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

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美芳 著
图书标签:
  • 儿童心理学
  • 育儿
  • 亲子关系
  • 家庭教育
  • 行为分析
  • 情绪管理
  • 沟通技巧
  • 教育心理学
  • 成长
  • 误区认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4016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095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0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 剖析了孩子行为的心理符号、负面情绪,包括孩子性格中的一些小缺陷,帮助家长解读这些负面情绪背后的心理动机

2.重视孩子的心灵内在需求,注重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孩子,达到与孩子良性沟通。

3.在教育方法上,给予了家长一些切实中肯的方法、建议, 与孩子一起成长。


内容简介

本书剖析了孩子种种特殊行为的心理符号、负面情绪,包括孩子性格中的一些小缺陷,帮助家长解读这些负面情绪背后的心理动机,利用心理法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书中重点讲述了家长关心的学习问题,将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种种因素进行了逐一分析。同时盘点了家长有意或无意地在家庭教育中犯的错误,剖析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角色担当,并给父母提供了一些中肯的方法,以使其改变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错误角色,与孩子一起成长。

作者简介

刘美芳:北京市通州区北苑小学德育主任,在北京的教育一线工作15载,潜心工作过程之中积累了大量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并用心记录了下来,多篇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或在论文大赛中获奖。作者曾经出版过多部与教育相关的书籍,例如《学好心理学 做个好妈妈》《不会表达爱的父母和渴望爱的孩子》等,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目录

第 1 章??小行为大信号

——解读孩子的种种“恶行”

