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赵万里先生纪念文集》的主体,是1980年以来发表的纪念、回忆诗文,作者大多是赵先生的家人、朋友、同事和学生。此外还收录了2016年12月17日在国家图书馆善本阅览室举办的赵万里先生铜像揭幕仪式上的致辞和发言,以及由这次活动触发出来的几篇文章,代表了更年轻的两代人对赵先生的纪念。
2007年5月15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国家图书馆加挂“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牌子(中央编办复字[2007]53号),5月25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正式挂牌成立。现任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韩永进,副主任张志清。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职能是:一、进行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二、负责全国古籍保护培训工作三、推动全国古籍保护研究工作。
著名版本目录学家赵万里传略 ………………………… 张劲先(1)
赵万里先牛传略 …………………… 赵芳瑛 赵深编 胡拙整理(7)
保护古籍 继往开来
——记著名版本目录学家赵万里先生 ………… 冀淑英(31)
悼念赵万里同志 ……………………………………… 李芳馥(39)
怀念版本学家赵万里先生 …………………………… 谢国桢(42)
忆赵万里先生 ………………………………………… 朱家濂(46)
忆念赵万里先生 ……………………………………… 冀淑英(49)
悼念赵万里先生 ……………………………………… 丁 瑜(56)
缅怀赵万里先生 ……………………………………… 丁 瑜(60)
赵万里先生二三事 …………………………………… 张守常(65)
望远行?悼赵万里同志 ……………………………… 于乃义(68)
石州慢?悼赵斐云即书于其于札之末 ……………… 曹大铁(69)
回忆赵万里先生二三事 ……………………………… 张守常(70)
忆赵斐云 ……………………………………………… 黄 裳(78)
深切怀念赵万里先生 ………………………………… 沈燮元(83)
版本学家赵万里先生 ………………………………… 沈 津(88)
忆赵万里先生 ………………………………………… 郑炳纯(110)
怀念赵万里先生与我的古籍书缘 …………………… 江澄波(114)
赵万里与《永乐大典》 ……………………………… 张志清(119)
赵万里与天一阁 ……………………………………… 虞浩旭(129)
从清华国学院到北京图书馆
——赵万里与书为伴的学术生涯…………………… 付 佳(137)
赵万里:一生为书 ………………………………… 陈麦青(179)
其志甚壮,其言甚哀 ………………………………… 冯 象(188)
赵万里与冯孟颛 ……………………………………… 饶国庆(204)
在赵万里先生铜像揭幕仪式上的致辞
与发言 ………………………… 张志清等述 郑小悠整理(219)
参加赵万里先生铜像揭幕仪式的两点感想 ………… 林世田(245)
从赵万里出发重新审查宋元版本 ……………… [日]桥本秀美(247)
芸盦赵先生铜像落成敬题 …………………………… 张本义(250)
后记 ………………………………………………………………(251)
这部《赵万里先生纪念文集》的主体,是1980年以来发表的纪念、回忆诗文,作者大多是赵先生的家人、朋友、同事和学生。此外还收录了2016年12月17日在国家图书馆善本阅览室举办的赵万里先生铜像揭幕仪式上的致辞和发言,以及由这次活动触发出来的几篇文章,代表了更年轻的两代人对赵先生的纪念。赵万里先生是二十世纪成就最为卓著的版本目录学家与古籍整理专家之一。古籍整理、版本目录学、古典文献学、金石学、词学等领域的研究者,没有人不读赵先生的著作,也没有人不从中获得启迪与滋养。不过对赵先生学术的全貌,他的才情与性格,一般人的了解恐怕不深,或者无从深入了解。回想十二年前我从北师大毕业,来到国家图书馆工作,那时无比崇仰赵先生的学问,然而仅仅知道他是版本目录学的权威、本馆古籍善本事业的老前辈。后来承蒙张志清副馆长厚爱,让我参与《赵万里文集》的编纂工作,才比较系统地读了赵先生的著作,头脑中的印象不停地被刷新:原来赵先生校过那么多书!原来赵先生的未刊辑佚稿本还有二百多种!原来赵先生这么精通金石学!原来赵先生有那么精当的词学辑佚著作!原来赵先生年轻时的词作那么精彩!在一连串的惊叹之后,慢慢地走近了赵万里先生的世界。与同时代的其他重要学者相比,赵万里先生身后显得有些寂寞。《文集》出版较“芸香阁丛书”的其他三种要晚,百年诞辰时也没有举办什么纪念活动,探讨其事业与学术成就的文章也不多。这份寂寞,与赵先生在事业和学术上成就之高,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作为后辈,我们需要做一点什么。从那以后,我特别留意与赵万里先生有关的资料。遗憾的是,经历过“文革”期间抄家和后来的仓促拆迁,赵家所存资料不多;国图1966年以前的档案,据说在“文革”期间做过一次整理,留下来的资料也不多。很多事情,比如赵先生编纂“四部考”、编纂《校辑宋金元佚书》的计划等等,都是靠其他人日记与书信中的三言两语,才略有一些了解。我希望编一部赵先生的年谱,但用这些零星的材料,无法拼出赵先生的完整人生。因而,本集收录的这些家人、朋友、同事与学生们的回忆,就显得非常珍贵。从他们的笔下的细节描写,可以看到活生生的赵先生,他力求把世上所有珍本全都收归北图的痴迷与执着,他典守库藏的勤虔与稳慎,他谈书论学时的兴奋与自负,历历如在目前。