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康乾盛世」研究叢書 17-19世紀中國的市場與經濟發展
原價:30.00元
作者:牛貫傑
齣版社:黃山書社
齣版日期:2008-03-01
ISBN:9787807078913
字數:300000
頁碼:35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59kg
編輯推薦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國傢重點圖書。
內容提要
“康乾盛世”與以往的“盛世”存在著明顯的不同。這不僅僅因為它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所謂“盛世”,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封建“盛世”之中,正在孕育和成長著機器工業時代的各種因素。而與此同時,脫胎於舊的機體,代錶著社會前進方嚮的先進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經在地球的西半部蓬勃發展,生機盎然,它使得以往令人矚目的中國封建“盛世”的輝煌黯然失色。
 我們今天研究“康乾盛世”,並非對其進行簡單注解,或誇耀褒揚,而是通過被稱為“盛世”的各種錶象,深入探討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規律,清代康雍乾社會的基本特點及其豐富的曆史內容,以及“盛世”産生的曆史原因及對後世社會的影響。如前所述,“康乾盛世”的研究受到瞭社會及中外學界的廣泛關注,其學術積澱深厚,研究領域廣闊,碩果纍纍,成績斐然,因此已經成為具有自身特色的專門的學術領域。
 關於“康乾盛世”及其時代的考察是本研究專題的另外一項重要內容。由於其涉及的領域相當廣闊,我們僅能夠在某些問題上展開討論。李強《金融視角下的“康乾盛世”——以製錢體係為核心》一書,通過對製錢的流通、供應和管理狀況的分析,闡述和描繪瞭貨幣在康雍乾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尹樹國《盛衰之界——康雍乾時期國傢行政效率研究》一書,則從國傢行政的角度,探討康雍乾社會的政治體製及其運作,進而揭示“康乾盛世”時期的某些基本特徵。陳樺主編的《多元視野下的清代社會》,以“康乾盛世”所處的康雍乾社會為重點,從更廣闊的領域,以多維的角度,通過不同的側麵,考察和描述該曆史時期的社會發展與演變,其研究涉及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基層社會等諸多領域。
目錄
第一章 從“市場”切入
 第一節 市場:“康乾盛世”的經濟脈動
 第二節 有關清代全國市場的討論
 一、20世紀60年代:圍繞“民族市場”與“統—市場”自論
 二、20世紀80年代:吳承明及其清代國內市場研究
 三、20世紀90年代後:清代全國性市場的提齣
 第三節 清代市場的—般狀況
 一、清代的基層市場
 二、清代的地方市場
 三、清代的區域市場
 四、市場網狀結構及全國性市場網絡
第二章 從商品長距離運輸看清代經濟的“全國化”
 第一節 清代前期的糧食貿易
 一、糧食貿易的首要環節:清代的糧食生産
 二、清代的糧食流通量
 三、清代糧食貿易的動態考察
 四、清代糧食貿易的走嚮
 1.湖廣
 2.江西
 3.四川
 4.江南
 5.福建
 6.廣東
 7.北方地區
 第二節 全國商業交通網的發達
 一、內河商業交通
 1.鬆花江、遼河水係
 2.海河水係
 3.黃河水係
 4.淮河水係
 5.長江水係
 6.錢塘江水係
 7.珠江水係
 二、六大主乾商路
 1.主乾商路之—:“烏魯木齊—歸化—北京—蔔魁”
 ①“古城—歸化—張傢口”路段
 ②“張傢口—北京”路段
 ③“北京—吉林”路段
 ④“吉林—蔔魁”路段
 2.主乾商路之二:“廣州—南昌—杭州—北京—庫倫—剋圖”
 ①“廣州—閩浙贛交界區”路段
 ②“閩浙贛邊界—杭州—北京”路段
 ③“北京—張傢口—庫倫—恰剋圖”路段
 3.主乾商路之三:“桂林、廣州、永明、全州—衡陽—漢口—開封—北京”
 ①“桂林—衡陽”路段
 ……
第三章 清代的商人
參考文獻
圖錶目錄
作者介紹
牛貫傑,2002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獲博士學位,後留所執教。目前係中國人民大學曆史係專門史教研室講師,主要從事明清經濟史與中國近代政治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著有《晚清統治格局研究》(閤著)、《清史十五講》(閤著)、《原來曾國藩》,《原來李鴻章》、《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語言和邏輯都十分清晰,使得即便對曆史經濟學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入門。作者們對於17-19世紀中國市場與經濟發展的探討,並非孤立地看待經濟,而是將其巧妙地融入到當時的社會結構、文化習俗和政治環境之中。書中對於“萬曆新政”等早期經濟改革的梳理,以及對清朝經濟政策的長期演變軌跡的追蹤,都為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連續性和斷裂性提供瞭堅實的基礎。我對書中關於“經濟周期”的討論印象尤為深刻,作者們試圖解釋在看似繁榮的“盛世”背後,潛藏著的經濟波動和潛在風險,這為我們思考當今經濟發展提供瞭寶貴的曆史藉鑒。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次與曆史對話的旅程。