吃独食:判断力的缺失,不懂区分“自己”和“别人” 2

电视瘾:兴趣缺失,找不到更好的娱乐方式 6

电视孤独症:缺少与外界接触的窗口 8

不专心:总被其他事干扰留下的“后遗症” 10

没毅力:年龄和心智发展的局限 14

迷网游:现实生活中缺失成就感 17

乱发脾气:无法排遣的孤独 20

乱扔东西:希望唤起家长的注意力 23

厌学:源自怯懦的逃避心理 26

偷钱:关注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 30

盲目竞争:家庭教育目的性太强 32

心理测试:你和孩子之间存在哪些代沟? 35


第 2 章??情绪有密码

——解读儿童的负面语言

“恋母情结”:离不开妈的孩子怎么办 40

偏执其实是一种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42

杞人忧天:孩子的心思你怎么猜 44

情绪失控:别人的话他为何听不进 46

自负:膨胀的“优越感” 48

怯懦的孩子,你到底在怕什么 51

悲观情绪:孩子缺少积极的心理暗示 54

爱慕虚荣:孩子的价值观为何脱轨 57

叛逆不羁:被宠坏了的“小大人” 59

敏感脆弱:孩子有走不出的心理阴影 62

爱嫉妒:孩子没看到自身的优点 64

心理测试:你的孩子自尊心有多强? 66


第 3 章??情感抚慰力量大

——利用心理法则培养孩子

激励孩子,满足他的“成就需要” 70

世上没有蠢材,只有被放错位置的天才 74

给孩子信心,做他成功的“充电宝” 78

正面鼓励,保护孩子的创造性 82

表扬孩子,你得知道何时为他鼓掌 85

孩子迷失方向,家长要把信号灯点亮 89

做一次“胆小鬼”,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92

策略性地退让,让孩子自己踢开绊脚石 96

良性循环鼓励,不断强化孩子的优势 100

心理测试:你的孩子属于敏感的人吗? 104


第 4 章?? 爱上学习有方法

——剖析成绩差的心理原因

厌学的情绪——学习目的不明确和期望值高的产物 108

防止作弊,从增强孩子的信心着手 112

因懒惰而废学,如何让孩子变得努力 114

孩子惧考,压力来自家长的期望 116

孩子的偏科,给了家长发掘天赋的机会 119

孩子太贪玩,这种天性并不可怕 123

孩子很粗心,为他找回缺失的责任感 126

防止孩子上网,“疏”的效果大于“堵” 129

心理测试:孩子具备哪种天赋? 131


第 5 章??家长也会犯错

——悉数不可取的家教行为

真心悦纳孩子,“小冤家”来自“大冤家” 134

家长的否定,让孩子“心理性矮小” 138

恶语伤人六月寒,别口无遮拦伤了孩子 142

学习有道,别拿写作业当惩罚 145

规避消极暗示,不给孩子否定性评论 148

奖励得法,不拿金钱当作诱饵 150

正确看待孩子,分数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153

尊重孩子的隐私,别偷看他的日记 157

宏观看待优缺点,别拿孩子做比较 160

家长会后,别拿批评当家常菜 164

心理测试:你教育孩子的方法对吗? 168


第 6 章??教育是一种合作

——揭示父母正确的角色扮演

别让妈妈唱独角戏,家教不是一人之事 174

父爱不缺席,警惕“缺乏父爱综合征” 177

转变家庭角色,不要一味地只唱“黑脸” 180

别模糊了性别定义,做孩子的意识指南针 182

教育是一种协作,家长意见要一致 184

以身作则,不小觑爸爸的榜样力量 187

父亲的夸奖,女孩的自信来源 189

创造和谐的氛围,绝不因孩子而翻脸 191

解决分歧有底线,不在孩子面前争吵 194

心理测试:你属于哪种类型的家长? 197


精彩书摘

不懂区分“自己”和“别人”


美国有一首儿歌,讲的就是孩子心中对于物品所有权的理解。歌里面唱道:


“我先看到的就是我的,

我先拿到的就是我的,

只要从你手里拿过来,

这个东西就是我的,

这个东西一直就是我的,

直到这个东西坏了,

我不再喜欢了,

那么这个东西才是你的。”


我想,这首歌可能是大部分孩子真实的心理写照。因为家长对他们的宠爱,使得他们学不会与别人分享,不会照顾别人的感受。

我邻居的独生女莹莹今年4岁了,是全家人的心肝宝贝。她喜欢吃的东西不允许任何人吃,买给她的东西,她也绝对不允许别人碰。

有一天我去邻居家做客,正巧莹莹的小表姐也在,起初两个小姑娘玩得很起劲,但是没过一会儿,莹莹就和她5岁的小表姐吵了起来。原来莹莹妈妈洗了草莓给两个孩子吃,可两个人互不相让,都说自己最爱吃的就是草莓,而且在家从来都是自己独享草莓,就是不肯给对方吃。

其实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只会“独享”,不懂“分享”,渐渐地变得自私、刻薄了。

拿我的两个孩子来说吧,在他们小的时候,每次给他们买了好吃的或者好看的书,妞妞都抢着优先要,她的理由是自己在家里最小,所有人都应该让着她。开始我和爱人觉得这是小姑娘正常的撒娇,还对儿子说:“妹妹小,你要让着她。”可时间长了,鑫鑫也很委屈:“凭什么都让她先享受呢?不公平。”

一次我买了两包饼干分给妞妞和鑫鑫,没想到妞妞一看到哥哥手上的饼干,马上抢过来,大声说:“不给他吃,这是我的。”我蹲下来看着妞妞,说:“宝贝,你愿意和哥哥一起玩吗?”妞妞点了点头。

我又说:“那如果哥哥的东西也不给你玩,你会不会不高兴呢?”妞妞若有所思地眨眨眼睛,默默地放下了饼干。

和妞妞的谈话还是有效果的,晚上小家伙走进我们的卧室,说:“爸爸妈妈,我把我的彩笔借给哥哥画画了。”