从这里看见的赵先生,比从著作中看见的赵先生,更加生动丰满、可亲可敬。本书所收文章之外,篇幅较短的回忆文章或片段,也还有不少。比如邓云乡先生回忆北平的《文化古城旧事》中,《版本学家》一节便专写赵先生:回忆几十年前临时大学二分班在沙滩红楼上课时,每一下课,他总向同学们说:“你们来哪,馆里我有一间房,方便极了!你们到门口就说找我好啦。”一再叮嘱同学们要常常到文津街图书馆找他去,对待同学极为热情。当时先生正在壮年,但剃的是光头,穿的是蓝布大褂、布鞋,外表极为木讷,完全像一个琉璃厂书铺跑外的伙计。而说起话来,十分健谈,精力充沛,一接触就知道是一位十分精明干练的人。赵斐云先生名万里,是浙江海宁人,和目录家陈乃乾、金石家朱剑心是小同乡,少时都是嘉兴中学前后期的同学。朱剑心氏生前常谈:赵斐云在初中时即光头不留发,而且《西厢》背的极熟,一见同学,便开玩笑,躬身一揖,念道:“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年方二十二岁,尚未娶妻……”是一个极为风趣的人。(《文化古城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3月,第278—279页)又如戴逸先生《初进北大》一文,对赵先生的课堂风采有简要记述:1946年深秋,我从上海交通大学转到北京大学。……我在北大两年还听了许多史学系的课程。……还有一位从北京图书馆请来讲目录学的赵万里,他是王国维的学生、同乡,其读书之广、识断之精、记忆之强,令人惊叹。上课不带片纸,各种珍本、善本的特点、刊刻年代、内容、均烂熟于胸,娓娓而谈,均有来历,课堂上有问必答,略无迟滞。据说他幼年时走过几遍街道,就能把两旁商店招牌,暗记背诵出来。(1998年2月4日《光明日报》第7版)这些零散的记录,连同本书收录的回忆文章,分别展现了赵万里先生性情才华的一个侧面,足以想见其为人,也有益于理解他所处的时代。最近几年,赵万里先生著作纷纷重版或影印出版。成名作《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1933年),2008年收入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的《明清以来公藏书目汇刊》,201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将之与仓石武四郎编拍的《旧京书影》合璧影印。2008年8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了《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2013年8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了《校辑宋金元人词》。《中国版刻图录》由文物出版社于2015年1月印行修订本,这已是它的第四版。继2011至2012年三卷本《赵万里文集》出版之后,清华大学国学院选编了《赵万里文存》,作为“清华国学书系”之一于2016年10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华书局还影印了赵万里先生的多部校本:其一是2014年9月出版的《王国维批校〈水经注笺〉》,底本便是赵先生临王国维先生校本;其二是2017年1月出版的《赵万里抄校本选编》,收抄本17种、临王国维先生校本4种、手校本2种。单篇文章收入各种论著集的,那就更多了。在赵万里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之际,有两个学术刊物都设立了纪念专栏,即2015年8月出版的《文津学志》第八辑和2016年12月出版的《版本目录学研究》第七辑,分别刊登了一组纪念与研究文章。海宁市人民政府与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向国家图书馆捐赠了一尊赵万里先生铜像,于2016年12月17日在国图善本阅览室举办了揭幕仪式,把这一系列纪念活动推向了高潮。与此同时,研究赵万里先生的学术论文,也发表了近十篇。对赵先生的研究,正在蓬勃开展。限于体例,同时也是为了避免重复出版,这个集子中没有收录专题研究性质的学术论文。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有一部《赵万里研究》出版,从更深入更专业的角度阐释赵万里先生的事业成就与学术造诣。
作为一名对文学批评略有涉猎的读者,我对文集中收录的几篇文学评论印象深刻。这些评论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们超越了简单的赞美或贬低,而是深入到文本的肌理之中,探讨作品与时代精神的互文关系。赵万里先生对当时几位重要作家的评价,放在今天回看,依然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他似乎总能抓住作品中最本质、最不易察觉的灵魂所在。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文集里收录的几篇关于诗歌形式探索的札记,其见解之独到,令我耳目一新。他对于格律和意象的拿捏分寸,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审美品味。这些评论文字的句式多变,逻辑严密,阅读起来需要全神贯注,但一旦领会其中精髓,便会感受到思维被拓展的快感。这本书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为我们研究那个时期文学思潮的演变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材料。