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文库 人类的故事:正式授权续写至21世纪(100周年典藏纪念版) 中信出版社

新思文库 人类的故事:正式授权续写至21世纪(100周年典藏纪念版)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人类学
  • 社会学
  • 文化
  • 通史
  • 文明
  • 中信出版社
  • 新思文库
  • 21世纪
  • 百年纪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53747
商品编码:12461816893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7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1、 房龙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通识历史作家,威尔·杜兰特赞誉的“通识教育者”,影响一代人的人文启蒙大师。
  ① 房龙的偶像是“人文主义大师”伊拉斯谟,他曾评价后者“像个巨大的海狸,日夜不停地筑造理智和常识的堤坝,惨淡地希望能挡住不断上涨的无知和偏执的洪水”,这也是房龙的毕生理想。
  2、 《人类的故事》是房龙跨世纪经典100周年典藏巨献。
  ① 《人类的故事》是房龙的经典成名巨作,1921年出版以后荣获首届“纽伯瑞”金奖,席卷全球,销量超过1000万册,至今仍然畅销,是一部延续近100年的历史入门经典;
  ② 中文版zui早出现于民国,经80年代一直到现代,《人类的故事》影响了从知识界到普通读者的世界史启蒙认知。
  3、 全新续写90章至21世纪,简体中文版独jia首发。
  ① 耶鲁大学教授、美国畅销书作家接力续写,持续近50年增补修订,使经典价值延续至今;
  ② 《人类的故事:正式授权续写至21世纪》新增21世纪zui初10余年的重大事件,包括互联网世界的到来,中国经济的崛起,欧盟,恐怖袭击,美国大选等。
  4、 适合珍藏的世界史入门经典,理清世界演变的关键脉络,建立对人类历史的全景认知。
  ① 《人类的故事:正式授权续写至21世纪》跨度从早期智人到互联网时代,勾勒出人类发展历史的全貌;
  ② 采用资深翻译家传神译本,原版复刻房龙手绘插图;
  ③ 选取房龙1921年创作本书时的自画像,定制藏书票,既是献给房龙粉丝的珍藏本,也是为新读客定制的枕边书。
  5、 同系产品,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选择。
  ① 《人类的故事》,专为年轻入门读者量身打造的人文历史通识经典。
  ② 《人类的故事:正式授权续写至21世纪》,房龙跨世纪经典100周年典藏纪念,适合珍藏的房龙版“人类简史”。
  ③ 《人类的故事》(全彩插图艺术版),“你能送给孩子zui好的礼物,是一双感知世界和发现美的眼睛”,适合全家共读的人文历史艺术读物。

  1920年,房龙应邀为年轻读者写一部启蒙版通识历史《人类的故事》,这本书出版以后荣获首届“纽伯瑞”金奖,席卷全球并被译成近30种语言,销量超过1000万册。1925年,它被迅速译成中文,成为民国文化界热捧的世界史启蒙书。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文新译本的出版,使它成为知识青年的标准配置,激励了整整一代人用睿智、开阔的视野,重新认识古往今来的人类历史。
  《人类的故事》以站在历史顶端的姿态,俯瞰文明发展进程的全貌。与一般历史书不同,这里没有枯燥生硬的历史名词,它更像是一段激荡人心的探索旅程。从zui早的“类人”祖先到衰落的古巴比伦城,从希腊文明的诞生到罗马帝国的崛起,从中世纪宗教纷争到第yi次世界大战,书中既描绘了文明进程的重要节点,也理清了世界演变的关键脉络。
  房龙去世之后,续写这本经典成为一个传统。耶鲁大学教授续写了20世纪的历史,zui新版《人类的故事:正式授权续写至21世纪》由美国畅销作家罗伯特·沙利文执笔,增加了21世纪zui初10余年的重要事件,包括中国经济的崛起、全球变暖、“9·11”恐怖袭击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持续近50年的接力修订,使这部经典的价值得以延续至今。
  房龙曾说,“把握历史持续发展的脉络是人类得以进步的唯yi途径。”即使时代变化,这本书始终保持与时代相呼应的生命力,《人类的故事:正式授权续写至21世纪》将一直是我们读懂人类历史的经典必备。

