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的旁观者:雷蒙 阿隆访谈录

介入的旁观者:雷蒙 阿隆访谈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雷蒙·阿隆Raymond Aron,杨祖功,海鹰 著
图书标签:
  • 雷蒙·阿隆
  • 访谈录
  • 政治哲学
  • 社会学
  • 法国思想
  • 知识分子
  • 历史
  • 政治
  • 访谈
  • 20世纪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53401416
商品编码:1256159957
出版时间:2013-08-27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介入的旁观者:雷蒙 阿隆访谈录

原价:42.00元

作者:(法)雷蒙·阿隆Raymond Aron ,杨祖功,海鹰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3-08-27

ISBN:9787553401416

字数:24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

开本: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作者雷蒙·阿隆被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称呼为“我的老师”。阿隆的这本访谈录,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应当如何对社会与政治上的种种现象与问题进行介入,知识分子被誉为社会的良心,而不是利益集团的发言者。

内容提要


《介入的旁观者》是以“口述史”的形式回顾了法国50年的政治事件和思想演变历程,是阿隆的自画像,也是法国同代知识分子的群体画像。由于对话者分属1933年代和1968年5月运动两个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经历、阅历和政治倾向不同,又都能言善辩,读起来更加生动、惟妙惟肖,或许更能反映其人其事的真实面貌。与《阿隆回忆录》形式各异,互为补充,相映成趣。这两本以不同形式发表的阿隆回忆录在法国和外国均一版再版,读者兴趣经久不衰。

目录


译者前言
引言

第一部 动荡中的法兰西

第一章 30年代的一个知识青年
一、从1928年的乌尔姆街到1933年的柏林
二、人民阵线:左派喜欢拿自己的失败庆功
三、法国的衰落

第二章 黑暗的年代:1940-1945年
一、动身去伦敦
二、戴高乐与贝当
三、大屠杀

第三章 解放时期的失望
一、重建法国
二、政治病毒
三、雅尔塔,瓜分世界的传说

第二部 民主制与极权主义

第一章 大分裂:1947-1956年
一、谁打赢了冷战?
二、在法兰西人民联盟中
三、知识分子的鸦片

第二章 非殖民地化
一、阿尔及利亚悲剧
二、戴高乐与非殖民地化
三、知识分子与反对殖民主义

第三章 各民族间的和平与战争
一、关于核战争的思考
二、经济增长与意识形态对立
三、戴高乐,以色列和犹太人

第三部 自由与理性

第一章 永恒的和变化中的左派
一、1968年5月运动
二、水中捞月

第二章 帝国的冲击
一、缓和的幻想
二、美利坚帝国的衰落
三、中国与
第三世界
四、人权不能成为一种政策
五、衰落的欧洲

第三章 介入的旁观者
一、著作的同一性
二、新闻评论家与大学教授
三、政治选择
四、价值观
结语
附录 雷蒙·阿隆著作目录

作者介绍


雷蒙·阿隆(RaymondAron,1905年3月14日-1983年10月17日)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政治学家以批判左派法国思想家萨特闻名。被法国解放报誉为“法国人的教师'.80年代法国学术和政治思想的理论权威。

