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勛談達芬奇:憂傷的微笑

蔣勛談達芬奇:憂傷的微笑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蔣勛 著
圖書標籤:
  • 藝術史
  • 達芬奇
  • 文藝復興
  • 蔣勛
  • 藝術欣賞
  • 文化
  • 繪畫
  • 傳記
  • 西方藝術
  • 人文主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社
ISBN:9787559600721
版次:1
商品編碼:12365112
包裝:精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6-01
用紙:特種紙
頁數:280
字數:150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蔣勛談達芬奇:憂傷的微笑》是美學大師蔣勛先生的經典作品——“蔣勛藝術美學”係列之一。蔣勛談達芬奇,大師筆下的大師!



●一場“孤獨”的聆聽,一次“心靈”的對話:

達芬奇,五百年來首人!集繪畫、科學、建築、發明於一身的天纔藝術傢。經曆五個世紀的淬煉與沉澱,他充滿開創與批判性的超凡成就,深深撼動著渴求真理與美學的無數靈魂。

蔣勛從《最後的晚餐》《濛娜麗莎》到《施洗者聖約翰》,從隱藏的手勢與謎樣微笑中,破解達芬奇之美,重現生命的自由與渴望,寬和與悲憫。

達芬奇一生專注於自己的研究與創作,達芬奇一生不曾有過商業上的成功,達芬奇一生不曾計較被太多人瞭解。他在自己創造的領域,很寂寞,很孤獨;但是,他有他的快樂與滿足,他有在巨大孤獨中的自負。



●精裝典藏,復活經典。全彩四色印刷,精選達芬奇百餘幅經典作品;附達芬奇重要作品列錶及收藏博物館。為讀者提供更賞心悅目的閱讀體驗,領悟達芬奇的孤獨與沉思。


內容簡介

達芬奇,一位集贊譽與爭議於一身的天纔畫傢,更是一位橫跨生物、天文、科學、建築、機械等領域的發明奇纔。本書著重介紹瞭達芬奇超前的藝術和發明,他憑藉著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展現瞭在發明和藝術創作過程中充滿想象力的一麵。達芬奇被認為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完美楷模,也是極具現代性的藝術大師。



蔣勛先生是五百年後齣現的達芬奇的“知音”,從一幅幅畫作、手稿裏所隱藏的禁忌手勢與謎樣微笑中,破解瑰麗神秘的“達芬奇密碼”,並從曆史與科學、理性與感性、聖潔與沉淪等不同麵嚮,解開達芬奇的一生,引導讀者深入一場的探索之旅。





作者簡介

蔣勛,福建長樂人。1947年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寶島颱灣。颱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係、藝術研究所畢業。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颱後,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

蔣勛先生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近年專注兩岸美學教育推廣,他認為:“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代錶作:《美的沉思》《蔣勛說<紅樓夢>》《孤獨六講》《生活十講》《漢字書法之美》《美的曙光》《蔣勛說唐詩》《蔣勛說宋詞》《美,看不見的競爭力》《蔣勛說中國文學之美》等。


目錄

作者序

關於達芬奇密碼

第一部

密碼

002 濛娜麗莎

003 維特魯威人體比例圖

004 施洗約翰

004 最後的晚餐

005 岩間聖母

006 抱貂的女子

007 肉身天使

009 東方三賢士的朝拜

010 水流素描

011 解剖圖

第二部

蔣勛現場

014 耶穌基督受洗圖

019 天使報喜圖

028 聖傑羅姆像

032 東方三賢士的朝拜

041 抱貂的女子

046 岩間聖母

050 生殖解剖圖

057 子宮解剖

060 最後的晚餐

066 飛行理論之父

072 維特魯威人體比例圖

077 機槍設計圖

084 聖剋裏斯多弗運河設計圖

092 聖母、聖子、聖安妮與施洗約翰

097 聖母、聖子與聖安妮

104 濛娜麗莎

112 施洗者聖約翰

117 自畫像

120 植物素描

124 衣紋手稿

128 幾何圖形

130 馬頭羊角七弦琴草圖

132 起重機械設計圖

134 肉身天使

第三部

達芬奇

138 文藝復興與中世紀

144 蘇醒的年代

148 新階級的形成

151 達芬奇的童年與青年時期

160 教堂圓頂上的金球

167 戰爭和音樂

172 岩間聖母和抱貂的女子

214 神秘的領域

225 微笑的開示

232 達芬奇與米開朗基羅

235 最後的歲月

247 附錄?重要作品列錶


精彩書摘

濛娜麗莎——憂傷的微笑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張畫,像《濛娜麗莎》的微笑,擁有如此廣泛的知名度。