原版序言 ...... xi
新版序言 ...... xvii
1 搭建人类活动的舞台 ...... 1
2 我们的始祖 ...... 9
3 史前的人类 ...... 13
4 象形文字 ...... 17
5 尼罗河流域 ...... 22
6 埃及的故事 ...... 27
7 美索不达米亚 ...... 30
8 苏美尔人 ...... 33
9 摩西 ...... 38
10 腓尼基人 ...... 42
11 印欧人 ...... 45
12 爱琴海 ...... 50
13 希腊 ...... 57
14 古希腊的城市 ...... 61
15 古希腊人的自治政府 ...... 65
16 古希腊人的生活 ...... 69
17 古希腊的戏剧 ...... 74
18 同波斯作战 ...... 78
19 雅典与斯巴达对敌 ...... 87
20 亚历山大大帝 ...... 90
21 小结 ...... 93
22 罗马和迦太基 ...... 96
23 罗马的崛起 ...... 113
24 罗马帝国 ...... 118
25 拿撒勒的约书亚 ...... 130
26 罗马的衰亡 ...... 137
27 教会的兴起 ...... 143
28 穆罕默德 ...... 151
29 查理大帝 ...... 158
30 北欧人 ...... 165
31 封建制度 ...... 171
32 骑士制度 ...... 175
33 教皇与皇帝相争 ...... 178
34 十字军东征 ...... 186
35 中世纪的城市 ...... 193
36 中世纪的自治政府 ...... 206
37 中世纪的世界 ...... 213
38 中世纪的贸易 ...... 221
39 文艺复兴 ...... 229
40 表现的时代 ...... 244
41 伟大的发现 ...... 252
42 佛祖和孔子 ...... 269
43 宗教改革 ...... 279
44 宗教战争 ...... 290
45 英国革命 ...... 309
46 势力均衡 ...... 326
47 俄国的崛起 ...... 332
48 俄国与瑞典之争 ...... 339
49 普鲁士的崛起 ...... 345
50 重商主义 ...... 349
51 美国革命 ...... 354
52 法国革命 ...... 367
53 拿破仑 ...... 383
54 神圣同盟 ...... 397
55 强大的反动 ...... 409
56 民族独立 ...... 417
57 发动机的时代 ...... 438
58 社会革命 ...... 451
59 奴隶解放 ...... 457
60 科学时代 ...... 464
61 艺术 ...... 471
62 殖民地扩张和战争 ...... 486
63 一个新世界 ...... 496
64 永远如此 ...... 507
65 七年之后 ...... 508
66 美国已经成年 ...... 525
67 “ 轴心”伙伴 ...... 531
68 孤立主义及绥靖政策 ...... 542
69 大西洋宪章 ...... 550
70 全球战争 ...... 560
71 联合国 ...... 570
72 动荡的和平 ...... 578
73 旧秩序让路 ...... 594
74 地球上的宇宙飞船 ...... 599
75 世界是地球村 ...... 605
76 进入高科技时代 ...... 609
77 新千年 ...... 643
78 一条分界线 ...... 673
79 接近的信号 ...... 677
80 一个伤心的日子 ...... 681
81 回击 ...... 685
82 一枚新币 ...... 689
83 中东重开战端 ...... 692
84 重新审视大城市 ...... 697
85 一个黑人成了美国总统 ...... 706
86 道歉 ...... 710
87 下降的趋势 ...... 713
88 中国回归 ...... 720
89 春天 ...... 722
90 朋友 ...... 729
时间线 ...... 733

  [美]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Hendrik Willem van Loon, 1882—1944),20世纪享誉全球的通识历史学者,影响数代人的人文启蒙作家。房龙出生于荷兰,后来定居于美国。他曾获得慕尼黑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人类的故事》是他zui具代表性的作品。此外他还著有《圣经的故事》《宽容》《房龙地理》等畅销巨著,这些经典作品饱含深厚的人文关怀,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热爱人文历史的心灵。
  [美] 约翰·梅里曼 (John Merriman),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主要研究法国史、现代欧洲史,著有《文艺复兴以来的现代欧洲》,并教授《现代欧洲史》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美]罗伯特·沙利文 (Robert Sullivan)
  美国畅销通俗历史作家,著有《老鼠:与纽约zui不受欢迎的居民共度一年时光》《捕鲸记:印第安传奇》等十余部作品,此外长期为《纽约客》《纽约时报》等各大媒体撰稿。


