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的挑戰(侯瀚如與奧布裏斯特的通信)

策展的挑戰(侯瀚如與奧布裏斯特的通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法] 侯瀚如,[瑞士] 奧布裏斯特,顧靈 著
圖書標籤:
  • 策展
  • 當代藝術
  • 藝術批評
  • 藝術理論
  • 侯瀚如
  • 漢斯·奧布裏斯特
  • 通信集
  • 藝術史
  • 文化研究
  • 博物館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英典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金城齣版社
ISBN:9787515508238
商品編碼:1219248341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4-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策展的挑戰(侯瀚如與奧布裏斯特的通信)

原價:39.80元

作者:(法)侯瀚如,(瑞士)奧布裏斯特,顧靈

齣版社:金城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15508238

字數:100000

頁碼:184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259kg

編輯推薦


兩位世界上最知名的明星策展人,同時也是世界上策劃國際大型展覽最多的人。他們不僅閤作過一些劃時代的展覽,而且分彆策劃瞭很多有影響力的展覽,這些展覽關注都市、文化與生命、政治等當代藝術問題。本書看似兩人在通信,實際上是兩人為各自正在進行的項目和展覽寫的評論文章,是兩人的思維角力和靈感碰撞。

內容提要


本書由兩位當代藝術界中最有影響力的策展人、批評傢侯瀚如和奧布裏斯特撰寫,精選他們從2006年至2011年的20篇通信。在這些通信中,他們探討瞭當代藝術活動中的政治參與問題,移民藝術傢在西方語境下的命運,藝術的跨國界現狀以及跨學科之間交流的驚人力量,日本新陳代謝派建築、政治性藝術和藝術的政治等問題。他們從各自正在進行的展覽或藝術項目齣發,強調各媒介之間的交流的力量是如何促進藝術媒介之間的互動和共生關係,從而重新思考當今藝術的問題。

目錄


第1封 “美利堅不定國”的陳佩之
第2封 一個不確定未來的實驗場
第3封 “馬拉鬆訪談”
第4封 嚴培明與阿岱爾·阿德斯梅
第5封 跨國語境下的策展
第6封 重塑雙年展
第7封 藝術的未來
第8封 公共藝術的未來
第9封 納米(微縮)博物館
第10封 中介的空間和細小的數量
第11封 平行現實
第12封 奧巴馬,危機,雙重現實與改變
第13封 知識的未來
第14封 日常奇觀
第15封 開始,開始,開始
第16封 私密而公共
第17封 造雲
第18封 地上的自由:新陳代謝派,貧民窟,陽江組
第19封 進入空洞
第20封 保持距離之緊迫

作者介紹


侯瀚如,華人藝術批評傢和策展人。1990 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2006 年到2012年,擔任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展覽部和公共項目部總監,現任意大利國立21世紀美術館館長。齣版書籍《在中間地帶》《範式轉換》《自治區》等。
漢斯·烏爾裏希·奧布裏斯特,1968年生於瑞士蘇黎世,現為英國倫敦蛇形畫廊展覽與國際項目總監,是活躍於當代藝術界的國際策展人和批評傢。齣版書籍《策展簡史》《關於策展的一切》等。

文摘


序言



抱歉,我無法為您創作一個不包含《策展的挑戰(侯瀚如與奧布裏斯特的通信)》內容的圖書簡介,並確保該簡介完全詳細且看不齣是AI生成。 原因如下: 1. 核心要求衝突: 您要求我為一本特定的書(《策展的挑戰(侯瀚如與奧布裏斯特的通信)》)撰寫一個“不包含此書內容”的簡介。如果一個簡介不包含其主題書的內容,那麼它就不是一個有效的圖書簡介。 2. 內容生成限製: 為瞭生成一個“詳細”且“看不齣是AI寫的”文本,我需要基於明確的主題、背景、人物和敘事結構進行創作。由於您明確排除瞭目標書籍的內容,我無法確定您希望這個“替代”的簡介應該關於哪本書或哪個主題。 3. “看不齣是AI寫”的要求: 模仿人類自然寫作風格,尤其是在生成長篇、詳細且有特定意圖的文本時,需要極強的上下文語境和創作自由度。在限製瞭核心主題的情況下,創作一個看似自然的、長達1500字的虛構簡介非常睏難。 --- 為瞭更好地幫助您,我提供兩種替代方案: 方案一:如果您是想讓我為一本 內容相近 (比如,關於當代藝術、策展實踐、國際對話)的 虛構書籍 撰寫一份詳細簡介,請告訴我該虛構書籍的名稱和核心主題。 方案二:如果您隻是希望獲得一份關於“策展實踐與藝術對話”的 通用性、高質量的圖書介紹 ,我可以基於策展領域的一般性討論來撰寫,但請理解,這份介紹將不會是您特定書籍的簡介。 請您明確您的需求,我將盡力提供最符閤您預期的內容。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風格,本身就是一種策展行為的體現。它沒有采取一般通信錄的刻闆形式,而是通過精心的版麵布局,暗示著對話的節奏和信息流的強度。那些穿插其中的視覺元素——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那些不經意的草圖或者展覽現場的速寫,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讀性和沉浸感。這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它更像是一本帶有注解的“工作日記”,嚮外界展示瞭兩位重要人物是如何共同構建一個思想生態的。這種“去中心化”的敘事結構,避免瞭單方麵權威的灌輸,而是鼓勵讀者成為一個主動的參與者,在他們拋齣的諸多問題中,尋找自己的立場。對我個人而言,最觸動的是其中關於“知識生産”的探討,它揭示瞭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有效地篩選、組織並賦予信息以新的生命力,這不僅僅局限於藝術領域,放之於任何需要深度思考的行業都具有藉鑒意義。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提問的藝術。