她不再是一張畫,她是一個符號。

每一個人從幼年開始,在電視上、月曆牌上、餅乾或糖果盒上、T 恤上、鼠標墊上、拼圖玩具上,或撲剋牌上,《濛娜麗莎》的微笑,無所不在,普遍在世界每一個角落,每一個階層。

一個符號如此被大量復製,不斷重復齣現,我們對她的“美”其實已經麻木無感。

懸掛在盧浮宮的那唯一一張“原作”其實是非常寂寞的。

很少有人花心思去分彆那唯一的一張“原作”和遍布世界韆韆萬萬的復製品,之間究竟有什麼差彆?

從全世界湧進盧浮宮的遊客,每日數以萬計,絕大部分是為《濛娜麗莎》而來的。

《濛娜麗莎》變成一種“名牌”,“名牌”以訛傳訛,大傢爭相搶購,最後往往掩蓋瞭“名牌”真正存在的核心價值。

盧浮宮的遊客們,以小跑步的速度,衝到《濛娜麗莎》麵前,匆匆看一眼,錶示“我終於看到瞭”。

“名牌”的擁有也許隻是一種欲望的滿足。

《濛娜麗莎》也變成一種欲望。

在嚴密的警衛、電眼、防彈玻璃層層嚴密的保護下,《濛娜麗莎》的微笑有一點憂傷,有一點荒涼,有一點無奈。

遊客們始終看不清楚她的微笑,防彈玻璃上都是遊客張望的影子,遊客們看到的也常常隻是遊客的後腦勺。

《濛娜麗莎》是世界上最寂寞的一張畫。

達芬奇使她以不變應萬變地端莊坐著,使她無可奈何地笑著,好像達芬奇早已預料“她”的存在如此荒謬,而世人對“她”的美,也始終似懂非懂。

生命不就是一種荒謬嗎?我們對生命不一直也是似懂非懂嗎?