  那天下午,我发痴似的,把这部史话读下去。车来了,在车上读,到了家中,把晚上吞下去,就靠在床上读,一直读到天明。走马看花地总算读完了。这五十年中,总是看了又看,除了《儒林外史》《红楼梦》,没有其他的书这么吸引我了。
  ——民国作家,曹聚仁
  实在巧妙不过,干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他那么一写,无论大人小孩,读他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
  ——现代文学家,郁达夫
  房龙对历史的理解,要胜过写出《世界简史》的威尔斯先生一千倍,而且他以同样富有趣味和更多的幽默进行写作。他写出了一本伟大的书,一本恒久的书。
  ——美国历史学家,查尔斯·比尔德
  《人类的故事》极其令人鼓舞,我敢预言,在未来许多年里,它将一直是zui有影响的少儿图书。
  ——纽约公共图书馆,安妮·卡罗尔·穆尔
  虽然《人类的故事》被认为是给孩子读的,但是我们认为,在成年人中能够找到更多的热心读者。
  ——《纽约时报》
  《人类的故事》看上去像是一本给孩子读的书,插图把它装点得光彩夺目……这些插图zui初给人潦草、漫不经心的印象,随后读者猛地悟出,它们正是在阐明正文和强化历史学家的用意。美国读者在5年时间里要求它印了32次,而在11年之后他们还在继续读着《人类的故事》。它已被译成许多种语言,……成为那个时代zui重要的历史入门书。
  ——《纽约先驱论坛报》
  依然是个奇迹,一次振奋人心、视野开阔独特的人类经验之旅,房龙这位迷人的说故事高手仍然能为我们提供饱含智慧的阅读盛宴。
  ——《华尔街日报》
  房龙为他的孙子写下这些人类的故事,温暖而睿智,它也启迪了世世代代的年轻心灵。罗伯特·沙利文增补的篇章延续了原作流畅引人的风格,勾勒出21世纪初期zui重要的发展大势,这本书依然是zui广博精要的人类大历史。
  ——《科克斯书评》
  绝jia的世界史,让年轻人透彻掌握西方文明史的一个面向。
  ——《水牛城新闻报》