我抱过妞妞,夸奖她:“我们妞妞可真乖,真是好孩子。”听了我的表扬,她很开心,慢慢地改掉了自私的毛病,有好东西也愿意跟哥哥一起分享,孩子们的关系更融洽了。

在孩子学会分享的时候给一些鼓励,孩子能懂得与人分享是对的,自然能养成“分享”的习惯。

孩子小时候缺乏判断力,不知道区分“自己的”和“别人的”这两种概念。当他们觉得属于自己的东西被别人侵占的时候,往往会大发脾气,又哭又闹。如果我们没能给他们合适的指引,而是对此举熟视无睹,那么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

……

前言/序言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为了改变家庭环境,将精力过多地投放在谋权或谋钱上,认为为孩子创造所谓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最重要。家长在吃穿上,给孩子锦衣玉食;在玩乐上,对孩子有求必应;在学习上,不惜花重金选择条件好的幼儿园和学校。

为了教育好孩子,我建议家长重视孩子儿童时期的心理状态,针对自己孩子不同阶段发展变化的状况,适时地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让孩子茁壮成长。

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抱怨:“都不知道老师是怎么教的,我们家孩子现在简直没办法说了,不只是学习差,其他各方面也没一样好的。”孩子各方面都出现了问题,这到底是谁的责任?真的就应该单纯地去追究老师的责任吗?

法国哲学家、教育家爱尔维修说:“即使再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父母的素质和采取的教育方法,决定着孩子未来的人生。”很多人都将教育比作一棵树,如果教育真是一棵树,那么这棵树就一定少不了家庭教育这个发达的根系。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可谓“孩子成长的奠基石”。如果没有方法得当的家庭教育这块奠基石,孩子的成长很可能会歪歪扭扭。

其实,对大多数认为孩子不听话的父母来讲,与其说他们没完没了的操心和烦恼是由孩子所致,还不如说他们从来就没想过:教育孩子首先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先了解孩子的想法。如果父母意识到了这点,并且走进了孩子的内心,肯静下心来认真地倾听孩子的心声,愿意耐心地与孩子平等地交流,相信每一位家长都不会有太多的烦恼。

本书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剖析了孩子种种特殊行为的心理符号,例如孩子为何吃独食、为何迷网游、为何厌学、为何偷钱等。通过对孩子种种“劣行”的解读,让家长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孩子,并改变自己的孩子。

第二部分剖析了孩子的负面情绪,包括孩子性格中的一些小缺陷,帮助家长解读这些负面情绪背后的心理动机,让家长懂得怎样去帮助孩子走出阴影和心理误区。

第三部分将为家长解读如何利用心理法则来教育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让孩子更自信、更快乐地慢慢长大。

第四部分重点讲述了家长最关心的学习问题,将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种种因素进行了逐一分析,如偏科、厌学、惧考、贪玩等,告诉家长如何改变孩子,让孩子克服内心的障碍,自主、自发地去学习。

第五部分盘点了家长有意或无意地在家庭教育中犯的错误,例如将“写作业”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用分数去衡量孩子、把握不好奖罚的尺度等,并为家长走出教育的误区提供了建议。

最后一部分则剖析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角色担当,阐述了父亲和母亲在家教中的重要作用,并给父母提供了一些中肯的方法,以使其改变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错误角色,成为孩子幸福成长的港湾。


