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位在国内国外知名早教中心工作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所记录的在十几年早教工作中遇到的育儿那些事儿。本书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分析,如“外婆才是妈妈”、“我其实不爱爸爸”、“出来玩打小朋友是要还的”、“被电子设备拐走的宝宝们”、“儿子,你不是我闺女”、“让我一次哭个够”、“咱家宝宝合群吗”、“你被宝宝挑衅了吗”,等等在早教过程中都会碰到的共性问题,帮助家长换个角度看问题,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除了真实案例分析,本书另一大亮点是,开创了宝宝的色彩分析方法,教家长们通过辨色宝宝,辨色自我,更有效地处理早教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
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父母从目前的育儿困惑中解脱出来,获得一些启发,同时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父母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在育儿这条路上少走一些弯路。本书适合所有愿意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有心父母阅读。
乐嘉倾情推荐,这本书没有空话和套话,只有问题和解决方法,从喂饭、睡觉、爱哭、熊孩子到兄弟姐妹相处,未必包罗万象,解决亲子教育中的常见疑难杂症绰绰有余。
yes 早教!是我从事早教行业十余年中读到的让我触动比较大的一本实战型育儿书籍。梦延老师用自己接触到的经典的实际案例充分展现了当下中国家庭教育环境的痛点,
中国的父母从不缺乏对孩子的教育,但却忽略了重要的教育环境之一,家庭!书中梦延老师说:“父母是孩子重要的老师,也是孩子终身导师之一”。该书中运用详细的实际案例
针对不同中国家庭组合模式,都给予了正确且详尽的带教方法,每一个阅读此书的父母,相信都会在其中某一个案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通过阅读此书,相信每一个父母都会勇敢的
对早教说出 yes!
——龄龙国际家庭成长中心 创始人 王樂
这些年见过不少亲子专家,像梦延这样具有海内外丰富经验的亲子教育专家颇少。他不仅能够将多年所学所悟在一次次大型行业论坛、峰会上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全国早教老师们,也能将这些专业知识点结合生活中家长们经常遇到的育儿难题融为一体,整理成让人通俗易懂好记的文字,编辑成书,提供给行业老师们和家长们深度学习。希望我们身边能有更多像梦延老师一样的教育专家,能分享更多的育儿方法和技巧,给天下父母一个正确的育儿引导。
—早幼教公社创始人 齐胜
第一部分 那些年我走进的家庭
l 外婆才是妈妈
l iphone 爸爸和大卡车儿子
l 姐抢的不是玩具是关注
l 我任命我要上幼儿园啦
l 我其实不爱爸爸
l 妈妈,别送我去精神卫生中心
l 我会一直支持我太太
l 儿子,你不是我闺女
l 出来玩儿打小朋友是要还的
第二部分 每天育儿那点事儿
生活篇
l 追着喂饭很无奈
l 我不要睡觉我要PARTY
l 你找你妈妈睡,我找我妈妈睡
l 被电子设备拐走的宝宝们
情绪篇
l 宝宝的情绪,你知多少?
l 让我一次哭个够
l 哭吧哭吧不是罪
l 当宝贝怨天尤人时
l 一切没有准备的分离都是不负责
社交篇
l 教宝贝管理社交圈
l 咱家宝宝合群吗?
l 大的不要让着小的
行为篇
l 今天教育孩子了吗?
l 我捣乱因为我需要被接纳
l 宝宝打砸抢为哪般?
l 你被宝宝挑衅了吗?
第三部分 早教中的性格大碰撞
l 我们是孩子想要的父母吗?