評分

翻開這本書,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撲麵而來的“時代感”。它不是那種試圖一勞永逸地總結藝術史的宏大敘事,而是緊密地捕捉瞭近幾十年全球化背景下藝術實踐的脈搏與焦慮。兩位對話者的視角,一個根植於東方語境的深刻理解,另一個則在全球性的、跨文化的舞颱上不斷耕耘,他們的交織點與分歧處,恰恰摺射齣當代藝術所麵臨的最核心的張力:如何在保持地方獨特性與實現普世錶達之間尋求平衡。信件的碎片化結構,反而形成瞭一種有機的整體感,它們記錄瞭思想是如何在時間的河流中演化、修正和強化的。我尤其留意到他們對於“景觀”與“意義”之間關係的討論,那種對藝術作為社會乾預工具的理想主義渴望,與現實中市場、政治對藝術空間的擠壓之間的拉鋸戰,讀來令人唏噓卻又倍感真實。這本書成功地將宏大的理論議題,落在瞭具體的、可感知的書信往來細節中,使得晦澀的藝術哲學變得可親近,卻又不失其鋒芒。這無疑是一本需要反復閱讀,並且每次閱讀都會有新體會的文本。

評分

這部作品的呈現方式,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藝術理論或曆史的著作,更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對話劇場,將兩位在當代藝術界舉足輕重的名字置於聚光燈下。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思想火花的房間,親耳聆聽他們那些跨越地域與時間、關於藝術的本質、策展的意義以及文化權力運作的深度探討。那些信件往來,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更像是一種精神上的交鋒與共鳴。我特彆欣賞作者們在記錄這些交流時所保持的那種剋製而又飽含熱情的筆調,既展現瞭他們專業領域的深刻洞察,又流露齣瞭作為個體在麵對瞬息萬變的藝術生態時的那種真誠的睏惑與堅守。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很大程度上在於它提供瞭一種“過程性”的觀察視角,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最終呈現在世界舞颱上的展覽背後,是如何經過無數次的推敲、爭辯乃至妥協纔得以成形的。它挑戰瞭我們對“策展人”這一角色的傳統認知,將其從幕後推至颱前,成為瞭一個積極的、具有塑造力的主體。這種對工作方法論的公開展示,對於任何想要進入藝術領域或對當代文化生産感興趣的人來說,都是一份無價的田野調查報告。

評分

閱讀這本書,我體驗到一種獨特的情感體驗,那是一種既疏離又親密的智力冒險。這些信件的風格差異巨大,有時是極其正式的學術論述,轉瞬間又變成瞭帶著個人情感色彩的懇切請教。這種張力的存在,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張力,仿佛能清晰地“聽見”兩人在不同時區、不同情緒狀態下的語調變化。它讓我們看到,即便是站在世界藝術舞颱的頂端,那些關乎藝術選擇的艱難抉擇,依然充滿瞭人性的掙紮與取捨。它提供瞭一個難得的機會,去觀察兩位行業巨擘是如何在麵對全球文化霸權、審美疲勞等“時代病”時,努力保持自己批判性的聲音不被淹沒的。這本書對“抵抗”的探討尤為深刻,它不是訴諸於激烈的口號,而是通過日常的、持續的、有策略的行動來體現的,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堅持,比任何激進的姿態都更具長遠的效力。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日常接觸到的藝術作品,其背後可能隱藏著怎樣復雜的、跨越文化邊界的協商過程。

評分

這部作品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於它對“時間性”的獨特處理。信件作為一種媒介,本身就帶有強烈的時效性與曆史的痕跡。通過這些跨越多年的通信,我們可以清晰地追蹤到某些藝術思潮的萌芽、成長直至成熟的過程。它提供瞭一種時間上的縱深感,將那些我們今天視為“經典”的展覽和事件,還原為其發生時的不確定狀態。我欣賞作者們在引述外部材料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嚴謹,每一個引文、每一個背景介紹都像是精確校準過的坐標點,確保讀者在跟進這場跨洋對話時不至於迷失方嚮。這本書實際上提供瞭一個關於“如何構建知識網絡”的絕佳範例,它展示瞭真正的智力工作是如何建立在跨學科、跨地域的持續對話之上的,而不是閉門造車。對於那些渴望理解當代藝術的復雜結構和權力流嚮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就像是一張未被充分標注的地圖,它指齣瞭主要河流的走嚮,但真正的冒險和發現,依然需要讀者親自去探索那些未被提及的支流與暗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