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职贡图:古代中国人眼中的域外世界
:45.00元
作者:罗山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2181184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部以《皇清职贡图》为视角,解读清王朝与周边邻国关系历史变迁的颠覆性之作,展示了清代中国人的世界观。
从“职贡图”看传统中国之“外”与“内”,描绘各国之男女状貌、服饰和民族风俗,记述与清王朝之政治、文化往来,解读清代中国“朝贡体系”解体的内在原因和必然逻辑。
一部西方世界的冲击下,清王朝与周边国家关系变迁史及内政演变史。
内容提要
作者以《皇清职贡图》画卷为主轴 ,以清王朝与周边各国及西方国家关系的历史事件为线索,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天下观,体现了清王朝对周边及西方世界的认知变化,将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呈现给读者,显示了当时中国人对域外世界的认识水平。
目录
章 《职贡图》的缘起及历史
一、 引子 / 001
二、《职贡图》的起源 / 002
三、《皇清职贡图》的制作过程 / 007
第二章 《职贡图》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域外世界
一、各国形象 / 014
二、万国来朝 / 019
第三章 朝鲜国——知文字,读诗书,信奉朱子学
一、“宗周思明”的朝鲜箕子国 / 026
二、坚守正统、信仰朱子学的朝鲜知识阶层 / 034
三、《职贡图》中为何那样称呼朝鲜人 / 043
第四章 琉球国——中山世上,守礼之邦
一、琉球国前世与中国的渊源 / 052
二、琉球国贵族青年热衷学习汉语官话 / 057
三、李鸿章为重建琉球王国的努力 / 065
第五章 安南国——山水相连的南部邻邦
一、安南人“性狡”,“信鬼神” / 072
二、朱之瑜坚拒安南官职 / 074
三、安南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 092
四、中国的革命党人以越南为革命基地 / 096
第六章 翁加里亚国(匈牙利)——仿佛蒙古,幼习驰马
一、擅长骑术的匈牙利人 / 111
二、匈牙利人的祖先是匈奴人吗 / 111
三、匈人的出现——来自“上帝之鞭”的挥响 / 115
四、匈人不能与匈奴人画等号 / 118
五、中国人乐于相信匈奴西迁欧洲的学说 / 125
第七章 英吉利国——国颇富,男子喜饮酒,女子好束腰
一、《皇清职贡图》误认为英吉利是荷兰的属国 / 135
二、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中的中西礼仪文化之争 / 137
三、《四海升平》——一场自说自话的政治哑剧 / 145
四、战争中的中英火器较量 / 155
五、士大夫竟认为火器由西洋传入 / 162
六、英国火器的威力深入国人内心 / 166
七、汉语对西方词汇的吸收从未停止 / 168
八、马礼逊《华英字典》为中国人了解西方创造了新途径 / 169
九、墨海书馆对中国新闻报刊事业的影响 / 174
第八章 法兰西国——自古不通中国,其人强横,精兵械
一、中法战争——清朝与法国的激烈交锋 / 181
二、清军的胜利——镇南关大捷 / 188
三、中国为何“不败而败” / 192
第九章 日本国——夷性狡黠,时剽掠沿海州地
一、《皇清职贡图》反映了中日关系的疏离 / 197
二、战乱时期中国士人常避难于日本 / 201
三、日本人热衷学习中国“唐话” / 205
四、《东鞑纪行》——日本人刺探中国边疆地区的考察报告 / 213
五、《东鞑纪行》反映了清对库页岛和黑龙江流域的有效管辖 / 216
六、汉语词汇和日语词汇的相互输入 / 234
第十章 各国传教士——解华语,能制仪器的洋和尚
一、基督教早在唐代传入中国 / 242
二、耶稣会与天主教传教士 / 252
三、新教对中国的影响 / 262
后记 / 269
参考文献 / 272
作者介绍
罗山, 历史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清代历史,取清代理学家罗泽南之号“罗山”为笔名,《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特邀作者。
文摘
序言
《职贡图:古代中国人眼中的域外世界》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著作。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那些来自远方的使者和他们的贡品,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图像背后的文化意涵和历史逻辑。我读到书中对于不同民族描绘的细致分析,包括他们的体貌特征、服饰风格、甚至是生活习俗,都让我惊叹于古代中国人观察的敏锐和记录的精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对于“域外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历史的积累之上的,而“职贡图”正是这个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阅读本书,我开始反思,古代中国人眼中的“蛮夷”是否也以相似的方式看待他们?这种文化间的互动和碰撞,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塑造了各自的文化身份?书中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让我对全球史的视角有了更深的理解。它提醒我们,看待历史,尤其是对外关系的历史,不能仅仅从一个单一的视角出发,而应该尝试去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评分《职贡图:古代中国人眼中的域外世界》这本书,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著作。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图册,更是一部关于人类认知和文化交流的百科全书。我被书中对细节的关注深深打动,从人物的面部表情到他们手中的器物,都似乎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不同民族服饰和妆容的解读,这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尽管这种理解可能带着时代的局限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关于世界的知识,是历经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而形成的,而“职贡图”正是这个演变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提醒我们,在看待历史时,要有一种历史的眼光,理解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和文化背景。这本书,让我对“域外世界”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是文化上的隔阂和心理上的认知。
评分阅读《职贡图:古代中国人眼中的域外世界》这本书,我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古代中国的历史。我一直对古代中国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很感兴趣,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非常生动且直观的切入点。书中对于“职贡图”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是如何通过一套复杂而精妙的体系,来构建其对外关系网络。这种网络,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臣属关系,更是文化上的交流和影响。我从书中了解到,即使是那些被视为“蛮夷”的民族,也并非是中国文明的简单复制者,而是在与中国的互动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这本书让我对“天下观”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并非是僵化的,而是在不断的实践和互动中,不断调整和演变。我喜欢书中那种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以及严谨的考证精神,让我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些图像背后的历史真相。
