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撰写《心理学》的时候,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尚不明朗。他尝试着把以G·斯坦利·霍尔为代表的新生理心理学和乔治·西尔维斯特·莫里斯的哲学体系、伦理学整合起来。他在1886年5月写道,他希望这本心理学教材“尽可能地整合了各种理论,从而不仅限于心理学教学,还可以作为哲学的一般入门课程”。杜威在这些话中表达出来的目标,预示了他后面几年的学术方向。他总是强调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拘泥于某个专门的领域。在杜威漫长而多产的职业生涯中,他都是从全局的视角来看待整个心理学领域的。虽然他一直对心理学持有浓厚的兴趣,但这种兴趣是通过他在伦理学、教育学、逻辑学、社会哲学和美学领域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弗雷德森·鲍尔斯,弗吉尼亚大学英语系主任,是《杜威全集》的文本顾问。鲍尔斯博士的著作在编辑领域享有盛名,比如《文献描述原理》(Principles of Bibliographical Description)和《校勘与文学批评》(Textual and literary Criticism)。乔·安·博伊兹顿为《杜威全集》的主编、南伊利诺伊大学杜威研究中心主任。
《心理学》是杜威写的一《杜威全集·早期著作(第2卷)(1887)(1882-1898)》,如果把它作为南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发行的“《杜威全集》早期著作(1882-1898)”系列中的一卷,按理说是一个非常合适的选择。1961年,南伊利诺伊大学启动了“杜威著作联合研究项目”,开始对杜威的各类作品进行全面的搜集和整理。终确定下来的这个“杜威早期著作”版本,其内容全都来自于上述搜集整理工作。这五卷作品所涵盖的年份,通常被认为是杜威思想的形成期。杜威在这个时期的著作,不仅包括他在22岁时首次发表的关于教育哲学的论文,也包括他后来同时担任芝加哥大学哲学系(含心理学)和教育系主任时所写的长篇书稿。杜威在早期就表现出广泛的学术兴趣,这也是他一生的学术风格。正因为此,他的很多论文都发表在比较冷门的杂志上,而且没什么重印的机会,这就使得学生在阅读他的论文时很难抓住他的论述范围。目前这个版本按照年代顺序收录了杜威的所有作品,这不仅是要呈现杜威广泛的学术兴趣,也是为了强调杜威思想的整体性。作为(《杜威全集》早期著作(1882-1898)的第二卷,《心理学》首次出版于1887年。通过这《杜威全集·早期著作(第2卷)(1887)(1882-1898)》,我们希望学者和普通读者了解现代校勘技术。《心理学》是这种技术在文学领域之外的首次尝试。本卷是按照“学者阅读版本”的目标来设计的,它的内容不仅反映了作者本人的期望,还附有编辑加上的详尽脚注。所有的工具都以附录的形式放在正文的后面。《心理学》被很多高校作为教科书,总共重印过26次。在此期间,杜威做过两次较大的修订,力求反映心理学的新进展,也融入了他本人的思想变迁。附录部分详细地列出了这些变化的全貌,这也是编辑们在进行取舍时的依据。从日前这个版本的《心理学》来看,其校勘工作的质量很高,也很符合学术规范。鉴于此,该书得到了“现代语言协会美国作家版本中心”的认可,被认为是文学领域之外采用现代校勘技术的首部著作。之前,这种技术仅用于像霍桑这样的美国作家的作品。南伊利诺伊大学杜威研究中心首次采用该技术来编排哲学家的著作,这为后入搜集整理美国哲学家的作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模式。
这本书的气质,是那种经得起时间淘洗的“厚重感”。它没有花哨的修饰,语言直白有力,直击问题核心。阅读过程中,我反复思考的一个点是,作者是如何在这种对“自然人”的推崇中,避免陷入盲目的浪漫主义。他深知,真正的教育改革,不是简单地回到“自然”,而是要通过审慎的、反思性的实践,来引导“自然”向着更完善、更具道德自觉的方向发展。这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张力的精确把握,使得他的论述充满了辩证的张力。它不像后人对他的解读那样,被简化为一个单纯的“经验主义者”。相反,你会看到一个思想家在早期阶段,是如何努力平衡理想主义的宏大愿景与经验世界的复杂性。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让我们得以一窥这位伟大思想家思想体系的根基是如何奠定的,其对逻辑的严密性要求,远超我们想象中对“早期随笔”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有点朴实得过分了。那种厚重的纸张质感,配上略显老旧的字体排版,仿佛一下子就把你拽回了十九世纪末的学术氛围里。我最初翻开它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打鼓的,毕竟“早期著作”这个标签总是让人联想到晦涩难懂的哲学思辨,那种需要反复咀嚼才能领会一二的文字泥潭。然而,深入阅读后,我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作者对于当时教育界现状的剖析,简直是入木三分,他没有空泛地批判,而是用一种近乎临床解剖的细致,将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僵化环节一一剥离。