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新主编的《江苏植物志(1)》是在原《江 苏植物志》(上册,1977;下册,1982)的基础上, 利用30年来的野外调查及采集的标本、参考了相关研 究成果重新编写而成的。书中收载的为江苏省内的高 等植物,包括野生的和常见栽培的苔藓植物、蕨类植 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共计297科1391属3483种25 亚种251变种。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前言
全书及本卷导读
分卷检索
本卷参编人员及分工
目次
江苏自然环境与植物分布
江苏高等植物分科检索
苔藓植物门
I.苔纲
1.拟复叉苔科
2.指叶苔科
3.护蒴苔科
4.叶苔科
5.全萼苔科
6.合叶苔科
7.地萼苔科
8.羽苔科
9.大萼苔科
10.拟大萼苔科
11.扁萼苔科
12.光萼苔科
13.耳叶苔科
14.细鳞苔科
15.小叶苔科
16.绿片苔科
17.叉苔科
18.溪苔科
19.魏氏苔科
20.蛇苔科
21.疣冠苔科
22.地钱科
23.钱苔科
Ⅱ.角苔纲
24.角苔科
Ⅲ.藓纲
25.泥炭藓科
26.无轴藓科
27.牛毛藓科
28.曲尾藓科
29.白发藓科
30.凤尾藓科
31.丛藓科
32.缩叶藓科
33.紫萼藓科
34.天命藓科
35.葫芦藓科
36.壶藓科
37.真藓科
38.提灯藓科
39.桧藓科
40.珠藓科
41.树生藓科
42.高领藓科
43.木灵藓科
44.卷柏藓科
45.虎尾藓科
46.扭叶藓科
47.蔓藓科
48.平藓科
49.木藓科
50.油藓科
51.碎米藓科
52.薄罗藓科
53.牛舌藓科
54.羽藓科
55.柳叶藓科
56.青藓科
57.绢藓科
58.棉藓科
59.锦藓科
60.灰藓科
61.短颈藓科
62.金发藓科
蕨类植物门
1.石松科
2.水韭科
3.卷柏科
4.木贼科
5.瓶尔小草科
6.松叶蕨科
7.合囊蕨科
8.紫萁科
9.膜蕨科
10.里白科
11.海金沙科
12.蘋科
13.槐叶蘋科
14.瘤足蕨科
15.金毛狗蕨科
16.桫椤科
17.鳞始蕨科
18.碗蕨科
19.凤尾蕨科
20.铁角蕨科
21.金星蕨科
22.岩蕨科
23.轴果蕨科
24.乌毛蕨科
25.蹄盖蕨科
26.肿足蕨科
27.鳞毛蕨科
28.肾蕨科
29.骨碎补科
30.水龙骨科
种子植物门
裸子植物亚门
1.苏铁科
2.银杏科
3.南洋杉科
4.松科
5.金松科
6.杉科
7.柏科
8.罗汉松科
9.三尖杉科
10.红豆杉科
中名索引
拉丁名索引
附录
附录Ⅰ 江苏高等植物资源分类
附录Ⅱ 记载种类的凭证标本(野生植物)
附录Ⅲ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Ⅳ 植物中名总索引
附录Ⅴ 植物拉丁名总索引
附录Ⅵ 高等植物常用形态特征术语及其图解
彩色照片
在我看来,《江苏植物志(1)》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位沉默的老师,用最朴实、最真诚的方式,教会我如何去认识和理解生命。我是一名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对于大自然,我总有一种疏离感。直到我偶然翻阅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在我们身边,隐藏着如此丰富而奇妙的生命世界。书中对每一个植物的描述,都充满了细节,从叶片的形状到花朵的颜色,再到果实的形态,都仿佛跃然纸上。我喜欢书中那些精美的插图,它们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文字的描述,也让我对这些植物有了更深的印象。通过这本书,我开始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去留意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植物。我学会了辨认路边的野花野草,学会了观察树木的生长变化。这种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和喜悦。这本书,让我明白,原来生命无处不在,也无时无刻不在展现着它的奇迹。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江苏植物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生命的书,一部关于如何去感受和热爱生命的书。
评分《江苏植物志(1)》带给我的,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对知识的构建和探索。我一直认为,最好的学习方式,是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提供了详尽的植物学知识,更引导我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我喜欢书中那些关于植物分类、分布和演化的讨论,它们让我看到了生命进化的宏大叙事,也让我对“江苏”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常常会带着这本书,去江苏的各地进行实地考察,一边对照书中的描述,一边用我的眼睛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种将书本知识与实际体验相结合的过程,让我对这些植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江苏”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感情。这本书,让我明白,原来知识是可以如此生动有趣的,原来学习可以如此充满乐趣。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江苏植物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探索、如何热爱生命的教科书。
评分《江苏植物志(1)》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和启发,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部植物名录,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命力的史诗,用最严谨的科学语言,描绘了江苏大地上那些默默无闻却又顽强生长的植物。我是一名业余的自然摄影爱好者,一直以来都试图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美丽瞬间。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总是觉得我所拍摄的植物,似乎都缺少了某种深度。但自从有了这本书,我仿佛拥有了一位博学的向导,它让我得以窥见植物世界的精髓。我开始不再仅仅关注植物的外形,而是去理解它们的结构、功能,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书中的每一个物种介绍,都像是一次详尽的“体检报告”,从根、茎、叶、花、果,到孢子、种子,每一个细节都描述得淋漓尽致。