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苏静主编的《知日·日本禅》将带你探寻日本禅的渊源和传承,了解临济宗、曹洞宗、黄檗宗三大禅宗,拜读大师们的禅学经典。在书中,我们探访了铃木俊隆建立的西方禅修中心、日本佛教圣地和名刹,了解、学习僧侣的日常修行;领略文学、建筑、茶道、花道、武士道及艺术中的禅意,品味俳句大师们耐人寻味的诗句和千利休师傅的“禅茶一味”;听禅者林谷芳谈日本禅与画。同时regulars部分收录僧侣摄影师梶井照阴和佛具木器师加计穰一的专访,也来听听《1Q84》译者、日本文学研究者施小炜来谈对日本禅的理解。 禅,西方译为 ZEN,也被西方人视为能代表神秘异域东方的一个标志性文化符号,以至于西方“ 垮掉的一代”还和禅掺合出“ 垮掉禅”。“ 初心”这样的禅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宁静的午后,独自一人走进了日本的某个古老寺院。没有喧嚣的人群,只有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还有远处传来的阵阵钟声。书中的文字,就像那些寺院里的回廊,引领着我缓缓踱步,不急不躁地去探索。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无心”的阐述。很多人可能会误解“无心”是“没有思想”或者“麻木不仁”,但书里解释得非常透彻,它是一种超越了分别心和执念的纯粹状态,是当身体和心灵完全专注于当下正在做的事情时,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澄明。想象一下,一个匠人在雕刻一件木器,他全然沉浸在自己的技艺中,他的双手仿佛有了自己的生命,木头在他手中变成了艺术品,而他自己也似乎消失了,只剩下那份纯粹的创造。这种状态,在现代社会中是多么难得!我们常常被各种杂念所干扰,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的投入。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浮躁,也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更加专注、更加宁静的生活方式。
评分读这本书的经历,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一种“体验”。它没有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用大段的理论和复杂的术语来解释“禅”的起源和发展,而是通过一种更生活化的、更具象的方式,将禅的精神渗透到方方面面。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一期一会”的描述所打动。“一期一会”这个词,我之前也接触过,但在这本书的语境下,它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它不仅仅是指茶道中的每一次相遇都应珍惜,更是一种对当下生命的全然投入。作者通过讲述一些小故事,描绘了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将这种“一期一会”的精神融入到每一次会面、每一次用餐、甚至每一次与自然的互动中。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常常因为对未来的期盼和对过去的留恋,而忽略了手中握着的,正在发生的这一刻?这本书引导我去感受每一个当下,去体会每一次呼吸,去珍惜每一次与人交流的机会,如同品尝一杯精美的茶,每一个瞬间都值得用心去体会,因为一旦错过,就再也不会有相同的“那一期”和“那一会”了。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的预期是它会比较“硬核”,充满了晦涩的佛学概念。但翻开后,我惊喜地发现,它的语言非常朴实,却又极其有力量。书里没有堆砌那些让人望而生畏的术语,而是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幅幅充满禅意的画面,来传递“禅”的精髓。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空”的讨论。不同于我们日常理解的“什么都没有”,书里将“空”解释为一种可能性,一种包容万物的虚无。它并不是虚无主义,而是理解到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都是由各种因缘和合而生,又会因为因缘的改变而消散。这种对“空”的理解,让我感到一种解脱。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过于执着于那些“实有”的东西——我们的身份、我们的财产、我们的观点。当我们认识到一切都是“空”的时候,我们就会放下不必要的执念,变得更加自由和轻盈。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最简单的话语,揭示了深刻的智慧。
评分我一直对日本文化中的一些“留白”艺术非常着迷,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的探索欲。它并没有试图用文字填满所有空白,而是巧妙地利用那些意境深远的摄影作品,以及简洁的排版,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侘寂”与“禅”的联系。在我看来,“侘寂”之美,就是“禅”在物质世界中最直观的体现。它不是追求华丽与精致,而是欣赏事物本身的朴拙、自然和时间的痕迹。一本用旧了的木盒,一个带有裂痕的瓷碗,一处被雨水冲刷过的石径,在“侘寂”的视角下,都可能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宁静的美。这种美,不张扬,不谄媚,而是源于对本质的深刻理解。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在和那些古老的日本工匠、隐士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艺术作品,向我展示了一种不被物欲所累,而是在简朴中寻求解脱的智慧。它让我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生活。
评分这本书我之前就有所耳闻,一直想找机会静下心来读一读。拿到手后,发现它的设计真的很有质感,纸张的触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让人赏心悦目,这本身就为阅读增添了一种仪式感。封面上的留白和意境,恰恰契合了“禅”的核心,仿佛还未翻开,就已经能感受到一丝静谧。我特别喜欢书中穿插的一些日式庭园、枯山水或是寺庙的摄影作品,它们不仅仅是插图,更是视觉上的留白,让人的思绪得以在画面中游走,去体会那种“无一物”的空寂之美。有时候,仅仅是盯着一幅精心构图的庭院照片,都能让自己浮躁的心绪平静下来,这大概就是“禅”的某种体现吧。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对“侘寂”美学的探讨,那种接受事物的不完美、短暂和无常的态度,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它并非鼓励消极,而是引导我们去发现事物在时间流逝中沉淀出的独特韵味,欣赏那些自然形成的痕迹,比如老木头的纹理,或是陶瓷器皿上的釉裂。这种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不再一味追求完美,而是学着去拥抱过程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