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房龙应邀为年轻读者写一部启蒙版通识历史《人类的故事》,这本书出版以后荣获首届“纽伯瑞”金奖,席卷全球并被译成近30种语言,销量超过1000万册。1925年,它被迅速译成中文,成为民国文化界热捧的世界史启蒙书。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文新译本的出版,使它成为知识青年的标准配置,激励了整整一代人用睿智、开阔的视野,重新认识古往今来的人类历史。
《人类的故事》以站在历史顶端的姿态,俯瞰文明发展进程的全貌。与一般历史书不同,这里没有枯燥生硬的历史名词,它更像是一段激荡人心的探索旅程。从zui早的“类人”祖先到衰落的古巴比伦城,从希腊文明的诞生到罗马帝国的崛起,从中世纪宗教纷争到第yi次世界大战,书中既描绘了文明进程的重要节点,也理清了世界演变的关键脉络。
房龙去世之后,续写这本经典成为一个传统。耶鲁大学教授续写了20世纪的历史,zui新版《人类的故事:正式授权续写至21世纪》由美国畅销作家罗伯特·沙利文执笔,增加了21世纪zui初10余年的重要事件,包括中国经济的崛起、全球变暖、“9·11”恐怖袭击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持续近50年的接力修订,使这部经典的价值得以延续至今。
房龙曾说,“把握历史持续发展的脉络是人类得以进步的唯yi途径。”即使时代变化,这本书始终保持与时代相呼应的生命力,《人类的故事:正式授权续写至21世纪》将一直是我们读懂人类历史的经典必备。
[美]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Hendrik Willem van Loon, 1882—1944),20世纪享誉全球的通识历史学者,影响数代人的人文启蒙作家。房龙出生于荷兰,后来定居于美国。他曾获得慕尼黑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人类的故事》是他zui具代表性的作品。此外他还著有《圣经的故事》《宽容》《房龙地理》等畅销巨著,这些经典作品饱含深厚的人文关怀,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热爱人文历史的心灵。
[美] 约翰·梅里曼 (John Merriman),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主要研究法国史、现代欧洲史,著有《文艺复兴以来的现代欧洲》,并教授《现代欧洲史》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美]罗伯特·沙利文 (Robert Sullivan)
美国畅销通俗历史作家,著有《老鼠:与纽约zui不受欢迎的居民共度一年时光》《捕鲸记:印第安传奇》等十余部作品,此外长期为《纽约客》《纽约时报》等各大媒体撰稿。
那天下午,我发痴似的,把这部史话读下去。车来了,在车上读,到了家中,把晚上吞下去,就靠在床上读,一直读到天明。走马看花地总算读完了。这五十年中,总是看了又看,除了《儒林外史》《红楼梦》,没有其他的书这么吸引我了。
——民国作家,曹聚仁
实在巧妙不过,干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他那么一写,无论大人小孩,读他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
——现代文学家,郁达夫
房龙对历史的理解,要胜过写出《世界简史》的威尔斯先生一千倍,而且他以同样富有趣味和更多的幽默进行写作。他写出了一本伟大的书,一本恒久的书。
——美国历史学家,查尔斯·比尔德
《人类的故事》极其令人鼓舞,我敢预言,在未来许多年里,它将一直是zui有影响的少儿图书。
——纽约公共图书馆,安妮·卡罗尔·穆尔
虽然《人类的故事》被认为是给孩子读的,但是我们认为,在成年人中能够找到更多的热心读者。
——《纽约时报》
《人类的故事》看上去像是一本给孩子读的书,插图把它装点得光彩夺目……这些插图zui初给人潦草、漫不经心的印象,随后读者猛地悟出,它们正是在阐明正文和强化历史学家的用意。美国读者在5年时间里要求它印了32次,而在11年之后他们还在继续读着《人类的故事》。它已被译成许多种语言,……成为那个时代zui重要的历史入门书。
——《纽约先驱论坛报》
依然是个奇迹,一次振奋人心、视野开阔独特的人类经验之旅,房龙这位迷人的说故事高手仍然能为我们提供饱含智慧的阅读盛宴。
——《华尔街日报》
房龙为他的孙子写下这些人类的故事,温暖而睿智,它也启迪了世世代代的年轻心灵。罗伯特·沙利文增补的篇章延续了原作流畅引人的风格,勾勒出21世纪初期zui重要的发展大势,这本书依然是zui广博精要的人类大历史。
——《科克斯书评》
绝jia的世界史,让年轻人透彻掌握西方文明史的一个面向。
——《水牛城新闻报》
作为一名非专业读者,我常常在阅读这类巨著时感到一种知识焦虑,生怕自己无法完全吸收这些海量的信息。然而,这套书在结构设计上巧妙地规避了这种问题。它并非一味地堆砌事实和年代,而是通过一条清晰的主线——人类适应环境、组织社会、发展认知的脉络——来串联起看似零散的事件。这种结构上的清晰度,使得即使我只是略读了某个特定时期,也能快速把握其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定位。而且,书中穿插引用的那些考古发现、人类学案例或者关键历史人物的侧面描写,都像是精心放置的锚点,帮助读者在宏大的叙事中稳住心神。阅读它,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更像是在跟着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向导,在文明的迷宫中高效地行走,每隔一段路程,他都会停下来,指明方向,并解释我们走过的这条路的意义。