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介入的旁观者:雷蒙 阿隆访谈录
原价:42.00元
作者:(法)雷蒙·阿隆Raymond Aron ,杨祖功,海鹰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3-08-27
ISBN:9787553401416
字数:24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
开本: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作者雷蒙·阿隆被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称呼为“我的老师”。阿隆的这本访谈录,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应当如何对社会与政治上的种种现象与问题进行介入,知识分子被誉为社会的良心,而不是利益集团的发言者。
内容提要
《介入的旁观者》是以“口述史”的形式回顾了法国50年的政治事件和思想演变历程,是阿隆的自画像,也是法国同代知识分子的群体画像。由于对话者分属1933年代和1968年5月运动两个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经历、阅历和政治倾向不同,又都能言善辩,读起来更加生动、惟妙惟肖,或许更能反映其人其事的真实面貌。与《阿隆回忆录》形式各异,互为补充,相映成趣。这两本以不同形式发表的阿隆回忆录在法国和外国均一版再版,读者兴趣经久不衰。
目录
译者前言
引言
第一部 动荡中的法兰西
第一章 30年代的一个知识青年
一、从1928年的乌尔姆街到1933年的柏林
二、人民阵线:左派喜欢拿自己的失败庆功
三、法国的衰落
第二章 黑暗的年代:1940-1945年
一、动身去伦敦
二、戴高乐与贝当
三、大屠杀
第三章 解放时期的失望
一、重建法国
二、政治病毒
三、雅尔塔,瓜分世界的传说
第二部 民主制与极权主义
第一章 大分裂:1947-1956年
一、谁打赢了冷战?
二、在法兰西人民联盟中
三、知识分子的鸦片
第二章 非殖民地化
一、阿尔及利亚悲剧
二、戴高乐与非殖民地化
三、知识分子与反对殖民主义
第三章 各民族间的和平与战争
一、关于核战争的思考
二、经济增长与意识形态对立
三、戴高乐,以色列和犹太人
第三部 自由与理性
第一章 永恒的和变化中的左派
一、1968年5月运动
二、水中捞月
第二章 帝国的冲击
一、缓和的幻想
二、美利坚帝国的衰落
三、中国与
第三世界
四、人权不能成为一种政策
五、衰落的欧洲
第三章 介入的旁观者
一、著作的同一性
二、新闻评论家与大学教授
三、政治选择
四、价值观
结语
附录 雷蒙·阿隆著作目录
作者介绍
雷蒙·阿隆(RaymondAron,1905年3月14日-1983年10月17日)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政治学家以批判左派法国思想家萨特闻名。被法国解放报誉为“法国人的教师'.80年代法国学术和政治思想的理论权威。
文摘
序言
这本《介入的旁观者:雷蒙·阿隆访谈录》的文字,如同透过一个被岁月打磨过的镜头,试图捕捉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侧影。它绝非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更像是一场思想的漫步,引导读者在历史的迷宫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路标。阿隆的言谈,既有那个法国知识分子特有的犀利与优雅,又不乏对人类境遇深刻的关怀。读起来,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坐在那张旧扶手椅上,目光穿透纸页,直视我们这些后来的观察者。这种访谈的形式,极大地消解了哲学思辨常有的距离感,使得那些宏大的叙事,比如对极权主义的批判、对启蒙精神的坚守,都变得鲜活可感,充满了即时的张力。他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不断抛出值得深思的问题,迫使我们去审视自己所处的“场域”,去辨析“介入”与“超脱”之间那微妙的平衡艺术。对于任何一个对20世纪思想脉络有兴趣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口述史料,它记录的不仅是一个人的思想演变,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肖像。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关于“距离”的哲学。阿隆所代表的“旁观者”姿态,并非是一种冷漠的抽离,而是一种基于深刻理解之上的审慎参与。通过这些对话,我仿佛参与了一场关于如何安放自身于历史洪流中的集体研讨会。访谈者巧妙地引导阿隆去解析,在信息爆炸和价值多元的时代,如何避免被单一叙事裹挟,如何培养一种既能深陷其中,又不被其吞噬的“距离感”。这种距离,不是逃避,而是为了看得更清楚,更真实。书中对现代社会种种“异化”现象的剖析,尤其精准,那种对现代性内在矛盾的洞察力,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惊人的预见性。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澄明,这比任何具体的理论结论都要宝贵得多。
评分翻开这书页,一股清冽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那个知识分子们热烈辩论的沙龙,但又保持着一种近乎于外科手术般的冷静分析。叙述的节奏把握得极好,访谈者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话题,既能深入挖掘阿隆思想的核心矛盾与转折点,又不至于让对话失焦流于琐碎。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于那些复杂的政治哲学概念,没有采取生硬的定义,而是通过阿隆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亲身经历和反思来展现其生命力。那些关于历史必然性、社会学的建构,以及对社会运动的审慎态度,都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呈现,让那些晦涩的理论变得易于消化,却又在消化后留下绵长的回味。我特别留意到他对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追溯,那种近乎于局外人的审视,却又饱含着对个体命运的悲悯,构成了他“旁观者”身份的核心张力。这种叙事上的疏离感与内心的温度形成了绝妙的对比,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深度,又有文学的韵味。
评分整部访谈录的结构处理得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它不是按时间线索机械地推进,而是随着访谈者的提问,在不同的主题间进行跳跃与回溯,每一次的“回望”都深化了对先前论点的理解。我可以感受到对话的张力,尤其是在涉及与萨特等同时代人物的论辩时,那种思想交锋的火花,跃然纸上,却又保持着一种成年人特有的克制与尊重。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提醒,知识分子的职责并非是引领大众的狂欢,而是保持警觉和怀疑,哪怕这意味着孤独。这种对“批判性反思”的坚持,贯穿了全书,从对宏大叙事的批判,到对社会变迁的敏锐捕捉,无不体现出一种历史的深度感和对当下责任的清晰认识。它不像某些访谈录那样追求戏剧性,而是沉稳有力,每句话都像是在测量一个精确的坐标点。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对“智识的诚实”的展现。我们习惯于从权威的著作中去揣摩大师的结论,但在这部访谈录里,我们得以窥见思想家在形成观点过程中的挣扎、自我修正,甚至是那些未被最终写进论文的试探性想法。阿隆的表达,绝非那种标准化的、无可指摘的官方陈述,而是充满了生活化的细节和不经意的自嘲,这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它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在面对意识形态狂热时,坚守住独立思考的堡垒,那种需要巨大勇气去“拒绝集体性”的力量感,是极具感染力的。这不是一本提供快速慰藉的书,恰恰相反,它会让你对许多既有认知产生动摇,要求你重新审视自己所依赖的那些“不言自明”的前提。对于寻求思想独立性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