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疝外科学:理论与技术

现代疝外科学:理论与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尤里·W.诺维茨基(Yuri W.Novitsky) 编,陈杰,申英末 译
图书标签:
  • 疝气
  • 外科
  • 腹壁疝
  • 现代外科
  • 手术技术
  • 临床医学
  • 医学教材
  • 微创外科
  • 疝修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5433381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568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43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内容丰富先进,全面展示疝外科领域国际发展现状。

内容简介

本书是目前国际疝外科领域的著作之一,本书主编尤里·W.诺维茨基医生是目前全球知名的疝外科学者,他组织国际上此领域优秀的外科医生共同撰写此书,全面涵盖了目前国际疝外科领域的主流热点问题及新研究进展情况。全书共50章,对与疝外科有关的知识、技术、材料等进行了全面探讨,内容包括:腹壁的临床解剖与生理学,疝的分型,术前影像学,术前准备,术后预防策略,合成网、生物网、可降解网的介绍及使用,补片的各种置放方法,组织分离技术,各类疝开放和腹腔镜手术介绍等,还介绍了机器人手术等新的技术手段,代表了目前国际上疝外科领域的前沿进展。本书内容先进,丰富全面,辅以大量图表,并附有在线手术视频,对我国疝外科、整形外科及普通外科相关工作者来说,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专业书籍。

作者简介

  尤里·W. 诺维茨基(Yuri W. Novitsky):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外科研究主任,克利夫兰医疗中心综合疝中心主任,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外科教授,美国外科委员会委员。

  陈杰,主任医师,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朝阳学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疝和腹壁外科主任,《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总编辑,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bdominal Wall & Hernia Surgery总编辑,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副组

长,北京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全国委员,北京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组长,国际内镜疝协会

(IEHS)荣誉委员,国际内镜疝协会(IEHS)中国分会主席,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常务理事,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疝和腹壁外科产业及临床研究分会会长,全国卫生产业

企业管理协会外科技术创新与推广分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固脱疗法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研究性医院协会内镜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疝和腹壁外科培训基地主任。

  申英末,主任医师,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卫生系统学科骨干,九三学社社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疝和腹壁外科副主任,《中华疝

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bdominal Wall & Hernia Surgery国际编委,Hernia杂志国际审稿专家,《腹腔镜外科杂志》编委,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编委,《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编委,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专业信息传

播和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国际内镜疝协会(IEHS)委员,国际内镜疝协会(IEHS)中国分会委员兼会务秘书,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疝和腹壁外科产业及临床研究分会副会长,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外科技术创新与推广分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固脱疗法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健康科普分会

疝外科健康促进学组副组长,中华消化外科菁英荟疝与腹壁外科学组委员兼秘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腹壁的临床解剖和生理 1
第2章 疝的分型 12
第3章 疝手术的术前影像学检查 18
第4章 切口疝修补术患者的术前准备:尽可能提高手术成功的机会 25
第5章 切口关闭和术后疝预防策略 33
第6章 合成补片:做最专业的选择 42
第7章 生物补片:分类和循证批判性评价 48
第8章 生物可降解补片在腹壁手术中的应用 55
第9章 补片在腹壁内的置放:肌前置网修补法,腹膜前置补片修补法,补片与肌筋膜缘连续缝合
修补术 61
第10章 较小腹壁缺损的重建术式 68
第11章 前置法腹壁疝修补术 76
第12章 Rives-Stoppa腹肌后修补术 82
第13章 后组织分离技术:腹横肌松解术 89
第14章 开放式前组织分离技术 106
第15章 腔镜下的前组织分离技术 115
第16章 合并脐周穿支保护的开放式前组织分离技术 124
第17章 开放造口旁疝修补术 132
第18章 开放侧腹壁疝修补术 144
第19章 脐疝修补术:治疗的选择 154
第20章 开放疝修补术的术后并发症处理 164
第21章 腹腔镜腹壁疝修补术 178
第22章 腹腔镜下腹壁疝修补术与缺损关闭 185
第23章 腹腔镜造口旁疝修补术 193
第24章 腹腔镜剑突下和耻骨上疝修补术 203
第25章 侧腹壁疝的腹腔镜修补 209
第26章 机器人腹壁疝修补219
第27章 腹腔镜疝修补术基于证据的最佳固定方式:缝合,钉合和医用胶 230
第28章 脂膜切除术:优化术后效果的窍门 238
第29章 腹壁重建中的组织扩张技术 246
第30章 腹壁的皮瓣重建 251
第31章 腹直肌分离的诊断与处理 258
第32章 负压伤口治疗 270
第33章 腹壁伤口问题的辅助治疗手段 280
第34章 腹壁功能不全的概念和治疗策略 289
第35章 疝修补术中肠损伤的预防及处理 296
第36章 合并肠外瘘的腹壁外科:同期修复或二期处理 301
第37章 腹壁疝中感染网片的处理 306
第38章 病态肥胖患者的腹壁疝处理 311
第39章 腹壁疝的急诊外科治疗 317
第40章 暂时性腹腔关闭 322
第41章 应用肉毒毒素的化学组织结构分离 332
第42章 腹股沟疝修补术:开放技术 345
第43章 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 355
第44章 腹腔镜完全腹膜外(TEP)腹股沟疝修补术 362
第45章 扩展视野下完全腹膜外(eTEP)腹股沟疝修补术 366
第46章 腹股沟疝手术方式的流程选择 372
第47章 术后腹股沟区疼痛的评估和治疗 378
第48章 腹股沟复发疝的治疗 386
第49章 运动性疝的非手术治疗 391
第50章 运动性疝的外科治疗 399
索引 408


