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介入的旁觀者:雷濛 阿隆訪談錄
原價:42.00元
作者:(法)雷濛·阿隆Raymond Aron ,楊祖功,海鷹
齣版社:吉林齣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齣版日期:2013-08-27
ISBN:9787553401416
字數:24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
開本:
商品重量:0.558kg
編輯推薦
作者雷濛·阿隆被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稱呼為“我的老師”。阿隆的這本訪談錄,告訴我們什麼纔是真正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應當如何對社會與政治上的種種現象與問題進行介入,知識分子被譽為社會的良心,而不是利益集團的發言者。
內容提要
《介入的旁觀者》是以“口述史”的形式迴顧瞭法國50年的政治事件和思想演變曆程,是阿隆的自畫像,也是法國同代知識分子的群體畫像。由於對話者分屬1933年代和1968年5月運動兩個不同時代的知識分子,經曆、閱曆和政治傾嚮不同,又都能言善辯,讀起來更加生動、惟妙惟肖,或許更能反映其人其事的真實麵貌。與《阿隆迴憶錄》形式各異,互為補充,相映成趣。這兩本以不同形式發錶的阿隆迴憶錄在法國和外國均一版再版,讀者興趣經久不衰。
目錄
譯者前言
引言
第一部 動蕩中的法蘭西
第一章 30年代的一個知識青年
一、從1928年的烏爾姆街到1933年的柏林
二、人民陣綫:左派喜歡拿自己的失敗慶功
三、法國的衰落
第二章 黑暗的年代:1940-1945年
一、動身去倫敦
二、戴高樂與貝當
三、大屠殺
第三章 解放時期的失望
一、重建法國
二、政治病毒
三、雅爾塔,瓜分世界的傳說
第二部 民主製與極權主義
第一章 大分裂:1947-1956年
一、誰打贏瞭冷戰?
二、在法蘭西人民聯盟中
三、知識分子的鴉片
第二章 非殖民地化
一、阿爾及利亞悲劇
二、戴高樂與非殖民地化
三、知識分子與反對殖民主義
第三章 各民族間的和平與戰爭
一、關於核戰爭的思考
二、經濟增長與意識形態對立
三、戴高樂,以色列和猶太人
第三部 自由與理性
第一章 永恒的和變化中的左派
一、1968年5月運動
二、水中撈月
第二章 帝國的衝擊
一、緩和的幻想
二、美利堅帝國的衰落
三、中國與
第三世界
四、人權不能成為一種政策
五、衰落的歐洲
第三章 介入的旁觀者
一、著作的同一性
二、新聞評論傢與大學教授
三、政治選擇
四、價值觀
結語
附錄 雷濛·阿隆著作目錄
作者介紹
雷濛·阿隆(RaymondAron,1905年3月14日-1983年10月17日)法國社會學傢、哲學傢、政治學傢以批判左派法國思想傢薩特聞名。被法國解放報譽為“法國人的教師'.80年代法國學術和政治思想的理論權威。
文摘
序言
這本《介入的旁觀者:雷濛·阿隆訪談錄》的文字,如同透過一個被歲月打磨過的鏡頭,試圖捕捉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側影。它絕非那種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更像是一場思想的漫步,引導讀者在曆史的迷宮中尋找屬於自己的路標。阿隆的言談,既有那個法國知識分子特有的犀利與優雅,又不乏對人類境遇深刻的關懷。讀起來,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坐在那張舊扶手椅上,目光穿透紙頁,直視我們這些後來的觀察者。這種訪談的形式,極大地消解瞭哲學思辨常有的距離感,使得那些宏大的敘事,比如對極權主義的批判、對啓濛精神的堅守,都變得鮮活可感,充滿瞭即時的張力。他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不斷拋齣值得深思的問題,迫使我們去審視自己所處的“場域”,去辨析“介入”與“超脫”之間那微妙的平衡藝術。對於任何一個對20世紀思想脈絡有興趣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口述史料,它記錄的不僅是一個人的思想演變,更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群體的精神肖像。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於它對“智識的誠實”的展現。我們習慣於從權威的著作中去揣摩大師的結論,但在這部訪談錄裏,我們得以窺見思想傢在形成觀點過程中的掙紮、自我修正,甚至是那些未被最終寫進論文的試探性想法。阿隆的錶達,絕非那種標準化的、無可指摘的官方陳述,而是充滿瞭生活化的細節和不經意的自嘲,這極大地拉近瞭與讀者的心理距離。它提供瞭一個寶貴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一個偉大的思想傢是如何在麵對意識形態狂熱時,堅守住獨立思考的堡壘,那種需要巨大勇氣去“拒絕集體性”的力量感,是極具感染力的。這不是一本提供快速慰藉的書,恰恰相反,它會讓你對許多既有認知産生動搖,要求你重新審視自己所依賴的那些“不言自明”的前提。對於尋求思想獨立性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劑強效的清醒劑。
評分翻開這書頁,一股清冽的氣息撲麵而來,仿佛置身於那個知識分子們熱烈辯論的沙龍,但又保持著一種近乎於外科手術般的冷靜分析。敘述的節奏把握得極好,訪談者似乎深諳如何引導話題,既能深入挖掘阿隆思想的核心矛盾與轉摺點,又不至於讓對話失焦流於瑣碎。尤其欣賞的是,書中對於那些復雜的政治哲學概念,沒有采取生硬的定義,而是通過阿隆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親身經曆和反思來展現其生命力。那些關於曆史必然性、社會學的建構,以及對社會運動的審慎態度,都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呈現,讓那些晦澀的理論變得易於消化,卻又在消化後留下綿長的迴味。我特彆留意到他對某些重大曆史事件的追溯,那種近乎於局外人的審視,卻又飽含著對個體命運的悲憫,構成瞭他“旁觀者”身份的核心張力。這種敘事上的疏離感與內心的溫度形成瞭絕妙的對比,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學術的深度,又有文學的韻味。
評分整部訪談錄的結構處理得像是一部精心編排的交響樂。它不是按時間綫索機械地推進,而是隨著訪談者的提問,在不同的主題間進行跳躍與迴溯,每一次的“迴望”都深化瞭對先前論點的理解。我可以感受到對話的張力,尤其是在涉及與薩特等同時代人物的論辯時,那種思想交鋒的火花,躍然紙上,卻又保持著一種成年人特有的剋製與尊重。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提醒,知識分子的職責並非是引領大眾的狂歡,而是保持警覺和懷疑,哪怕這意味著孤獨。這種對“批判性反思”的堅持,貫穿瞭全書,從對宏大敘事的批判,到對社會變遷的敏銳捕捉,無不體現齣一種曆史的深度感和對當下責任的清晰認識。它不像某些訪談錄那樣追求戲劇性,而是沉穩有力,每句話都像是在測量一個精確的坐標點。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受是關於“距離”的哲學。阿隆所代錶的“旁觀者”姿態,並非是一種冷漠的抽離,而是一種基於深刻理解之上的審慎參與。通過這些對話,我仿佛參與瞭一場關於如何安放自身於曆史洪流中的集體研討會。訪談者巧妙地引導阿隆去解析,在信息爆炸和價值多元的時代,如何避免被單一敘事裹挾,如何培養一種既能深陷其中,又不被其吞噬的“距離感”。這種距離,不是逃避,而是為瞭看得更清楚,更真實。書中對現代社會種種“異化”現象的剖析,尤其精準,那種對現代性內在矛盾的洞察力,即使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驚人的預見性。它教會我的,是如何在喧囂中保持內心的澄明,這比任何具體的理論結論都要寶貴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