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罗埃及博物馆

开罗埃及博物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意] 西尔维娅·埃诺迪(SylviaEinaudi 著
图书标签:
  • 埃及
  • 开罗
  • 博物馆
  • 文物
  • 历史
  • 考古
  • 艺术
  • 旅游
  • 文化
  • 古埃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52848
商品编码:1547067167
出版时间:2015-04-01

具体描述

作  者:(意)西尔维娅·埃诺迪(Sylvia Einaudi) 编著;桑巍 译 著作 定  价:69 出 版 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04月01日 页  数:162 装  帧:精装 ISBN:9787544752848 前言
开罗埃及博物馆
主要馆藏
参观指南
古埃及年表
艺术品索引

内容简介

本书从埃及博物馆展示的世界上很重要的古埃及珍品中遴选了73个进行介绍。既包括很重要的杰作,也有那些尚不为公众所熟知的文物。通过介绍,将向那些只关注金字塔、方尖碑、神庙、巨型雕像和巨大陵墓的人们展示埃及文明中更内在和日常的方面。 (意)西尔维娅·埃诺迪(Sylvia Einaudi) 编著;桑巍 译 著作 西尔维娅·埃诺迪,意大利人,现任职于二十四小时太阳报,热爱埃及文化,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曾出版多部写埃及文化类的图书。
探索《尼罗河畔的文明奇迹:古埃及的辉煌遗产》 书籍定位: 本书并非对单一博物馆藏品的详尽罗列,而是致力于构建一幅宏大而立体的古埃及文明全景图。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理解古埃及文明的兴衰脉络、核心信仰、社会结构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分为六大部分,旨在系统地梳理古埃及从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5500年)到罗马统治时期(公元30年以后)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与文化精髓。 第一部分:尼罗河的馈赠——地理与文明的起源 本部分将详细探讨尼罗河在古埃及文明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将分析尼罗河定居点的选择、泛滥周期对农业生产的意义,以及“黑土地”(Kemet)与“红土地”(Deshret)的地理分野如何塑造了古埃及人独特的宇宙观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章节重点: 早期农业技术的演变;尼罗河航运与早期国家统一的物质基础;水利工程对社会组织能力的提升。 知识拓展: 介绍美尼斯(或称那尔迈)统一前,上埃及和下埃及在文化和政治上的差异,并分析早期岩画和陶器中反映出的社会等级萌芽。 第二部分:法老的权力与神圣的秩序——古王国时期的辉煌 这一部分聚焦于古埃及文明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年 – 2181年)。我们将深入剖析法老作为“神王”的政治与宗教地位,探究其如何通过绝对的权威来调动全国资源,完成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核心主题: 太阳神拉(Ra)崇拜的确立及其对王权神授的影响;金字塔的建造技术、天文观测与宗教意图之间的关联。 案例分析: 不仅仅是描述吉萨大金字塔群,而是深入分析其选址、内部结构(如王室墓室、通风井的设计)背后的宗教哲学。同时,也将探讨早期的阶层分化,如维齐尔(宰相)角色的重要性,以及贵族墓葬中开始出现的私人化艺术表达。 第三部分:动荡与重塑——中王国时期的复苏与文学的觉醒 本书将阐释在第一中间期短暂的分裂后,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055年 – 1650年)是如何通过底比斯(Thebes)的重新崛起,实现埃及的再统一。这一时期,法老的形象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从遥不可及的神祇转向了更具人性化和责任感的牧者形象。 文化焦点: 中王国文学的繁荣,特别是“教谕文学”(Instructions)的兴起,如《阿门内姆赫特告诫》等文本,揭示了统治者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深刻忧虑。 艺术风格: 分析中王国时期雕塑艺术的特点,例如对法老面容上忧郁、沉思表情的处理,这与古王国时期理想化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四部分:征服与融合——新王国时期的帝国扩张与阿玛尔那革命 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50年 – 1070年)是埃及国力最鼎盛的阶段。本部分将详述图特摩斯三世的军事扩张,埃及如何首次建立起一个跨越近东的“帝国”。 宗教冲突: 重点剖析阿肯那顿(Akhenaten)推行的阿吞神一神教(Atenism)及其对埃及社会、艺术和政治的颠覆性影响。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以及对后世图坦卡蒙时期“恢复传统”的深远影响。 建筑奇迹: 比较卡尔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的宏伟规模,探讨这些大型祭祀建筑群如何服务于国家意识形态和阿蒙神祭司集团的权力运作。 第五部分:信仰的基石——古埃及的宗教、死亡与来世观念 这一部分将超越具体的历史事件,深入探讨支撑古埃及文明持续数千年的精神世界。我们不会停留在简单的神祇介绍,而是分析信仰体系的内在逻辑。 核心概念解析: 详细阐述“玛特”(Ma'at,宇宙秩序与正义)的哲学基础,以及“卡”(Ka,生命力)、“巴”(Ba,灵魂的移动性)和“阿赫”(Akh,显灵的灵魂)之间的复杂关系。 丧葬实践的文化意义: 剖析木乃伊制作的科学与宗教目的;《亡灵书》并非单一的咒语集,而是古埃及人应对死亡、导航冥界审判(特别是“称心仪式”)的实用指南。本书将侧重于这些仪式如何反映了对道德行为的强调。 第六部分:遗产的延续与消散——晚期与希腊-罗马影响 本部分讲述埃及在经历利比亚人、努比亚人(库施王国)统治后,如何被波斯和希腊人征服。我们将着重分析托勒密王朝时期,埃及文化在接受希腊影响后所展现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文化融合的案例: 探讨希腊神祇(如塞拉皮斯神)如何被埃及化,以及亚历山大港在知识和贸易领域扮演的角色。 文明的终结: 简述埃及文字——象形文字的最后使用记录,以及它最终被科普特文和希腊文取代的历史背景,为古埃及古典时代的落幕划上句号。 本书特色: 本书的叙事风格力求严谨而富有感染力,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成果,避免了对单一文物的过度聚焦,转而关注古埃及社会各个层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书中将穿插大量的古代文献翻译节选,帮助读者直接感受古埃及人的声音和思维方式。它是一部关于文明的动力学、宗教的结构性及其在漫长历史中如何适应变革的综合性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于想要系统了解尼罗河流域文明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本宝典级的参考书。它的结构逻辑性极强,不是简单的年代排序,而是围绕主题——比如宗教信仰、日常生活、丧葬习俗——来组织材料的。我对其中关于“冥界之书”解读的那一部分印象尤为深刻。作者不仅解释了插图的象征意义,还结合了相关的文献和考古发现,构建了一个完整而复杂的古埃及宇宙观。书中对木乃伊制作工艺的描述,翔实且不失敬畏之心,详细到连使用的树脂和天然材料都有所提及,这种对工艺细节的尊重,让人对古人的智慧肃然起敬。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和“馆藏轶事”,比如某件文物是如何被发现、修复或鉴定过程中的曲折,这些细节极大地增强了故事性,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感和参与感。它不是一本快速翻阅的书,而是需要你慢下来,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厚度的知识载体。