《精粹手术:解剖学与临床决策的融合》 本书旨在为临床外科医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超越单纯的手术技巧,深入探讨解剖学的精妙之处以及如何在复杂临床环境中做出精准而高效的决策。我们相信,卓越的手术不仅仅是熟练的器械操作,更是建立在对人体结构了如指掌和对病理生理过程透彻理解的基础之上。 第一部分:解剖学的复兴——现代手术的基石 长久以来,解剖学在医学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和微创手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传统解剖学的重视程度似乎有所减弱。本书的出发点恰恰是对解剖学价值的重新肯定与升华。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的结构描述,而是致力于呈现解剖学在现代手术中的动态意义。 精细区域解剖学:新视野的开启 我们打破了传统的区域划分,引入了“功能性解剖单元”的概念。这并非简单地将器官孤立看待,而是强调不同解剖结构之间在生理功能上的相互关联,以及它们在手术操作中如何相互影响。例如,在处理盆腔肿瘤时,我们不仅关注肿瘤本身,更会深入剖析其与神经血管束、盆底肌群、泌尿生殖系统解剖关系的细微差别。通过高清三维重建图像和实际手术录像的结合,我们清晰地展示了在特定手术路径下,哪些解剖标志至关重要,哪些潜在的“陷阱”必须规避。我们将重点介绍几个在现代外科实践中日益凸显的精细解剖区域,例如: 腹腔镜下腹膜后腔操作的神经血管结构: 详细阐述腹膜后腔内主要的血管(如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及其分支)、神经(如脊神经根、自主神经丛)以及淋巴组织的走行及其与周围器官(肾脏、输尿管、大肠)的空间关系。强调在腹腔镜手术中,如何通过精确的解剖识别,安全有效地暴露目标区域,同时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如肠梗阻、神经源性疼痛或淋巴水肿。 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支气管血管束的精细解剖: 深入解析肺叶的支气管分支、肺动脉和肺静脉的起始、走行及其与淋巴结分组的精确对应关系。在肺癌切除术中,准确辨认和处理这些结构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根治性和患者的长期生存。我们将结合解剖图谱和术中影像,演示如何在微创环境下,精确地分离和结扎不同级别的支气管血管束,以期实现精准的肺段或肺叶切除,最大限度地保留健康肺组织,减少术后呼吸功能障碍。 头颈部肿瘤切除术中的神经解剖学: 重点关注头颈部复杂而精密的神经网络,包括颅神经(如面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颈部交感神经链以及分支。在颈部淋巴结清扫或肿瘤根治术中,如何精确地识别和保护这些神经,对于维持患者面部表情、吞咽功能、发音以及颈部活动至关重要。我们将通过详细的解剖图谱和显微手术视频,演示保护面神经主干及其分支、避免损伤舌下神经和迷走神经等关键操作。 脊柱外科中的椎弓根螺钉置入解剖学: 详细解析各节段脊柱的椎弓根直径、形态、皮质厚度以及周围的神经血管结构(如脊髓、神经根、椎动脉)。强调在椎弓根螺钉置入术中,对这些解剖参数的准确评估,以及如何利用术中导航技术,实现安全、精准的螺钉放置,避免脊髓损伤、神经根压迫或血管破裂等严重并发症。 解剖变异的临床意义:挑战与机遇 我们深知,人体解剖并非一成不变,解剖变异是外科医生必须面对的常态。本书将系统梳理常见和不常见的解剖变异,并着重分析它们对不同类型手术的影响。通过大量的病例分析和影像学资料,我们将教导读者如何识别这些变异,如何在术前规划中充分考虑,以及如何在术中灵活应对,将潜在的风险转化为手术成功的契机。例如,我们将探讨: 肝脏血管变异对肝胆胰手术的影响: 详述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的变异及其与胆道系统的关系,以及这些变异如何增加肝切除术、胆囊切除术或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难度和风险,并提出相应的解剖学规避策略。 肠系膜血管变异与消化道重建手术: 聚焦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的变异,分析其在胃肠道肿瘤切除、肠段吻合或肠造口重建手术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血管走行选择最优的吻合方式,确保肠道血供。 泌尿系统血管解剖变异与肾脏手术: 深入分析肾动脉、肾静脉的变异,如多血管、异位血管等,以及这些变异对肾脏移植、肾肿瘤切除或肾血管成形术的影响,并提供基于解剖学理解的手术进路和技术指导。 三维成像与解剖学:可视化手术的未来 结合最先进的三维重建技术,本书将为读者提供前所未有的解剖学可视化体验。通过交互式三维模型,读者可以从任意角度观察复杂的解剖结构,理解其空间关系,并将其与二维影像(CT、MRI)及实际手术视野进行对应。我们将演示如何利用这些三维模型进行术前规划,模拟手术路径,预测潜在的解剖挑战,从而显著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效率。 第二部分:临床决策的艺术——智慧外科的实践 仅仅拥有精湛的解剖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现代外科手术的成功,更在于外科医生能否将这些知识与临床经验、患者个体情况以及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相结合,做出最明智的决策。本书的第二部分,将重点关注这一“艺术”的培养。 循证实践与个体化治疗:精准医疗的新范式 我们将深入探讨循证医学(EBM)在外科决策中的作用。