  4  象形文字
  埃及人发明了书写艺术,有记载的历史开始了。
  那些居住在欧洲广袤原野上的先民,很快学会了许多新事物。可以毫无疑问地说,经过一定的时间,他们肯定会放弃野蛮的生活方式,并且创建出自己的文明。可是,他们孤立隔绝的生活突然终止了。他们被别人发现了。
  一名来自南方某个未知世界的旅行者,大胆地跨越大海和高山,一路来到了欧洲大陆的野蛮人中间。他是非洲人,他的家乡在埃及。
  早在西方人还不知道叉子、车轮或住房为何物之前的数千年,尼罗河谷就已经进入高度文明的阶段了。因此,我们要把欧洲的先民留在他们的洞穴里,去拜访一下地中海的南岸和东岸,那里是人类文明zui早的发祥地。
  埃及人教给了我们许多东西。他们是出色的农夫,他们对灌溉一清二楚。他们建造庙宇,后来被希腊人效仿,庙宇如今成了礼拜教堂的zui早模型。他们创立了一种历法,事实证明对测量时间十分有用,经过一些修正,一直沿用至今。而zui重要的是,埃及人掌握了为后代保留话语的方法:他们发明了书写艺术。
  我们对书籍报刊已经习以为常,始终觉得世人会读书写字是理所当然的。其实,书写作为一切发明中zui重要的一项,其历史并不久远。没有书面文献,我们就会与猫狗无异:它们只能教会幼崽一些简单的事情,而且由于不会书写,就没办法利用前辈猫狗所取得的经验。
  公元前1世纪的时候,罗马人来到埃及,发现河谷中到处都是奇特的小图画,似乎与该国的历史相关。但是罗马人对“外国的东西”了无兴趣,没有对希腊庙墙和宫墙,以及用纸莎草制作的无数纸张上的奇妙图画的本源予以探究。懂得使用这种神圣的图画艺术的zui后一批埃及祭司已于多年前辞世。埃及丧失了主权,成为装满无人能识的历史文献的大仓库。人也罢,动物也罢,都不能从中得到现实用途。
  1 700 多年过去了,埃及依旧是一片神秘的土地。但在1798 年,一位叫拿破仑的法国将军来到东非,准备对英属印度殖民地发动进攻。他没有越过尼罗河,打了败仗。然而,那次著名的法国远征却十分偶然地解决了古埃及绘图文字的问题。
  一天,一名年轻的法国军官对位于罗塞塔河(尼罗河的一个河口)小要塞中的枯燥生活感到厌烦,便打算花上几小时到尼罗河三角洲的废墟中搜寻一番。嘿!他看到了一块令他大惑不解的石头。如同埃及的所有东西一样,那块石头上也满是小图。不过,那块黑色玄武岩与已经发现的别的东西不同:上面有三种铭文。其中一种是希腊文,是为人所知的。于是他推断:“只要把希腊文本和埃及图画相比较,就会立刻揭示出全部秘密。”
  这一念头听起来简单,但是却花了20多年的时间才把谜语解开。1802 年,一位名叫商博良的法国教授着手比较那块著名的罗塞塔河石块上的希腊铭文和埃及铭文。1823年,他宣布已经破解了14种小图像的含义。不久他就因过劳而死,但埃及文字的主要原理已昭示天下。如今,我们对尼罗河谷的故事比对密西西比河的故事还要清楚,我们掌握着涵盖4000 年编年史的文字记录。由于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一词原意为“圣典”) 在历史上起着如此伟大的作用,其中几个文字的改进一直发展成我们自己的字母,因此我们理应对5 000 年前用来保存口语,以便为后代所用的这一精妙系统略知一二。我们都懂得什么是表意文字。美洲西部平原上的所有印第安故事都有一章用小图画形式书写的奇怪信息,记载着杀死了多少野牛,多少猎手出席了某次聚会。通常,弄懂这种信息的含义并不困难。
  然而,古埃及文字并非表意文字。尼罗河流域的聪明人早已超yue了那个阶段。他们的图画包含着指示对象以外的更多的含义。现在我就尽量给大家解释一下。
