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小札

三国小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逸生 著
图书标签:
  • 三国
  • 历史
  • 小说
  • 古典
  • 战争
  • 人物
  • 策略
  • 文化
  • 故事
  • 通俗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501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8003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0
字数:22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以白话邂逅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洞见人生,以人生照亮人性。

“名家品经典”系列:

《三国小札》(刘逸生):在三国角逐中窥看兴替

《红楼小札》(俞平伯):在红楼绮梦中追忆芳华

《唐诗小札》(刘逸生):在唐诗盛景中遇见理想

《宋词小札》(刘逸生):在雅致宋词中邂逅情怀

《诗话百一抄》(刘逸生):在百家诗话中重温文道

内容简介


  《三国小札》从正史、野史、民间轶闻趣事出发,以“漫话”的形式,不拘一格地谈论“三国”人物和故事。篇篇小札既言之有据,又言简意赅,且生动耐读;于细微处启示引导,激发读者想象和探究的兴趣;传播真知识、真趣味、真性情、真思考。是一本让人轻松读懂《三国演义》的名家鉴赏辞典。

  本书插图均出自明末雄飞馆《精镌合刻三国水浒全传》,其版画精美,线条流畅,将三国故事刻画得栩栩如生。文字与图的完美结合,让读者在品“三国”之时,共飨艺术之美。

作者简介

刘逸生(1917—2001),原名刘日波,广东中山人。著名古典文学专家、诗人。毕业于香港中国新闻学院,曾任《龚自珍诗文选》编辑、《辞源》修订工作主要人员、暨南大学教授、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刘逸生穷其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以《唐诗小札》享誉学界和民间。著有《唐诗小札》《宋词小札》《唐诗选讲》《唐人咏物诗评注》《古诗景物欣赏》《漫话三国》《唐诗名篇详解》《刘逸生诗词》,主编《小说轩》《中国历代诗人选集》等。

目录

目 录

001 — 关于《三国小札》

004 — “真三国”和“假三国”(代序)

001 — 略说罗贯中

004 — 不寻常的开篇——桃园结义

010 — 英雄也要问出处——关云长的出身

014 — 天下**条好汉——张飞

017 — “独破黄巾”——张飞的传奇

021 — 张角和“太平道”

024 — 东汉末年的大瘟疫

026 — 英雄出现与善恶报应

028 — 罗贯中的妙手——怒鞭督邮另有人

032 — 吕布及其赤兔马

035 — 吕布的方天画戟

040 — 舞台上的大排场——三英战吕布

046 — 数百回合的交锋

050 — “丑角”孙坚

053 — 白脸还是红脸——复杂的曹操

057 — 曹操的兵法著作

059 — 两个悲剧人物——陈宫和吕伯奢

063 — 貂蝉果真有其人吗

067 — 石榴园里论英雄——小杨修戏弄曹阿瞒

071 — 关云长遇上好色的曹操

074 — “汉寿亭侯”不是“汉·寿亭侯”

078 — “五关”踪迹何处寻

081 — 关羽的四个戊午及其谥号

085 — 无处不在的关帝

087 — 少有的毒辣文字——陈琳骂曹操

091 — 荆州何以成为曹刘争夺的焦点

097 — 孔明是为了阿斗而出山——“隆中对”闹剧

099 — 《隆中对》有蓝本

102 — 诸葛孔明伪诗

104 — 果真“如鱼得水”吗——刘备与孔明的关系

107 — 不值得同情的徐庶

113 — **流武将——赵云

118 — 一群大显身手的青年

120 — 赤壁之战纵横谈

130 — 《三国演义》中的演义——平话“赤壁之战”

135 — 从孙权受箭到孔明借箭

137 — 孙权有强大海军

139 — 鼻涂白粉的方巾丑——蒋干

142 — 孔明借风与禳星

146 — 华容道的反推法

148 — 鲁肃与周瑜的真面目

152 — 《单刀会》这个戏

157 — 生子当如孙仲谋

160 — 铜雀台和大乔小乔

163 — 假如庞统不死 三国局面可能大变

166 — 妙趣而热闹的《庞掠四郡》

——张飞被困乌龙阵 黄忠定计擒金全

170 — 神奇老将——黄忠

173 — 《三国演义》对魏延的污蔑

177 — “五虎将”是小说家决定的

179 — 一场政治婚姻的悲喜剧

182 — 元代杂剧《隔江斗智》与京剧《龙凤呈祥》

188 — 勇将马超的虚虚实实

——他原是悲剧人物,却给“演义”写活了

192 — 应该大书一笔的张飞巴西之战

194 — 罗贯中妙手出新招

200 — 谁来负责关羽的惨败

203 — 曹操的庞大家族

206 — 曹操不怕掘墓人——扑朔迷离的“七十二疑冢”

