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尚的《泉》、马勒维奇的《黑方块》、蒙德里安的格子画……这些艺术作品的创新究竟有何意义?它们的文化价值究竟从哪儿来?
·著名艺术评论家、策展人鲍里斯·格罗伊斯为我们创设了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使一系列关于神圣和世俗(什么才算是文化?)、传统和断裂(文化如何进入档案库?),以及时尚和历史之间关系的话题得以展开。
·格罗伊斯擅长将不同的哲学传统(从法国后结构主义到现代俄罗斯哲学)融入他具有启示意义的分析中,这些问题直指当今文化生产的核心,展现出他极其宽广的思想维度。
本书探讨了当代文化发展中一个极为关键的议题:创新。不论是理论家、作家还是艺术家都不断被要求去创造新的东西。但是“新”这个概念本身已经彻底发生了变化。“新”的定义只能以它和现存的和旧有东西之间在某个文化中的关系来确定。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是由它和其他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以它和文化以外的现实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这就意味着在文化中,创新其实是一种重估价值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创新是一种经济层面上的运作过程。而每个希望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的人都在参与这种价值交换。
对格罗伊斯来说,创新是一种对文化的否定式适应。艺术品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否定性来适应传统成为了评价艺术作品的主要标准。因此,世俗和日常的领域如今可以进入文化档案库。一个好的例子就是杜尚的现成品。本书通过对新与旧、日常和文化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展现了艺术和理论是如何获得文化价值的过程。
作者简介
鲍里斯·格罗伊斯(Boris Groys)是当今文化和艺术评论界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是哲学家、艺术评论家、媒体理论家,尤其因他对晚期苏联后现代艺术和文学的研究而享誉国际。他的写作涉及当代文化和艺术的广阔领域,并在从法国后结构主义到现代俄罗斯哲学的各种思潮中汲取灵感。他现任教于纽约大学艺术史学系。
译者简介
潘律,德国拜罗伊特大学跨文化研究硕士、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现任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学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中国及东亚视觉文化和艺术、空间记忆,以及媒体理论。曾在柏林科技大学、哈佛燕京学社、福冈亚洲美术馆和柏林艺术与都市研究中心担任访问研究者和艺术家。
总 序
中译本序
前 言
导 言
第1部分 档案库里的新
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新
新并不只是他者
新既不来自市场,也不来自本真性
新不是一个乌托邦
新作为一种宝贵的他者
新和时尚
新并非原始差异的结果
新并非人类自由的产物
第2部分 创新的策略
文化档案库和世俗空间之间的价值界线
创新作为价值重估的过程
创新和创造力
杜尚的“现成品”
否定性适应
生态学式的反驳
增值与贬值
第3部分 创新的交换
交换的文化经济
创新交换与基督教
对创新交换的各种解读
文化价值的界线与社会不公正
思想作为创新交换
作者
中译本序
非常高兴我的这部作品如今能够和中国读者见面。 当我写这本书的时候, 后现代主义那种否认还有出现新事物的可能的话语正大行其道。 当然, 人们所说的不再可能有创新这件事, 只是在哲学和艺术的领域发生。 在科技领域, 人们总认为创新仍有空间。然而, 我们是否真的能说科技也是新的产物?也不一定。首先,和科技相关的并不是创新, 而是改进。 人们很容易发现冰箱或者汽车在技术上获得了改进,看它们功能的变化即可。但是艺术的情况就不同了。一件由杜尚创造的现成品不能马上被看成艺术。因此,我们必须创造一个真正的新,而不只是改进。真正的创新意味着艺术本身通过某件特别的艺术品获得了新的定义。这样的重新定义是无法在技术框架内实现的, 因为技术总是被一系列的实际需求和利益所限定着。