  假如你是商博良,正在琢磨一叠莎草纸上画满的象形文字。你突然看到了一个男人握着一把锯的画面。“好极了,”你会说,“这当然指的是一个农夫出去伐树。”你随后又拿起另一张莎草纸,上面的图画讲述了一位82
  岁去世的女王的故事。在一个句子的中间出现了那个握锯人的图像。82 岁高龄的女王是不会拿锯的。看来这幅画应该另有深意。那是什么意思呢?
  那个法国人zui终解开的正是这个谜。他发现埃及人是zui先使用我们所说的“表音文字”的—就是用一种文字系统重现口头语言的“声音”(或“语音”),使我们只要借助几个点、线、勾就得以把我们的口头语言转换成书写形式。
  我们再回到那个握锯的小人身上,待上片刻。“锯”(saw)这个词既是你在木匠作坊里看到的那种特定的工具,也是动词“看”(see)的过去式。
  下面便是该词在数百年间演变的过程:起初它只表示那件特定的工具;后来,该意义消失,变成了一个动词的过去式;历经数百年之后,埃及文字中的这个词已经丧失了上述两种含义,而那幅图
  就只表示一个字母,即“s”。一个短句将向你们表明我的意思。这里有一个假定用象形文字写出的现代英语句子。
  指的是你脸上的两个圆圆的让你能看东西的眼睛(eye),或者指的是“我”(I),即正在说话的人。
  指的是一种采蜜的蜜蜂(bee),或者代表“存在”的动词“是”(be)。同理,它可以是动词“成为”(become)或者“举止”(behave)。在本例中,其后是,意思是“叶子”(leaf,复数leaves),“离开”(leave),或者“欣然”(lieve)—这三个词发音相同。第二次出现的 前面已讲过。zui后是一幅 的图,是长颈鹿。它是象形文字的源头—原始表意文字的一部分。现在你就可以毫不吃力地读出这个句子了:“我相信我看到了一头长颈鹿。”(I believe I saw a giraffe.)埃及人在发明了这一系统之后,经过了上千年的改进,终于能够写下想要表达的任何事情了,他们使用这种“表音文字”给朋友发送信息,记下生意账目,写下国家历史,让后人从过去的失误中获益。88  中国回归中国从未离开。只要关乎世界历史时对中国加以考虑,就不难想象,你正在阅读的这本书如若由一位1882年在中国出生的人撰写,一个亨德里克·房龙之外的人写出,例如身处1599年伊丽莎白女王宫廷中的莎士比亚吧,他完全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清朝的宫廷,和那位戏剧家孔尚任的身上—孔尚任在1699年前后写出了有关明朝zui后时日的《桃花扇》一剧。从中国人的观念出发,欧洲人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当西班牙、法国、葡萄牙和不列颠的开拓者寻求接近中国的捷径之时—可以被称作人们在试图发现的同时,往往感到失落和困惑的时代。1405年,一位中国的军事指挥官率领着一支由62 艘战船,载着28 万人的舰队出海远航,开拓世界,在波斯湾、非洲,可能还有澳大利亚停泊。认为中国在2008 年才登上世界舞台的说法是愚蠢的。不过,从外交关系的观点来看,中国似乎沉默了好几十年的时间。在19 世纪开始应对欧洲侵略者,以及处理国内战争之后,可以说,中国许多年来自顾不暇。在20世纪80年代领导中国的邓小平推动了经济改革,允许自由市场,并从国外引进经营模式,中国的经济开始高速增长。中国开始成为非洲大陆的大投资国,彼时人们都在议论,非洲正在进入一个和平时期—如果还算不上更大的繁荣的话。中国政府大力加强其基础建设的投资,因此,到了世界经济不那么令人振奋时,2008年,中国恰恰体会到了快速起步。在世界性经济下降到zui低的时刻,中国却掌握着大量的美钞,当欧洲经济感受到了欧元的虚弱时,中国才刚刚开始看到其经济放缓了发展速度。
  ……


