水利智慧,趙州橋的跨越式建築藝術,四大發明的劃時代意義,火藥在軍事與民用領域的演變,指南針如何改變瞭人類的航海格局,造紙術如何加速瞭知識的傳播。這些不僅僅是技術成就,更是當時社會需求、組織能力、材料科學、以及某種程度上“工程精神”的集中體現。本書將嘗試解讀這些古老成就背後所蘊含的“指標”:是國傢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強度?是民間技藝傳承的深度與廣度?是應對自然挑戰的創新思維?亦或是哲學思想對工程實踐的潛移默化影響? 隨著曆史的推進,我們將目光聚焦於近代中國在西方科技浪潮衝擊下的探索與轉型。從洋務運動的學習與引進,到實業救國思潮的興起,再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之際,國傢如何集中力量發展基礎科學和關鍵工業。本書將深入分析這一時期“指標”的演變:從對國外技術的模仿與消化,到建立自主研發體係的艱難起步;從工業化進程中的技術瓶頸,到“兩彈一星”等重大國防科技項目的成功。這些成就的背後,是戰略決策的果斷,是科研人纔的培養,是跨學科協作的模式,以及國傢整體動員能力的體現。我們將探討,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哪些“指標”能夠有效地衡量一個國傢在科技自主性、戰略安全以及工業基礎方麵的進步。 步入改革開放的時代,中國科技發展迎來瞭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本書將詳細剖析中國如何從“世界工廠”嚮“科技強國”轉型的曆程。我們不僅僅關注GDP的增長,更著眼於研發投入的持續增加,專利申請數量的爆炸式增長,高科技産業集群的形成,以及在人工智能、5G通信、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的突破。本書將嘗試梳理齣衡量這一時期科技實力變化的多元“指標”:除瞭傳統的文獻引用量、專利數、研發經費占GDP比重外,還包括創新生態係統的活力,産學研結閤的效率,技術成果的轉化速度,以及中國企業在全球産業鏈中的地位提升。我們將深入探討,在市場經濟體製下,哪些“指標”更能反映齣創新主體的活力、競爭力的優劣以及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作用。 《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簡單地羅列數據,而是通過曆史的視角,將抽象的“指標”具象化,並通過具體的案例研究,展現這些“指標”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形成、演變,並最終影響國傢命運的。本書將深入分析那些“看不見的指標”,例如: 國傢戰略的導嚮性與持續性: 曆史上,國傢在科技發展中的定位,是側重國防安全,還是民生改善,亦或是基礎研究?這種戰略的長期性與穩定性,如何影響瞭科技發展的軌跡? 人纔的培養與流動機製: 從古代的師徒傳承,到近代的留洋潮,再到現代的高校教育與國際人纔引進,人纔的獲取、培養與激勵機製,是衡量科技生命力的重要指標。 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平衡: 一個國傢在基礎理論突破上的積纍,與將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産力的能力,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是科技實力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工程文化的土壤: 工程師的社會地位,工程倫理的普及,以及公眾對科學技術的認知度,這些軟性指標同樣深刻地影響著科技工程的健康發展。 國際閤作與競爭的動態: 中國科技發展從未脫離全球語境。在不同時期,如何與國際科技界互動,既吸收外部養分,又形成自身特色,是衡量國傢科技影響力的重要方麵。 技術倫理與社會責任: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如何平衡技術進步與社會倫理、環境保護、公平正義等問題,正成為衡量一個國傢科技文明程度的新興指標。 本書將通過大量詳實的史料、案例分析和專傢訪談,勾勒齣中國科技與工程領域在不同曆史時期所呈現的獨特“指標”體係。它將揭示,一個國傢的科技實力並非僅僅由冰冷的統計數字來定義,更與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社會結構、以及長遠的戰略眼光緊密相連。 展望未來,《中國科學技術與工程指標》將進一步探討當前中國科技發展麵臨的新挑戰和新機遇。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基因編輯等顛覆性技術層齣不窮。本書將分析中國在這些前沿領域可能麵臨的“指標”挑戰,例如:如何在高科技競爭中保持戰略主動?如何構建更加開放包容的全球科技閤作體係?如何應對技術濫用帶來的風險?如何通過科技創新解決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全球性難題? 本書最終的落腳點,在於構建一套具有時代意義的“中國科技與工程指標”評估框架,這套框架將超越簡單的量化統計,而是更加注重質的提升、戰略的影響、以及對人類文明進步的貢獻。它將為理解中國科技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提供一個更為全麵、深刻的視角。讀者在閱讀本書時,將不僅僅是在瞭解中國的科技史,更是在思考,一個國傢如何通過科技與工程的力量,塑造自己的命運,並為世界貢獻獨特的智慧與解決方案。這是一種對曆史的迴響的聆聽,也是對未來無限可能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