我常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对着书中的插图和文字,在野外寻找对应的植物,然后小心翼翼地进行比对。这种过程,既是对知识的检验,也是对自然的致敬。每一次的发现,都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生命多样性感到由衷的惊叹。这本书让我明白,原来我们脚下这片土地,隐藏着如此丰富的宝藏,而每一个微小的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和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不断探索和学习的精神。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户外工作的科研人员,我对植物的认识,更多的是一种工具性的、功利性的。我需要知道什么植物有药用价值,什么植物对土壤有影响,什么植物可以作为生物指示。然而,《江苏植物志(1)》的阅读体验,却让我重新审视了“认识植物”这件事情本身的意义。《江苏植物志(1)》并非一本简单的图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命智慧的哲学著作。书中的每一个物种,都不仅仅是一个名字,一个形态,它承载着亿万年的进化史,承载着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存智慧。我喜欢书中那些关于植物繁殖策略、防御机制、以及与其他生物互动的描述,这些都让我看到了生命令人惊叹的创造力和适应性。这本书,让我从一个“使用”植物的角度,转变为一个“欣赏”和“理解”植物的角度。我开始意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当我再次回到野外,我不再仅仅是寻找有用的资源,而是带着一种好奇和敬畏,去观察和感受每一个生命的独特。这种转变,对我来说,是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启迪,它让我对自然有了更深的尊重,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植物世界的美丽和深度,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在自然界中的渺小与渺小中的价值。
评分《江苏植物志(1)》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就是“严谨”与“热爱”的完美结合。我是一名曾经在科研领域工作过的人,深知一份严谨的学术著作需要付出多少心血。而这本书,不仅在学术上做到了极致的严谨,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江苏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植物的深厚热爱。我喜欢书中对每一个物种的详尽描述,从形态特征到生态习性,无一不精。那些拉丁文学名,虽然对我来说是全新的语言,但通过作者的解释,我渐渐理解了它们背后的逻辑和意义。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那些关于植物的俗名、民间传说和用途的介绍,这让原本冷冰冰的科学知识,充满了人文的温度。我常常会想象,作者在进行田野考察的时候,是如何地细致入微,如何地充满激情。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另一种可能性——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情感的表达,是对生命的热忱。我甚至会因为书中描述的某个植物,而对江苏的某个地方产生浓厚的兴趣,想要亲自去那里,亲眼看看它。这本书,让我对“植物学”这门学科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科研工作者们付出的努力,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这本《江苏植物志(1)》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江苏”这个地方。我一直认为,一个地区的独特之处,往往体现在它最基础的生态环境中。而植物,作为这片土地上最直观的生态组成部分,它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自然就代表了整个地区的气质。书中对江苏植物的详尽描述,让我看到了一个丰富而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它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区域,更是无数生命共同生长的家园。我喜欢书中对植物生态习性的介绍,它们让我了解了这些植物是如何适应江苏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也让我看到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这种对生态系统的理解,让我对“江苏”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不再只是一个行政区划,而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共同体。我甚至开始尝试着在我的写作中,引入书中关于植物的知识,用更细腻、更生动的笔触来描绘江苏的自然风光,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江苏”的根基,看到了它生命的脉络,也让我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更加深沉的眷恋。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书籍,能够超越文字本身,成为一种连接人与世界、人与知识的桥梁。《江苏植物志(1)》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江苏植物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次关于探索、发现和学习的旅程。作为一名长期居住在城市,对自然环境了解甚少的人,我一直渴望能够更深入地认识我所生活的这片土地。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愿望。它以一种严谨而又不失趣味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植物世界的大门。我喜欢书中那些详尽的描述,它们帮助我理解了植物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也让我看到了它们背后蕴含的生命力。我常常会对着书中的插图,在脑海中勾勒出这些植物在江苏的山林、田野、水泽中的样子。