《亲子间的理解密码:读懂孩子,也读懂自己》 一、 洞察童心,架起沟通的桥梁 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渴望能成为他们最可靠的港湾,最智慧的引路人。然而,面对那些时而叛逆、时而沉默、时而爆发的情绪,我们常常感到束手无策,仿佛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屏障。这本书,正是为你准备的一把解开亲子关系迷宫的钥匙,它不是一套僵化的育儿公式,而是一次深入孩子内心世界的探索旅程,更是一场与自己对话的深刻反思。 你是否曾困惑于孩子突如其来的哭闹,不明白他们为何会如此执着于某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你是否曾焦虑于孩子在社交场合的退缩,担心他们是否会孤单,是否会被欺负?你是否曾无奈于孩子对你苦口婆心的劝导充耳不闻,甚至激起更强烈的对抗?这些困惑,是无数家长在育儿路上都会遇到的真实写照。本书将带领你,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去理解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和情感动机。 我们将一起探讨儿童发展的规律,从婴儿期的全然依赖,到幼儿期的探索欲爆发,再到学龄期的规则意识建立,青春期的自我认知觉醒,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和发展任务。你将了解到,孩子的“不听话”可能源于他们正在学习独立思考,他们的“固执”或许是对自己内心声音的坚持,他们的“任性”也可能是一种寻求安全感和关注的表达方式。理解这些,是建立有效沟通的第一步,也是避免误解和冲突的关键。 本书不会教你如何“控制”孩子,而是教你如何“理解”孩子。我们将一同学习如何捕捉孩子微妙的情绪信号,如何用同理心去回应他们的感受,如何在日常的互动中,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安全感和尊重的成长环境。通过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你将能够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期望,同时也能更敏锐地倾听孩子的心声,从而在亲子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沟通桥梁。 二、 认识成长的烦恼,也看见自己的初心 育儿不仅仅是关于孩子,它更是一面映照我们自身的镜子。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挑战时,往往也会触碰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和过往的经验。你是否会在孩子犯错时,不自觉地想起自己童年被批评的经历,然后将自己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你是否会在孩子取得小小的成就时,比孩子还要激动,甚至不经意间剥夺了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这本书也将引导你进行一次自我觉察。我们将深入探讨父母自身的成长经历、原生家庭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育儿方式。你将了解到,许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反应,并非纯粹的理性判断,而是被我们自己未曾处理的情绪所驱动。 通过了解自己,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在育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盲点和误区。是过度保护,还是过度放任?是严苛要求,还是过于溺爱?这些都可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本书将鼓励你,放下那些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审视自己的育儿模式,并有勇气去做出积极的调整。 我们还将关注到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在扮演好“父母”角色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自我”的存在。长期的育儿压力、自我牺牲感,都可能成为侵蚀我们幸福感的暗流。本书将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你在繁忙的育儿生活中,找到平衡,关照自己的内心需求,重新拾起生活的激情和活力。当你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照顾自己时,你才更有能力去给予孩子最稳定、最有爱的支持。 三、 拥抱不完美,解锁更美好的亲子关系 我们都曾幻想过理想中的育儿场景:孩子乖巧懂事,言听计从;父母耐心温和,事事周到。然而,现实往往是充满了曲折和挑战的。孩子会犯错,父母也会疲惫,亲子之间也会有争执。本书的宗旨,是帮助你拥抱这种“不完美”,并在不完美中找到成长的契机,解锁更深刻、更美好的亲子关系。 我们将不再追求“完美父母”的虚幻目标,而是鼓励你成为一个“真实”而“有效”的父母。这意味着,我们允许自己有情绪,允许自己犯错误,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中学习,并以更成熟的方式去面对和处理。我们会学习如何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而非简单粗暴的惩罚;如何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替他们包办一切;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与孩子建立起更深的信任和理解。 本书会提供一系列基于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的育儿策略,这些策略强调尊重、平等和积极的亲子互动。你将学会如何通过积极的强化来鼓励孩子的良好行为,如何运用有效的界限来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如何在冲突发生时,引导孩子学习情绪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帮助你认识到,孩子最终会成为独立完整的个体,我们的角色是陪伴和引导,而非控制和塑形。通过理解孩子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能够给予他们适度的支持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去探索自我,发现潜能,并最终成长为他们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亲子间的理解密码:读懂孩子,也读懂自己》,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陪伴你走过孩子成长历程的伙伴。它邀请你一同踏上这场充满智慧与爱的旅程,去理解孩子的世界,也去发现一个更完整的自己。在这趟旅程中,你将收获的,不仅仅是更和谐的亲子关系,更是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以及一份持久的内在力量。让我们一起,用爱与理解,点亮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用户评价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一种全新的育儿视角和强大的实践指导。我以前总是在“应该怎么做”和“我该怎么办”之间纠结,感觉自己像个摸索的瞎子。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它没有给我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而是教我如何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去灵活运用各种原则和技巧。