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学说及其历史影响

法家学说及其历史影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洪兵,诸葛忆兵 编
图书标签:
  • 法家
  • 法学
  • 历史
  • 政治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古代史
  • 学术著作
  • 理论研究
  • 韩非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751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245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典学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7
字数:4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法家学说及其历史影响》汇集当代国内外学界法家研究领域的专家,反映了全球视野下当代法家研究的新理论成果。

目录

《中国古典学研究丛书》序
先秦法家思想研究的若干问题
法家的发生逻辑与理解方法
战国法家在道论本体化发展中的理论贡献
开拓政治价值:政治德性与政治理性
论治国者的工匠精神
先秦法家政治正当性的理论建构
法家三期论
法家新说:老问题,新看法
从“社会工程学”角度再论《商君书》的政治
思想
“以刑去刑”:商鞅思想特点平议
天下与国家
——商鞅的政治哲学
参之以人,验之以物
——论韩非的刑名之学
《韩非子》的法哲学探义
——以中西比较哲学为进路
韩非的自私说
中国法家思想的内在道德
私德、公德与官德
——道德在韩非子法家学说中的地位
韩非“德”论的逻辑结构及其内部不自洽性
——兼论韩非是否有德治思想
再论商韩的人性论
《韩非子》为何不评价人性之善恶?
韩非之死新探
韩非交易机制的新制度主义解读
——以秦亡为切入点
再论法家学说与秦的指导思想之关系
——兼及秦亡于法家说的质疑
法主儒从:韩非法儒思想传统的历史考察
论晁错及汉初“新法家”
晁错死因的书写差异
——以《史记》《汉书》为中心
论陈亮军事思想的法家因素
——以“王霸并用”为中心
“法家学说及其历史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
编后记

精彩书摘

  《法家学说及其历史影响》:
  法家有没有理论?这本来不算个问题,法家讲了许多道理,宣扬法治,韩非还有法、术、势相结合的学说,这在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任何一本教科书上都有记载,怎么不是理论呢?不过,我说的不是这个意思。法家在阐述法治主张时的确研究了很多社会现象、政治现象,也的确讲了很多政治上的道理,这些在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的意义上,都不能说不是理论。可是,法家又确确实实搞学术和文化的大批判,确确实实主张愚民,甚至主张焚书坑儒,拥有这样主张的派别可能真心实意地搞理论吗?当然不能。不过,历史上又的的确确存在一些吊诡的现象。反对理论最为激烈的派别,有时对于所要反对的理论却不得不从理论上加以反对。不仅从理论上反对,而且在申明反对的理由的时候,又很有可能会不经意地推动了理论的发展。法家在本体思想上的表现可以看作是一个典型。
  过去,人们从情感上就倾向于否定法家、贬低法家,不愿意承认他们在理论上有什么贡献,这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在带有具体的现实内容和实际价值的学说上,法家的思想也的确很难作出什么有普遍意义的贡献。不过,对于有些纯理论问题,情况则略有不同。因为所谓纯理论问题,往往在感觉上脱离具体的社会内容和实际价值,对于维护君主~己私利的法家派别来说,在这样的理论上赢得胜利并不表明对于理论、学术、文化的重视和支持,也不表明对君主以外其他社会势力的利益的承认和肯定,所以,在纯理论上展开学术性的讨论,法家反倒没有什么顾忌。本体思想大概就属于这种纯理论的范畴。
  本体论是一个不好界定的概念,本文不打算作详细的学术性考证,只取其通行含义,即关于世界本原和事物本质的思考。我认为,凡是称得上理论家的,即使是在艺术、文化、政治、社会领域中,只要想做深层次的理解,就一定要上升到理论层次,到最后,就一定要在本体论上确立自己的根据,好像只有这样才可表明自己的研究是具有了普遍意义的。不可否认,古代中国人在思想文化上有寻求普遍意义的传统。比如,在诗歌上,赋,就需要有比、兴为衬托和辅助,以显示抒写的情景是有普遍意义的。在论说上也相类似,具体的论点往往需要用有普遍意义的说法来帮衬,以彰显有效性,这就是为什么在古代中国人的文章中譬喻方法大行其道的原因所在。世界的本原或事物的本质,就体现为能够起到这种作用的思想资源。法家要把自己对于法治的主张说透,也必然要在这种本体论的意义上找到根据。
  ……