210 — 用古代天文学猜破的哑谜

——“狮子宫中,以安神位”

213 — 曹操与“下九流”

216 — 左慈的魔术

218 — 于吉——一个大有来历的道士

223 — “扮猪吃老虎”的书生———陆逊

226 — 关兴、张苞是“好心人的产物”

230 — 罗贯中“刀下鬼”不少

——为了挽回刘、关、张的面子

233 — 洛神和曹植的爱情故事

236 — 三个皇帝与三个寡妇

239 — 黄色竟有这等魔力吗

243 — “代汉者当塗高也”——一句挑起野心的怪语

246 — 天下军事亦难预料——“隆中对”一半成泡影

249 — 刘备也心狠手辣——一句话掉了脑袋的张裕

252 — 痛定思痛之后——论“白帝城托孤”

254 — 孔明接受托孤以后

257 — 诸葛亮为何“骂死王朗”

261 — 鲜明对照的一对——马谡与王平

265 — 《后出师表》是一篇伪作

270 — 诸葛恪是《后出师表》作伪者

274 — 《三国演义》的严重败笔——刘后主可曾怀疑孔明

277 — 木牛流马不是独轮车

282 — 孔明的妻妾及女儿——兼谈唐诗中的“峒氓”问题

288 — 《出师表》中特笔提到的人物——将军向宠

291 — 《三国演义》又一杰作——夏侯霸大放光彩

294 — 司马懿这个阴谋家

300 — 司马昭之心与钟会、邓艾之死

307 — 关索是谜一样的人物

310 — 口头“三国”拾趣

312 — 假三国之后还有假三国——关于《反三国志演义》

316 — 谈《反三国志》之“反”

326 — 替孔明“补天”的反三国戏

330 — 《三国演义》须应附上地图

前言/序言

  关于《三国小札》

  以刻苦自学终成大器的逸堂老人,穷其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 在写出蜚声国内的《唐诗小札》之后,陆续写了《宋词小札》《三国小札》,主编了《中国历代诗人选集》《中国古典小说漫话丛书》两套共数十种,晚年还写了文史小品数百篇,在刊诸报章之外,并编辑出版了《史林小札》《艺林小札》《事林小札》等,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方面,堪称贡献良多。

  逸堂老人的自学,随兴趣所之,在少年时代除了古典诗歌之外,就是古典小说。他说考进香港《星岛日报》当校对,**次发薪水,全部拿来买了一部《反三国志》。 那时他虽然依旧贫困,但早已步入成熟之年了,却仍旧如此痴迷!他少年时代内心的饥渴,更可以想见。 其中《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自然属于老人极为喜爱的一种。读书人大约都如此,对一部书,或一个作者,或一个问题发生了强烈兴趣,在以后的阅读中,乃至生活中、工作中,遇上有某种连带关系的触发点,就会一下被触发、点燃,寻味一番之后,会把素材和思考所得储存起来,或以记录的方式,或以记忆的方式。逸堂老人则更喜欢以剪报的方式, 这大抵由于他的职业方便吧!他保存着许多剪报,有些就直接夹在有关的书页间。 时间一长,这些相关资料会积累得很多,而对一个聪明人,它可以使他成为“问题专家”,或者换句话说,它可以使他在“这个问题”上,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逸堂老人对《三国演义》的知识造诣到底有多深?不好说。但他确是一个“三国迷”则不假。因此,到“文革”结束以后,应复办的《羊城晚报》之约,他就开了一个专栏叫“漫话三国”。 根据晚报读者对象的要求,仍以知识性、趣味性为取向。 专栏颇受欢迎,其后结集。 老人为初版所作“内容提要”说:

  本书以“漫话”的形式,不拘一格地谈论三国人物和故事……它传播历史知识,但又非史料的罗列,而充满了轶闻趣事;它进行艺术分析,但又非理论的说教,而从比较中给人启发;它也有史实的核查,但并非繁琐的考证,而言简意赅;它还有人物的评价,却不是长篇大论,而言之有据。 本书各篇文字,都是围绕小说《三国演义》为中心来展开的,但不局限于此,而是牵针引线,将三国故事有关的民间传说,以及正史、野史的有关记载,施以取舍,分置轻重,搜罗编织而成……