史诗回响,文明赓续:探寻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与未来轨迹 本书名称: 《人类的史诗:文明的演进与未来的塑造》(暂定) 图书定位: 一部兼具宏大叙事与精微洞察的通史著作,旨在梳理人类文明自起源至当代各个关键节点的脉络,深入剖析驱动历史前行的核心力量,并以前瞻性的视角探讨人类社会在21世纪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一部分:源起与奠基——文明的曙光与初创(约占全书25%) 本部分聚焦于人类文明最古老的根基,追溯我们如何从生物学意义上的“智人”演化为社会性的“文明人”。 第一章:走出非洲:人类的物种起源与早期迁徙 深入探讨人类学、考古学和遗传学的最新发现,描绘走出非洲大陆的壮阔历程。重点分析早期人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如何发展出基础的工具制造能力、语言系统和社会协作模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强调不同早期人类群体之间的互动、适应性选择及其对后续历史的影响。 第二章:大转折:农业革命与定居生活的诞生 细致剖析农业革命(新石器革命)对人类生活方式的颠覆性意义。探讨农业起源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分析定居生活如何催生了剩余产品、人口爆炸以及社会阶层的初步分化。我们将考察早期定居点,如杰里科和加泰霍于克的社会结构和物质文化。 第三章:青铜时代的辉煌:早期国家的形成 聚焦于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的城邦)、古埃及的尼罗河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以及黄河文明的早期发展。重点分析文字(如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的发明如何成为管理复杂社会的关键工具。探讨早期的法律体系、宗教信仰和权力集中模式的形成过程,揭示“国家”这一政治实体的首次成功构建。 第四章:思想的萌芽:轴心时代之前的精神探索 在古典文明尚未完全定型之时,人类的精神世界已开始构建。本章梳理了早期神话、巫术向理性化宗教的过渡,探讨了早期哲学、道德观念在不同文明中的初步体现,为后续的“轴心时代”奠定思想基础。 --- 第二部分:古典与整合——世界的初步联结(约占全书30%) 本部分跨越“轴心时代”到“后古典时代”的漫长历史,关注古典帝国(如罗马、汉朝、孔雀王朝)的兴衰,以及世界主要思想体系的成熟与传播。 第五章:轴心时代的思想风暴 集中分析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在地理上分散的区域内,为何同时涌现出柏拉拉、佛陀、孔子、老子、以及希腊的早期哲人。探讨这些思想如何塑造了随后两千年的伦理观、政治观和宇宙观。着重分析其普世性与地方性的张力。 第六章:帝国的构建与瓦解:权力、管理与基础设施 比较分析横跨欧亚大陆的四大古典帝国——罗马、汉、波斯阿契美尼德/萨珊、以及印度的孔雀/笈多王朝。深入研究它们的行政管理模式(如官僚制度、税收系统)、军事扩张策略,以及用于维持庞大疆域的工程技术(如道路、水道)。同时,剖析导致这些帝国衰落的内部矛盾(如阶级固化、过度扩张、边疆压力)。 第七章:信仰的扩展与冲突:宗教的世界化进程 详述佛教向东亚的传播、基督教在欧洲的巩固、以及伊斯兰教的兴起与迅速扩张。本章的重点在于分析这些统一信仰如何超越了地域限制,成为跨越不同帝国的文化粘合剂。探讨宗教在塑造地方社会身份和激发大规模跨区域交流中的作用。 第八章: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汇 超越贸易路线的简单描述,深入探讨“丝绸之路”作为信息、技术(如造纸术、火药)、疾病和观念的传输带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分析游牧民族(如匈奴、突厥)在南北交流与融合中所扮演的动态角色。 --- 第三部分:转型与重构——全球化的前奏(约占全书30%) 本部分聚焦于中世纪晚期到近代的剧烈变革时期,特别是地理大发现、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它们如何将世界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互联状态。 第九章:跨洋时代的开启: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 详细考察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及其对欧亚贸易格局的影响,进而分析欧洲航海时代的爆发。重点不是单纯的探险故事,而是分析驱动欧洲航海的经济动机、技术进步(如航海术、火炮)以及其对美洲、非洲和亚洲的毁灭性冲击——殖民体系的奠基。 第十章:理性的觉醒:科学革命与世界观的重塑 系统梳理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发现,探讨“科学方法”如何成为一种新的真理探寻模式。分析科学思想如何挑战并最终颠覆了中世纪的宇宙观和知识权威,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和政治变革埋下伏笔。 第十一章:启蒙的火花与革命的浪潮 剖析洛克、卢梭、孟德斯鸠等思想家对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和三权分立的阐述。将这些思想视为对旧制度(君主专制与封建残余)的系统性批判。详细对比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内在逻辑、目标差异及其对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深远影响。 第十二章:工业化的引擎与社会的分裂 考察18世纪中叶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分析蒸汽机、工厂制度对生产力的空前解放,以及随之而来的城市化、阶级冲突(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和社会思潮(如社会主义、自由主义)的勃兴。探讨工业化在不同地区发展速度的差异及其导致的全球权力不平衡。 --- 第四部分:现代的挑战与未来的展望(约占全书15%) 本部分聚焦于20世纪的复杂性、两次世界大战的遗产,以及人类文明在信息时代所面临的存续性挑战。 第十三章:动荡的百年:两次世界大战与意识形态的对决 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帝国主义竞争、民族主义高涨),以及凡尔赛体系的失败。深入探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等极端意识形态的兴起与相互竞争。考察二战后全球秩序(冷战格局)的形成,以及去殖民化运动对世界版图的重塑。 第十四章:信息、技术与全球互联的悖论 审视战后半个世纪,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革命(计算机、互联网)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构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探讨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同质化、跨国资本流动和新的不平等现象。 第十五章:人类的抉择:21世纪的生存议题 本书的收束部分,将目光投向当前和未来。重点分析人类文明在以下几个维度上面临的重大考验: 1. 环境临界点: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对文明可持续性的根本性挑战。 2. 技术伦理: 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前沿科技对人类自我定义的冲击。 3. 地缘政治的重构: 单极体系的瓦解与多极化世界的权力再平衡。 4. 意义的追寻: 在一个加速变迁、物质丰裕但精神日益疏离的时代,人类如何重新确立共同的价值目标。 结语:未完成的史诗 总结人类文明的内在驱动力——求知欲、创造力、以及对秩序的构建与破坏的循环。强调历史并非终点,而是持续的进行时,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能否吸取数千年经验的教训,以更具远见和责任感的方式,共同塑造下一个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非专业读者,我常常在阅读这类巨著时感到一种知识焦虑,生怕自己无法完全吸收这些海量的信息。然而,这套书在结构设计上巧妙地规避了这种问题。它并非一味地堆砌事实和年代,而是通过一条清晰的主线——人类适应环境、组织社会、发展认知的脉络——来串联起看似零散的事件。这种结构上的清晰度,使得即使我只是略读了某个特定时期,也能快速把握其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定位。而且,书中穿插引用的那些考古发现、人类学案例或者关键历史人物的侧面描写,都像是精心放置的锚点,帮助读者在宏大的叙事中稳住心神。阅读它,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更像是在跟着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向导,在文明的迷宫中高效地行走,每隔一段路程,他都会停下来,指明方向,并解释我们走过的这条路的意义。这种引导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乐趣。