前言/序言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于2005年10月,其建院宗旨乃是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学术作为教学与研究的对象。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学术,当下普遍称其为“国学”;从学科概念上厘定,我们称之为“中国古典学”。
  古典学学科源自西方,英文为Classical Studies,主要是指用语文学(philology)的方法来发现、整理和解读古代文明的经典作品,阐发其微言大义,揭示其文化精髓,厘清其起源和流变,进而发掘其现代意义。西方古典学最初是指对西方文明之古典时代(也即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经典作品的研究,后来则泛指以同样的学术方法对东西方文明之所有重要经典和传统文化的研究。在近代以来的西方学术体制中,古典学一直占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位置,不仅为不同文明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学术方法也被视为人文学术之各个学科的指导和根基。随着当代学科分类的日益精细,古典学也遭到相当程度的蚕食,但是在西方最著名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内,古典学依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以保留并受到高度重视,甚至可以作为一流大学的标志。近年来,西方学界不断疾呼“重归语文学”(ReturntoPhilology),倡导西方古典学所一贯秉承的语文学传统,强调古典学研究对于传承古代文明之精华和发挥传统文化之现代价值的重要意义。与此相应,古典学研究在西方学界呈现出明显的复兴之势。
《尚书》作为中国最早的史书,记录了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其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珍贵资料,更是中华民族早期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对后世的思想史、政治史、文学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尚书》的内容博大精深,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其价值: 一、 历史的真实记录与政治智慧的源泉: 《尚书》中的许多篇章,如《尧典》、《舜典》,以近乎神话的笔触描绘了远古时代的圣王明君,他们禅让贤能、励精图治的精神,为后世君主树立了理想人格的标杆。虽然其中带有传说色彩,但反映了早期社会对“德治”的追求,以及对君主道德伦理的重视。《盘庚》则真实记录了商王盘庚迁殷前的艰难决策,展现了他在危难之时如何团结民众、重振国威的领导艺术。这些篇章中的政治策略、执政经验,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夏书》、《商书》则直接呈现了夏商两代的兴衰轨迹,通过对政治事件、朝代更迭的记录,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政治制度的雏形、社会结构的特点以及统治阶级的运作方式。《周书》更是《尚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许多篇章,如《周公制礼作乐》的记述,反映了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巩固政权、稳定社会方面的卓越贡献。他制定的礼乐制度,不仅规范了社会秩序,更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基础,其影响绵延数千年。 《尚书》中对战争的描写,如《牧誓》、《武成》,揭示了战争的动因、策略以及对国家兴亡的影响,这为后世的军事家提供了研究战争的原始素材。《顾命》等篇章则记录了王位的继承、国家政权的交接过程,其中蕴含的关于政治稳定、权力传承的考量,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二、 早期思想文化的集大成: 《尚书》并非单纯的历史叙事,它承载了早期中华民族的思想萌芽与智慧结晶。《尚书》中反复强调的“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思想,深刻阐释了统治合法性的来源并非永恒不变的天命,而是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政治作为。这种“民本”思想的萌芽,为后世儒家“仁政”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尚书》中“敬天保民”、“尔无我欺,朕必不欺”等语,体现了对社会责任和人道关怀的重视。它告诫统治者要爱护百姓,体恤民情,只有得到民众的支持,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种朴素的民本观念,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尚书》中的“农事”相关记述,虽然零散,却反映了农业在古代社会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尚书》中的一些篇章,如《洪范》,更是包含了古人对宇宙、自然、社会万物的系统性认识,提出了“五行”、“八政”、“九畴”等重要的哲学概念,这些都成为后世中国哲学、科学思想的重要源头。 《尚书》中的语言风格质朴、庄重,其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仗等,对后世的文学语言发展产生了启蒙作用。许多成语典故,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问三不知”等,都出自《尚书》,至今仍活跃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 三、 对后世政治、文化、思想的深远影响: 《尚书》的政治思想,尤其是“德治”与“民本”的理念,贯穿了中国古代政治史。《尚书》中的许多政治原则,被后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奉为圭臬,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例如,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仁政”,就与《尚书》中的“敬天保民”思想有着天然的联系。 《尚书》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无数的诗歌、戏剧、小说都从中汲取灵感,塑造了许多不朽的艺术形象。《尚书》的许多篇章,因其深刻的道理和优美的语言,成为古代士人必读的经典,深刻影响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尚书》的哲学思想,特别是《洪范》中关于宇宙运行规律和政治管理的论述,对中国古代哲学、阴阳五行学说、乃至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洪范》中的“水、火、木、金、土”五行理论,不仅是哲学概念,也深刻影响了中医、天文学、占卜等领域。 《尚书》作为一部承载了丰富历史信息与思想智慧的古代文献,它的价值绝不仅限于历史研究,更在于它为我们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政治传统以及思想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窗口。它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品读、深入体悟的经典之作。 《尚书》的内容,就如同一个深邃的宝库,其价值需要通过细致的解读和深入的理解才能被充分发掘。它记录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但其中蕴含的关于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做人、如何认识世界的智慧,却穿越了时空的阻隔,至今仍能引发我们的共鸣与思考。 这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著作,以其独特的历史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宏大的古代世界,也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源头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路径。它教会我们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如何从先贤的智慧中获得启迪,如何认识到道德与政治的紧密联系。 《尚书》的价值,还在于其对后世学术思想的奠基作用。可以说,没有《尚书》,中国古代的思想史、政治史、哲学史都将是另一番模样。它所提出的许多概念和原则,成为了后世学术争论的起点,也成为了思想创新的基础。 因此,《尚书》不仅仅是一部古籍,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是中华民族精神 DNA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让我们得以追溯历史的源流,感受先民的智慧,并在现代的语境下,重新审视和理解那些古老而又永恒的价值。 它就像一面古老的镜子,照见了那个时代的辉煌与挑战,也映照出我们自身文化的根基与走向。通过研读《尚书》,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吾国”为何如此,也更能辨析未来发展的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对这类偏学术性的书籍有些畏惧,担心会读起来晦涩难懂,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他似乎在跟读者进行一场面对面的深入对话,语气亲切而不失专业性。例如,在解释一个复杂的概念时,他会用一个非常贴近生活的比喻来打通理解的难关,这种教学相长的方式,让我的学习过程变得异常轻松愉快。我甚至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加快了阅读速度,因为实在是太想知道作者接下来会如何解读下一个历史人物的命运。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没有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将他们置于一个充满人性挣扎和时代局限的环境中去考察,这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代入感和共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十分考究,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充满了分量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古代文献时的严谨态度,每一个典故、每一句引文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这对于需要进行二次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存在争议的历史评价时,表现出了罕见的平衡与克制,没有轻易站队,而是尽可能地呈现多方观点,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历史的复杂性。有一章专门对比了早期和晚期思想家的观点演变,那种细微的语义和侧重点的偏移,被作者捕捉得极其精准,显示出极高的学术敏感度。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学术质量毋庸置疑,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典范之作。