  它概括了《三国小札》普及性的特点和作者为文的用心。但是,在翻阅这些趣味盎然的篇章时,如果对《三国志》或者《三国演义》 下过功夫的读者, 并不难感受到老人修养的深浅。 也和《唐诗小札》《宋词小札》一样,他其实是运用深入浅出的笔致,看似闲来几句,却是举重若轻,在不经意中启导读者,通过有趣的话题激发他们去想象,探究和思考。这正是一本好的普及读物所具有的魔力,与大学讲义那般严肃、学究的面孔完全不同。

  在读《三国小札》时,我们不难从字里行间发现逸堂老人不时流露出来的童心———那是一个充满着求知欲望的、对书的海洋充满着好奇心的自学少年的心。 且看这些篇章题目:

  关于大战若干回合……另一个“巧使连环计”……不问年龄的“桃园结义”……来历不清的关羽……奇怪的“过五关”……关羽之败,谁应负责?……何来的“五虎将”?……刘后主怀疑过孔明吗?……诸葛亮为什么要痛骂王朗? ……木牛流马不是独轮车……魏延是降将吗?……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刮骨与开颅……左慈的魔术……鲁肃的真正面目……民间创造的“赤壁之战”……华容道的面貌……草船借箭的来历……

  从这些吉光片羽之中, 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逸堂老人从少年到中年,到老年,一生阅读、探究“三国故事”的浓厚兴趣和不减热情。《三国演义》对于广大读者的魅力,从近年易中天《品三国》,结合三国的历史开讲《三国演义》而声名鹊起,又得一证。 我想指出,此类普及性的漫谈的方式,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逸堂老人的《三国小札》中,就已经有过成功的尝试了。

刘斯翰
《三国小札》并非一本描绘波澜壮阔历史画卷的史书,亦非旨在探究权谋智斗的兵书。它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瞥见三国时代那段风云激荡岁月里,寻常百姓的生活百态,文人墨客的闲情逸致,以及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细微之处。 本书的内容,如同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星光,捕捉了那些不曾被正史详细记载,却同样鲜活、生动的瞬间。它不会告诉你曹操如何在赤壁之战中运筹帷幄,也不会深入解析刘备为何三顾茅庐。取而代之的,是关于战乱时期,一个普通农夫如何在一片焦土上艰难地播撒种子,期盼着来年丰收的辛劳;是关于一位隐居山林的士人,如何在月下独酌,写下关于家国情怀的诗篇;是关于一位市井小贩,如何在熙熙攘攘的街头,讨价还价,谋求生计的忙碌。 《三国小札》试图呈现的是一个更具人情味的三国。在这里,你可以读到关于普通士兵在漫长行军中的疲惫与思乡,他们可能从未见过诸侯一面,只在边关听闻战争的号角;你可以看到女子在战乱纷飞年代的坚韧与无奈,她们可能在后方操持家务,也可能在颠沛流离中寻找安身之所;你可以了解到在烽火之外,依旧有人在坚持着自己的生活,他们可能是一群结伴而行的游侠,在险峻的山林中寻找奇珍异草;也可能是一群聚在一起谈论诗书的文人,在纷乱的时局中寻求心灵的慰藉。 书中可能收录的,是关于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如一件粗布衣衫的制作过程,一顿寻常饭菜的烹调方法,一座简陋房屋的搭建技巧。它也会触及当时的娱乐方式,或许是孩子们在街头巷尾玩耍的简单游戏,或许是文人雅士在庭院里抚琴吟诗的雅趣。甚至,还会涉及一些民间传说和地方风俗,那些在历史记录中被忽略的,却承载着普通人情感寄托的故事。 《三国小札》更像是一本随笔集,作者以一种观察者的姿态,将那些散落的碎片加以拾掇,用一种平和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个时代的一角侧面。它没有宏大的叙事结构,没有明确的主线,更多的是一种随意的拼接和片段式的展现。每一篇小札,或许都像一次偶然的遇见,一次不经意的回眸,让我们有机会与那个时代的“小人物”进行一次短暂的对话。 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颠覆性的历史认知,也不在于教会你如何纵横捭阖。它更像是一种情感的投射,一种对历史细节的温情回溯。它让你在读罢那些关于英雄豪杰的壮丽篇章之后,能够慢下来,去感受那份属于普通人的生活气息,去体会那份在时代的洪流中,依旧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平凡。 如果你想了解那些在三国纷争中,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真实生活,那些不为人知的民间故事,那些文人墨客的闲散情怀,《三国小札》或许能为你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让你在熟悉的三国背景下,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它或许不会让你热血沸腾,但却有可能让你在某个瞬间,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温度。 这本书,就像一枚枚精致的小小的物件,散落在历史的角落,需要你耐心去发掘,细心去品味。它不是教科书,也不是工具书,它只是一本让你在阅读中,能够静下心来,感受那个时代的细微之处的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历史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有温度的书籍情有独钟。《三国小札》无疑满足了我对这类书籍的所有期待。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魔力,能够将那些早已化为尘土的名字,重新赋予鲜活的生命。我时常会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与书中人物一同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我能够感受到他们的英勇无畏,也能体会到他们的无奈与悲伤。作者在描写人物时,并没有简单地去塑造“好人”或“坏人”,而是将他们置于那个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去展现他们之所以那样做,有着怎样的原因和考量。这种 nuanced(细致入微)的描绘,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敬佩作者的洞察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凡人”角色的刻画,那些在历史巨浪中默默承受、努力生存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或许不如帝王将相那样波澜壮阔,但却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这种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命运的视角,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共鸣。