评分

这本书的跨度之大,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成功地在宏观的“大历史”视角和微观的“生活细节”描述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我尤其着迷于那些关于技术迭代和思想变革的章节。例如,当谈到印刷术的普及,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了一项发明,而是深入剖析了知识的“平民化”如何从根本上动摇了既有的权力结构,以及这种信息爆炸在早期是如何引发社会动荡和新思潮的爆发。这种细腻的描绘,让我仿佛能“看见”中世纪晚期,一个普通匠人如何因为接触到新的文本而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观。更难能可贵的是,续写的部分对于近现代的把握,没有因为时间太近而显得局促或偏颇。它对待信息爆炸、全球化浪潮以及数字化转型的论述,保持了与描述石器时代同样的冷静和深度,这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洞察力,让人感觉历史的长河确实是连贯且内在逻辑一致的,没有因为进入我们生活的时代就突然变得“特殊”或“不可预测”。

评分

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尽管这是一部总结过去的作品,但它始终保持着一种向前看的、探索性的姿态。尤其是在处理进入21世纪后的章节时,作者们展现出的那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敬畏与审慎,令人印象深刻。他们没有给出任何关于“完美未来”的预言,而是将焦点放在了人类当前面临的几个根本性挑战——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的伦理边界、以及全球治理的有效性等——这些内容读起来,不再是遥远的理论,而是迫在眉睫的“我们自己的历史”。这种强烈的代入感,让我意识到阅读历史的最终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知道“过去如何”,更是为了更好地审视“现在如何”以及“未来可能如何”。这本书以一种谦逊但坚定的口吻提醒我们,人类的故事远未结束,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未完待续的史诗中的最新一章的执笔者。这种对当下责任的强调,使得整部作品的厚重感得到了升华,从“历史记录”上升到了“时代警示录”的高度。

评分

这本厚重的《人类的故事》系列,在我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它的名字就带着一种俯瞰历史的史诗感。我不是那种专业的历史学家,只是一个对我们这个物种从何而来、走向何方感到好奇的普通读者。拿到书时,首先被它扎实的装帧和那个“100周年典藏纪念版”的字样吸引了。那种感觉,就像是捧着一本被时间洗礼过的珍宝,尽管内容本身是跨越时代的书写,但实体书籍给予读者的触感和仪式感是电子书无法替代的。我特别欣赏中信出版社在细节上的打磨,封面设计那种沉稳的色调,既不失现代感,又隐约透着古典的厚重感。阅读体验上,纸张的质地和字体排版的适中度,让长时间的阅读变得相对舒适,这对于一部横跨数万年历史的宏大叙事来说至关重要。要知道,如果阅读过程因为排版不佳而感到疲劳,那么再精彩的内容也容易半途而废。这本书的装帧本身,似乎就在向读者宣告:你即将踏入一段漫长而严肃的旅程,请准备好你的心神。它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知识的载体,一个可以放在书架上,时常翻阅、时常沉思的伙伴。那种对历史的敬畏感,从拿起它的那一刻就开始酝酿了。

评分

读完第一部分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或续写者团队)那种近乎冷酷的客观叙事手法。他们似乎刻意抽离了那种煽情或带有强烈意识形态偏见的解读,而是尽可能地将人类文明的发展视为一个自然演化和选择的过程。这种处理方式,对于习惯了传统“英雄史观”的读者来说,初期可能会有些不适应,因为它不像教科书那样给你明确的是非标准,而是铺陈出一幅幅复杂且充满灰色地带的图景。举例来说,在描述早期农业革命和城市兴起时,书中没有过度美化定居生活带来的进步,而是冷静地分析了随之而来的疾病传播、阶级固化以及对环境的早期破坏。这种叙事的克制,反而增强了其说服力,让人不得不承认,人类历史的推进往往是伴随着巨大的代价和微妙的权衡。我喜欢这种“去魅”后的历史,它更真实、更具挑战性,迫使读者跳出既有的道德框架去理解先人的行为逻辑。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高强度的智力体操,试图去理解那个“为什么”的底层驱动力。

评分

留着慢慢看,中信的书都不错

评分

中信出版是精品保证,书很棒,正版,包装严实

评分

好书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中信出版是精品保证,书很棒,正版,包装严实

评分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绝对的gabage,提交订单时就具备需要发票,收货时没有,也可以理解。但事后不下5次的要求补开发票,至今未果!无语!真是gabage,建议大家能后尽量在该店少买

评分

很喜欢的书,有增订版当然早卖了。

评分

很开心的一次购物,到手了书一点没有损坏,

评分

中信出版是精品保证,书很棒,正版,包装严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