然而,我们强调EBM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为外科医生提供证据基础,最终仍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我们将通过大量实际病例,展示如何平衡不同研究证据的权重,如何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合并症、意愿以及对治疗结果的预期,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这包括: 多学科协作(MDT)在复杂病例决策中的作用: 阐述不同专业(肿瘤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营养科等)的专家如何通过MDT会议,针对疑难病例进行集体讨论,整合各方信息,形成最优化、最全面的治疗策略。 风险评估与获益分析: 教授读者如何系统地评估手术的潜在风险(如感染、出血、器官损伤、功能障碍等)与预期获益(如肿瘤根治、症状缓解、生活质量提升等),并将其与患者的耐受能力相结合,做出合理的选择。 选择性手术与保守治疗的界限: 在一些情况下,选择合适的保守治疗或非手术干预可能比激进的手术更能获得良好的预后。本书将探讨哪些疾病或哪些患者群体更适合保守治疗,以及如何通过严密的随访和监测来优化保守治疗的效果。 微创技术的伦理与挑战:在效率与安全间的权衡 微创技术以其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已成为现代外科的主流。然而,微创手术并非万能,也伴随着其独特的挑战。我们将深入分析在不同微创手术(如腹腔镜、机器人辅助手术)中的伦理考量,包括: 器械限制与技术局限: 讨论微创手术中操作的灵活性和触觉反馈可能受到的限制,以及如何通过术前充分的准备和技术训练来克服这些局限。 转化为开放手术的时机与判断: 强调在微创手术中,外科医生必须具备敏锐的判断力,识别何时需要及时转化为开放手术,以避免因技术限制而延误病情或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成本效益分析与资源分配: 探讨微创技术在不同医疗环境下的成本效益,以及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合理推广和应用这些技术。 并发症的管理与预防:从经验中学习 手术并发症是外科医生无法回避的现实。本书将不仅仅聚焦于如何“修复”并发症,更重要的是如何从解剖学和决策学的角度,深入分析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并提供系统性的预防策略。我们将分享: 基于解剖学理解的并发症预防: 例如,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通过对胆囊管、肝总管、胆总管解剖变异的清晰认知,可以显著降低胆管损伤的风险。 基于决策失误的并发症分析: 探讨一些并发症是否源于术前评估不充分、术中决策失误或对患者个体情况的忽视。 早期识别与处理并发症的临床路径: 提供一套基于循证医学的并发症早期识别标准和应急处理流程,以期最大程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危害。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外科决策中的未来展望 我们也将对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在未来外科决策中的潜力进行前瞻性探讨。AI在影像识别、风险预测、手术规划方面的应用,以及大数据分析如何帮助我们发现新的治疗模式和优化手术流程,都将为外科医生提供新的工具和视角。然而,我们强调AI只是辅助工具,最终的决策权和责任仍在于外科医生,并且对AI的理解和应用需要建立在扎实的解剖学和临床医学基础之上。 结语 《精粹手术:解剖学与临床决策的融合》是一本致力于提升外科医生综合能力的著作。我们希望通过对解剖学精髓的深入挖掘和对临床决策艺术的细致阐述,帮助广大外科医生在日新月异的医学领域中,成为更自信、更精准、更富有智慧的实践者。本书并非一部单纯的手术操作指南,而是一次对现代外科理念的深度探索,旨在引领外科医生进入一个更加理性、更加精细、更加以患者为中心的手术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著作。我是一名在临床一线工作了十多年的资深外科医生,平时主要接触一些常见的疝气手术,但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我总感觉自己需要更新知识库,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套《现代疝外科学:理论与技术》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书中对现代疝外科学的最新进展、最新理念的梳理和解读,让我耳目一新。特别是关于微创手术的章节,对我触动很大。虽然我之前也有接触过腹腔镜手术,但书中对各种微创技术的精细化讲解,包括器械的选择、不同术式下的入路、术中关键点的把控,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绘。我发现原来很多我以为的“定式”手术,在现代技术下有了更多更优的选择,也让我对如何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有了新的思考。书中的图文并茂,很多解剖结构的展示和手术步骤的演示都非常清晰,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复杂的概念。我甚至已经开始尝试将书中介绍的一些新技术,应用到我的日常工作中,效果也相当不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医生来说,这样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的书籍,无疑是最好的学习资源。