然而,当我们讨论技术上的新的时候, 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让我们必须保持谨慎, 那就是新的科技产品总是会取代旧的产品这件事。一辆新款轿车淘汰旧款的, 一台新的冰箱取代老式的, 一台新的iPhone取代过时的iPhone。 这就意味着, 在我们今天的消费文化的语境下, 新旧对比已经变得不可能了。 这种文化将自己表现为一个巨大的超级市场, 在这里, 旧的产品被新的替代, 并被永远地扔在一边。 因此, 这个超级市场就像一个巨大的遗忘机器那样运作着, 它不断地抹去过去, 让具有历史深度的思想变得不可能。 这种消费主义的文明产生出一个永恒的当下。 当我们步入这个超级市场的时候, 我们觉得自己在那里看到的东西永远已经是最新的了, 而它们也会一直保持在当下的状态。这就是科技和消费与艺术和哲学之间最根本的差异。文化存在于档案库中——它们被保存在诸如图书馆、 博物馆和电影资料馆中。这些档案库并不消除过去,相反,它们创造出一个能够把过去和当下,并且有可能也可以和未来,进行对比的空间。艺术家或者知识分子就是游走在当下的日常现实和档案库之间的那个中间人。如此一来,所谓新也只能是在文化档案库的语境下来定义,而永远不会在“生命本身”中。
从这本书出版到现在已经过去25年了。 在这段时间里发生什么变化了吗?仔细一想, 也并不太多。 不一样的也许仅仅是:今天的博物馆、 图书馆和档案库都在经历着分崩离析——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缺乏维系它们的资源。而同时,互联网却成了最大的档案库。但问题是大多数互联网的所有者是私人企业,所以我们并不能够保证它能成为一个对公众负责的储存历史记忆的场所。所以,从本书问世到现在, 书中所讨论的话题能够展开的空间其实已经大大缩小了。 但是这个空间毕竟还在, 而书中的讨论也并没有完全消失在当今的传播之中。恩斯特·荣格曾写到, 当你要开始一段漫长的旅程之前, 最好是先将多余的行李卸下。如果我们的社会终将把所有历史记忆的包袱都卸下,那这本书也将变得不再有用。然而,我认为本书还没有到过时的时候,而我也非常乐意将它推荐给当代的中国读者。
鲍里斯·格罗伊斯
2017年3月
读到《论新:文化档案库与世俗世界之间的价值交换》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可能是一本关于文化研究的理论著作。但“价值交换”这个词又让它显得格外生动,不再是枯燥的学术堆砌。我尤其对“世俗世界”这个表述感到共鸣,它拉近了遥远文化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距离。我猜测,这本书大概会剖析那些被保存在各类文化机构中的“旧”事物,是如何在与我们当下的生活产生互动时,被赋予新的意义和价值的。这可能涉及到文化传播的策略,比如如何将晦涩难懂的古代典籍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普及读物,如何将古老的绘画技巧融入现代的视觉艺术创作,甚至是探讨某些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被重新诠释和商业化过程中,其文化内核是否依然得以保留。我也设想,作者可能会讨论到文化产品如何在市场经济中流通,它们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值是如何被市场、消费者以及社会认知所塑造的。更深层次的,也许这本书还会触及到文化身份认同的议题,当“档案库”中的文化元素与“世俗世界”的流行文化交织时,它们是否会改变我们对自身文化根源的理解,又或者,我们是否会因此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文化生命力与时代变迁之间深刻联系的洞见。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论新:文化档案库与世俗世界之间的价值交换》着实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新”这个概念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充满兴趣,尤其是当它涉及到文化事物时。文化档案库,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沉淀的智慧,而“世俗世界”则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喧嚣与实在。那么,这两者之间究竟是如何进行“价值交换”的呢?是信息的传递?还是思想的碰撞?亦或是艺术形式的转化?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种可能。或许,它会探讨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载体,如何将深埋其中的历史信息、艺术瑰宝,通过现代化的手段,以新的面貌呈现给大众,从而重新获得生命力和社会价值。又或许,它会深入分析在数字化浪潮下,那些曾经被尘封的文化遗产,是如何被重新发掘、解读,甚至被创作者们借鉴、解构,融入到当代设计、电影、音乐等各个领域,形成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揭示那些看似静止的文化符号背后,涌动的价值流动。我猜想,作者可能会运用大量的案例研究,从具体的文本、图像、甚至是声音出发,去阐释这种价值交换的机制,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中得以延续和升华。