文摘


序言



介入的旁观者:雷蒙·阿隆访谈录 序言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思想的巨匠,他们的智慧如星辰般耀眼,指引着我们穿越迷雾,审视时代的脉络。雷蒙·阿隆,这位被誉为“现代历史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的思想家,其一生都充满了对政治、哲学、历史以及人类生存境况的深刻洞察。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在复杂的时代洪流中扮演着一个“介入的旁观者”的角色,既不被激进的意识形态所裹挟,也不甘于沉默的观察,而是以冷静的理性、深刻的洞察和不懈的追问,为我们揭示着世界的真相。 本书《介入的旁观者:雷蒙·阿隆访谈录》并非是关于阿隆本人的生平事迹的流水账,也并非是对其某一部著作的逐字解读。它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智者灵魂的深度交流。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饱含深意的访谈,我们得以窥见阿隆思想的精髓,理解他如何构建起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以及这些思想如何与他所处的那个动荡不安的二十世纪息息相关。 访谈一:历史的重负与理性的灯塔 第一次访谈,我们聚焦于阿隆对历史的理解。他如何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下,在意识形态的极度分裂中,找到一条不偏不倚的理性之路?他对历史的看法,并非是宿命论的悲观,也不是对过去的歌颂,而是对人类选择的不断审视。他强调,历史并非预设的剧本,而是无数个体选择叠加的结果。他反对将历史简化为某个宏大叙事下的必然走向,而是提醒我们,在每一个关键时刻,我们都面临着真正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将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未来。 他坦言,在那个充满狂热与非理性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煽动性的口号所迷惑,是一项何其艰难的任务。他将自己的角色定义为“介入的旁观者”,这意味着,他并非置身事外,冷眼旁观,而是积极地参与到思想的辩论中,用理性的光芒去驱散情感的迷雾。他认为,真正的介入,并非是指盲目地投身于某个阵营,而是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去分析利弊,去辨析真伪,去提醒人们注意被忽视的危险。 在访谈中,阿隆毫不掩饰他对那些将理性视为敌人,以极端情感驱动历史进程的思想流派的警惕。他认为,这种对理性的背弃,正是导致二十世纪无数悲剧的根源。他呼吁,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我们也要坚守理性的阵地,用逻辑和证据去对抗虚妄和偏见。他的理性,并非是冰冷的算计,而是一种对真相的尊重,一种对人类尊严的捍卫。 访谈二:自由的边界与政治的艺术 接下来的对话,将深入到阿隆对政治的思考。他如何理解自由的真正含义?在一个充满权力斗争和利益冲突的世界里,政治的艺术又该如何实践?阿隆对自由的定义,并非是无条件的放任,而是建立在责任和秩序的基础之上。他深知,绝对的自由往往会走向混乱,而秩序的过度强化则会压制个性。因此,他一直在寻找自由与秩序之间微妙的平衡点。 他对于集权主义的批判,贯穿了他整个思想生涯。他看到了极权政体如何以“人民的名义”剥夺个体的权利,如何以“国家利益”为借口压制异见。他认为,这种对人性的漠视,是对自由最根本的威胁。然而,他并非对民主制度有过度的浪漫化想象。他清楚地认识到,民主制度也并非完美无缺,它同样面临着民粹主义的侵蚀,信息不对称的挑战,以及效率低下的问题。 在访谈中,阿隆对政治的“艺术”性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政治并非是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在复杂现实中不断调整和妥协的过程。成功的政治家,需要具备深刻的洞察力,能够理解不同群体的需求,并且能够在冲突中找到最大公约数。他反对那种理想主义的政治幻想,认为政治的本质在于管理人类的冲突,而并非消除冲突。他提醒我们,伟大的政治,需要的是审慎的判断,而非激昂的口号。 访谈三: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思想的孤勇 第三次访谈,我们将目光投向阿隆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角色。他如何看待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在思想潮流的裹挟下,如何保持独立思考,避免成为某个意识形态的传声筒?阿隆对于知识分子的定位,并非是高高在上的导师,也不是脱离现实的清谈者,而是与社会对话,与时代共振的思想者。他认为,知识分子的责任,在于用自己的思想去启迪民智,去揭示真相,去提醒人们警惕那些潜藏的危险。 他深刻地批判了那些沉溺于抽象理论,脱离现实的知识分子。他也毫不留情地批评了那些迎合权力,放弃独立思考的“御用文人”。他以自己为例,讲述了在动荡的年代,如何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他将这种坚持,视为一种“思想的孤勇”。他认为,真正的思想,往往需要敢于质疑主流,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在众声喧哗中保持沉默的理性。 他对于“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有着更为精细的界定。他认为,他们并非是政治的倡导者,也不是道德的审判官,而是能够以清晰的逻辑,以扎实的论据,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为公众提供分析和思考的工具。他强调,知识分子的力量,在于他们的思想,而非他们的地位或影响力。 访谈四:价值的根基与文明的未来 最后一次访谈,我们将把视野拓展到更宏大的层面,探讨阿隆对西方文明的思考,以及他对人类价值的看法。他如何理解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在后现代的语境下,我们该如何寻找价值的根基?阿隆对西方文明的审视,并非是全盘肯定,也不是全盘否定。他既看到了西方文明在理性、自由、科学等方面的巨大成就,也看到了其在消费主义、相对主义等方面的潜在危机。 他对于“普世价值”的看法,充满了辩证的色彩。他认为,某些价值,如对生命尊严的尊重,对个人自由的珍视,确实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然而,他也警惕将某些特定的文化模式,包装成普世价值,强加于人。他强调,真正的普世价值,需要的是尊重差异,寻求共识,而非强行统一。 在访谈的结尾,阿隆留下了一个深刻的思考:在日益碎片化、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该如何确立个人的价值坐标,如何守护人类文明的根基?他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他的话语,引导我们去思考,去追问。他相信,人类的未来,并非注定,而是取决于我们当下的每一个选择,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是否能够坚守理性的灯塔,是否能够继承和发扬那些珍贵的价值。 结语 《介入的旁观者:雷蒙·阿隆访谈录》并非是旨在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一种思考的工具,一种审视世界的方式。通过与雷蒙·阿隆的对话,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政治的艰巨性,以及知识分子的责任。他以其“介入的旁观者”的姿态,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激励我们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坚持理性判断,勇敢地面对世界的挑战,并为守护人类的尊严和文明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本书,是献给每一个愿意思考,愿意追问,并且愿意在复杂世界中寻找真理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介入的旁观者:雷蒙·阿隆访谈录》的文字,如同透过一个被岁月打磨过的镜头,试图捕捉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侧影。它绝非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更像是一场思想的漫步,引导读者在历史的迷宫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路标。阿隆的言谈,既有那个法国知识分子特有的犀利与优雅,又不乏对人类境遇深刻的关怀。读起来,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坐在那张旧扶手椅上,目光穿透纸页,直视我们这些后来的观察者。这种访谈的形式,极大地消解了哲学思辨常有的距离感,使得那些宏大的叙事,比如对极权主义的批判、对启蒙精神的坚守,都变得鲜活可感,充满了即时的张力。他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不断抛出值得深思的问题,迫使我们去审视自己所处的“场域”,去辨析“介入”与“超脱”之间那微妙的平衡艺术。对于任何一个对20世纪思想脉络有兴趣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口述史料,它记录的不仅是一个人的思想演变,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肖像。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关于“距离”的哲学。阿隆所代表的“旁观者”姿态,并非是一种冷漠的抽离,而是一种基于深刻理解之上的审慎参与。通过这些对话,我仿佛参与了一场关于如何安放自身于历史洪流中的集体研讨会。访谈者巧妙地引导阿隆去解析,在信息爆炸和价值多元的时代,如何避免被单一叙事裹挟,如何培养一种既能深陷其中,又不被其吞噬的“距离感”。这种距离,不是逃避,而是为了看得更清楚,更真实。书中对现代社会种种“异化”现象的剖析,尤其精准,那种对现代性内在矛盾的洞察力,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惊人的预见性。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澄明,这比任何具体的理论结论都要宝贵得多。