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是多方面的,但最深刻的感受来自于其对社会变迁的敏锐捕捉。文集中的一些散文和回忆录,清晰地勾勒出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图谱。他们面对时代的风云变幻,内心所经历的挣扎、坚守与和解,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我印象最深的是几篇私信和日记摘录,它们展现了作者们在特定历史压力下,如何用文字来维系内心的秩序和尊严。那种字里行间流淌出的坚韧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阅读这些文字,我仿佛能听到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群体低沉而坚定的心跳声。文集的整体基调是沉静中蕴含着力量,它没有激烈的控诉,却以一种内敛的方式,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复杂。对于希望了解那个时代思想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窗口。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冰冷,而是充满了鲜活的人情味和深刻的生命体验。
评分这份文集的思想深度,主要体现在其对“文化传承”和“个体责任”的持续追问上。文集中穿插的一些关于教育理念和学术精神的论述,在我看来,是全书最具现实意义的部分。作者反复强调,真正的学者不应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应是精神的守护者和开拓者。他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批判,虽然是针对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但其警示意义放在今日仍是振聋发聩。阅读这些充满批判精神和道德自律的文字时,我不禁反思当代学术界的种种乱象。赵万里先生的这种“士人风骨”,在现代社会显得愈发稀缺。文集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古典的典雅,用词精准,句法考究,展现了扎实的国学功底。虽然对部分读者来说,理解其中的深层文化典故可能需要一些背景知识,但正是这份厚重感,使得这本书成为了一份值得反复研读的“精神食粮”。它不仅是对一位先生的纪念,更是一堂关于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的生动课程。
评分读完这本《赵万里先生纪念文集》,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收录的文稿,大多是上世纪中叶的作品,那时的文字带着一种独特的质朴和力量。我尤其欣赏其中几篇关于地方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的记述,作者对这些即将消逝的技艺怀有深厚的感情,笔触细腻而充满敬意。比如,有一篇描述民间剪纸的文字,作者不仅细致描绘了剪纸艺人的动作和神态,还深入探讨了剪纸图案背后的象征意义,让我对这种艺术形式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些文章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像是对逝去时光的一种深情挽歌,让人在阅读中反思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文集的编排也很有心思,不同作者的风格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丰富的层次感,既有学术性的探讨,也有生活化的叙事,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我能感受到,编者在整理这些材料时,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力求全面而客观地呈现赵万里先生及其时代的面貌。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它能带给你对历史和人文的深刻洞察。
评分翻开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其装帧和排版给人的古朴之感。这本纪念文集在设计上显然下了不少功夫,纸张的选择、字体的运用,都力求还原一种旧日文稿的质感,使得阅读体验本身就成了一种对历史的尊重。而在内容上,那些描绘日常生活片段的文字,却有着出乎意料的治愈效果。比如几篇关于园林赏花、好友小聚的记述,语言平淡如水,却蕴含着对“闲适”二字的深刻理解。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这些慢下来的文字像一股清泉,洗涤了内心的浮躁。我特别喜欢其中一篇描述作者在雨后老街漫步的文字,雨滴打在青石板上的声响,空气中弥漫的泥土和苔藓的味道,都被作者描摹得丝丝入扣,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这表明赵万里先生不仅拥有宏大的叙事能力,更有捕捉生活细微之美的细腻情感。这本书的价值,不只在于它记录了什么伟大的事件,更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去温柔地对待平凡的日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