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全国,坚持结果导向、以公众视角,总结了2017年度国务院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在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解读回应、依申请公开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如对本领域本地区政务公开工作指导成效显著,积极探索决策公开,部分行政执法领域信息公开程度较高,部分领域的执行和结果公开相对规范,部分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情况较高,也提出了现阶段政务公开工作仍存在的问题,并对新时期新的政务公开发展予以展望。
田禾,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主任,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治指数创新工程项目组首席研究员;
吕艳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治国情调查研究室主任,法学博士。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中国政府透明度(2018)》,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关注着中国在信息公开和政策制定方面的进展,所以毫不犹豫地把它加入了我的阅读清单。不过,坦白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有时甚至是有些令人沮丧的田野调查。作者似乎非常致力于用详实的数据和案例来描绘一个复杂的现实,而不是简单地给出褒贬不一的结论。从宏观层面来看,书中对不同层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执行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这让我意识到“透明度”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在中央层面和地方基层,在不同类型的政策领域(比如环保、财政预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操作差异。书中引用的那些原始文件和公开信函的摘录,非常有说服力,它们没有过多地渲染情绪,而是冷静地展示了“信息可得性”的实际障碍——有时候是流程的复杂性,有时候是官方解读的模糊性。我特别留意了关于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的章节,那里的论述非常扎实,揭示了在压力之下,信息流动的速度和准确性是如何被考验的。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要求读者付出耐心、但回报以深刻洞察力的学术性著作,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一份严肃的时代记录。
评分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评价”中国政府的透明度,不如说它是在“测绘”一个正在演变中的复杂系统。《中国政府透明度(2018)》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其方法的客观性——它更像是一份技术报告,而非政治评论。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不同年份数据的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这使得“透明度”不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在特定历史节点上被反复塑造的过程。书中对信息公开申请的回复文本进行的语义分析,揭示了官方语言的精妙之处:如何在满足法律形式要求的同时,巧妙地规避实质性信息的披露,这简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对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协商民主”环节,书中也进行了大胆的假设和求证,虽然有些结论带有推测性质,但其严谨的论证过程让人无法轻易驳斥。这本书的版式和图表设计也相当专业,大量的流程图和数据可视化帮助我迅速掌握了复杂的制度关系。对于期望了解中国治理细节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无可替代的、以证据为基础的视角。
评分阅读《中国政府透明度(2018)》的过程,就像是拆解一个精密但略有瑕疵的时钟。这本书的视角非常“自下而上”,它没有过多关注宏伟的政策蓝图,而是聚焦于信息从产生到被获取的每一个关卡。我注意到作者非常注重“受众感知”与“实际可得性”之间的鸿沟。举个例子,书中对特定领域信息(如环境监测数据)的公开频率和粒度的分析,清晰地展示了技术进步如何赋能了公开,但同时,公众对这些数据的解读能力却滞后于信息的产生速度。这引发了我对“数据素养”与“政府责任”之间关系的深思。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充满了限定词和条件状语,很少有绝对化的表述,这使得它的论点更具穿透力和说服力。它成功地将一个宏大的政治议题,分解成了无数个可操作、可检验的微观案例。读完后,我对“透明”这个词汇的理解被极大地拓宽了,它远不止是“把文件贴出来”这么简单,而是一整套关于信任建立、制度设计和权力制衡的复杂工程。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中国政府透明度(2018)》的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避开了那种二元对立的叙事陷阱。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和克制,没有采用那种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那样,对中国政府的信息公开体系进行了一次精细入微的解剖。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解释性透明度”的探讨。很多时候,信息本身是公开的,但其背后的逻辑、决策过程的权衡,以及未来政策的走向,却是含糊不清的,这本书深入挖掘了这种“半透明”的状态。它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示了公民社会组织、媒体在推动信息获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所遭遇的结构性阻力。书中对于“主动公开”与“依申请公开”两种模式的对比分析,让我对政策执行的微观层面有了全新的认识。例如,在财政预算公开方面,它不仅仅罗列了公开了多少项目,更着重分析了公众是否能真正理解这些数字背后的含义,以及这种理解的深度与决策质量之间的关联。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真正想理解中国治理复杂性的严肃研究者和政策观察家准备的,它提供了一套严谨的分析框架,而非肤浅的标签。
评分对于一个关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读者来说,《中国政府透明度(2018)》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去审视过去十年间中国在制度建设上的努力与现实之间的张力。这本书的论述结构非常严密,它似乎是按照“法律框架—制度设计—实际操作—公众反馈”这样的逻辑链条层层递进的。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的章节印象深刻,那部分内容展示了信息不透明是如何直接转化为金融风险的潜在导火索的。作者没有停留在指出问题,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地方政府在信息披露上的“激励机制”差异,这一点非常具有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透明度的提升往往不是由上至下的简单命令,而是取决于地方官员在绩效考核、问责压力和维稳需求之间微妙的平衡。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查阅相关的法律条文,因为书中的分析是建立在对现有法规的精准解读之上的,这保证了其论证的可靠性。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略显缓慢,但这种沉稳的节奏恰恰体现了作者对议题的尊重和审慎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