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经验”二字的界定,那不是简单地指涉实践操作,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在与环境互动中重构认知结构的过程。那种思想的张力,让我不得不停下来,放下书本,在房间里踱步思考。这种感觉,就像是突然被一位久未谋面的智者点拨了一下,瞬间打通了困扰已久的思维瓶颈。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它提出问题的角度之新颖、之深刻,迫使你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那些“真理”。
评分老实说,我是一个对历史文献敬而远之的读者,总觉得那里面充斥着过时的术语和与当下脱节的背景。但这次的阅读体验,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这卷早期文集,就像一个时间胶囊,里面封存的不仅是作者在1887年时的思想火花,更是一个时代教育理念激烈碰撞的缩影。文风上,它不像后来的学术论文那样追求严丝合缝的逻辑链条,反而带着一种辩论家特有的激情与洒脱。有些段落的论证过程,乍一看仿佛跳跃性很大,但当你沿着他设定的那个知识脉络走下去时,会发现所有的跳跃都服务于最终那个宏大的目标——如何构建一个更具生命力的学习体系。我特别留意了他对“目的与手段”关系的论述,那种将教学目标视为一种动态生成而非预设终点的看法,对于我们今天仍在为“应试”与“素质”纠结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它提供了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哲学框架,引导我们看到教育活动本身内在的循环往复和自我完善的力量。
评分对于习惯了如今信息爆炸时代碎片化阅读的人来说,面对这样一本结构严谨、论证绵密的早期哲学著作,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它要求读者付出极大的专注力,去适应作者那古典而又不失力量的句式结构。我承认,在最初的几十页里,我需要频繁地回溯和查阅注释,以确保自己没有误解某个关键术语的特定语境。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一种奇特的“沉浸感”便油然而生。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迎合读者的惰性,它要求你主动参与到思想的建构过程中来。其中关于知识如何从“做”中产生的论述,尤其发人深省。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更像是一份充满活力的行动指南,告诉我们教育的真正场所不是教室的四壁之内,而是生命与世界互动的广阔空间。这种对“行动哲学”的早期酝酿,是这卷书中最具前瞻性的部分。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在接受知识灌输,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与作者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用铅笔在页边做大量的批注,不仅仅是对某些观点的赞同或质疑,更多的是记下自己被激发出的新想法。比如,他对儿童心智发展阶段的描述,虽然受限于当时的心理学水平,但其核心洞察力——即学习必须是个体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收的过程——在今天看来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我曾尝试用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视角去审视他的论断,结果发现,很多看似朴素的表达背后,隐藏着极为精妙的认识论基础。那种将哲学思辨与实际教学操作紧密结合的努力,是许多当代教育学者难以企及的高度。读完一部分,我常常会合上书本,想象着这位年轻的哲学家,在那个简朴的时代背景下,是如何怀抱着对人类心智的无限敬意,去构思这些宏伟的理论蓝图的。这是一种对智识探索精神的深深致敬。
评分逻辑思维的几个阶段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中国研究者的价值还是比较大的。但对我而言,在暂时没有拿到原书的情况下,也只是简单看看,却不会完全依靠它。
评分本卷为《杜威中期著作》(1899—1924)第十卷,收录了杜威于1916至1917年间除《民主与教育》以外发表的所有作品。《杜威全集(中期著作1899-1924第10卷1916-1917)》是美国作家版本中心认可文本。
评分2.大学初等学校:学校工作的总纲
评分读了译文,感觉还可以,但有一些术语,比如“连续性”等,和后期思想的连贯还不是很好。有时候,这也怪不了译者,因为全集的编辑者也没有通过前言特别是注释的方式交代清楚。
评分导言
评分文本的校勘原则和程序
评分索引
评分9.初等教育中历史教学的目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