評分讀完《康乾盛世》研究叢書17-19世紀中國的市場與經濟發展》,我深感它為理解這一曆史時期中國社會經濟麵貌提供瞭全新的視角。本書並未止步於對政治和軍事成就的簡單羅列,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為根本的經濟動能。作者們深入剖析瞭當時錯綜復雜的市場結構,從頂層的官營貿易到層齣不窮的民間商業網絡,細緻描繪瞭商品如何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流動。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白銀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論述,顛覆瞭我過去對“重農抑商”政策的刻闆印象。作者們通過詳實的史料和嚴謹的考證,揭示瞭白銀流通如何深度滲透到社會經濟的方方麵麵,不僅是官方財政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民間交易和財富積纍的關鍵媒介。這種對經濟細節的挖掘,使得“康乾盛世”不再是一個空泛的標簽,而是一個由無數經濟活動支撐起來的、充滿活力的曆史實體。
評分這本書的研究深度和廣度著實令人贊嘆。尤其是關於17-19世紀中國區域經濟差異的分析,讓我對中國經濟的復雜性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書中描繪的東南沿海地區的商業活力,與內陸地區的農業經濟模式形成瞭鮮明對比,但同時又通過貿易和人口流動緊密相連。作者們對商品價格波動、區域間貿易綫路以及不同地區經濟特點的細緻梳理,讓我看到瞭一幅生動立體的中國經濟地圖。書中關於“海禁”政策的演變及其對民間經濟的影響,也提供瞭非常有價值的見解。並非簡單的“禁”與“開”,而是不同時期、不同區域下政策執行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塑造瞭當時的商業格局。這種 nuanced approach 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清朝經濟政策的實際操作及其後果。
評分《康乾盛世》研究叢書17-19世紀中國的市場與經濟發展》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成功地將經濟發展置於更廣闊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下進行考察。書中關於江南地區絲綢、茶葉等商品經濟的詳細敘述,讓我看到瞭傳統手工業在轉型期的巨大能量,以及這些商品如何不僅滿足國內需求,還遠銷海外,成為清朝對外貿易的重要支撐。作者們並未將這種經濟繁榮簡單歸因於統治者的英明,而是深入探討瞭市場機製的自發性演進,以及商人階層在其中的活躍作用。書中對於當時商業契約、信用體係以及行業協會的描寫,展現瞭中國傳統市場經濟中已經孕育齣的復雜商業倫理和製度雛形。更重要的是,本書並未迴避這一時期經濟發展所麵臨的挑戰和隱憂,例如土地兼並、人口壓力以及對外貿易的某些局限性,這些都為理解清朝後期經濟由盛轉衰的伏筆提供瞭更為深層次的解釋。
評分《康乾盛世》研究叢書17-19世紀中國的市場與經濟發展》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由下而上”觀察曆史的方式。不同於宏大的敘事,本書更側重於從微觀的經濟活動中,洞察整個社會的脈絡。書中對特定商品(如食鹽、糧食)的流通和定價機製的分析,以及對普通民眾日常消費習慣的描繪,都極具參考價值。例如,關於當時人口增長與農産品供應之間的動態平衡,以及這種平衡在不同時期所呈現齣的微妙變化,都讓我對“盛世”的真實內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本書沒有迴避貧睏和周期性危機,而是將它們視為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使得整體論述更加客觀和可信。通過這些細節,讀者能夠感受到那個時代經濟運行的真實肌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