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化与胡化:汉唐时期河西的民族融合

汉化与胡化:汉唐时期河西的民族融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荣,贾小军,濮仲远 著
图书标签:
  • 汉唐史
  • 河西走廊
  • 民族融合
  • 文化交流
  • 汉化
  • 胡化
  • 丝绸之路
  • 边疆史
  • 历史学
  • 社会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146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1695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由于各民族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人口数量和社会发展状况不同,民族融合的方式和类型也有别。河西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交流史。历史上河西各民族的活动,不仅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且对于保障西北边疆安全稳定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书就是关于汉唐时期河西民族迁徙交流和发展演变的研究。

作者简介

高荣(1966—),男,甘肃高台人。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秦汉史、简牍学、西北边疆史和河西地方史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各1项,独立完成多项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贾小军(1979—),男,甘肃秦安人。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史、西北边疆史、河西史地、美术考古研究。主持完成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高校科研项目各1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各1项,在《社会科学战线》《敦煌研究》《敦煌学辑刊》《历史教学》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魏晋十六国河西史稿》(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魏晋十六国河西社会生活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和《本位、正统与守国:魏晋南北朝政治格局新论》(甘肃文化出版社2014)等三部专著。濮仲远(1977—)男,甘肃张掖人。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敦煌学、近代甘肃经济史研究。参与国家社科规划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项,主持河西学院科研项目1项。参编专著2部。