评分

这本关于开罗埃及博物馆的书,简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我完全沉浸在了古埃及文明的辉煌之中。作者对馆藏文物的解读深入浅出,尤其是对图坦卡蒙墓出土珍宝的描述,细致入微,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些金光闪闪的器皿和面具。书中不仅仅是简单罗列展品,而是巧妙地将历史背景、神话传说与文物本身结合起来,让每一件展品都“活”了起来。比如,关于哈特谢普苏特女王方尖碑的章节,不仅展示了其宏伟的造型,还详尽阐述了建造和竖立过程中的工程学奇迹,以及女王执政的政治意义。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琢磨那些象形文字的含义,作者提供的注释和对比图例非常实用,极大地满足了我对细节的探究欲。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印刷的图片色彩还原度极高,那些青铜雕像的斑驳纹理、莎草纸的纤细质感,都清晰可见。这本书无疑是历史爱好者和对古埃及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的绝佳指南,它成功地将一座宏伟的实体博物馆,浓缩进了纸墨之间,让人爱不释手,每次翻阅都有新的发现。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其详尽的实物资料去的,它在这方面完全没有让人失望。书中收录了大量的高清照片,有些细节的放大图,清晰到能看到颜料层下的底色,这对于研究色彩学和材料学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国宝级文物,作者还花了相当篇幅介绍了许多在普通导览中容易被忽略的“普通人”的物品,比如陶器、化妆品盒、儿童玩具等。通过这些“微观”的视角,我们得以窥见古埃及社会更生活化、更人性化的一面,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金字塔和神庙的宏大叙事中。作者在描述这些日常用品时,语气非常亲切,仿佛在探讨我们现代生活中的物件一样,这种跨越时空的亲近感,是很多严肃学术著作所缺乏的。这本书的索引和注释做得非常完善,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一本兼具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的典范之作。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还担心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充满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为流畅和富有感染力,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在耳边娓娓道来,带着一种近乎诗意的热情。它着重描绘了不同历史时期(从古王国到托勒密王朝)的艺术风格演变,尤其是在雕塑和浮雕的处理上,对比度做得非常到位。比如,书中对阿玛尔那时期艺术的分析,清晰地指出了其突破传统、更富有人情味的面部表情变化,这种对艺术思潮变迁的捕捉,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但表达方式却丝毫没有架子。我特别欣赏它对“无名”艺术家的关注,不只是聚焦于法老和权贵,也提到了为他们服务的工匠们的心血。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十分现代,留白得当,使得大段文字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压迫,阅读体验极佳。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通往古代埃及精神世界的桥梁,让人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这本关于开罗博物馆的著作,最让我赞叹的是它对文物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的深刻剖析。它不仅仅是在描述“这是什么”,更在追问“它为什么是这样被塑造的”。例如,对拉美西斯大帝雕像的分析,作者着重探讨了法老如何通过艺术媒介来构建其神性与不朽的形象,以及这些形象如何在后世被不断解读和再利用。书中对不同时期统治者如何利用艺术来巩固其政治合法性的论述,非常具有启发性,使人对古埃及的宣传机器有了更立体的认识。此外,对于被殖民历史背景下的文物保护和归属问题的讨论,也体现了作者的批判性思维,这种与当代文化议题的连接,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历史记录,具有了更强的现实意义。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博物馆学”本身都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埃及学范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