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 我要做自己

妈妈 我要做自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巨 著
图书标签:
  • 成长
  • 亲情
  • 自我认知
  • 家庭教育
  • 母女关系
  • 青春期
  • 独立
  • 自我探索
  • 女性成长
  • 心灵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977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5285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9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0-18岁孩子的父母,尤其是受困于亲子关系的妈妈们
1. 每个孩子都是孤品,让孩子成为自己。
2. 北大心理学家庭教育专家、新教育领军人物林巨,写给妈妈和孩子的成长必修课。
3. 16年教育手记、29个家庭故事,一本书让你走出教养误区,重塑家庭爱的环境。

内容简介

当一些家长纠结于各种教育理念和方法孰优孰劣时,本书作者将东方文化之精粹娴熟地运用到家庭教育中,倡导亲子教育的核心是不要一味地追求精到的方法和技巧,唯有内心的需要,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地方。
本书分为四部分,作者倡导的家教方法,就是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环境、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管理情绪问题、尊重和保护孩子的本性。通过讲述自己以及妻子和女儿之间的故事,渗透自己的教育态度,传达“无分别的爱”生命教育理念。

作者简介

林巨
畅销书作家。北大心理学系毕业,花径教育机构创始人,“无分别的爱”理念开创者,将家庭教育与生命成长相结合的家庭教育专家,中国新教育的领军人物之一。
先后担任过北京电视台《家有儿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节目嘉宾;《妈咪宝贝》《母子健康》等育儿杂志的专栏作家;中央电视台、优优宝贝频道以及众多媒体的特约专家。
林巨代表著作有:《妈妈,请这样爱我》《妈妈,我可以这样吗》《妈妈,我是你想要的孩子吗》。其中,《妈妈,请这样爱我》入选为2013年十大家庭教育图书。

新浪博客:无分别的爱
新浪微博:@林巨老师无分别的爱
微信公众号:无分别的爱

目录

第一章 提供环境,让孩子做独立的自己
生命总是值得信任的,但前提是:不管她怎么样,我们都选择尊重、理解和信任。这就是无分别的爱。
01有时候,教导,就是打扰——游戏的故事...002
我们只是提供必要的环境,然后,让自己消失。
02百依百顺和八依八顺——购物的故事...010
一个充分满足的孩子,内心是自由的。一个内心自由的孩子,必然是理性的。
03远离温柔的控制——威胁的故事...022
允许孩子做真实的自己,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律展开自己的真实生活。
04生命总是值得信任的——拒绝的故事...030
尽量接纳、尽量顺应、尽量帮助。不夹杂任何成人自以为是的成见和情绪。
05学会爱自己——婉转的故事...042
当我们不会爱自己,我们就会依赖别人来爱自己,我们就会向外界索爱。
06不要用方法捆住孩子的手脚——方便的故事...051
教育的精髓和关键,是清空我们的心灵。
07重塑家庭环境——袜子的故事...060
任何时候,天使,都是最有竞争力的群体。

第二章 满足需求,让孩子做成熟的自己
精神上、心理上,无限满足,无限地尊重、理解和信任。物质上、生理上,充分满足,充分地尊重、理解和信任。
01满足了就心安了——冰淇淋的故事...070
满足了,就放下了,就不执着了。
02充分的陪伴——动画片的故事...079
教育真正的精义,是心灵的需求。
03唤醒孩子的意志力——等待的故事...085
一个充分满足的生命,不会执着于很容易满足的事物。
04寻找生活的追求——吃饭的故事...094
习惯也好,适应社会也好,是生命的本能,不需要刻意去培养。
05和自己的心在一起——审美的故事...102
一个生动的人,一个完整生长的人,才有深刻的审美力。
06接纳孩子的“任性”——光脚的故事...109
让她顺着自己的本性走,顺着自己的节奏走,一切都会圆满!
07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耳光的故事...118
活出真实的我,活出真实的人生,是生命最高的追求。
08心无恐惧——没事的故事...130
如果一个人做事情的主要动机和目标,是为了避免恐惧,好可怜。

第三章 管理情绪,让孩子做真实的自己
孩子在幼年时期,就具备了我们成年后穷尽一辈子都学不会的“情绪管理”能力。你若能给予孩子无分别的爱,允许孩子充分地哭,他则会在生命中永久地保持住这份能力。
01宣泄积攒的情绪垃圾——哭闹的故事...142
把所有的失败、挫折、惊恐所积攒下来的创伤,随泪水而挥发殆尽。这就是情绪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02哭闹不需要理由——主动的故事...149
无论是被动哭闹还是主动哭闹,越被允许和接纳,生命的情绪管理能力就越强大、越完
备。
03让孩子做真实的自己——打人的故事...157
尊重每一个生命真实的人性,鼓励每一个生命做真实的自己。
04与情绪和解——生气的故事...165
从允许自己生气开始,到允许孩子生气,允许家人生气。慢慢地,学会正确地生气。
05等待和抓住教育时机——服从的故事...175
只要和孩子的心在一起,和自己的心在一起,就自然可以通透地认识和把握教育的时机。
06平衡我们的爱——睡觉的故事...183
我们千万不要去做完美的父母,正如,我们千万不要去培养完美的孩子。
07全然接纳——故事的故事...192
不要求的教育,远比要求的教育,要难上太多。