丝路长风:中古河西走廊的族群互动与文化变迁 本书聚焦于公元3世纪至10世纪,在绵延数千公里的河西走廊上,发生的一系列深刻的民族迁徙、融合与文化重塑的历史进程。 河西走廊,作为连接中原农耕文明与西域草原、乃至更远中亚地区的关键咽喉,自古以来便是多元族群交汇的熔炉。本书旨在跳出传统史学中对“汉化”或“胡化”二元对立的简单标签化叙事,深入剖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内,生活在走廊上的不同族群——包括汉人、鲜卑、吐谷浑、吐蕃、回鹘等——之间复杂、动态且多向度的互动关系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地理的制约与族群的涌入 一、走廊的地理禀赋与战略意义 河西走廊并非铁板一块的均质区域,其地理环境差异巨大,从东部的军事重镇张掖、酒泉,到西部的沙漠绿洲敦煌、罗布泊,不同的生态位孕育了不同的社会结构。本书首先梳理了自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中原政权式微,大量流民和地方豪强如何依托走廊的军事堡垒体系得以立足,并探讨了这些地理屏障如何影响了不同族群的流动方向与定居模式。我们详细考察了河西走廊上历代城池的修筑与毁弃,分析了水利系统(如冶水、党河的利用)在支撑人口聚集和农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并论证了这些物质基础是如何成为族群融合的温床。 二、突厥化的浪潮与早期族群的重组 本书对河西走廊地区最早形成的地方性强权,如占据凉州一带的汉人地方势力与早期进入的氐、羌族群的初步交融进行了梳理。重点关注了十六国时期,特别是北凉政权下,汉族文化精英与游牧民族统治阶层在制度构建上的相互借鉴。我们引入了最新的考古发现,结合出土的碑刻文字,重新审视了当时社会中“汉”与“非汉”身份的流动性。例如,一些原属游牧的贵族子弟接受汉语文教,同时,汉族士人也开始采纳游牧民族的军事组织和服饰元素,这种早期的“双向学习”构成了后世融合的基础。 第二部分:佛教的媒介与社会结构的渗透 三、佛教的兴起:超越族群的共同语言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上佛教传播的核心枢纽。本书认为,佛教信仰在这一时期扮演了超越族群界限的“超级文化媒介”。我们详细考察了莫高窟、榆林窟等石窟群中,资助者(供养人)的族属构成变化,从早期的以汉族士人为代表,逐步扩展到鲜卑贵族、吐谷浑王室乃至粟特商人。 通过对造像碑记、经变画题材的细致分析,本书揭示了不同族群如何利用佛教符号来合法化其统治、巩固其社会地位,以及在宗教实践中实现身份的重新定义。例如,吐谷浑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不仅是宗教虔诚,更是一种确立其在河西地区文化领导地位的政治姿态。 四、胡汉精英的联姻与地方治理的变迁 在唐代建立稳固统治之前,河西走廊长期处于地方割据与中央间歇性控制的状态。本书重点探讨了河西豪族——无论是汉族大地主还是游牧贵族——之间通过复杂的联姻网络来巩固其实际权力。这些精英阶层往往掌握了军事、屯田和赋税权。我们分析了这种联姻如何导致了地方行政体系中“双重身份”官员的出现,他们既能与长安朝廷进行有效的政治沟通,又能深入理解并调动地方的游牧或半游牧资源。这种制度上的“双向对流”远比简单的文化采纳更为深刻。 第三部分:军事边防与草原帝国的边缘张力 五、河西军事体系中的族群配置 唐代对河西走廊的控制依赖于强大的军事防御体系,即著名的“河西四镇”。本书深入研究了唐朝在边防军队中对不同族群的征召和部署策略。我们发现,唐朝初期大量启用归附的突厥、铁勒等部众担任“归化蕃将”,让他们镇守与自身故地相近的防区。这既是利用了他们的军事技能,也是一种对潜在威胁的就近控制。 我们着重分析了安史之乱后,河西防御体系的瓦解,以及吐蕃势力对河西的长期渗透。吐蕃占据河西期间,当地的社会结构并未完全崩溃,而是进入了一种“吐蕃化”的军事化生存状态。本书通过对敦煌文书中的军事档案研究,揭示了吐蕃对既有制度的继承与改造,以及当地居民如何在吐蕃统治下维持其生计和文化惯性。 六、文化适应而非简单的吞并 本书的结论部分着重论证:在河西走廊,族群融合并非单向度的“汉化”或“胡化”,而是一个高度情境化、分层的“混合效应”。在军事和政治上层,族群身份的认同可以迅速转换以适应权力中心的要求;但在社会底层,尤其是手工业者、农民和僧侣群体中,族群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表现出惊人的韧性。 河西走廊的经验表明,在古代边疆地带,政治实用主义往往优先于纯粹的文化意识形态。不同族群的知识、技术(如灌溉技术、畜牧管理、冶金工艺)在互动中相互渗透,最终催生了一种具有河西地方特色的、兼容并蓄的社会形态,这种形态深刻影响了后续丝绸之路沿线文明的演进方向。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对文化标签的迷恋,转向对物质生活、宗教实践和军事策略这些具体历史面向的细致考察,从而构建了一个更为复杂、更具人性的中古河西走廊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献引用和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我注意到作者在参考资料的选择上非常广博,横跨了中原史籍、西域文献乃至一些考古报告的最新发现,这显示出一种非常开阔的研究视野。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史料时的批判性态度,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前人的观点,而是常常能透过文本的字里行间,去审视史料背后的政治意图和文化立场,这种“去魅”的过程是学术进步的关键。这本书无疑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且具有启发性的起点。我猜测,未来关于丝绸之路早期文化交流的讨论中,这本书必然会被频繁引用,因为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来解读那些看似零散的史料片段。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来自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视角。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描述“融合”的结果,而是深入挖掘了“融合”发生时的具体场景和日常细节,比如不同族群在物质生活、风俗习惯上的微妙碰撞与吸收。这种对生活史的关注,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帝王将相,而是充满了烟火气和真实感。我甚至能想象出,在河西走廊的某个关隘口,商队往来,不同语言交织的喧嚣景象。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切换自如,极大地增强了历史场景的沉浸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们如何处理身份认同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共情。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演变往往是无数细微选择累积而成的巨大洪流。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学术品格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它成功地将一个原本可能被认为偏门的区域历史,提升到了探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关键环节的高度。我个人认为,它不仅对历史研究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任何对中华民族形成过程、区域文化互动有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阅读完毕后,我感觉自己对“汉”与“胡”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被彻底刷新了,认识到文化边界的流动性与复杂性远超我们日常的简单认知。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相关研究领域的一次重要推进,值得每一位关注历史深度的人仔细研读。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行文流畅度超出了我的预期,特别是作者在叙述那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时,总是能找到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点,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避免了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着我穿梭在历史的迷雾中,每一步都走得清晰而坚定。比如,书中对某些关键节点的论述,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推导,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史料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读到某些地方,我甚至会忍不住停下来,反复琢磨作者的措辞,思考他是不是在暗示某种更深层次的文化互动规律。这种深入浅出的能力,使得即便是对这段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很快抓住核心脉络,并且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风格,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让人觉得内容一定很扎实。我本来以为这种历史研究类的书籍会非常枯燥,但翻开目录后发现作者的章节划分很有条理,而且引人入胜。光看标题,就能感受到作者对河西走廊这个区域的独特地理和历史脉络有着深刻的理解。这种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具体的人文细节结合起来的叙事方式,确实比那些只堆砌史料的学术著作要耐读得多。而且,里面的插图和地图质量极高,很多细节是我以前阅读其他书籍时忽略的,这对于理解当时复杂的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路径至关重要。我特别期待读完之后能对那个时代有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认知,而不是停留在教科书上的刻板印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