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赣南现存古建筑进行分类,以历史学、建筑学为研究方法,对各类型建筑考其源流和本质、述其文化背景和特色、析其设计意匠和功能,并对重要的建筑进行实测,对各类型建筑中具代表性的建筑进行案例分析和专业记录,是一本具备文、图、照表现形式,融学术性、知识性、鉴赏性和收藏性于一体的专著。对从事历史、建筑、文化、民俗等方面研究的学者具有借鉴作用。同时,可供当地文物、旅游、住建、规划、方志等政府部门决策和应用,还可满足普及传统文化知识,供一般读者典藏欣赏的需要。
万幼楠,男,汉族,1959年5月生,毕业于江西师大历史系。现为赣州市博物馆文博研究员,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国家文物局专家库古建筑专家,江西省文化厅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省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在文物考古和地方史研究、建筑文化和客家文化研究、遗产保护和城市规划等领域学有所长。出版的专著有:《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赣南围屋研究》《桥·牌坊》《塔》《斗拱》《赣南传统建筑与文化》等;主持设计的作品有:赣州灶儿巷历史文化街区、建春门城楼、翠浪塔,临川文塔,文昌阁等。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相当棒,我从中获得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知识。《赣南客家建筑研究》在学术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于建筑与社会、经济、文化之间关系的探讨。书中分析了为什么客家建筑会呈现出围合式的特点,这与历史上客家人频繁的迁徙和社会动荡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应对外部的威胁,他们不得不建造坚固的防御性建筑,以保护族人的安全。同时,这种集中的居住方式也促进了客家社会内部的凝聚力和互助精神。我了解到,客家建筑不仅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宗族制度的物质载体,它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书中还提到了客家建筑与当地农业经济的相互作用,比如围屋旁边的晒谷场、水车等设施,都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本书让我明白,任何一种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共同塑造而成。
评分这本《赣南客家建筑研究》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虽然我对于建筑学本身并没有那么深入的研究,但这本书的作者却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赣南地区的客家建筑展现了出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建筑选址和布局的章节,作者详细阐述了客家人在选择宅基地时,是如何遵循“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原则,以及这种选址背后蕴含的朴素的自然观和风水理念。读起来感觉非常接地气,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观察和体悟。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客家民俗文化的介绍,比如婚礼、祭祀等活动如何与建筑空间相结合,这让我对客家人那种“落叶归根”的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些关于围屋、土楼的细节描绘,更是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种古老建筑的宁静与厚重。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描述建筑的“形”,而是深入挖掘了建筑背后的“魂”——那种世代传承的生活智慧和价值观念。这本书让我觉得,建筑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一个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情感的载体。
评分不得不说,《赣南客家建筑研究》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惊喜。我原本以为会看到很多晦涩难懂的理论,但作者的文笔非常生动,充满了人文关怀。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客家建筑艺术性的论述,虽然这些建筑以实用性为主,但其中却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情趣。比如,那些高耸的马头墙,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有力量感;而那些雕刻精美的门窗,则展现了客家匠人的精湛技艺和细腻的情感。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客家民居内部空间布局的描述,比如“堂屋”作为家庭的核心空间,承载着祭祀、会客等重要功能,这让我感受到了客家人的家族伦理和传统美德。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建筑的象征意义时,并没有止步于表面的解读,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象征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这本书让我觉得,客家建筑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一种精神世界的表达。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着实让我大开眼界,我原以为“建筑研究”会是一本非常严肃、枯燥的学术著作,但《赣南客家建筑研究》却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是对建筑材料和建造工艺的描述,简直是栩栩如生。从夯土墙的厚重质感,到瓦片的层叠工艺,再到木结构的精巧榫卯,每一个细节都描绘得十分到位。我了解到,客家人在建造房屋时,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比如山区常见的杉木、泥土,以及当地特有的砖瓦,这些都赋予了建筑独特的地域特色。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已经消失或濒临失传的建造技艺,这让我感到既惋惜又庆幸,幸好有这本书的记录,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留存。我特别喜欢关于“马头墙”的章节,作者不仅分析了它在防风、防火方面的实用功能,更将其上升到了象征意义的层面,认为它是客家围屋独特而醒目的标志。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每一个古老的建筑背后,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辛勤汗水,都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
评分阅读《赣南客家建筑研究》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独特的文化体验。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建筑情有独钟,但以往接触的大多是江南的园林或是北方的四合院。这本书将我的视野引向了赣南这片土地,让我认识到了客家建筑独树一帜的魅力。作者在书中花了大量篇幅介绍客家建筑的类型,特别是那些闻名遐迩的围屋和土楼,让我对它们的空间结构、防御体系有了清晰的认识。那些层层叠叠、如同迷宫般的内部布局,以及坚固的外墙,无不体现了客家人在战乱年代为了生存和保护家族安全所付出的努力。但我更感兴趣的是,在这些防御功能之外,客家建筑如何巧妙地融入了日常生活。比如,天井的设计,既能采光通风,又能作为家庭活动的中心,这体现了客家人对家庭凝聚力的重视。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客家建筑中的装饰细节,比如精美的木雕、石刻,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建筑是文化的载体,而客家建筑更是客家民族迁徙、生存、发展史的生动见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