第四章 尊重本能,让孩子做自由的自己
真正的教育,就是要帮助生命,在灵魂深处,牢牢建立这样的信念:我,没有问题!方式方法,也没有问题!外面的世界,也没有问题!
01让孩子自由成长——魔鬼的故事...200
人在自然和自由的状态下,身心是最健康的。
02内心的自由——成长的故事...206
只是理解,只是允许,只是肯定,只是满足……一句话,全然接纳。
03尊重人性的需求——脏话的故事...215
理解接纳,允许孩子习得,允许孩子通过这个建立内在的力量感、掌控感和安全感。
04珍惜孩子爱的能力——识字的故事...222
教育其实很简单,不要去破坏就好了。
05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交往的故事...231
要在这辈子,斩断这生命中无尽的枷锁。
06正确投放生命的力量——征服的故事...240
一切皆取决于:我们是怎样认识自己的生命,怎样认识孩子的生命的。
07保有孩子的本能和本有——满意的故事...249
当你拥有分别心,能量就会凝固下来。

精彩书摘

林老师寄语

香香的专注能力,经常让我们惊诧:
比方说玩积木,常常一个人玩半天;
画画,同样能画半天,虽然谁也不知道她在画什么,不过现在已经能画出脸上的五官了;
看书,在妈妈给她做的舒服的图书角里,一个人窝在那能看半天,虽然经常书都是拿倒的,但是她明显是极其自得其乐;
有时候拿着书自己给自己讲故事,讲的也不是这本书上的,但是管它呢,她自己很陶醉,甚至可以说是很沉醉;
有时候则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唱歌,唱半天,她现在已经会唱很多歌了,也没有人专门教她,不知道她是怎么学会的。
……
生命总是让我们惊诧不已。
总结一下,我和她妈妈,都做了什么呢?
其实,不是我们做了什么,而是我们没做什么。我们很少打扰孩子,同时,我们也很少教导孩子。我们只是提供必要的环境,然后,让自己消失。
也许,(尽量)不打扰,大家是比较容易理解和认同的。但是,(尽量)不教导,大家的理解和认同,就会难好多。
我想跟大家分享:绝大多数时候,教导,其实就是打扰。
正如子子奶奶,她并不认为自己是在打扰孩子,而是在进行必要的教导。您呢?估计您也不会认为自己是在打扰孩子,也会认为自己是在教导孩子。难就难在这里:每个人都会不知不觉地认为自己是在“教导”,而不是“打扰”。你我,都是这其中的一员。
意识到这一点,才是真正转变的开始。
所以,关键不是(尽量)不打扰,而是(尽量)不教导,教导就是打扰。
教导和打扰无别,这就是无分别的爱。少教导,也少打扰,这就是和心在一起的教育。
生命教育,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我们一定要小心。
那么,专注力应该怎样培养?在我们看来,只要做好上面这些,就可以了。
再啰唆几句:
心无法安静下来,专注力、思考力是绝对难以生长出来的。反过来,专注力、思考力要生长出来,就必须要孩子的心宁静下来。真正的专注力和思考力,是心灵的能力,不是大脑的能力。
心怎么宁静下来?
让孩子专注地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情,不乱加打扰。让孩子按照自己的逻辑和节奏生长,不乱加教导。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踏踏实实地和自己的心在一起。
如此,心自然就宁静下来了。
不打扰相对容易,不教导却很难做到的。
那么,就让我们少一点,可以吗?孩子们会感激我们哪怕是些微的转变的。
否则,在生命最关键的时期,能力生长不出来,就会不知不觉被破坏掉,且很难在之后获得弥补,这实在是生命成长中最悲哀的事件之一。
希望借助这篇文章,我们能互相提个醒,努力避免之。
现在,香香7 岁,上小学,开始有作业了。她写作业的时候,累了就打开电视看会动画片,放松放松,看得差不多了就按暂停键,再继续写作业。
专注地看动画片,专注地写作业,轮流进行,自由出入,不仅互不妨碍,而且相得益彰。
《妈妈,我要做自己》 一场关乎灵魂觉醒的生命之旅 在一个看似平静而寻常的家庭中,年轻的艾莉亚,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内心敏感细腻的女孩,正悄然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蜕变。她如同破茧而出的蝶,挣扎着想要挣脱束缚,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这不是一个关于叛逆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成长、关于自我认知、关于如何在这个复杂世界中找到立足之地的真挚叙述。 故事的开端,我们跟随艾莉亚的视角,感受她身处一个由爱与期待编织成的温柔牢笼。她的母亲,一位深爱女儿、将所有情感寄托于女儿身上的传统女性,无时无刻不在为艾莉亚规划着她认为最“正确”的道路。从学业的选择,到兴趣的培养,乃至社交圈的构成,母亲的意志如同无形的丝线,紧密地缠绕着艾莉亚的生活。这种爱,浓烈而又充满占有欲,它让艾莉亚感到安全,却也渐渐扼杀了她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渴望。 艾莉亚并非不知感恩,她深知母亲的良苦用心。然而,每当她试图表达自己的想法,尝试一些与母亲设想不符的路径时,总会遭遇无形的阻力——可能是母亲不经意的叹息,可能是她眼中的失落,亦或是直接的担忧和劝诫。这些“爱”的表达方式,在旁人看来或许是母爱的伟大体现,但在艾莉亚的心中,却逐渐堆积成一种沉重的负担。她开始怀疑自己,质疑自己的判断,甚至开始模糊自己究竟是谁。 转折点发生在一次偶然的经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艾莉亚在尘封的阁楼里翻出了一本泛黄的旧相册。照片里,她的母亲年轻时曾有过一位挚友,她们一起笑,一起疯,留下了许多充满野性和自由的照片。更令艾莉亚惊讶的是,在相册的夹层里,她发现了几张母亲年轻时创作的画作,画风大胆奔放,色彩浓烈,与她现在看到的循规蹈矩的母亲判若两人。那些画作中流露出的蓬勃生命力,仿佛在诉说着一个被压抑已久的故事。 这个发现如同一颗种子,在艾莉亚心中悄然发芽。她开始偷偷观察母亲,试图在母亲的言谈举止中寻找年轻时的影子。她发现,母亲身上并非没有曾经的梦想和激情,只是它们被生活的重担和对女儿的“责任”一点点磨平了棱角。