前言/序言


藝術的永恒迴響:文藝復興巨匠的生命贊歌 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探訪文藝復興盛期三傑之一,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波瀾壯闊而又充滿人性掙紮的藝術生涯。我們不討論達芬奇的任何作品或思想,而是將焦點完全集中於這位雕塑傢、畫傢、建築師以及詩人身上,呈現他如何以非凡的技藝和深刻的哲學思考,塑造瞭西方藝術史上不朽的豐碑。 一、來自卡拉拉的巨石:雕塑的激情與神性 米開朗基羅的一生,與其說是創作,不如說是一場與大理石永無休止的對話。他深信,藝術的本質在於“解放”被囚禁在石頭內部的完美形體。本書將詳盡解析他早期的重要作品,如何從古典遺跡中汲取靈感,並迅速超越前輩,開創齣獨特的“大器磅礴”(terribilità)風格。 《大衛》的誕生與理想人體: 我們將詳細考察《大衛》的創作背景——佛羅倫薩共和國對自由與勇氣的象徵性需求。書中不僅分析其解剖學的精確性,更深入探討其心理狀態的刻畫:那份蓄勢待發、目光堅定的年輕英雄形象,如何成為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精神的最佳注腳。它不僅僅是一座雕像,更是對人類潛能的最高禮贊。 羅馬的悲愴:聖彼得大教堂的穹頂前的哀鳴——《哀悼基督》(Pietà): 這座早期傑作的齣現,標誌著米開朗基羅技藝的成熟。我們將細緻描繪聖母瑪利亞年輕化的麵容所蘊含的深刻意義,以及衣褶處理中流淌齣的近乎液態的絲綢質感。這種近乎神跡的雕刻能力,使其獲得瞭教廷的認可,也為他日後在羅馬的長期發展奠定瞭基礎。本書將重點探討,米開朗基羅如何在這種悲劇性的題材中,注入瞭一種超越痛苦的、近乎古典式的寜靜與完美。 未完成的“奴隸”群像:掙紮的靈魂: 米開朗基羅留下大量未完成的作品,這並非由於技藝不逮,而是其內心衝突的直接外顯。這些被稱為“奴隸”或“囚犯”的作品,如《垂死的奴隸》和《反抗的奴隸》,是理解其內心世界的關鍵。本書將分析這些形體如何努力掙脫石頭的束縛,象徵著藝術傢自身精神對物質世界的抗爭,以及對自由意誌的深刻探求。 二、天堂的壁畫:西斯廷的血肉與信仰的張力 十六世紀初,教皇尤利烏斯二世強令米開朗基羅在西斯廷教堂天頂繪製壁畫,而此時的米開朗基羅自認為是一名雕塑傢。本書將詳細重構這段充滿抗拒、屈辱、以及最終成就“永恒”的創作曆程。 天頂畫的結構與敘事: 我們將超越單純的圖解,聚焦於米開朗基羅如何將一個龐大且復雜的宗教敘事,分解並組織成一係列充滿動感的獨立單元。重點解析《創世紀》中央九幅場景的布局,特彆是《創造亞當》中那令人屏息的一瞬:指尖的距離,蘊含著神性與人性之間那微妙而不可逾越的鴻溝。本書試圖揭示,米開朗基羅如何將希臘雕塑的健碩與聖經故事的莊嚴,熔鑄一爐。 最後的審判:末日的震撼: 在近三十年後的《最後的審判》中,米開朗基羅的風格發生瞭顯著變化。本書將對比其早期作品的和諧與晚期作品的狂熱。這幅覆蓋瞭祭壇牆的巨幅壁畫,不再是古典的寜靜,而是充斥著對宗教改革時期動蕩的焦慮和對自身罪孽的深刻反思。基督的形象,不再是溫和的救世主,而是威嚴而不可抗拒的審判者。我們將探討這幅畫如何引發瞭當時教會內外的巨大爭議,及其對後世風格的影響。 三、建築的雄心與晚期的沉思 步入晚年,米開朗基羅的創作重心逐漸轉嚮建築,試圖用結構來定義空間,延續其對宏大敘事的追求。 聖彼得大教堂的穹頂:永恒的標誌: 盡管穹頂的設計和建造貫穿瞭他生命的最後階段,但其最終的結構和綫條無疑體現瞭米開朗基羅晚期對簡潔、力量和垂直上升的偏愛。本書將分析他如何修改瞭前任建築師的方案,賦予這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以其標誌性的宏偉輪廓,並思考他在其中融入的古典比例與對上帝的敬畏。 佛羅倫薩的“新聖器室”與美第奇傢族的紀念碑: 在美第奇傢族的陵寢設計中,米開朗基羅進一步將雕塑與建築完全融閤。這裏的雕塑,如“晝”、“夜”、“晨”、“昏”,它們不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依附於建築壁龕,呈現齣一種無名的、憂鬱的沉思狀態。這部分內容將深入探討,在政治權力與藝術使命的交織下,米開朗基羅如何通過這些半沉睡、半掙紮的形象,錶達對時間流逝和人類命運的哲學思考。 四、詩歌與內省:未被妥協的靈魂 米開朗基羅留下瞭大量詩歌,這些文字是理解他內心世界最直接的窗口。它們充滿瞭對美的柏拉圖式追求、對肉體情欲的掙紮、對信仰的懷疑與堅守,以及對死亡的恐懼。本書將節選並深入解讀他的部分十四行詩,揭示這位“神聖的”藝術傢如何在極度的世俗壓力下,保持其精神上的獨立與高貴。 本書旨在描繪一個復雜、多麵且充滿矛盾的巨匠形象:他既是為君王和教皇服務的工匠,也是一位追求絕對精神自由的殉道者。通過聚焦於他自身的創作脈絡、技藝的演變以及內心的掙紮,讀者將得以清晰地領略米開朗基羅如何用大理石和顔料,刻畫齣人類靈魂最深沉的渴望與永恒的追求。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那種帶著曆史厚重感又不失現代審美的質地,初上手時就仿佛觸碰到瞭某種跨越時空的藝術品。內頁的排版也頗為講究,字體的選擇和行距的拿捏,都透露齣一種對閱讀體驗的尊重。在很多關於藝術史的解讀中,常常充斥著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使得普通讀者望而卻步,但這本書似乎找到瞭一種絕佳的平衡點。作者的筆觸並非那種高高在上的學院派論述,更像是鄰傢智者娓娓道來,將那些遙遠的文藝復興時期的故事和人物,描摹得栩栩如生,充滿瞭人間的煙火氣。讀著讀著,我甚至能想象齣那些大師們在昏黃的燭光下,為瞭一絲光影的微妙變化而徹夜難眠的專注神情。這種敘事上的溫度感,是許多同類書籍難以企及的。它成功地將藝術欣賞從高冷的殿堂拉迴到瞭日常生活的維度,讓人意識到,那些不朽的傑作並非是憑空産生的神跡,而是源於無數次失敗、掙紮和對美的執著追求。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被作者對於“時間”與“存在”這一母題的深刻洞察所震撼。在對幾幅畫作的細緻解讀中,作者似乎總能穿透畫布的物質層麵,直抵藝術傢創作那一瞬間的心理狀態和宇宙觀。這種洞察力並非流於錶麵地贊美技巧的精湛,而是挖掘齣作品背後潛藏的哲學思辨。我們總是在談論永恒的藝術,但藝術是如何對抗時間的流逝的?這本書提供瞭一種非常細膩的解釋:它不是通過拒絕變化,而是通過捕捉那些最微妙、最難以言喻的瞬間——那些轉瞬即逝的猶豫、光綫在物體上停留的刹那、人物眼神中閃過的一絲復雜情緒。這些“瞬間”被凝固下來,反而獲得瞭超越時間的力量。讀完後,我看嚮日常生活的物品,都多瞭一層對“定格”與“流逝”的復雜感悟,仿佛整個世界都變得更加立體和富有層次感瞭。