l 因色施教——入托入园不哭
l 别把自己的需求压给孩子
外婆才是妈妈
宝宝:建建 30个月 男孩子
参加家庭指导的照料者:爸爸妈妈和外婆
隔代教育是家庭教育中中国模式的特色之一。在这样的模式中,有典型的4-2-1模式,及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位宝宝的形式,也有2-2-1、1-2-1、2-1-1等多种模式。在隔代教育中有很多的利处,老人对宝宝无微不至的关心,二十四小时的全程陪伴。但于此同时也会带来由于过分宠爱和未更新的带教方法,而造成的宝宝任性亦或是发展滞,以及后续父母自己带的时候,缺失带教经验等等相应问题。在我接触的诸多隔代教育案例中,总是会让我想起建建一家。
在和建建家庭进行咨询前,我召集了建建的带班教师进行基本的情况了解。“尖叫不停的尖叫,只要不满足需求就是尖叫和哭闹。”琪琪老师绘声绘色地描述一次由于上课小朋友要归还玩具时候,建建不愿意归还的行为表现。“还有就是上课都是外婆进来陪伴,我看到有几次妈妈要进来陪建建上课都被外婆阻挠了”莹莹老师补充道。老师们你一言我一语,最后总结一下就是三十个月的建建互动沟通基本靠手指,语言交流很少,脾气非常急躁,带教模式为1-2-1,外婆主导爸妈跟班。我开始期待见到这个家庭特别是外婆。
周末天气晴朗,如约来到早教中心,没有多久建建一家就走进办公室,外婆在前,建建大熊抱外婆,爸爸妈妈跟在后面。坐下来后,还没等我开口,建建就开始一边尖叫一边指着门,外婆只要有坐下的意向,尖叫声就升三级。爸爸实在受不了了就和建建说“爸爸带你出去玩好吗?”建建像完全没听到一样,尖叫声更加刺耳并开始伴随哭闹,虽然在外婆怀里但整个人都快要奔出去了。妈妈又问了一次,换来是同样刺耳尖叫和更大声的哭闹。我知道他想让外婆带他出去,但习惯了用尖叫和哭闹表达需求,不知道如何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外婆终于出动了,“好了好了,阿婆带你出去,阿婆带你出去。”瞬间尖叫声减弱,哭闹声停止。外婆回头又和爸爸妈妈说“你看你俩带不了,还是我来,你看不哭了吧!”建建“成功”达到目的。于是爸爸妈妈看着外婆和建建的背影,无奈地叹了口气。
看着这一家我大概有了基础判断,基本上是老人把外孙当成了儿子带,建建出现了情感错位把对妈妈的依恋投射到外婆身上。外婆将所有情感和关注都放在建建身上,而孩子的依恋也让外婆有非常强的满足感和被需要感。但外婆忘记了建建是外孙不是儿子,她的女儿和女婿需要学习如何做父母而后,和爸爸妈妈的沟通也正如我的最初评估。
“老师,我家岳母管的实在太多,她觉得我们带不好孩子,什么都要听她的,我们要是管管孩子,孩子哭了就说我们虐待孩子。我平时只有周末有时间,想单独带孩子出去走走,老太太也不放手,说孩子会生病。我们两口子就只能在家打打下手,给孩子洗洗衣服换换尿布,我岳母要陪孩子玩。有时候觉得老人带孩子也不容易,周末让他们休息,孩子和我们睡,孩子一定刚开始不适应会哭闹,一哭闹还不等我们哄,老太太就开门说我们带不了,孩子要她。现在三十个月了话不会讲,脾气很大,也不和其他小朋友玩,每天就粘着他外婆,这眼看明年就上幼儿园了,可怎么办?”爸爸一口气不停地表达了他的不满和担忧。我看看妈妈,妈妈只是微微地点头,轻轻地说:“我妈这个人很强势,我父亲过世早,我有了孩子她才来上海,我们在上海也没什么亲戚朋友。我妈的确是把所有的关注都放在建建身上了,建建也的确离不开她。”我反问了一句:“如果有一天需要你们自己带建建,你觉得你们可以吗?”爸爸没有任何地犹豫说:“辛苦点,刚开始不适应但一定可以。”而我转身看看妈妈,妈妈沉默了,说:“我妈离不开建建,建建也离不开我妈,我弄不了这孩子。”我把问题明确了一下说:“我说的是加强父母和建建的亲子关系,外婆由主导变为辅助,这是否是你们想要的家庭带教模式?”爸爸听后频频点头,妈妈听到不是完全自己带也松了口气。确定了目标的一致性,我需要了解孩子的作息时间、兴趣爱好、脾气秉性以及各方面发展情况,这样的基本信息了解,会帮助育儿咨询师了解是因为带教人的带教方式出现问题造成孩子的发展和行为问题还是孩子本身的发展问题。
接下来就是要对主要带教人和孩子的互动方式进行观察与评估了,进一步判断是带教问题还是孩子自身发展问题。“好吧,接下来我们需要一起到游戏区,我需要你们和外婆一起和建建进行玩耍互动,时间是十分钟,就当我不存在,我会进行一些记录,待互动后我们再进行沟通。爸爸兴冲冲地向游乐场走去,而妈妈似乎有些犹豫......