这种引导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跨度之大,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成功地在宏观的“大历史”视角和微观的“生活细节”描述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我尤其着迷于那些关于技术迭代和思想变革的章节。例如,当谈到印刷术的普及,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了一项发明,而是深入剖析了知识的“平民化”如何从根本上动摇了既有的权力结构,以及这种信息爆炸在早期是如何引发社会动荡和新思潮的爆发。这种细腻的描绘,让我仿佛能“看见”中世纪晚期,一个普通匠人如何因为接触到新的文本而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观。更难能可贵的是,续写的部分对于近现代的把握,没有因为时间太近而显得局促或偏颇。它对待信息爆炸、全球化浪潮以及数字化转型的论述,保持了与描述石器时代同样的冷静和深度,这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洞察力,让人感觉历史的长河确实是连贯且内在逻辑一致的,没有因为进入我们生活的时代就突然变得“特殊”或“不可预测”。
评分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尽管这是一部总结过去的作品,但它始终保持着一种向前看的、探索性的姿态。尤其是在处理进入21世纪后的章节时,作者们展现出的那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敬畏与审慎,令人印象深刻。他们没有给出任何关于“完美未来”的预言,而是将焦点放在了人类当前面临的几个根本性挑战——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的伦理边界、以及全球治理的有效性等——这些内容读起来,不再是遥远的理论,而是迫在眉睫的“我们自己的历史”。这种强烈的代入感,让我意识到阅读历史的最终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知道“过去如何”,更是为了更好地审视“现在如何”以及“未来可能如何”。这本书以一种谦逊但坚定的口吻提醒我们,人类的故事远未结束,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未完待续的史诗中的最新一章的执笔者。这种对当下责任的强调,使得整部作品的厚重感得到了升华,从“历史记录”上升到了“时代警示录”的高度。
评分这本厚重的《人类的故事》系列,在我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它的名字就带着一种俯瞰历史的史诗感。我不是那种专业的历史学家,只是一个对我们这个物种从何而来、走向何方感到好奇的普通读者。拿到书时,首先被它扎实的装帧和那个“100周年典藏纪念版”的字样吸引了。那种感觉,就像是捧着一本被时间洗礼过的珍宝,尽管内容本身是跨越时代的书写,但实体书籍给予读者的触感和仪式感是电子书无法替代的。我特别欣赏中信出版社在细节上的打磨,封面设计那种沉稳的色调,既不失现代感,又隐约透着古典的厚重感。阅读体验上,纸张的质地和字体排版的适中度,让长时间的阅读变得相对舒适,这对于一部横跨数万年历史的宏大叙事来说至关重要。要知道,如果阅读过程因为排版不佳而感到疲劳,那么再精彩的内容也容易半途而废。这本书的装帧本身,似乎就在向读者宣告:你即将踏入一段漫长而严肃的旅程,请准备好你的心神。它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知识的载体,一个可以放在书架上,时常翻阅、时常沉思的伙伴。那种对历史的敬畏感,从拿起它的那一刻就开始酝酿了。
评分读完第一部分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或续写者团队)那种近乎冷酷的客观叙事手法。他们似乎刻意抽离了那种煽情或带有强烈意识形态偏见的解读,而是尽可能地将人类文明的发展视为一个自然演化和选择的过程。这种处理方式,对于习惯了传统“英雄史观”的读者来说,初期可能会有些不适应,因为它不像教科书那样给你明确的是非标准,而是铺陈出一幅幅复杂且充满灰色地带的图景。举例来说,在描述早期农业革命和城市兴起时,书中没有过度美化定居生活带来的进步,而是冷静地分析了随之而来的疾病传播、阶级固化以及对环境的早期破坏。这种叙事的克制,反而增强了其说服力,让人不得不承认,人类历史的推进往往是伴随着巨大的代价和微妙的权衡。我喜欢这种“去魅”后的历史,它更真实、更具挑战性,迫使读者跳出既有的道德框架去理解先人的行为逻辑。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高强度的智力体操,试图去理解那个“为什么”的底层驱动力。
评分留着慢慢看,中信的书都不错
评分中信出版是精品保证,书很棒,正版,包装严实
评分好书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中信出版是精品保证,书很棒,正版,包装严实
评分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绝对的gabage,提交订单时就具备需要发票,收货时没有,也可以理解。但事后不下5次的要求补开发票,至今未果!无语!真是gabage,建议大家能后尽量在该店少买
评分很喜欢的书,有增订版当然早卖了。
评分很开心的一次购物,到手了书一点没有损坏,
评分中信出版是精品保证,书很棒,正版,包装严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