評分

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將藝術創作局限於天纔的個人行為,而是將其置於一個宏大的人文背景中進行考察。它不僅僅是關於“畫瞭什麼”,更是關於“為什麼會這樣畫”以及“在那個時代,人如何麵對自身局限”。作者巧妙地將藝術傢的個體掙紮,與當時的社會思潮、科學發現、宗教信仰等宏觀因素聯係起來,構建瞭一張復雜而精妙的文化網。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拓展瞭讀者的視野,讓我意識到,任何偉大的藝術作品,都是其所處時代精神的縮影和反芻。它不再是孤立的傑作,而是人類集體意識在特定曆史節點上開齣的一朵花。通過這種多維度的解讀,這本書成功地將藝術欣賞提升到瞭理解人類文明發展脈絡的高度,極具啓發性和思想價值。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可以說是極其個人化和充滿詩意的,這對於一本探討嚴肅藝術史的作品來說,是一個大膽的嘗試。它摒棄瞭那種冰冷客觀的描述,代之以一種近乎於“傾訴”的口吻。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色彩和光影的描繪,那些文字本身就仿佛被賦予瞭顔料的質感和光綫的溫度。例如,描述某一幅畫中陰影的處理時,用的詞語不是簡單的“深色”或“陰暗”,而是帶有情感色彩的“午後的倦怠”、“被遺忘的角落裏的低語”。這種修辭手法,極大地拓寬瞭我們的感官體驗,讓原本隻能用視覺接收的信息,通過文字轉化成瞭多重感官的交響樂。對於那些習慣瞭標準教科書式描述的讀者來說,這種充滿個人情感投射的解讀,無疑提供瞭一種耳目一新的、更具感染力的進入藝術殿堂的路徑。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在思維的跳躍性和邏輯的延展性上,展現齣瞭一種驚人的自由度。它不像傳統的傳記那樣,會嚴格按照時間綫索進行梳理,反而更像是一場思維漫遊,從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齣發,瞬間就能抵達對人性深層睏境的探討。這種敘事手法,初看之下或許會讓人有些許迷失,但一旦適應瞭作者的節奏,便會發現其中蘊含著一種高明的結構。每一個章節的過渡都像是精心編排的音樂段落,有起承轉閤,有高潮與迴響。例如,對某個技法細節的剖析,很快就能轉入對當時社會階層固化的反思,視角轉換之快,令人嘆服。它不是在“教導”你如何欣賞藝術,而是在“邀請”你一同參與到這場對生命意義的探索中去。這種開放式的討論空間,極大地激發瞭讀者的主動思考,讓你在閤上書本之後,仍然能持續地在腦海中構建屬於自己的理解鏈條。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