她看到了母亲眼角眉梢的疲惫,看到了她为家庭牺牲的无奈,也看到了她内心深处隐藏的遗憾。 这促使艾莉亚开始反思,她的人生是否也将在同样的轨迹上重复?她是否也要等到年华老去,才追悔莫及?她对自己内心深处那个渴望冒险、渴望创造、渴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体验世界的“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她开始尝试着去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 她鼓起勇气,向母亲表达了自己想要学习摄影的愿望。这与母亲规划的“稳定”职业方向截然不同,母亲的反应出乎意料地强烈。她试图用各种理由劝阻艾莉亚,担忧她未来的生计,质疑她是否能在这个行业立足。艾莉亚第一次感受到,自己与母亲的期望之间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然而,这一次,艾莉亚没有像往常一样退缩。她开始默默地为自己的梦想做准备。她利用课余时间,自学摄影知识,用最简单的设备进行拍摄。她将镜头对准身边那些被忽视的美好,对准那些不被定义的生命。她用照片记录下自己的观察,记录下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随着摄影技艺的进步,艾莉亚的作品开始在一些小型展览中获得关注。她通过镜头,看到了更多不同的生活方式,接触到了更多独立而有思想的人。她开始明白,“做自己”并非与世界为敌,而是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艾莉亚也开始尝试与母亲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她不再是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而是试图让母亲理解她内心的感受,理解她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我实现的渴望。她将自己的摄影作品展示给母亲,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让母亲看到她眼中的世界,看到她独特的视角。 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母亲的观念根深蒂固,她很难一下子接受女儿与自己预设的人生轨道不同。她担心,她不理解,她甚至感到一种失落,仿佛女儿正在逐渐远离她。艾莉亚也经历过沮丧和自我怀疑,她曾问自己,这样做是否真的值得?是否会伤害最爱自己的人? 然而,当她看到自己因为坚持梦想而焕发出的生命力,看到那些因为她的作品而受到触动的目光,她知道,她不能放弃。她相信,真正的爱,不是将对方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模样,而是给予对方自由去成为ta自己。 故事的结尾,并非是大团圆式的完美结局,而是走向一种更成熟、更理解的和谐。母亲并没有立刻完全接受艾莉亚的选择,但她开始试着去理解,去倾听。她看到了女儿眼中的光芒,感受到了女儿在追求梦想时的那种坚定和快乐,这比任何“成功”都更让她动容。她们之间,仿佛隔着一道无形的墙,但那堵墙,正在一点点地变得透明。 《妈妈,我要做自己》不仅仅是一个女孩追求梦想的故事,它更是一个关于母女关系的深刻探讨。它触及了代际之间的沟通困境,触及了社会期望与个人价值实现的冲突,触及了父母之爱中可能存在的束缚。它告诉我们,成为自己,需要勇气,需要坚持,更需要找到一种与身边最重要的人和谐共处的方式。 这个故事,旨在引发读者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反思:我们是否在被无形的“期待”所裹挟?我们是否还有勇气去聆听内心的声音,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那片星空?它鼓励每一个在生命旅途中感到迷茫、感到压抑的灵魂,勇敢地迈出“做自己”的第一步,去探索,去创造,去活出那个独一无二的精彩。 本书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活化的场景。读者将跟随艾莉亚,一同经历她的成长阵痛,一同感受她内心的挣扎与喜悦,一同见证一个年轻生命如何破除藩篱,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这是一个关于爱,关于自由,关于生命本质的动人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我最开始的期待是一个关于“独立”或者“自我觉醒”的故事,但实际阅读的体验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复杂。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做自己”定义为反抗和独立,而是深入探讨了“做自己”背后所包含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包括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理解家庭的羁绊,以及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寻找平衡。书中的情节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主人公经历了许多挫折和迷茫,但正是这些真实的困境,让她的成长显得更加可信和有力量。我特别被打动的是,作者在描写人物内心挣扎时,使用了大量心理学的洞察,但又不会显得枯燥乏味,反而让人物的每一个选择和行为都显得合乎情理,充满深度。那种在看似平静的生活表面下涌动的暗流,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读一个故事,更像是在和一位老友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从她的经历中汲取力量,获得启示。它让我重新思考了“成熟”和“独立”这两个词的真正含义。