评分

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通史式”的学问梳理,它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知识体系框架,让我得以将过去零散阅读的历史碎片整合起来。我尤其赞赏作者在梳理不同思想体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继承关系时所展现出的高超的结构组织能力。他没有让这些思想成为孤立的节点,而是像编织一张巨大的网,清晰地展示了知识是如何流动、碰撞、演变,最终塑造了后世的政治文化景观。书中对某些概念的溯源考证工作做得极为扎实,甚至追溯到了更早的文献源头,这对于想要深究的读者来说,提供了极佳的起点。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思想上的远征,它带领读者跨越了时空的阻隔,去触摸那些伟大思想的原始脉搏。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哲学思想史上的瑰宝,我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才大致领略到它的博大精深。作者在阐述中国古代思想流派时,那种旁征博引的功力令人叹为观止。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个学派的观点,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社会根源和历史语境,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思想家们如何在激烈的变局中寻求治国安邦之道。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某个特定学派在战国时期不同国家间的适应性差异的剖析,那种细致入微的比较分析,让我对“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书中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即便是初次接触这方面知识的读者,也能被作者清晰的脉络所引导,不至于迷失在复杂的历史名词之中。那种仿佛置身于百家争鸣现场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同类著作难以企及的。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现代社会的一些基本治理结构。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几千年前的理论模型与当下最前沿的管理学或政治学理论巧妙地连接起来,让人不禁拍案叫绝。其中关于权力制衡与人才选拔机制的探讨部分,简直可以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手册的经典案例来研究。文字的驾驭能力也极其出色,时而如哲人般深沉凝重,时而又像一位老练的史家,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历史场景,使得那些枯燥的理论推演也充满了阅读的乐趣。我甚至在阅读过程中,多次停下来,合上书本,对着窗外沉思良久,思考这些古老智慧在今天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本书绝非仅仅是历史文献的梳理,更是一部充满现实关怀的思辨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