评分《论新:文化档案库与世俗世界之间的价值交换》——仅仅是这个标题,就仿佛打开了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门扉。我无法预测书中具体的论证过程,但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它可能的图景。或许,它会像一个细致的考古学家,深入挖掘那些被珍藏在博物馆、档案馆、甚至私人收藏中的“文化碎片”,然后像一位敏锐的社会观察者,审视这些碎片如何在当代的社会经济土壤中重新生根发芽,被赋予新的生命力。我猜想,作者可能要探讨的是,那些曾经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明荣光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是否仅仅是一种静态的展示,还是一种动态的、可塑的资源?“价值交换”这个词,让我联想到各种形式的转化:可能是学术研究的深化,也可能是商业开发的潜力,更可能是大众文化消费中的一种新体验。我好奇,作者会如何解析这种交换的机制?是技术手段的革新,让古老的艺术品得以数字化呈现,吸引更广泛的关注?还是通过跨界合作,让历史故事融入现代叙事,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又或者,它会关注那些“世俗世界”的参与者,如何主动地从“文化档案库”中汲取灵感,创造出属于他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这本书的题目,似乎预示着一场关于过去与现在、精英与大众、理论与实践之间,精彩绝伦的对话。
评分当我看到《论新:文化档案库与世俗世界之间的价值交换》这个书名时,我的思绪一下子就飘到了那些古老而庄严的建筑里——博物馆、档案馆、国家图书馆。这些地方,仿佛是时间的长河中留下的精美“文化档案库”,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智慧。然而,它们并非只是静止的纪念碑。我隐约感觉到,这本书或许会揭示一种非常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过程:这些“档案”如何与我们如今的“世俗世界”发生联系,并且彼此之间进行着一种“价值交换”。我想象一下,也许是那些被陈列的古代器物,它们在被现代科技复原后,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虚拟现实的展览中,吸引了从未接触过历史的年轻人;又或者,是那些尘封的文献,被学者们重新解读,从中发掘出与当代社会问题息息相关的启示,从而引发公众的广泛讨论。“价值交换”这个词,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信息的单向传递,更可能是一种双向的互动,是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再生,也是现代社会对过去文化的再创造。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文化遗产鲜活的一面,打破那些刻板印象,让我们看到文化是如何在不断流转和碰撞中,保持其魅力与 relevance。
评分《论新:文化档案库与世俗世界之间的价值交换》——仅仅这个书名,就足够激发我极大的探索欲望。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堆积如山的珍贵文献、陈列在博物馆的古老器物,以及那些早已被历史长河冲刷过的艺术瑰宝。这些,无疑构成了我们珍贵的“文化档案库”。但更令我着迷的是,作者如何将目光投向“世俗世界”,以及这两者之间那看似抽象却又至关重要的“价值交换”。我猜测,这本书大概会剖析那些被束之高阁的文化遗产,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被重新激活、解读,甚至被赋予新的生命力。这是否意味着,一些被遗忘的传统手工艺,通过现代的设计理念得以重现,并且在市场上获得新生?或者,是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经典,通过通俗的解读和大众化的传播,重新影响了当代的思想潮流?“价值交换”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暗示着一种双向的流动,它不仅仅是文化内容向世俗世界的单方面输出,也可能是世俗世界对文化遗产的再理解、再创造,甚至是对其价值的重新定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突破性的见解,揭示文化如何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这种互动中,不断地更新自我,焕发新的光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