评分

我是一名在基层医院工作的普通外科医生,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疝气病例相对常见,但限于条件,很多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我们接触的并不多。《现代疝外科学:理论与技术》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泉,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新鲜的空气。虽然我们无法立刻掌握书中的所有高端技术,但书中对基础理论的扎实讲解,以及对各种常见术式优缺点的深入分析,对我们来说非常实用。我注意到书中对各种疝气诊断和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了详细的引用和阐述,这让我能够更有信心地去选择最适合病人的治疗方案,而不是仅仅依赖于经验。此外,书中对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的介绍,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我之前在处理一些复杂病例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而这本书中提供的解决方案,往往能给我启发。虽然我们医院的设备和技术有限,但我相信,通过学习这本书,我可以更好地为我的病人提供最优化、最安全的治疗,即使是在有限的条件下。

评分

读完《现代疝外科学:理论与技术》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的“全面性”和“严谨性”。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手术技术的教科书,更是一本关于疝气疾病整体解决方案的指南。从病因学、病理生理学,到临床诊断、影像学评估,再到各种手术方式的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技巧、术后管理,甚至包括了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对疝气治疗的考量,几乎涵盖了疝外科学的方方面面。书中对于每一个章节的论述,都建立在扎实的科学证据和大量的临床实践之上,参考文献的引用也非常严谨,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信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手术入路和技术优劣势的对比分析,这种客观的评价有助于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此外,书中对一些争议性问题的讨论,也展现了作者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对于我们学习者来说,非常有益。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细细品味的书籍,它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加完整和系统的疝外科学知识体系。

评分

这套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是一名刚刚接触疝外科领域的年轻医生,之前一直觉得这个领域虽然重要,但有些理论和技术总是抓不住核心,要么就是太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太过于碎片化。当我翻开《现代疝外科学:理论与技术》的瞬间,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作者们深入浅出地将那些看似复杂的概念,用非常清晰易懂的语言重新解读了一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各种疝气类型发生机制的详细阐述,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严谨的考证,让我对疾病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症状的表面。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不仅强调了理论的根基,还把大量的篇幅放在了实际操作的技巧上。我能感受到作者们在撰写时,脑海里一直想着实际手术的场景,那种经验的分享,那种对细节的把握,对我这个即将踏上手术台的新手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很多在临床上遇到的困惑,在这本书里都找到了答案,甚至是一些我之前从未想过的巧妙处理方法。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应该成为每一位疝外科从业者的案头必备,无论你是经验丰富的老手,还是和我一样的新晋医生,都能从中获益良多。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一步步走近这个充满挑战又极具成就感的领域。

评分

作为一名对医学史和技术发展脉络感兴趣的读者,我被《现代疝外科学:理论与技术》中蕴含的深厚底蕴深深吸引。这本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现有技术的罗列和讲解,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追溯疝外科学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经验总结到如今的循证医学,再到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都进行了清晰的梳理。这让我明白,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技术,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经过一代又一代医生的探索、创新和改进。书中对不同学派、不同学说的介绍,也让我对疝气治疗的演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例如,关于补片材料的选择和演变,以及不同材料的优缺点分析,都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和不断进步。我尤其欣赏书中在论述理论的同时,并没有忽视技术细节的重要性。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离不开对基础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操作细节的精益求精。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将历史的沉淀与未来的希望连接起来,让我看到疝外科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充满智慧和传承的学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