评分

我很少读到这样一本能够引起我强烈共鸣的书,它像一个知己,用一种极其温柔且充满理解的方式,说出了我内心深处那些难以启齿的感受。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轻易地穿透表面的浮华,直抵人性的核心。故事中的主人公,她的每一次犹豫,每一次挣扎,每一次微小的胜利,都像是我自己生命旅程中的一个缩影。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情绪的描绘,那些微妙的、复杂的情感,她能够精准地捕捉并传达出来,让读者感同身受。这本书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但它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可能性,一种在不确定中寻找方向,在困境中保持希望的可能性。它让我意识到,所谓“做自己”,并不是要与世界为敌,而是要与自己和解,接纳自己的全部,然后才能真正地,有力量地,去拥抱生活。这本书是一次心灵的疗愈,也是一次对自我探索的邀请,它让我们有机会停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重新认识那个真实的自己。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它像一本陈年的老酒,初尝时或许有些寡淡,但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醇厚的韵味。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她用一种非常细腻且富有画面感的方式,描绘了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挣扎与蜕变。故事的开篇,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年少时对未知世界的迷茫,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以及渴望摆脱束缚、寻找真正自我的那份冲动。书中对于人际关系的描绘尤其令人动容,亲情、友情,甚至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都以一种真实而鲜活的姿态展现在读者面前,没有过多的渲染,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是平静地叙述,却能触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一个眼神,一个微小的动作,都能传递出丰富的情感信息,让角色仿佛就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陷入沉思,回味书中传达的某种情绪,或者思考书中人物面临的困境与选择。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真正领略到其中的妙处。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的书。熟悉,是因为它触及了许多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比如自我认同的困惑,家庭关系的挑战,以及在社会大潮中如何保持独立思考的艰难。陌生,则在于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充满个性的视角,去解读这些“熟悉”的体验。她的叙述方式仿佛在娓娓道来一个秘密,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烈的冲突,却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缓缓地渗透进你的内心。我特别喜欢书中所展现的那些微小的、不经意的瞬间,它们构成了人物生命中最真实的部分。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片段,在作者的笔下却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她让我们看到了,即使在最普通的日子里,也蕴藏着深刻的意义和成长的可能。这本书的节奏舒缓,但绝不沉闷,反而充满了韵律感,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跟随主人公一起经历一场内心的洗礼。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己的影子,让我们有机会去审视,去反思,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或者被遗忘的自己。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涌现出的第一个词是“深刻”。它不像某些书籍那样,读完后只是留下一些短暂的印象,而是像一颗种子,在你的心里慢慢生根发芽,让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回味无穷。作者以一种极其冷静且客观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在自我认知道路上的曲折与探索。她并没有刻意去制造戏剧性的冲突,而是通过对生活细节的精妙刻画,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成长和转变。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她能够将那些抽象的、难以言喻的情感,用具体而生动的文字表达出来,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同身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让我们去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去思考“我是谁”以及“我想成为谁”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励志读物,而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它让我觉得,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拥有无限的可能,只要我们敢于去面对,敢于去探索,敢于去拥抱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