走进外场,就看见建建一边尖叫一边哭,眼睛一直盯着旁边小朋友的玩具。外婆一边抱着他一边哄,“等下阿婆出去给你买,我们玩这个好吧!” 建建哪里罢休,身体向外奔,脸憋的通红。爸爸问了下情况,原来是其它宝宝在玩玩具,建建非要,小朋友不给,于是大发脾气。爸爸想尝试注意力转移,爸爸在不远处,拿了一个玩具叫建建来玩,建建忽视爸爸,继续尖叫。这哭闹尖叫声持续了十五分钟,毫无减弱的趋势。爸爸意识到了问题,这十五分钟,妈妈和外婆一直希望能够哄建建高兴,但这样却让建建脾气更大。于是爸爸走到外婆身边说:“妈,把他放下吧!哭会儿就好了。” “那哪里行,等下哭坏了。” 外婆继续抱着建建。建建的妈妈在旁边不作声。爸爸推了妈妈胳膊一下,暗示妈妈去和外婆沟通。“妈,他这么闹不是个事情,您让她下来待会儿玩玩别的,没准等下就不哭啦!”妈妈终于开口了。接下来小两口极力说服着外婆,可换来的是外婆的情绪爆发。外婆硬生生地将建建的双手扒开,孩子瞬间从外婆的身体滑落到地面。这下小家伙不干了,哭闹着双手抓着外婆的衣服追着外婆。爸爸这个时候是又急又气,一把把孩子拉过来,试图通过硬性分离来结束这个过程。
看着眼前这一幕,我知道如果此刻再不介入,就会演变成建建无休止的哭闹和爸爸和外婆的争吵。于是我快步走向前,示意爸爸放开建建,被放开手的那一刹那,建建飞奔到外婆面前,仰头看着外婆,那眼神是在乞求外婆将他抱起,而外婆也已经是眼泪在眼睛里打转。虽然外婆的处理方式欠妥,但孩子在和其它小朋友互动中受挫,主动找自己最依恋的人寻求情感安慰是没有错的,只是情绪平稳后再教育的方式外婆需要提升。我蹲下身,在建建旁边说:“建建刚刚没拿到想要的玩具很伤心,现在想让外婆抱抱,是吧!”(孩子的任何情绪都可以被接受,但不是任何行为都可以被接受。在和孩子讲道理做规矩前,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可以是语言的接受也可以是肢体动作的接受,这其中也包括家长自己的情绪) 建建听到我说的这句话,瞬间哭声降低了一个级别。我示意外婆抱起他,拍拍他的后背,但不要讲话,此时父母也不允许干预。大概过了十分钟,建建的情绪逐渐平稳,妈妈上前想抱过建建,建建推开妈妈。“你就别招他哭了,我哄就行啦!”外婆一句话就让妈妈瞬间后退三步。
看到老人和孩子情绪稳定了,就可以进行到教育观念分享过程。我向前告诉外婆,外婆安慰建建是对的但还是要让建建学习如何和小朋友相处并且遇到挫折伤心的时候不能总是用哭来解决问题。我本以为老太太也会给我吃个闭门羹,但以下的话却也让我感到老人的担忧和无助。“老师,这孩子最近特别难带,脾气倔,还不讲话,什么都要顺着他否则一哭就是半个小时一个钟头,我怕他出汗然后感冒,就顺着他。他爸妈忙又不会带孩子,我这老了以后也带不动了。”外婆向我开始诉苦。(老人带教中的两大原则:不哭和不生病)我蹲下身,仰着头继续和外婆沟通:“外婆您是很辛苦的!这一天二十四小时带孩子,年轻人都吃不消!那外婆,现在您女婿和女儿不会带孩子,等您老了,他们还是不会呀?建建和您这么亲,那个时候建建和他们不亲,他们更带不了,那怎么办?”(和老人沟通教育观念最重要的是认可他们的付出并认可孩子和他们的关系)外婆沉默了一会儿,这个时候建建的哭闹也基本停止了。我示意外婆抱着建建走近刚刚“惹”他哭的哥哥旁边,让外婆问建建是否是想要哥哥手里的玩具,建建不语但眼神直勾勾地盯着哥哥手里的玩具。我示范给外婆看,友好地和对方说“小哥哥的玩具可以给我玩一下吗?”对方家长很是配合,将玩具递给了我。于是我示意外婆用同样的语言和方式和我沟通,建建小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焦急地等待着我的回答,我爽快地将玩具递给建建,让他明白有需求用语言沟通而非哭闹解决。拿到玩具的建建破涕为笑。(当宝宝尝试用正确的方法社交互动时,尽量创造积极的互动方式和互动结果,建立孩子对正确行为方式的认知和提升自信心)