评分

作为一个对古典文学有着深厚兴趣的读者,我常常会在书架上寻觅那些能够触动灵魂、引发思考的作品。《三国小札》就是这样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三国历史的读物,更是一扇通往那个时代心灵世界的窗口。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不像一般的史书那样注重事件的顺序和逻辑,而是更侧重于从人物的内心活动、情感纠葛以及微小的生活细节入手,来展现那个时代的人物群像。我喜欢这种“小处着眼,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它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些历史人物的动机,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比如,书中对于某位将领在战场上思念家人的片段描写,寥寥数笔,却勾勒出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温情并存。又比如,对某位谋士在决策时的犹豫与权衡的刻画,更是将一个政治家、战略家的复杂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细腻的笔触,使得原本可能显得遥远的历史人物,变得触手可及,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我常常会在阅读时停下来,想象着他们当时的处境,思考如果换做是我,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种代入感,是很多其他历史读物所无法给予的。而且,《三国小札》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既有文言的典雅,又不失口语的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韵味。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开启一段新的探索之旅,总能在字里行间发现新的惊喜,新的感悟。

评分

我一直觉得,阅读历史,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从中汲取智慧,获得启示。《三国小札》正是这样一本能够让你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获得深刻启发的书籍。作者的叙事,并没有一味地去强调某一个朝代的辉煌,或者某一个人物的伟大,而是更加注重展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与偶然,以及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与挣扎。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非典型”历史事件的解读,那些在宏大史书中可能被一笔带过,但却能够折射出时代特征的细节。作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复杂的三国。我看到了权谋的斗争,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影。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看到了和平的可贵。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我对历史的认识更加全面,也更加客观。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有魅力,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人的思考。读起来,一点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反而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每一次阅读,都仿佛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历史读物,不应该仅仅是历史事件的堆砌,更应该能够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去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三国小札》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作者仿佛拥有能够穿越历史的魔力,将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故事,重新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非主流”人物的刻画,那些不常出现在宏大叙事中的小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却也闪耀着属于自己的光芒。他们可能是某个将军麾下的普通士兵,可能是某个市井小民,也可能是某个隐居山林的文人。通过他们的视角,我看到了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三国时代。我感受到了普通人在战乱中的挣扎与无奈,也看到了他们在艰难岁月里所展现出的坚韧与乐观。这种从“大历史”走向“小人物”的视角转换,让我对三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不再仅仅关注那些王侯将相的权力斗争,而是开始关注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忽略的个体命运。这种关注,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多元,也更加富有同情心。而且,作者在叙事时,并没有刻意去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黑暗面,而是以一种坦诚的态度去呈现。这种真实感,反而让我更加敬佩作者的勇气和功力。

评分

我一直相信,真正的历史,是属于每一个人的。而《三国小札》,恰恰就是这样一本能够让你感受到历史温度的书籍。作者的笔触,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居高临下,而是以一种平等、尊重的态度,去讲述那些曾经存在过的生命。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那些“失败者”的描写,他们或许没有成就帝业,没有留下赫赫威名,但在作者的笔下,却依然闪耀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光芒。我看到了他们在困境中的挣扎,看到了他们为了理想而付出的努力,甚至看到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种对“边缘人物”的关注,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丰富的三国。我不再仅仅关注那些赢家,而是开始关注那些在历史舞台上默默奉献,甚至默默牺牲的群体。这种视角,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具有人文关怀。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有特色,既有文言的典雅,又不失口语的生动,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长者,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故事。

