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休谟与《人性论》
定价:12.00元
作者:潘华志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010087443
字数:85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159kg
编辑推荐
休谟是18世纪英国*的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之一。
《人性论》被现代学者们视为休谟*重要的一部著作。《人性论》通过不同学科分别对人的知性、情感和社会性等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人性论》认为,人们有忠于的义务,但在极度和压迫的情形下,对于**权力进行武装反抗也是合法的。
本书对休谟及其《人性论》作了详细的解读。
本书包括三个部分:作者生平、著作导读和原文精要。其中原文精略部分是对原作的缩略性、通俗化改写,但对其中各精彩论述或经典性论断按译文原文作摘录,以便学者、学子们引证或查阅。其中导读部分则出于编著者阅读原著的体会、理解。
内容提要
本次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方法政名著精要》,主要遴选西方18世纪以前*代表性的法学、政治学著作,以商务印书馆汉译名著为蓝本,对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西塞罗的《国家篇法律篇》、《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霍布斯的《利维坦》、洛克的《论》(下篇)、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上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休谟的《人性论》、汉密尔顿等的《联邦党人文集》共11部经典著作进行精要解读。旨在将西方法学、政治学经典原著通俗化又确保其符合原著的精神原意,使其简洁化却又保留其思想体系、思维逻辑的原貌,力图使有一定知识和文化的人都能读懂西方法学经典著作、把握其精神要义。该书的问世,将使法学、政治学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及党政干部的西方经典著作教学有一个符合其原意、又相对通俗易读的教材。
目录
前言
一、休谟生平
二、导读
三、精要
后记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但这种震撼并非来自惊天动地的宣言,而是源于一种冷峻而清醒的自我审视。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剥开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外衣,直视其下坚硬的骨架——那些我们从未真正审视过的“理所当然”。叙事风格极其克制,没有过多煽情的辞藻,每一个论断都像是从缜密的逻辑推导中挤压出来的精华。它迫使我不断地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去基于何种前提做出的判断。这过程是痛苦的,因为你不得不承认,许多建立在“直觉”上的信念,在经受作者的“检验仪器”扫描后,显得何其脆弱。全书的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如涓涓细流,缓慢渗透;时而如疾风骤雨,猛烈冲击既有认知,使人不得不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评分对于那些习惯于宏大叙事和理想主义构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它拒绝空泛的道德说教,转而扎根于经验的土壤,探究人类心智的实际运作机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认识论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反宗教”的彻底性。他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彼岸世界,而是将我们牢牢地锁定在“此时此地”的感官经验之中。这种将“形而上”拉回“形而下”的努力,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大的美学张力。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搏击”,需要高度的专注和对细微差别的敏感捕捉。书中的一些例子,虽然古老,但其背后的心理机制至今仍能精准地对应当代的社会现象,显示出作者思想的穿透力。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古典的庄重,又蕴含着一种近乎现代心理学家的犀利。我注意到作者极少使用绝对化的词汇,而是偏爱使用限定、权衡和对比的方式来构建自己的论点。这种审慎的态度,反倒增加了其论证的说服力,因为它承认了人性的复杂性与情境依赖性。在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上,作者展现了大家风范,每一部分的收尾都为下一部分的开启做了完美的铺垫,让人完全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习惯和联想力量的论述,那些描述习惯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观的段落,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切开了我们行为的底层代码。对于想要深入理解西方思想史脉络的读者而言,此书是绕不开的关键节点。
评分这是一部需要反复品味的“慢阅读”经典。初读时,你可能会被其繁复的论证结构略微绊住脚步,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发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巨大能量。作者的洞察力在于,他没有将“人”视为一个统一的、理性的实体,而是将其视为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往往相互矛盾的冲动和印象的集合体。这种“去中心化”的人性观,极具颠覆性。书中的逻辑链条异常坚固,几乎找不到可以被轻易攻破的弱点,这使得读者在挑战其观点的同时,也在无形中锻炼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对我个人而言,它极大地拓展了我理解“人性”的边界,使我不再满足于肤浅的道德判断,转而追求更深层次的因果探究。这是一次令人疲惫但收获丰厚的智力远征。
评分这本大部头哲学著作,真是让人读得如沐春风,又如临深渊。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论述层层递进,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织工,将错综复杂的思想线索编织成一张严密的网。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人类情感和社会互动的细致观察,那些描绘日常人际交往的片段,精准得让人不禁拍案叫绝。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院派说教,而是充满了对生活本真的洞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为什么我们会那样想、那样做”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视角。尤其是在探讨道德起源那部分,作者的论证如同精密的钟表构造,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恰到好处,让你不得不佩服这种对复杂系统进行解构的能力。全书的结构安排也极为考究,开篇的铺垫与后文的高潮形成强烈的对比,引导着读者在知识的迷宫中逐步找到出口,最终豁然开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