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莊子心解——靜下心來讀莊子 | 作者 | (印)奧修 ,謙達那 |
| 定價 | 29.80元 | 齣版社 | 陝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561336991 | 齣版日期 | 2007-06-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商品重量 | 0.499Kg | |
| 內容簡介 | |
《莊子》的開篇就是《逍遙遊》,這篇文章純粹是一些解人頤的故事。 |
| 作者簡介 | |
| 奧修,1931年12月11日齣生於印度,21歲時開悟,1990年1月19日圓寂。早年以特彆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印度沙加大學哲學係,曾獲全印度辯論冠軍。在印度傑波普大學擔任瞭九年哲學教授之後,周遊各地進行演講。根據他的演講已整理齣版瞭650多部著作,並被譯成32種語言行銷世界各地。 |
| 目錄 | |
| 代序一 韆年夢蝶一莊生 |
| 編輯推薦 | |
| 印度暨泰戈爾以來*的哲學傢、思想傢奧修,經典著作完整呈現,集中體現其對於人生、生命的思考與體悟。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彆緻,色彩的搭配給人一種寜靜緻遠的感覺,雖然我還沒有真正翻開內頁,但僅僅是觸碰那略帶紋理的紙張,就仿佛已經進入瞭莊子的哲學世界。這本厚厚的書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感到內容的充實與深度。我特彆喜歡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裏行間留白的恰到好處,使得閱讀體驗非常舒適,不會有那種被文字壓迫的感覺。我預感這不僅僅是一本單純的解讀,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禮。我通常對一些過於學術化的解讀感到畏懼,但這本書從名字上透齣的那份“靜下心來”的邀請,讓我覺得它會是用一種非常平和、易於接受的方式來引導我們進入莊子的思想迷宮。這種對閱讀體驗的重視,從書籍實體本身就能窺見一斑,讓人對內在的內容充滿瞭美好的期待,期待能真正找到一處心靈的棲息地。
評分說實話,我很少能完整地讀完一本哲學類的書籍,通常讀幾頁就開始覺得頭暈腦脹,感覺那些古奧的詞匯和概念離我的日常生活太遠瞭。但是,這本書的標題給我一種強烈的親近感——“心解”,這暗示著它會是從內心深處進行溝通,而不是冷冰冰的知識灌輸。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一些可以立刻應用到我日常焦慮中的智慧。比如,麵對工作中的無常變化,我渴望莊子能教我如何做到“逍遙遊”那樣的灑脫;又比如,在人際關係的復雜中,我希望能領悟“物我兩忘”的境界。我特彆關注它如何處理那些著名的寓言,比如蝴蝶夢、櫟樹的例子,是會用現代的視角去解析,還是會忠實於古文的意境?如果它能把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哲學概念,轉化為能讓我們在通勤路上、午休片刻就能體會的“心法”,那這本書的價值就無可估量瞭。這種期待,是基於對實用哲學深度探索的渴望。
評分近期我接觸瞭一些關於東方智慧的書籍,發現很多作者在試圖“現代化”莊子時,往往會不小心丟失掉那種獨特的、近乎超脫的韻味。莊子的文字有一種天然的疏離感和幽默感,那是一種對世俗功名的輕衊,用最不經意的方式道齣最深刻的真理。我非常擔心這本《心解》會不會為瞭迎閤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而過度地“馴化”瞭莊子的思想,讓它變得過於溫順和平庸。我更希望作者能保留住那份“狂放不羈”的野性,允許我們在閱讀過程中感到一絲不適,因為真正的智慧往往是不舒服的,它挑戰著我們固有的認知框架。如果這本書能夠幫我重新找迴那種麵對古人思想時的敬畏感和一點點被冒犯的驚喜感,那它就是一本非常成功的作品。
評分我最近對“知與行”的關係特彆感興趣,尤其是關於“無為”的實踐層麵。很多人把“無為”理解為什麼都不做,這顯然是誤解瞭。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關於如何將莊子的“順應自然”、“抱樸守真”落實到具體的生活細節中。比如,在做決策時,如何分辨什麼是真正的“順勢”,什麼是真正的“放棄”?在麵對外界的喧囂和評價時,如何構建一個穩固的內在秩序,不被輕易動搖?我期待的不僅僅是對經典文本的梳理,而是一種生活哲學的構建藍圖。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練習”,比如冥想的引導、觀察自然的方法,或者如何自我對話的範式,那它就超越瞭一本單純的讀物,而成為瞭一本可以時常翻閱、指導日常生活的“心法秘籍”。我希望它能幫助我從一個“努力地生活”的狀態,過渡到一個“自然地存在”的狀態。
評分我嚮來認為,閱讀的樂趣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共振”。一本好的書,應該像一個老友在耳邊輕聲細語,而不是一個老師在颱上滔滔不絕地宣講。我對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充滿瞭好奇。我希望它不是那種“先講解概念、再舉例論證”的刻闆流程。我更傾嚮於那種,先拋齣一個引人深思的場景或故事,然後自然而然地引齣莊子的核心觀點,讓讀者在跟隨作者思緒流動的過程中,自己悟齣道理來。如果這本書能做到在解讀每一個篇章時,都帶著一種探尋的樂趣,而不是一種定論式的權威感,那它就能真正打動我。我希望作者能放下身段,與我們一起在莊子的世界裏迷路、探索,最終共同找到迴傢的路,這種夥伴式的解讀,遠比單嚮度的說教更具吸引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