评分

对于许多读者来说,三国时期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和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三国小札》虽然也涵盖了这些内容,但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却在于作者对人物情感世界的深刻挖掘。作者并没有将笔墨仅仅局限于宏大的政治军事博弈,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描绘他们的情感、他们的纠结、他们的选择。我时常会被书中某位人物,在面对艰难抉择时,内心的挣扎所深深触动。比如,对某位将领在忠诚与情义之间徘徊的细致描摹,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道德观念的复杂性。又或者,对某位君主在权力与仁德之间摇摆的刻画,更是将一个帝王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细节,使得原本在历史书上显得遥远而模糊的人物,变得鲜活而立体,仿佛就站在我的面前,与我诉说着他们的故事。我能够感受到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喜悦,他们的失落,他们的骄傲。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让我对三国历史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事件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人性的探索。我相信,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历史,一定是能够触及到人性的深处,《三国小札》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于历史类的书籍都抱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尤其是像《三国小札》这样,名字里就带着几分神秘与古韵的书籍,更是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拿到这本书,我并没有立刻翻开,而是先细细地打量了它的封面,那古朴的字体,配上淡雅的水墨风格插图,仿佛已经将我带入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阅读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与历史对话。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将那些早已远去的英雄豪杰,重新呈现在我的眼前。那些曾经只存在于史书冰冷记载中的名字,如今因为作者的文字,而有了温度、有了血肉、有了鲜活的生命。我仿佛能听到吕布辕门射戟时的沉稳,看到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从容,感受到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悲壮。那些经典的战役,不再是枯燥的兵力对比和地名罗列,而是被赋予了人性的挣扎、策略的博弈,以及命运的跌宕。读《三国小札》,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宏大叙事背后,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和他们所做出的选择共同铸就的。每一个人物,无论大小,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立场,自己的悲欢离合。作者在叙述中,并没有一味地去歌颂英雄,而是将他们置于那个时代的洪流之中,展现了他们的智慧、勇猛,也揭示了他们的局限、失误,甚至人性的复杂。这种真实感,让我在阅读时,时常会产生一种共鸣,一种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与同情。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历史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来说,《三国小札》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来重新审视那个令人着迷的时代。作者并没有选择那种流水账式的叙事,而是巧妙地将各种历史细节、人物传记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融为一体,呈现出一幅生动而立体的三国画卷。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节点背后的人物心路历程的描绘。例如,在一些重要的战役决策过程中,作者不仅仅是列出战略部署,更是深入到决策者的思考过程,展现他们的权衡、他们的顾虑,甚至他们内心的挣扎。这种对“人”的刻画,让历史事件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和事实,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复杂性。我能够从中感受到人物的智慧、勇气,也能够看到他们的局限性、他们的失误。这种真实的描绘,比任何虚构的故事都更能打动人心。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也相当吸引人,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现代的流畅和可读性。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感觉像是在与历史人物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收获良多。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沉浸在书海中的读者,《三国小札》绝对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最令人惊喜的一部作品。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重新构建了我对三国时期的一些认知。作者的笔触,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史学研究,而更像是用饱含情感的笔墨,去描绘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边缘人物”的刻画,那些可能在正史中寥寥几笔带过的角色,在作者的笔下,却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和情感世界。通过他们的视角,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丰富的三国。我看到了普通人在乱世中的挣扎与求生,也看到了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人性之光。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那些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宏图伟业,而是更加关注那些构成历史的每一个鲜活的个体。而且,作者的叙事逻辑也非常清晰,即使是复杂的历史事件,也能被条理分明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很容易就能理解。我常常会在阅读时,为作者的洞察力而惊叹,仿佛他能够穿透历史的迷雾,直抵人性的核心。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历史读物,不仅仅在于它讲述了什么,更在于它如何讲述。而《三国小札》在这方面,无疑做到了极致。作者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通过一种非常细腻、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去展现那个时代的风貌、人物的情感以及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那些“小人物”命运的关注,那些在宏大历史叙事中可能被忽略的角色,在作者的笔下,却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闪光点。我看到了他们在乱世中的坚韧,看到了他们在困境中的希望,甚至看到了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普通人的智慧和情感。这种“由小见大”的视角,让我对三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我不再仅仅关注那些帝王将相的权谋斗争,而是开始关注那些构成历史的每一个鲜活的个体。而且,作者的叙事方式也非常有条理,即使是复杂的历史事件,也能被清晰地梳理出来,让读者能够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进入那个时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