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流畅、情趣盎然的笔法,为读者解析有趣的文化地理现象,带领读者打开“地理思维”,体验将历史、天文、军事、社会现象、知人察事等与地理相连的乐趣。“地理学这门学问,除了知识性这一面,还有眼光头脑的一面,就是常说的思想方法。懂地理的人,有一种‘地理头脑’,看问题有地形、地利、空间的一套思维框架,谈出来的东西都能落在实处。”
唐晓峰,1948年生,辽宁海城人。1968年到内蒙古插队。1972年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毕业后到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工作。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地理系研究生,1981年毕业后留校工作。1986年秋赴美国雪城大学地理系读书,1994年获地理学博士学位,转年返回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任教。主要从事城市历史地理、中国先秦历史地理、地理学思想史方面的研究。
地理、历史、旅行、人文皆我所爱,这本有着许多跨界的有趣内容的书自然深得我心。
——豆瓣读者
上篇的小品文看看就行,下片写的很好,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不少人文地理学的概念。前言很有意思,作者说地理学不是四至八到,不是游记,更不是指路(一般人认为地理学家更擅长指路)。似乎确实如此。
——豆瓣读者
我发现作者在文字的节奏把控上拥有罕见的功力。有些篇章的语言密度极高,信息量和情感负载都非常沉重,需要放慢速度,逐句体会其深层含义;而另一些篇章则突然变得轻盈洒脱,仿佛在讲述一个发生在遥远山区的民间故事,充满了地方色彩和人情味。这种节奏的强烈对比,使得整部作品读起来绝不沉闷,反而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有高潮也有舒缓的间奏。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对“地方感”这一抽象概念的具象化能力。他并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对建筑材料的选择、对当地光影的描摹、对不同季节气味的捕捉,将“地方”的物质性与精神性无缝对接。读完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对曾经路过的某个平凡角落的感知,已经发生了微妙而不可逆转的改变,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真正优秀非虚构作品的力量所在。
评分读完这套书,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对于“非中心化”叙事的执着。他似乎对那些被旅游指南粉饰太平的著名地标不屑一顾,转而将目光投向了那些隐藏在日常肌理之下的、不引人注目却至关重要的微观世界。书中对某一特定区域的民间传说和口述历史的挖掘,其细致程度令人咋舌,仿佛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成果,但笔法却带着小说家的浪漫色彩。他成功地将历史的重量、社会的变迁与地理环境的物质性紧密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多维度的文本。特别是在讨论特定社群如何通过对地形的适应和改造来构建其身份认同的部分,观点犀利而独到。作者没有使用任何晦涩的学术术语来故作高深,相反,他的语言是极其克制且精准的,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旨在精确地传达那种难以言喻的“在场感”。这让读者在阅读时,不光是获取信息,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入的、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仿佛能闻到书中描绘的那片土地特有的气味。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处理非常大胆,它不像传统地理学著作那样追求线性的逻辑递进,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拼贴画(Collage)的方式来呈现其思想图景。每一篇随笔都像是一块独立的、打磨精良的宝石,虽然各自独立,但通过一种内在的、非显性的主题脉络相互呼应。从城市规划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到不同气候带下生活哲学的差异,作者似乎在用一种近乎意识流的方式,展示地理学、社会学乃至文学批评之间的交叉地带。我个人认为,这种非线性的结构恰恰是它魅力所在——它迫使读者放弃被动接受信息的习惯,转而主动去建立连接,去填补那些留白的区域。有些段落的意象极其强烈,比如对一条河流在不同历史时期水位变化的描绘,其中蕴含的关于权力更迭和生态伦理的隐喻,值得反复咀嚼。这种阅读的挑战性,也正是它区别于市场上其他同类读物的关键所在,它要求读者投入更多的思考和想象力。
评分这部作品集,乍看之下,似乎沉浸在对宏大叙事的规避之中,却在那些看似零散的碎片里,构建起了一种独特的精神疆域。作者的笔触像是游走在地图边缘的探险家,不满足于既定的经纬度,而是热衷于捕捉那些被主流地理学遗漏的“阴影地带”。我尤其欣赏它处理空间感的方式,它不是冰冷的数据堆砌,也不是纯粹的景观描述,而是一种与人息息相关、充满情感张力的叙事。比如,他对城市记忆中那些被拆除的街角的描摹,那种失落感和对时间流逝的敏感,让人不禁反思我们与脚下土地的关系。文字间的跳跃性很大,有时如同散文诗般细腻婉转,探讨着个体经验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的形塑过程;有时又猛然转向一种近乎哲思的探讨,关于“家园”的定义是否随着全球化的浪潮而变得模糊不清。这种文风上的多样性,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意外的惊喜,仿佛在迷宫中不断发现新的出口,每一次转角都能遇见不同的风景和思考的维度。它拒绝提供任何标准答案,而是更像一种邀请,邀请读者共同参与到这场关于“地方感”的、永无止境的追问之中。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持续的、微妙的“不安感”。这种不安并非源于内容本身的冲突或耸人听闻,而是来自于作者对我们习以为常的地理认知的不断解构和重塑。他擅长捕捉那些界限模糊的地带——比如移民社区的边缘、废弃工业区的过渡地带,或是网络空间对物理空间的侵蚀。这些“间隙地带”成为了他探讨人性与环境互动关系的核心场域。语言风格上,它时不时会流露出一种冷静的疏离感,像是站在高处俯瞰众生百态,但这种疏离感很快又会被突如其来的、对某一具体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怀所打破,形成了动静结合的张力。这种在宏观与微观、客观与主观之间来回拉扯的叙事手法,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层次感。它成功地将原本可能枯燥的地理概念,转化成了一系列充满生命力的、关于“存在”的哲学命题。
评分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i
评分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i
评分内容不错,适合阅读
评分唐晓峰先生的论文集,凑单入一本
评分很好,值得购买。
评分好书
评分唐教授的随笔非常值得收藏
评分知识很重要,知识很有趣。
评分唐晓峰先生的论文集,凑单入一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