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我开始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去辨认这些植物,虽然进步缓慢,但每一次的识别都让我感到无比的喜悦。我甚至开始在我的社交媒体上分享我拍摄的植物照片,并引用书中的一些知识,与我的朋友们一起分享这份发现的乐趣。这本书,让我对“江苏”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感情,也让我对大自然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我是一个对历史和地理非常着迷的人,总喜欢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和发展。《江苏植物志(1)》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江苏。我一直认为,植物的分布和演变,其实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和历史发展脉络。这本书,就像一本无声的史书,用植物的语言,讲述着江苏这片土地的过去和现在。我喜欢书中那些关于植物起源、演化和适应性的描述,它们让我看到了生命在时间长河中的痕迹,也让我对江苏这片土地上的自然地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常常会带着这本书,去江苏的山川河流间探访,一边对照书中的描述,一边感受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每当我辨认出书中的一个物种,我就感觉自己离江苏的历史更近了一步,仿佛能听到远古的呼唤。这本书的内容之详实,考证之严谨,令我叹为观止。它不仅仅是一部植物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江苏生态文明的百科全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地区在漫长历史中,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我甚至开始想象,书中提到的那些植物,在历史上是否扮演过重要的角色,是否曾经被用于医药、食物,或是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这本书,让我对“江苏”这两个字,有了更深沉、更广阔的理解。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江苏植物志(1)》的时候,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这会不会太专业了?”。我一直对植物感兴趣,但仅限于偶尔在公园里拍拍照,或者在家里养几盆花草。我担心书中的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充满了只有内行才能看懂的术语。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的时候,这种担忧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当然,书中确实包含了很多专业的植物学知识,比如详细的形态特征描述、分类地位等等,这些对于我来说是全新的领域。但是,作者在编写的时候,似乎也考虑到了非专业读者的需求,他们用清晰、准确的语言来解释这些概念,并且配以精美的插图,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每种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地理分布的介绍,这让我了解到,原来我们身边不起眼的植物,也有着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史和生存策略。通过这本书,我仿佛变成了一位植物侦探,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我开始注意那些我以前从未留意过的草本、灌木和乔木,试着去分辨它们的区别,去想象它们在不同的季节会有怎样的变化。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本打开了奇妙世界大门的地图,指引着我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我们身边的生命奥秘。它让我对“江苏”这片土地上丰富的植物资源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也激发了我更多去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的热情。
评分翻开这本《江苏植物志(1)》,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但并非那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枯燥。它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静静地向你讲述着脚下这片土地上,那些曾经鲜活、如今依旧顽强存在的生命的故事。我并非植物学专业出身,只是一个对自然怀有好奇心的普通爱好者。起初,我抱着的是一种“了解一下”的心态,但很快就被书中描绘的世界所吸引。那种严谨的描述,每一个拉丁文名、每一个中文俗名,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精确地指向一种独特的生命形态。我常常对着书中的插图,想象着这些植物在江苏的山林、田野、水泽中生长的样子。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种罗列,更是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家乡土地的热爱。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植物生境的描述,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风吹过叶片的沙沙声。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习以为常的路边野草,它们不再是模糊的绿色,而是有了清晰的身份,有了自己的故事。它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微观世界的门,让我看到平凡中蕴含的伟大,感受到生命的多样与奇妙。我甚至开始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去辨认这些植物,虽然进度缓慢,但每一次成功的识别都让我欣喜若狂,感觉自己与这片土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它更像是一次关于家乡的深度人文探索,让我对“江苏”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