评分

翻开这书页,一股清冽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那个知识分子们热烈辩论的沙龙,但又保持着一种近乎于外科手术般的冷静分析。叙述的节奏把握得极好,访谈者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话题,既能深入挖掘阿隆思想的核心矛盾与转折点,又不至于让对话失焦流于琐碎。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于那些复杂的政治哲学概念,没有采取生硬的定义,而是通过阿隆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亲身经历和反思来展现其生命力。那些关于历史必然性、社会学的建构,以及对社会运动的审慎态度,都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呈现,让那些晦涩的理论变得易于消化,却又在消化后留下绵长的回味。我特别留意到他对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追溯,那种近乎于局外人的审视,却又饱含着对个体命运的悲悯,构成了他“旁观者”身份的核心张力。这种叙事上的疏离感与内心的温度形成了绝妙的对比,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深度,又有文学的韵味。

评分

整部访谈录的结构处理得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它不是按时间线索机械地推进,而是随着访谈者的提问,在不同的主题间进行跳跃与回溯,每一次的“回望”都深化了对先前论点的理解。我可以感受到对话的张力,尤其是在涉及与萨特等同时代人物的论辩时,那种思想交锋的火花,跃然纸上,却又保持着一种成年人特有的克制与尊重。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提醒,知识分子的职责并非是引领大众的狂欢,而是保持警觉和怀疑,哪怕这意味着孤独。这种对“批判性反思”的坚持,贯穿了全书,从对宏大叙事的批判,到对社会变迁的敏锐捕捉,无不体现出一种历史的深度感和对当下责任的清晰认识。它不像某些访谈录那样追求戏剧性,而是沉稳有力,每句话都像是在测量一个精确的坐标点。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对“智识的诚实”的展现。我们习惯于从权威的著作中去揣摩大师的结论,但在这部访谈录里,我们得以窥见思想家在形成观点过程中的挣扎、自我修正,甚至是那些未被最终写进论文的试探性想法。阿隆的表达,绝非那种标准化的、无可指摘的官方陈述,而是充满了生活化的细节和不经意的自嘲,这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它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在面对意识形态狂热时,坚守住独立思考的堡垒,那种需要巨大勇气去“拒绝集体性”的力量感,是极具感染力的。这不是一本提供快速慰藉的书,恰恰相反,它会让你对许多既有认知产生动摇,要求你重新审视自己所依赖的那些“不言自明”的前提。对于寻求思想独立性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