书中提到了“积极育儿”的概念,让我明白,教育孩子,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创造积极的环境,培养积极的心态。它让我学会了如何欣赏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鼓励和肯定。我也学会了如何从孩子的错误中发现教育的契机,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找到新的启发。它让我从一个焦虑的家长,变成了一个更加自信、更加从容的育儿者。我真心推荐这本书给所有为人父母的朋友,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在引导我如何与孩子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方面,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只要满足了孩子的衣食住行,给他们最好的教育资源,他们就会健康快乐地成长。但这本书却提醒我,物质上的满足远不如情感上的支持来得重要。书中有一段关于“安全感”的描述,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它说,孩子每一次的哭泣、每一次的撒娇,都可能是在寻求一种被关注、被理解的信号。而我们作为家长,如果能够耐心倾听,给予温暖的拥抱,而不是简单地呵斥或者敷衍,就能在孩子心中播下信任的种子。我以前总觉得孩子小,很多事情不懂,也不会记仇,所以对他们的情绪反应比较忽略。但现在我明白了,即使是微小的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也可能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这本书不仅仅是讲理论,它提供了非常多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有效地回应孩子的负面情绪,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增进亲子关系,甚至是如何引导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我试着书中教的一些方法,比如在孩子感到沮丧时,不去急于纠正,而是先说“我理解你现在很难过”,然后才去引导,发现孩子真的变得更愿意和我沟通了。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我一直以为儿童心理学是一门非常晦涩难懂的学科,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背景才能理解。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非常亲切,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娓娓道来。我记得有一个章节讲到孩子为什么会突然发脾气,我之前总是觉得是他们不懂事,但书中通过一些生动的小例子,比如孩子因为得不到立刻的满足而感到挫败,或者是在表达需求时词不达意,让我突然明白了背后的原因。原来,孩子的行为并非无理取闹,而是他们独特的沟通方式。书中还提到了“镜像神经元”的概念,虽然我之前对这个词汇一无所知,但作者用孩子模仿大人行为的例子来解释,我一下子就get到了。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原来我无意间也在影响着孩子。整本书读下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教育孩子并没有那么难,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调整自己的视角,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这本书真的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孩子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接纳。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是关于“理解”这个词的深度。我一直以为我挺了解我的孩子,知道他们的喜好,知道他们害怕什么。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我只是停留在表面。书中深入地剖析了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比如婴幼儿时期对环境的依赖,学龄前儿童的自我中心,以及青少年时期的独立倾向。这些描述都非常精准,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孩子成长的缩影。我记得书中有提到,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叛逆”或者“对抗”,其实是他们想要独立自主的表现,是对自己身份认同的探索。这让我反思,我之前是否过于控制,剥夺了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机会。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教我们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界定清晰的界限,以及如何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同时,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我开始尝试着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让他们在安全的范围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效果竟然出奇地好,孩子变得更加配合,也更有责任感。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孩子,不是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想当然”,而是要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对“教育”这个词有着非常刻板的印象,总觉得是要“管教”和“约束”。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是“引导”和“赋能”。书中反复强调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而我们作为家长,应该扮演的角色,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特长,并鼓励他们去尝试、去探索。我记得其中一章讲到“好奇心”的重要性,说它是孩子学习的驱动力。我之前总觉得孩子问太多问题是“烦人”,现在才意识到,那是他们渴望了解世界的表现。书中也提供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亲子互动游戏,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游戏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学习的过程。我尝试了书中一个“故事接龙”的游戏,我和孩子一起编故事,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孩子能够想出很多我从来没想过的情节,他的想象力是如此的丰富!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玩耍”的价值,原来游戏不仅仅是消磨时间,更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绝佳途径。它让我不再焦虑于孩子是否“赢在起跑线”,而是更加关注他们是否拥有快乐的童年,以及是否培养了受益终身的学习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