观察和评估结束后,接下来需要对整个家庭进行家庭教育方案制定与追踪计划,我需要和爸爸妈妈还有外婆进行后续方案的制定。建建的行为表现和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提升并非孩子自身生理发展问题而主要原因在于家长带教方式的问题,而后续解决带教方式问题需要父母全力配合。
于是帮助建建加强与父母的亲子依恋关系是第一步。根据建建的情况可以看到孩子与外婆的依恋关系非常强,出生后外婆二十四小时全程陪伴,而妈妈只是承担了哺乳,爸爸承担了赚钱养家保障家庭生活运转的责任。父母在建建的成长中缺失了很重要的两部分:陪伴和教育。目前的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外婆的强势、对子女带教缺乏信心以及外婆个人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因为父母不够主动,早些时候图省事,缺失了与孩子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期。孩子的情感过渡不能强硬,需要循序渐进,因此建建家庭的教育方案要从三方面着手:
全方位家庭教育指导
1.观念认知指导
观念上爸爸妈妈要清楚认知父母的责任,孩子终有一天需要他们独立带教,早期亲子关系建立对孩子身心发展和日后的成长过程中的沟通都起着关键作用。父母下班及休息日主动承担建建的生活起居照顾。很多家长都觉得自己下班只要陪孩子玩就够了,殊不知生理需求是孩子的第一需求,在这个照顾的过程中会让亲子关系加深,也更让父母了解孩子的脾气秉性
外婆观念上要认知建建是外孙而不是儿子,儿女需要学习带教方式,外婆需要逐步由主导变为辅助。帮助外婆建立社交圈,让外婆精力适度分散并充分享受属于她的晚年生活。早教中心课程,平时外婆带,周末爸爸妈妈。平时上课回来,外婆把课程学习单回家供父母帮助建建复习。
2.发展评估与带教方式指导
1)语言发展
在游戏活动中坚持用“语言伴随和联合注意”的基本方法,并鼓励建建用语言表达需求,从单字开始,然后家长逐步延展,在6个月内达到同龄小朋友水平。
2)情绪表达
“哭闹并不等于满足需求”,接受孩子情绪的同时引导建建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并学会面对不同情绪的处理方式。生气不等于丢东西、挫败不等于打人、伤心不等于尖叫。通过3-6个月时间改进目前哭闹无休止的行为表现。
3)作息调整
通过一个月的时间,逐步建立标准的“三餐、两点、两户外、一午睡的”作息时间,为进入幼儿园做铺垫和准备。
4)早教课程
课程添加“绘本阅读课程”与“创意美工课程”,提升建建对阅读的兴趣从而在阅读中习得语言,另一方面通过创意活动提升建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朋友的互动社交能力。坚持上课3-6个月
3.效果提升原则
父母和外婆与建建的互动原则:一致和持续。对于以上建立的教育方案,在执行中必须保持一致性。另外任何孩子的行为发展变化和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第一原则执行的越好,效果呈现时间会越短,否则效果呈现时间会很慢甚至教育方案实施失败。
咨询结束后,望着这一家四口的背影,感触颇深。家长改变一分,孩子改变一百分,只要建建的父母愿意积极参与、老人积极配合,我相信建建的进步将是突飞猛进的。后来我发给了爸爸一条短信:
和外婆说:孩子成长中放手才是一种爱,未来的路需要他们自己走,陪伴只是暂时的,他们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做爸爸妈妈,外婆要学会享受属于自己的晚年生活。
和妈妈说:妈妈要长大,不再依赖外婆,努力学习和建建一起生长
和爸爸说:肯定外婆的付出,鼓励妈妈成长,在为家庭奔波奋斗的同时多给家庭一些时间,因为让我们奔波最大的原动力来自这里,让我们奔波的最大希望也在这里,期待建建的进步,一个月后见!