评分《职贡图:古代中国人眼中的域外世界》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古代中国如何看待周边乃至更远的世界充满兴趣,而“职贡图”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色彩。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幅精美的绢本画卷,上面描绘着来自不同国度的使者,带着他们珍贵的贡品,在王朝的宫殿前行礼。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朝贡,更是文化、政治、经济交流的生动写照。想象一下,在那信息闭塞的时代,中国人是如何通过这些朝贡体系,一点点拼凑出关于域外世界的轮廓?他们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象?他们的认知,又受到了哪些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这本书,我想一定能为我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让我穿越时空,亲眼目睹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目光所及。我期待书中能够详尽地解读“职贡图”的每一个细节,从人物的服饰、肤色,到他们携带的奇珍异宝,再到描绘的地理风貌,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我更希望书中能深入分析这些图像背后的政治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朝贡制度在古代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中国人对“天下”的认知。这本书,注定会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评分这本书,《职贡图:古代中国人眼中的域外世界》,可以说是打开了我理解古代中国对外关系的一扇新大门。以往,我总觉得古代中国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单向的文化输出,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更为复杂的互动。书中的“职贡图”,不仅仅是描绘异域民族的样貌,更是一种政治和文化的宣言。通过这些图像,古代中国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强大和包容,同时也也在不断地吸收和融合外来的文化元素。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的挖掘,比如贡品的形式、使者的姿态,这些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理解一个文明,不能仅仅看它有多么辉煌,更要看它如何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以及它如何看待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我喜欢书中那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在阅读中,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复杂的历史概念。
评分《职贡图:古代中国人眼中的域外世界》这本书,是一次令人兴奋的发现。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如何看待其他文明。而这本书,正是以古代中国人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他们眼中的“域外世界”。我被书中对于那些奇形怪状的民族的描绘所吸引,他们的服饰、他们的习俗,都充满了异域风情。这些描绘,不仅仅是简单的图解,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的传递。我从书中看到了,古代中国人是如何试图通过这些符号,来理解和解释他们不熟悉的外部世界。这种理解,或许带着时代的局限性,但却是当时人们最真诚的努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世界观”,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承载着历代人的认知和探索。我喜欢书中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以及引人入胜的解读,让我在轻松阅读中,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
评分我必须承认,《职贡图:古代中国人眼中的域外世界》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我之前对古代中国对外关系的理解。我原本以为,古代中国主要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看待周边民族,但这本书却展现了一种更为复杂和多元的互动图景。书中的“职贡图”,不仅仅是帝王炫耀武功的工具,更是一种信息交流和文化传播的载体。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贡品,背后承载着怎样的故事?那些使者,又为中国带来了怎样的知识和见闻?我从书中看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异域风情的浓厚兴趣,以及他们试图通过描绘和记录来理解和整合这个多元世界的努力。这种努力,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更是文化上的。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古代中国,一个乐于接纳和吸收外来文化的中国。这本书,让我对“中华文明”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并非是封闭自守的,而是通过不断的交流和融合,才得以不断发展和壮大。
评分《职贡图:古代中国人眼中的域外世界》这本书,是一次令人心潮澎湃的阅读体验。我一直对古代中国如何与其他文明交流融合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非常生动且直观的视角。书中的“职贡图”,不仅仅是一幅幅精美的画卷,更是一部记载着古代中国人对外认知和文化交流史的百科全书。我被书中对于那些来自遥远国度的使者和他们的贡品的描绘所深深吸引,这些描绘,不仅仅是简单的图示,更是一种文化交流的生动写照。我从书中看到了,古代中国人是如何通过这些途径,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理解和接纳外来的文化。这种接纳,并非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它构成了古代中国文明不断发展和壮大的重要动力。我喜欢书中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对细节的精细考证,让我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些图像背后的历史真相。
评分读完《职贡图:古代中国人眼中的域外世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盛宴。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录,更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让我得以窥探古代中国人如何构建和理解他们所处的“世界”。书中的每一幅图,每一段文字,都像是精心打磨的宝石,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对外交流的方方面面。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各个“蛮夷”民族的描绘所吸引,那些奇特的面孔、异域的服饰、以及那些在我们今天看来或许微不足道的贡品,在古人的眼中,却是连接他们与遥远世界的纽带。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认知也在不断拓展和演变。古代中国人并非如某些刻板印象那样闭塞保守,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察世界的方式,并且通过“职贡图”这样的载体,将这种观察留存下来。书中对这些图像背后意图的解读,也让我对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如何利用朝贡体系来彰显国威、维系统治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不仅仅是关于“外面”的世界,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看待“外面”的世界。
评分我对《职贡图:古代中国人眼中的域外世界》这本书的喜爱,源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而细腻的历史画卷。它不仅仅是关于“职贡图”本身,更是关于古代中国人如何构建他们的“世界”。我被书中对不同民族的描绘所吸引,那些奇特的面孔,那些异域的服饰,以及那些琳琅满目的贡品,都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的盛况。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并没有止步于对图像的简单描绘,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图像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含义,以及它们在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进程,并非是线性发展的,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多维度性。古代中国,也并非是孤立于世界之外的,而是积极地与其他文明进行着广泛的交流和互动。我喜欢书中那种深刻的洞察力,以及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解读,让我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