……
我一直认为,早教的核心在于“启发”,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提供一套僵化的、标准化的教育流程,而是更侧重于引导家长如何观察和理解自己的孩子,并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来制定最适合的早教方案。书中提出的“观察力训练”和“提问技巧”,对我来说特别受用。我学会了如何通过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来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并用巧妙的问题来引导他们思考。我发现,当孩子被鼓励去探索和思考时,他们的学习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而且,书中提倡的“玩中学”理念,是将学习融入到孩子日常的游戏和生活中,这样既不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又能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我尤其喜欢书中介绍的那些“创意游戏”,它们不需要复杂的道具,只需要家长一点心思,就能和孩子一起玩得不亦乐乎,同时还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本书让我明白,早教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更是为了让他们成为一个热爱学习、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人。它让我看到了育儿过程中更多可能性,也让我对自己的育儿能力更加自信。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早教这件事是有点抵触的,总觉得孩子那么小,应该让他们自由自在地玩,过早地进行“学习”会不会扼杀他们的天性?但是,自从我翻阅了这本书,我的想法彻底改变了。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早教并不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在玩乐中引导孩子探索世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书里介绍的那些活动,都充满了趣味性,孩子根本不会觉得是在“学习”,而是像在玩游戏一样。而且,这些游戏的设计非常贴合孩子的成长特点,能够帮助他们逐步发展各项能力。我最感动的是,这本书强调了家长在早教过程中的陪伴和引导作用,它不是让你把孩子丢给书本,而是要你积极参与其中,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学习。我感觉自己好像重新认识了我的孩子,看到了他身上我之前从未发现过的闪光点。通过书中的方法,我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也变得更加顺畅,关系也更加亲密了。我现在非常享受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过程,感觉这不仅是在教育孩子,也是在丰富我自己的生活。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明白了早教的真正意义,也让我成为一个更懂得如何陪伴和引导孩子成长的父母。
评分我一直对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有浓厚的兴趣,也读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是,很多书要么理论性太强,读起来晦涩难懂,要么就是过于理想化,不太符合现实家庭的教育环境。直到我看到这本书,才觉得眼前一亮。它用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复杂的育儿理论和科学的早教方法解释得清晰易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儿童发展阶段的细致分析,让我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和需求。书中提供的那些“游戏化”的学习方法,简直是太棒了!它们不仅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比如观察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等。而且,这些游戏的设计都非常巧妙,能够根据孩子的不同反应进行调整,既有挑战性又不至于让孩子产生挫败感。我尤其欣赏书中强调的“鼓励式教育”理念,它让我认识到,赞美和鼓励对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不再只是关注孩子的错误,而是学会去发现和放大他们的优点。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导师,不仅给我带来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对育儿的看法,让我更加自信和从容地面对育儿的挑战。
评分我是一位职场妈妈,平时工作已经非常忙碌,回家还要照顾孩子,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我一直希望能够更有效地陪伴孩子,但又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及时雨,为我指明了方向。它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且易于操作的早教方案,让我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地发挥陪伴的效果。书中的很多建议都非常接地气,考虑到我这种忙碌家长的实际情况。例如,它提倡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早教元素,不用特意腾出很多时间,而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就能完成。我发现,仅仅是每天和宝宝一起读绘本,或者在他玩耍时进行一些简单的引导,就能看到孩子在语言能力和动手能力上的明显进步。这本书还强调了亲子互动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互动建立起孩子和父母之间深厚的情感连接。我以前觉得早教就是教孩子认字、算数,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兴趣、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全面的早教概念,也让我对如何与孩子相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现在,我不再感到那么疲惫和焦虑,反而觉得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是如此美妙和充满乐趣。
评分这本书真是太神奇了,我家的宝宝自从看了它之后,进步简直是肉眼可见!以前他注意力总是很难集中,看什么东西三分钟热度,我真是操碎了心。自从引入了这本书的理念和方法,我发现宝宝的专注力有了质的飞跃。书里介绍的一些小游戏和互动方式,特别有趣,而且设计得非常巧妙,能牢牢抓住宝宝的眼球。比如,书中提到的那个“颜色配对”的小游戏,刚开始我还担心宝宝会觉得枯燥,没想到他玩得乐此不疲,还主动要求我陪他玩。更让我惊喜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宝宝的认知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现在能准确地说出很多物品的名称,甚至还能理解一些简单的指令。这让我感到无比欣慰,感觉我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这本书不光是教会了我怎么做,更是让我看到了宝宝身上无限的潜力。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宝宝智慧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我真心觉得,每个有宝宝的家庭都应该拥有一本这样的书,它会为孩子的成长之路增添无数的色彩和惊喜。而且,书中的一些育儿理念非常科学,能帮助我们家长更理性地看待孩子的发展,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焦虑。我之前一直很担心宝宝输在起跑线上,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重要的是引导和陪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